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著名左联作家马宁先生纪念馆
福海寿山纪念园

《我所认识的马宁》 (下)

◎ 卓 如

                            (四)
  1931年初,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左联”作家冯铿、李伟森等都被捕了。马宁转移到龙华,那里住着东南亚各国流亡的进步人士和被驱逐出境的华侨。他们劝马宁说:快到南洋去吧,你是个作家,到新加坡、马来亚会受欢迎的。马宁在他们的多次鼓动下,感到在上海既已无法立足不如先到南洋去,何况那里还有自己的亲人呢!
  马宁只身漂洋过海,船抵槟榔屿后,他直接到姐姐家看望父亲、弟弟,姐夫是专管椰子肉进出口生意的经纪人,相当富有。可是马宁看到父亲又黑又瘦、眼里满了泪水,弟弟在屋后烧火,像个于瘪的小黑人。而从楼上下来的姐姐、姐夫又白又胖。看到马宁一副狼狈的穷相,不仅对他非常冷淡,而且想方设法奚落他,使他非常难堪。他从父亲的诉说中了解到父亲和弟弟所受的委曲和苛待,深感姐姐家不是他的安身之所。他买来当地的各种报纸,比较各报社论和副刊的立场和态度,发现《光华日报》的副刊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意。便贸然跑到编辑部去,三个年轻人接待了他。马宁作了自我介绍,编辑部的年轻人向他谈了南洋文化界的情况,并约马宁为副刊撰写文章,还为马宁联系到新江小学借住。马宁用各种笔名为副刊撰稿。继而受聘到马来亚联邦霹雳洲首府太平的华侨公立振华中小学校,担任中学部主任。
  “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激怒了马来亚的侨胞。华侨领袖筹赈支援东北的抗日斗争。马宁在学校组织反帝学联,开展宣传抗日的活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派密探监视他的行动。12月 12日,广州暴动纪念日,振华中小学校被包围了,初三的一位姓陈的学生因张贴纪念广州暴动的标语被捕了,学校被封闭。马宁机智地甩掉跟踪的密探,离开太平,绕道逃回槟榔屿,在马来亚共产党员的掩护下,转入地下。当局没有抓到马宁,密探却盯住马宁的父亲和弟弟,把弟弟抓去审问,连同他们来往的人,也都受到监视。逼得他们在马来亚呆不下去了。马宁为父亲筹措了路费,父亲便带着弟弟回归祖国。马宁继续躲在书堆里,读书写文章。
  华侨示威游行,鸣放鞭炮,庆祝祖国“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胜利,当局干涉华侨的活动,拘捕了几个华侨,送到中央警察局。华侨无论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警察局。隐蔽在书堆里的马宁,悄悄跑出来,加入华侨的人丛中,警方下令驱散华侨,爱国华侨自觉地反抗,高呼东方弱小民族联合起来。马宁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斗争的场面。“上海停战协定”签字后,当局对华侨抗日言论的压制加紧了,迫害更加严重,马宁的处境更为艰险。马来西亚共产党员帮助马宁秘密转到北部山区双溪泗郎,当了一所小学校的校长兼教员和守门人。学生从五岁的小女孩,到结过婚的男青年,周围是椰林和胶园。课余他到群众中去访问,了解胶园工人的劳作,调查农民的生活状况,亡命边境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奇的素材。不久,他化装成商人,前往新加坡。
  马宁在新加坡,看到海边大酒店的夜会中,白种人在醉歌妙舞,当地政府的囚车夜间出动,围捕失业者,失业的华侨,被强迫出境,华侨在猛击之下,更加团结起,来,组成了青年团体。最大的是励志社,马宁住在励志社屋里,几位爱好文艺的青年要马宁负责编文艺刊物,充当马来亚的开路先锋。马宁主编(不挂名)了《南洋文艺》,1932年5月1日出版创刊号。刊登了文艺论文、马宁的短篇小说和独幕剧《一个女招待之死》。文艺青年争先恐后购买,引起了暗探的注意,第三天书店里的《南洋文艺》便被武装警察全部没收了。申请注册的人都被捕了,马宁立即转移了。刊物被封,文艺青年受到重大打击后,要把舞台作为阵地,励志社让马宁当编剧兼导演,他埋头写了独幕剧《绿林中》、《兄妹之爱》,连同在太平时编的《夫归》,共四个剧本,以筹款的名义,在新加坡皇家大戏院演出。由于剧本暴露了现实的丑恶,攻击了落后的封建意识,引起当地政府的不满。由于励志社不交出编剧兼导演马宁,改组了励志社。马宁在新加坡青年帮助下,才得以逃脱政治探目的魔爪。
  马来亚各民族的精明分子,组成了马来亚反帝大同盟,以争 取文化、经济、政治的自由为目的,以争取民族自决为中心目标。大同盟总部派人找马宁密谈:“你在马来亚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伟大的同情,有了相当的价值……我们缺少一位能够编报纸写宣传品的干部,我们希望你能来担负起宣传部的工作……”马宁担任了宣传部长,主编反帝大同盟刊物《马反》。为了适应文艺青年要求拼一步学习与团结的新形势,大同盟总部决定成立“马来亚普罗艺术联盟”,马宁起草了联盟的纲领,印成小册子,发给南洋各地的盟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纷纷成立艺术联盟的分部。为了统一行动,在马来亚柔佛州新山市外的原始森林中,召开了全南洋各殖民地各民族的代表大会,有印度、越南、缅甸、马来、中国等国的侨民代表,马宁被选为代表,并主持了这次代表大会。他庄严地宣布开会,并说:“这次是我们东方弱小民族第一次的反帝代表大会,也是这原始森林中第一次的盛会;我们是南洋殖民地的亚当和夏娃……过去的南洋就像这个森林般恬静,人们就像那些猴子般,那些飞禽般生活在这里,自由和幸福。但是自帝国主义铁爪侵入南洋以后,赤道地带就开始失掉了光辉,成为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了……全南洋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马宁由于工作负担重,心脏病复发了,大同盟总部拟找一个女工来照顾马宁的生活,可伪装夫妻作掩护。马宁在太平振华中小学校教书时,有个女生王玉秀,曾扮演马宁编导的话剧《夫归》的主角,她善良、美丽,马宁很喜欢她。但因师生关系,不好意思开口。直到他即将离开太平,才在一本书里写了:“我是一个流浪者,/我没有半文钱,/只有一颗热烈的心!”王玉秀看后,没有表态。马宁逃离太平后,伪装姐姐与她通信。病中的马宁吐露了恋情,便写信与女友商量。王玉秀来到马宁身边,结为伉俪,后改名王斯。大同盟总部考虑到环境更加险恶,时时都受到追捕的威胁,1934年4月便决定让马宁回国治病。
  
