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著名左联作家马宁先生纪念馆
福海寿山纪念园

《我所认识的马宁》 (上)

◎ 卓 如

  1979年的夏天是蓬勃的、欢腾的!北京东城的小街,熙熙攘攘,公共汽车、小轿车、面包车、自行车来往穿梭;窄窄的人行道上,路人摩肩接踵。我在这拥挤的街道上东寻西找,终于拐进了东边的小胡同。清洁、宁静,同街上的热闹、喧嚣形成强烈的反差。走到胡同中段的又口,一幢旧家大宅第呈现在眼前,我上前按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艳装的少女,大红花的连衣裙直垂到地面,她柔声问:“您找谁?”“马宁同志住在这里吗?”未及盛装少女指点,一位穿着简朴的老人,闪现在她的背后,以洪钟般的声音说:
  “我就是马宁。”
  我随着走进门房隔壁的一间屋子,环顾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柜子充当写字台,上面放着摊开的稿子、笔和一些书刊报纸;地上放些炊具。椅子也是破旧的。我曾拜访过一些名人、作家和普普通通的群众,从未见过如此简陋的客厅兼卧室。也许他察觉到我的惊奇的表情,连忙解释似的说:“这是一位诗人的房子,他的父亲是华侨,我暂时借住在这里写作。”接着又感慨地说:“解放前,我写了180万字的作品;解放后,因受‘四人帮’的迫害,心情不舒畅,不愿写,写了作品也难以发表。”我联想街上的繁华与小巷的幽深,要人门前的车水马龙和这陋室的空荡冷落,唐人的诗句,浮上心来:“冠盖满京华,斯人……”待他坐定后,我
  抓紧时机说明来意:
   “明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我们准备征集出版《左联回忆录》,作为纪念,同时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料。您是‘左联’的老作家,特地来请您撰写关于‘左联’的回忆文章……”
  提起“左联”,马宁的情绪就昂奋起来,峥嵘岁月中的往事,重新涌现出来,他滔滔地谈起了“左联”的活动和他参加“左联”的经过,在日后的多次交谈和通信中,我还了解到他的离奇曲折的生活历程:
  
                              (—)
  
