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纪念、随笔、杂谈、其他 |
(镝非在上封信中说:“遥祭英王没想好,我倒想着他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不知怎么,脑子里就冒出他在一群娃仔比对歌的时候(1851年,大藜,他率军在藤县一带暂驻,为打永安做准备)搅和了进去(他才不过20岁而已) ,然后就无意中帮了那个娃仔的对手,然后。。。。。。”)
寒山: (一) 祖宗啊!!!!!!!!!!!!!!!!!!!!!!!!!!!!!!!!!! 好像唱歌都是哥呀妹呀郎情妾意呀桑间濮上呀月光宝盒什麽的~~~~~哪里有小孩子对歌的?? ??????????????????? 其实我不太愿意看到英王被写成一个孩子。(我也太刺猬了)怎麽说呢,他的性情,有刚烈凛寒的军人的一面,而另一面,是天真,轻信,自以为是的孩子气。我看到的大多数记载,都在用力表现后者,表现的适度也还罢了,表现不好就显得傻乎乎的。你看顾文光写翼王,何等风神磊落,可你瞧瞧他写的英王,我当时看了心里别提多不高兴了: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真够讨厌的!我要是陈承?非一天打他八顿不可:( 你提起大黎这一段,是不是想起了《天朝悲歌》里边的类似描写?其实关于这本破书给我带来的悲惨遭遇,上回只讲了半截,更悲惨的还在后面~~~~~~前一半是官方对本人的打击,后一半来自民间愚昧群众对革命义士的残酷迫害~~~~~~我前后左右的一帮坏东西都目睹了案件经过,觉得挺好奇,都挺想知道那本破书到底写了一些什麽--------当然没多久他们就搞清楚了。后来有一天,我旁边那个男生念了一个白字,大家都起哄,我也跟着乱叫唤:“你认识字吗?你认识字吗?”结果他转过头,非常有诚意地看着我,来了一句:“认识!我认识好多字呢!我还会讲长坂坡上的赵子龙呢!” 这个段子叫我后半辈子都抬不起头。国庆聚会还有人抖出来。:( “他和他”第一次见面,哈哈,真温暖啊。(说到代词,还有个段子,以前我们班有个语言大师,他写军训的作文,里边有一句经典台词:“班长看他不舒服,就叫他到他休息的地方休息。”老师看了直翻白眼~~~~~诶呀我怎麽又胡扯!!!!!!!!!!不好意思今天看见老同学太兴奋了:P)不过我觉得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平淡无奇的,谁也不会多留意这个日后才逐渐焕发出异彩的小孩子。 艺术史上,很多雕塑家都表现过大卫,其中不乏名家。他们手中的这位英雄,或者是无忧无虑的牧童,或者是垂首微笑的柔弱少年。但他们的作品都没有留下深刻影响,唯有米开朗琪罗那一部杰作,他表现的是一个神力勃发的青年:昂首怒视,刚强不可凌,只要看过一眼,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写一写长大后的他吧!把巨人从瓶子里放出来吧! (二) 呀,你就真的先把自己的事情停下来啦?我本来没敢指望有这麽快呀!讲义气!讲义气!!! 不过,我有个问题,援兵当中到底包不包括打宁国的兵?陈玉成是个性情中人,朋友有难,他看不过去,不过擅离职守,是个什麽罪名?再说,带三千人也不够用啊。好像事实上他移兵是石达开叫他去的~~~~~~~慢来慢来,你是不是想说,陈玉成去,是激于义气,准备回来挨罚的;但后来半路,就接到了正式军令:皖北反攻,已经决议从桐城这里开始,于是--------- 皖北的局面就此打开啦? 