                            (五)
  马宁和王斯相继到达福建厦门,民国旅社的主人原是马宁的同乡,以为马宁是做生意发财了,便开了最高级的房间。可是半个月过去了,马宁不只没有付房钱,连饭钱也没有付。马宁只好告诉他,在南洋生病,钱都花光丁。店主下逐客令了。马宁经外祖父的介绍,迁到郊区禾山农场居住,开荒种菜。在厦门等地下党派人来接头,但始终没有人来,他挈妻携子回到龙岩。化名黄梅天,筹办“生活医院”。1936年6月,因没有“良民证”,被新来的城防部队抓去,经医师公会证明身份,才获释放。:后逃奔上海,到景平中学当了教员,继转华华中学;“八.一三”淞沪抗战,华华中学改为伤兵医院,马宁作为义务医生,随救护车上前线救护伤员。淞沪抗战失利,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布置人员转入地下或撤离上海。马宁返回龙岩,找到张、邓部队(张鼎丞、邓子恢)的城内西区办事处,随即赴雁石地区找部队。马宁向邓子恢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和活动,邓子恢让马宁先在龙岩城内做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宣传工作。1938年1月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
  昂扬的军号声在山谷中回响,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马宁穿上新军装,佩带新四军的符号,行进在雄壮的队伍中,沿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部队经上杭、长汀,江西的瑞金、赣州,浙江的江山,到达安徽,与陈毅部队汇合,最后到新四军军部皖南泾县。在行军途中,马宁撰写《新四军散记》,寄往南洋槟城,刊登于《现代日报》、《现代周刊》,后汇编成《出发江南记》一书。
  在皖南,马宁编辑新四军的《抗敌》报,后又兼编内参《电讯新闻》和三月刊《救亡日报》。1938年抗战周年纪念日,张鼎丞挥笔写了;马宁同志
  我们最先跃起
  最先勇猛前进
  紧密参成行列
  予打击者以打击!
  张鼎丞从江南前线托人捎给马宁。时隔半个多世纪,马宁始终珍藏这墨宝。
  1938年的冬天,马宁在寒夜里,赶编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重大战斗资料,任务刚完成,他就病倒了,被送到新四军军部医院抢救。叶挺军长到病房来看望。有一天,马宁从昏睡中醒来,眼睛忽然一亮,床头柜上摆着一瓶鲜丽的野花,送来阵阵清香。奇怪,究竟是谁大清早上山采花送到病房来呢?又一个清晨,一位女子捧着一束鲜花轻轻地进来,啊,是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病中的马宁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史沫特莱道了“早安”后,才随着道了“早安”。马宁搬到了大病房,发现每位伤员的床头都放着鲜花。从此与史沫特莱结下深厚的友谊。马宁向她叙述了新口军军部的一个马夫,如何由迷信封建组织“大刀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史沫特莱写了报导,在美国的报纸上发表了。马宁在她的启迪下,后来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扬子江摇篮曲》(后改为《无名英雄传》,再版时改为《顽固分子》)。
  马宁病后,身体虚弱,生活需要照顾。他向叶挺军长提出,要求让王斯到皖南来,并说邓子恢的妻子陈兰现在龙岩,可以结伴同行。叶挺批准了。1939年初,王斯来到新四军军部。马宁转到后方医院继续休养半年后,仍回政治部工作。1940年冬,新四军军部紧急动员伤病员疏散,决定马宁撤退到桂林。他与王斯化装为医生和护士,顺利到达桂林,在八路军办事处领生活费,王斯进入省立医院当护士。1941年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马宁接到八路军办事处的短简:“自行掩护半年”。马宁离开桂林,以苏联药品商的身份为掩护,逃往南洋。到大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回到香港,目睹了香港沦陷前后的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场
  景。日军占领香港后,秘密逃到澳门,辗转回到桂林。
  