  马宁,1909年9月15,生于福建龙岩赤水桥村,原名黄振椿。1924年的元宵节,几个回乡的大学生演文明戏(话剧)《好儿子》,看到马宁聪明、倔强,就让他扮演一个角色,他演得很不错。寒假即将结束,大学生感到这孩子留在农村很难发挥他的才智,就把他带到福州读中学。可是,事与愿违,时在福州担任副议长的外祖父,不愿供他学费,便把他送到厦门鼓浪屿日本博爱医院做半工半读的护士。时值“五卅”惨案前夕,反日思潮在群众中普遍兴起,他在爱国思想影响下,不愿在日本人的医院里做事,就转入免费的厦门集美师范部读书。共产党员罗善培(罗明)在学校里宣传进步刊物,他开始阅读《中国青年》、《响导》、《创造》、《洪水》等。1926年初,马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潮,被推为学生代表,因此被学校开除。他流亡到广东汕头。当时广东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他参加国民革命军“学运”的宣传工作。他读了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等文章,十分推崇郭沫若的主张。1927年初,他满怀激情,独自跑到上海去找郭沫若,但他在上海的创造社门市部只见到创造社成员丘运铎。他向丘运铎述说了自己的强烈的愿望后,丘运铎告诉他说:郭沫若在革命军里,现在北伐途中……马宁非常失望。丘建议他去报考上海大学,那里不管过去的学历,想参加国民革命的学生都可以去。马宁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这时北伐军正向江、浙挺进,上海大学的师生在地下党和江湾模范工厂工人的指引下,参加了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马宁为起义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但是,好景不常,就爆发了“四·一二”政变。凌晨,白崇禧的卫队包围了上海大学。马宁和许多住校同学,都被驱赶到草地上,军队宣布,奉命封掉上海大学,限五分钟把东西搬走,离开学校,大门马上就要封闭了。马宁和同学们都被赶上了十字街头,各奔前程。马宁走投无路,便到大厦大学找同乡,但在人心惶惶的日子里,怕受连累,同乡也不敢收留他。他终于在一条小街道的一家裁缝铺租到一间仅有一个小天窗的幽暗小阁楼。他在墙角意外地发现别人遗留下来的柳条箱,里面装着革命书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同时写信向亲友求援。得到在江西南昌经商的外叔公的资助,他进入只要交学费,不必考试的新华艺术大学。先学写生,可他连茶壶的嘴都画歪了;转入音乐系,唱歌常常走调,上钢琴、小提琴课都要交费,亲戚资助的钱快花光了,他只得停学。
  马宁住在亭子间,失学又没有职业,他拿起笔来,尝试创作小说,写了《月老博士》和《教务长}。他把习作寄给创造社,请求指导,得到诗人王独清的回信鼓励。创造社门市部的丘运铎让马宁协助校对郭沫若翻译的歌德的:《浮士德》第一卷,出版送一本给马宁作为酬谢。为了打发日子,马宁常常魂到法国公园去,坐在荷花池畔,看文艺书籍,朗诵《浮士德》中的诗句。有一天,一位“绅士”打扮,文雅大方的人,走近荷花池边,很随便地同马宁攀谈起来。马宁将自己陷于失学失业、四处求援的困境全都告诉“绅士”。“绅士’寻思片刻,问马宁是否喜欢演戏。马宁作了肯定的回答后,他说:那你可以到田汉办的南国艺术学院去求学。原来这位“绅士’是党的领导者,马宁在他的帮助下,进入田汉主持的南国社大本营——南国艺术学院。不久,南国社到杭州演出,由于他不愿意演宣扬恋爱至上的戏剧,他的主张与学院领导有分歧,加上因组织“飞泉社”,与同学争吵,用墨盘摔伤了同学,学院领导让他退学,他只得离开南国艺术学院,去寻找一条新路。
  
