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著名左联作家马宁先生纪念馆
福海寿山纪念园

“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

◎ 马 宁

  “左联”五烈士中,对我的思想和创作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首推柔石同志。因为我是崇敬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而柔石和鲁迅先生的关系很密切,鲁迅、柔石翻译的作品常在同一期刊上发表,或者同编在一部书里;鲁迅先生又十分重视柔石的创作。《二月》出版时,鲁迅先生特为之作序。因为鲁迅先生在读者中有极崇高的威望,他介绍的作品引起普遍的重视,我自然不例外。
  我是在1930年5月29月“左联”以“南国社请客”名义,在上海南京西路津门饭店①(现华侨饭店旧址)三楼召开的“左联”全体大会上首次认识柔石的。但那天主要是听柔石同志传达他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经过,并听他宣读“中华土地法大纲”(草案)的,个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接触。那时,我还没有入党,我未便要求与他直接联系。但是,事隔不久,他却在他直接给李求实(伟森)同志的信中,间接给我的创作以极大的支持,鼓舞我往前奔驰,大力写作。
  我参加以“左联”周全平为首的上海中华革命互济会的工作,为了救济被捕工人家属,深入基层,发现惊心动魄的一件贫民窟里发生的事件,写出了短篇小说《人力车夫阿毛的上吊和他上吊以后发生的事》。我把这作品送给了李伟森同志,李伟森同志把它转给了柔石,柔石便给李伟森写了一封回信。我现在回忆那封信的要点如下:
  实兄:
  马君的《阿毛上吊》的故事的确很动人。这说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重要意义。可惜我现因工作关系难于发现这样极端感人的素材。
  但马君的作品还有一些多余的话。你当劝他往后写文章时要讲究文字上的节约,可有可无的章句,宁可割爱。鲁师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目前要发表这样的作品是有困难的,但我和频有这样的设想;我们要编辑一种通俗文艺读物,设法出版单行本。劝马君多写几篇,我们给他出版。
  
                                    石
  李伟森同志经《红旗日报》通讯员把柔石同志的原信捎给我,并附笔写了些鼓舞我的话。
  我得到柔石同志这样的关怀,便下定决心要继续深入基层多写几篇。我把自己这类作品称为“工农小说”
  《阿毛上吊》的故事的发现和发现它以后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我在《革命斗争与创作实践——记李伟森》一文中已详述,这里不重复。因为柔石同志的鼓舞,我便连续写了好几个短篇。因此,我简略地把现在记得的另外几篇的故事写下:
  1.《老太婆》
  这篇作品是针对蒋光慈写的《老太婆》而作的。蒋的《老太婆》写一位穷老太婆迫于不得已,在暗黑的里弄里拉客卖淫。我认为这只是摄影师似的反映现实,是消极的,令人读了只感到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一点光明,没有些儿希望。我写的《老太婆》是写我在龙华坟场清明节所见的一件故事:一个穷老婆婆只能在他儿子的坟前烧两张草纸。她欲哭无泪。有些上坟的老少晓得她的儿子是为什么死的,便有人把祭品摆到她儿子的坟前;金的银的冥纸在她儿子的坟前燃烧起来……老婆婆的黑皱皱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她这才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的……
  2.《穷医生》
  写南市一个开业医入党以前的故事。他是抱着济世救民的思想,要凭着良心做医生的。他可是越讲良心越没法活下去;因为他没法治好穷病。他明白,即使全上海的药房都免费供药,谁也没法治好穷这个病。他终于参加上海“五一”节的工人示威行列,向租界进军……。最后他要求参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前线没有战争》
  这是根据前来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闽西苏区代表郭滴人讲的故事写的。工农红军及苏区群众对围剿红军的白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于是在前线常常发生这样的事:白军奉令冲锋时有意朝天开枪,他们撤退时有意遗落子弹……。
  我一共写了六篇,连《阿毛上吊》共是七篇。我送给了柔石。柔石同志把这些作品带到“左联”接头处。那天参加传阅的有冯铿、洪灵菲、郑伯奇等人。最令我感动的是郑伯奇,他边看边为我校阅,修改。最后柔石同志决定把它全部转送姚蓬子,叫他设法出版。那时,姚蓬子手下有个出版社。记得我临时取其中一篇的题名《最上层的哲学》为书名,而钱杏邨、柔石都认为改《阿毛上吊》为书名好。可惜姚莲子始终不敢把书印出来,不肯退还稿件,也不写回信。解放后,我还曾几次写信向他追问此事,也全无下文,他是恃有“神童”儿子姚文元之故吧。
  然而,柔石烈士给我的遗产却是任何叛徒盗窃不去的。“要讲究文字上的节约,可有可无的章句,宁可割爱。”这样的警语,时时刻刻记在我的心中。我逐渐的把文字写得简炼些,我也不再盲目地追求所谓“艺术的词藻”,慢慢地形成我的朴素的文风,自然,这与柔石烈士生前对我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但只要一息尚存,我仍要学习,仍要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的记忆里是“津门饭店”,但现在有人纠正说:不叫“津门饭店”是“金门饭店”。
  
原文1980年第1期 发表于《新文学史科》  浏览:113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0/25 20:03:4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宋协和《马宁与高士其的生死情结》(收藏于2005/4/26 6:47:51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收藏于2005/4/26 6:34:53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收藏于2005/4/26 6:23:48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收藏于2002/12/31 10:49:33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收藏于2002/10/25 20:08:49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收藏于2002/10/25 20:06:55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收藏于2002/10/25 20:03:46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收藏于2002/10/25 20:01:11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一──《谦逊的冯铿》(收藏于2002/10/25 19:59:13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收藏于2002/10/11 14:16:1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访问1562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上)(访问1497次)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访问1481次)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访问1382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下)(访问133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访问1185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访问1139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访问1135次)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访问101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访问91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