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纪念、随笔、杂谈、其他 |
第一次读《五言告示》是在聂震宁的中篇小说《天国之翼》中(纪念馆文选中有)。
我一向觉得,各种小说和史论中对于翼王在天京事变前后的遭遇太过轻描淡写了,尤其是他离京前所受到的猜忌。他自己虽然“一笔难尽陈”,但我们从《李秀成自述》中总能想象出几分。天王对于对他几乎百依百顺,而且并无力威胁其王位的李秀成尚且猜忌至此,那么被合朝同举主政,共尊“义王”的石达开所遭遇到的种种也就不问可知了。然而《天国之翼》却是唯一一部有血有泪地触及那段历史的小说---也是让我看得心情最不好的一部。 “当第一缕淡红色的霞光映上了白色的窗纸上时,一份感情真挚,理智清晰的宣言书也同时承受了这霞光的辉映。” 《天国之翼》中,是这样引出这份五言告示的。 其实,当时的我,尚不能深切地品味出这份告示所蕴含的全部情感。直到三四年后,读了史式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突然感到,这一句描写是多么的动情,又带着一份何等深沉的感叹! 我终于不能不佩服史式先生,他用这篇文章教会了我该怎样去从有限的史料中寻找被忽略的“真相”,教会了我什么叫“在研究工作中多“考”少“论””,教会了我什么叫“探讨之一词、一字、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不求其大,力求其真”,更让我学会了和史料“较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其所以然,不但要知道怎么样,更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对真相的执著追求精神。正如史式先生所说,“每一个答案,都能反映出一部分真实的历史。” 史式先生曾经说,《五言告示》是太平天国时代的《离骚》。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天国之翼》中,石达开也曾经反复想起屈原的离骚。只不过,那时我还不能体会,而如今却有“欲说还休”之感。小说中这样写道---- “达开心里一怔,似乎今天才猛然发现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多人到此消愁。唉,自己不也是为同样目的而来的么!“借酒浇愁愁更愁”,那么,借“愁”浇愁呢?达开制觉得心中刀剜似地一般难受,直想把李清照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声声慢》高声朗诵出来。他再仔细端相莫愁女的石刻画像,暗暗赞叹作者的匠心,将那个愁字在眉宇间隐隐托出了。他不禁喟然长叹:““怨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余心。”不仅屈原有此哀怨,卢莫愁这市井弱女竟然也有,我石达开何尝又能超脱呢?” “身后传来基督教堂的晨钟声。钟声异常沉重低回,象在诱人沉思。为什么祈祷平等自由的钟声听起来竟然这样不舒坦呢?天王说过,寻找平等自由,原本是要出生入死,流血捐躯的。苦极了,揭竿而起吧!于是便结为兄弟。于是便有了万岁,千岁,启奏,禀详等等。于是便有了天京,有了太阳城,天朝门,有了“大小臣工,到此止行踪”。金田起义,来者不拒,为何不叫“止行踪”!几千年帝王都要臣民“止行踪”,但终究止不住。人有脚,便要走路。从金田出发,“达胞与朝贵先锋开路!”于是便挥军开路。永安突围,蓑衣渡强渡,长沙城夺关,进军金陵的水路先锋。。。。。。路啊路,千山万壑里踏出来的太平路,千兵万马的血肉铺就的太平路!尚未到尽头,尚未进入理想的太平天国,如今自家人却在这路上厮杀起来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咏叹到什么时候才停止?” 史式先生这篇简短的考证,令我对翼王的了解似乎突然加深了很多,我看到它时,想得最多的还是《天国之翼》中的另一段描写: “他虽以翼王号称,但却无翼可飞。他不可能像鸿雁那样超脱于大地上峰峦的阻隔,荆棘的勾绊而自由地飞翔。他只有二十六岁,然而尘世给他的痛苦和打击,压力与责任,却是同龄人绝对难以想象和经受不起的。。。。。。这斑斑血迹写就的家史,谁能遗忘!这剜心刻骨的仇恨,谁能隐忍!这哀恸欲绝的家史,谁能抑制!可是石达开必须抑制,必须隐忍,必要时,还得把巨大的悲哀遗忘。因为,他统率着十数万大军,对天国的事业举足轻重!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常常独处一隅,流露出既象悲恸又似沉思的神情。是的,悲恸,但却不能不沉思,而且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沉思。这就是他虽是有血肉之躯,具七情六欲的凡人有是为王者之处。" 如果我所仅仅看到了修改后的《五言告示》稿件,而没有见过初稿,或者未曾注意到这几处修改背后蕴含着的情感,也许我会就此忽略很多东西。而正是这一改之间,令我在震撼之中看到了许许多多----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也是有血,有泪,会感到不平,会觉得委屈,会在愤懑中写下那样的句子。然而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他毕竟是石达开,是百姓的义王,是天国理想的铁翼,终于在深思之后做出了那样的修改。也许每一个人都有无法克制的情感冲动,然而英雄与凡人的不同,却或许正在于冲动之后那某个刹那间的断然抉择。 我心目中的翼王,不是一尊高高在上无法仰望的神像,而是这样的一个英雄。 |
浏览:185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