                            (二)
  新路在何方?马宁登上从上海开往九江的轮船,上岸后,转赴江西南昌找外叔公,外叔公将他安置在南昌大旅社暂住。1928年7月1日,马宁想起在长江轮船上听到的故事:日本海员,在海边上捡了一个孤儿,在船上长大后,当了海轮上的伙夫。他爱上了上海码头上的一个姑娘,“五卅”惨案爆发后,上海姑娘不知去向了,他因思念恋人,以致精神失常。这个爱情悲剧,给马宁以新的启迪;日本军国主义是中国和召本人民的共同敌人。他怀着愤激的心情,把日本水手的遭遇,写成短篇小说《船上人》,作品生动地揭示了“五卅”惨案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水手造成了苦难。作者刻划了一个善良、纯朴,热爱中国人民的日本海员的形象,抒发了反帝爱国的激情,成为马宁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南昌住了些日子,外叔公便打发马宁回福建龙岩。马宁刚到福建长汀,就赶上艰险时期。由于长汀街上曾经出现过“拥护苏维埃”的大标语。长汀的驻军以为“苏维埃’是共产党的大人物,惊慌失,措,竟发出了“通缉苏维埃”的命令,派兵四处搜查,抓人。马宁匆忙回到龙岩家里,不日便逃回上海。
  上海的报刊连篇刊载关于“主仆之恋”的新闻报道:黄家很富有,父母已逝,妹妹爱上了车夫陆根荣。黄家为了门当户对,要妹妹嫁给有钱人家,并把车夫辞退。但黄小姐不做旧礼教的牺牲品,跟车夫出逃。车夫陆根荣却被诬告入狱,以拐带妇女、盗窃钱财而判刑。“黄陆之爱”,激发了马宁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四幕话剧《陆根荣》。为了刊行这个剧本,马宁与龙岩的一个小老板合作开“今日书局”,尚未开张,那位小老板就卷款逃跑了。《陆根荣》的印刷费无法偿付,书也被扣留了。马宁将书局的房子转租出去。
  集美女子师范毕业班的师生,从福建到上海参观。恰巧马宁坐在东方图书馆看书,带队的校长和教师,看到昔日的学生从事写作,都很兴奋,聘请马宁回集美任教。马宁带领师生参观后,又陪同到苏州、杭州了解小学教育情况。然后一起回到集美。马宁将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廉价之马》、《船上人》,《我的姘妇》、《田中的喜剧》、《挨饿阶级的狗们》,连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寄给上海乐群书店的张资平。过去他因报考各种学校,用过好几个名字:震村,蔓岛、真村等。这次他从马克思和列宁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拼在一起,作为自己的笔名。第一次在作品中署上“马宁”。
  马宁听到红军攻下龙岩、上杭的消息,便决定回到故乡找红军。途中遇到从印尼回来的小学同学,结伴同行。先到同学的家,听到红军已经撤离龙岩,白军重占县城,游击队仍在山区活动。马宁住在同学家里,看到苏区农民晚上忙着编山歌,唱山歌、演戏;他便写了一封信寄给上海的《乐群》杂志,信中写道:“现在是一个新的太阳照耀着我,我在此写信给你。我向来是主张劳动者应该有直接写其自己的生活的作品,劳动者应该有自己的文学……”《乐群》以《通讯》为题,发表了这封来自闽西山村的信。
  马宁回到自己的家,没有料到父母均已逃离家乡,他辗转找到母亲。马宁始知父亲因拥护红军,被白军抓去,遇救后逃往漳州。他带着母亲和弟妹到漳州的龙岩会馆找父亲。父亲深感在家乡难以立足,决定赴马来亚投亲谋职业。马宁送父亲到厦门,并筹措了去马来亚的船费,自己靠同乡帮助,弄了一张到上海的免费船票。
  