对啦?:) 错啦?:( 那你凭空写的这一笔,够可爱,像他本人:):):) 看忠王自述,写到这一段,忽然中断,转而忆起故乡少年往事。桐城一战,在天国战史中并不算顶重要,但困境当中的兄弟情义,特别是和最后岁月中的际遇相比,想必别是一般滋味。当他真正能冷静地回想这一切时,他的生命就快要熄灭,那个人也死去了整整两年。是非曲直,随烽烟散尽,也已经不再重要。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 哈哈,居然猜中啦。不过,我以为在(三)中会看到很多人的,看到忠王,也看到翼王。。。 一直惦记《甘泉玛侬》那样的片子,故事平淡,吸引人之处就是可以在里边看到所有喜欢的大牌明星。:) “因为看了《抉择》,跑去图书馆弄了本《英王陈玉成》”?这是谁呀??????!!!!!!! 我一点也不记得那本破书里写了一些什麽(此乃鄙人多年自修之独门绝技------要是吃下去什麽不像话的东西,事後保证全给吐出来-------好像猫也有这种本事)不过有两件事情我很有把握:第一,要是我起先看的是这本书,我肯定会以为陈玉成就是《好兵帅克〉里边那些普鲁士军官一路的蠢货,以后的事,就更不用提。第二,要说全忘了,西西,也不客观,我光记得里边有个刘三姑娘,是个女色情狂,我觉得挺好玩的------所以我是低级趣味。 小时候看电影,好人一个也记不住,土匪的台词通通倒背如流:(老师听了不寒而栗,我也知道不对,可我总觉得不该全怪我。 乏味的好人,有趣的坏蛋,这是一个问题。我可解决不了。 不过,谁要想从那本书开始读陈玉成,请你帮忙拦着他,要很有诚意地对他说,错了。就好比,想要了解真正美丽的汉语,就该去读楚辞,去读铿锵有力的北朝诗,要是从读文革的大字报开始,那就错了。 夜里翻《三国演义》,专找战争场面,想看看怎麽打起来才热闹。看来看去就走神。只觉得人的命运,何其酷似。 (一直忘了对你说,你写《此情可待》,有一段,烛光下石达开说起,在异乡也曾尝过冯云山煲的莲子羹,这一种长兄的殷殷关切,令我动容。有时想来,人间最可宝贵的,并不仅仅是爱情,也有这样异姓兄弟姊妹的相惜之情罢。 莲子羹,各人饮来,甘苦自知。) 想到冯云山,就想到沮授,想到田丰。一些表情忧郁的预言家,无声伫立于历史长长的阴影中。猜得出沙场生死,猜得出宫墙背后的兴衰,却猜不到自己的命运。去年冬天和云飞编了一堆灯谜,这一首,我是有感而发,你也来猜猜:) 兵书长剑久沉沦, 生平未遇孟尝君。 四海干戈如鼎沸, 湘水冥冥子不闻。 对了,小强,就是他。 再翻,再想, 你不止一次设想过杨秀清和石达开将如何如何风云际会,我也有个设想,你说这两人之间,有没有过类似青梅煮酒的场面?纵论天国人物,这两个人不知会说出多少精彩的段子来。 一直觉得杨秀清是个喜剧角色,但想到他的结局,再有幽默感的人怕也笑不出来。一头狮子终于在群鼠的利爪下流血。七分像曹操,三分像袁绍。 石达开,“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后面那一半,你从三国往事中找不到了。也许曹植生命最后几年里那些悲风彻骨的诗篇,能给你一点相识的感觉。 陈玉成。孙策。骠悍不屈的可爱的人啊。前者不能忍受失去荣誉而黯淡无光的生命,就如同后者不能忍受青铜镜中容颜尽毁的脸。 李秀成。唉!还用我说吗?罗老已经说尽了。不过,区别在于,姜维的尽忠,很大程度是因为诸葛亮生前种种德行的感召;李秀成却遇上了一个混账tutor。他的选择,要更艰难一些。 好啦,写完啦。 要是你弄不明白我写了一些什麽,别自卑啊,我也不明白。 |
浏览:87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