                            (三)
  1929年的冬天是严冷而愁苦的。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一贫如洗的马宁,真是寸步难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卖稿。马宁忆起春天心脏病突发时,房东送他封中国红十字总医院,正赶上医院休假,不收病人。一位好心的护士主动过来,关照他可以挂急诊。马宁住院后,恰巧由这位护士负责护理,她替马宁作胸部按摩,擦樟脑酒精。她是福建霞浦暴动失败后,同姐姐一起跑到上海来,同在红十字总医院当护士。她温柔美丽,对马宁护理非常精心,彼此产生了感情。到轮换另一班护士时,马宁要求不要换护士。随后,她对马宁说:“我让姐姐来照顾你吧。”姐姐护理马宁,也很细致,但她不像妹妹那样活泼,她也喜欢马宁。妹妹为成全姐姐的婚事,就对马宁说:“你娶我姐姐吧,她毕业了,可以结婚了……”当时马宁生活贫困,养活自己都极度困难,哪能成家。这段罗曼史虽然已经结束,但在心灵上留下美好的记忆。马宁经过一番酝酿,准备以海、陆丰农民暴动为背景、广州起义为高潮,铺写一部小说。写作,要有起码的生活条件。马宁冒着寒风,向新华艺术大学同乡借贷。他将借来的一块大洋,全换成铜板。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只能用18个铜板,16个买面条,两个铜板分别买开水和盐葱。他把18个铜板包成一包,一天拿一包作生活费。在这样困苦境况下,开始《铁恋》的创作。“文章憎命达”,艰难的逆境,生活像一条鞭子,生命发出了惊人的潜力。他挥挥洒洒写了下来,《铁恋》接近完成,他向南强等书局发出救援的信,介绍作品的故事梗概,但要求在送稿的第二天就支付稿酬。南强书局编辑部给马宁回信,同意他提出的条件。
  《铁恋》书稿送出后,马宁身上只剩下一个铜板了。清晨,马宁喝饱了开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子,从上海最南边步行到北端的南强书局编辑部,书局经理正在刷牙,饥饿使他几乎晕倒。经理把他让进客厅后说:“你的稿子我还没有看,不过编辑决定采用你的稿子,只是你说五万字,空格子太多,像写诗一样,实际只有三万字……”马宁悬着的心落了下来。经理付给了稿费,马宁签了收据后,想去见见接纳书稿的编辑先生,经理说,他们因研究你的稿子睡迟了。马宁离开南强书局编辑部时,暗想:这位决定接受我的稿子的编辑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日相见,一定要……
  出了南强书局,看到里弄里卖馄饨的,马宁便进去,吃了两碗。抽了一张十块钱的出来,小吃店的老板看他用这么大的钞票付点心钱,而他的穿着和那饿的样子,暗想大概这钱是抢来的。赶忙说:“这么大的票面,我找不开,不要你的钱了,你去吧。”马宁只好到外面去兑换了小票子,再回到小店交了钱。随后他到邮局,汇了50元给母亲。母亲逃到漳州撒手工,一天才挣2角钱。到旧历元宵节前,穷得一个钱也没有了。突然收到儿子寄来那么多的钱,激动得哭了起来。
  《铁恋》出版后,马宁收到南强书局编辑邀约见面的信,他按来信约定的时间去了,接待他的是一位戴眼镜的女青年,短头发、圆圆的脸,笑问;“你就是《铁恋》的作者马宁先生吗?”“是的,我是马宁。”她爽朗地说:“我叫冯铿,是你的《铁恋》的第一个读者!”马宁激动极了:“啊!她,就是推荐《铁恋》的编辑先生,把我从贫穷、饥饿的困境中救出来的恩人。我曾想,他日相见,我要用全部热情,狠狠地拥抱我的救命恩人,可是,恩人,竟是个 女的!”马宁把伸出去的手,赶忙缩了回来。这时,一位年纪稍大些,穿着长衫的,笑对马宁说;“你不认识我吧,我叫钱杏邨,今天找你来……”钱杏邨将卡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经过、宗旨等,向马宁作了介绍,并告诉马宁,冯铿也参加“左联”。接着又询问了马宁与《乐群》的关系,马宁经钱杏邨的介绍,参加了“左联”。
  
  马宁参加“左联”后,见到冯铿的机会就多了。他曾将闽西苏区的见闻,转述给冯铿听,冯铿说:“你到过苏区,为什么不写苏区呢?”马宁在她鼓励下,以《苏维埃随笔》为总标题,写了近二十篇散文,发表在《红旗日报》上。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许多房主,都不愿把房屋租给单身汉,深恐是共产党惹麻烦。马宁找到一个亭子间,可是在招贴上注明,“非眷勿问”。马,宁感到无可奈何,无意间将这情况告诉冯铿。豪爽的冯铿笑着说;“这有什么关系?我帮你去租。”她装成马宁的家属,陪马宁去,租下了房子,为马宁解决了难题。
  
  (作者卓如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原文1991.6 发表于《马宁选集》  浏览:149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0/10 14:15:1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宋协和《马宁与高士其的生死情结》(收藏于2005/4/26 6:47:51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收藏于2005/4/26 6:34:53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收藏于2005/4/26 6:23:48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收藏于2002/12/31 10:49:33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收藏于2002/10/25 20:08:49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收藏于2002/10/25 20:06:55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收藏于2002/10/25 20:03:46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收藏于2002/10/25 20:01:11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一──《谦逊的冯铿》(收藏于2002/10/25 19:59:13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收藏于2002/10/11 14:16:1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访问1562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上)(访问1498次)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访问1481次)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访问1383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下)(访问133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访问1185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访问1140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访问1135次)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访问101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访问91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