                            (六)
  在桂林,马宁的身份是难侨黄白桐,住在省立医院护士王斯的宿舍,他每天的工作是带孩子、养猪、做饭,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却以昂奋的精神,抱着孩子,进行写作,有时躲在防空洞里,也笔不停挥。他先是将在香港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写成长篇小说《动乱》(再版时改名《香岛烟云》)。继而马宁又将1931年和1941年两度奔赴南洋的革命活动、惊险经历、奇特见闻写成《南洋风雨》(再版时改为《椰风胶雨,),还有描写新四军战士成长过程的《无名英雄传),也是在桂林创作的。
  “皖南事变”后,叶挺军长被软禁在桂林,马宁得到这一信息,就准备去看望。为了躲避军警特务的耳目,就带了一大竹篮的猪草,在夜色朦胧中,闪进叶挺的家。叶挺关切地问起皖南疏散人员是否都脱险了,以及马宁目前的生活情况,还谈起他自己一家的生活,靠副官麦毅拍卖夫人的旧货补贴。临别约定有事通过麦副官联系。不久,麦毅来告诉马宁,叶军长一家已迁到观音山下住,两个孩子都得了皮肤病,医院拿来的药不管用。马宁和王斯冒险去了,王斯给叶挺的孩子配制了药膏。在桂林,马宁还结识了著名的科学家、作家高士其,成了知心朋友。
  1944年夏,日军大举进犯湘桂,广西驻军严令桂林市民紧急疏散。市民扶老携幼,纷纷奔逃。马宁到火车站,那里“客票全部售完”,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只能走水路,但军政当局控制了全部船只,没有驿运站批的“出口证”,不能开出桂林。这时叶挺的副官麦毅告诉马宁,叶军长已被押解到湖北恩施,家属亲友尚有22人留在桂林,他为叶家疏散到处奔波,毫无结果,请马宁设法找船,一起撤退,并说叶夫人愿出五万元疏散到梧州。
  一个难侨,在这艰危时刻,那里去弄能容纳几十人的船呢?马宁费尽苦心,从当时缅甸远征军司令杜聿明的广西留守处军医官那里,弄到几张盖官印的空白信笺,以疏散杜聿明家属名义,到驿运站要求派船。但是批了船,仍然弄不到船。马宁到江边直接找船夫想办法,遇到一位在漓江上行船二十多年的老舵工,向马宁透露了实情:有些船主因怕官家封船,故意凿通船底,沉入水中,只要肯买,讲好价钱,很快就能把洞补好,浮上水面。他帮助马宁购到桂林东坡酒家的大茶船。自愿率全家六人放船到梧州。
  船价和工钱恰好五万元、马宁为大茶船办了“出口证”,安排叶挺家属22人,自己的妻儿以及亲友,王斯医院的同事近百人都上了船。马宁的一颗焦虑、劳瘁的心才得到松弛。
  要撤离桂林了,马宁想起知友高士其,前几天他曾拦住奔逃中的科学食品研究所负责人,为所长高士其签了两万元支票,作为疏散费。马宁立即送到高家,交给护士,由她护送高士其。现在不知走了没有?马宁:走到高家门前,敲门后,传来高士其的“嗯嗯”的应声。马宁进去,看到屋里空空,书籍和稿纸散在地上,高士其软弱无力。一问才知道高士其的妻子外出,护士卷走了全部财物,连蚊帐、衣服也没有留下。马宁赶紧买来食品,喂高士其吃后,急急忙忙向地下党负责人汇报,商定由组织设法解决高士其撤离问题。
  人生多艰。马宁回到船上,驾船的主力舵工被城防司令部抓去了。马宁赶去交涉,反而也被关了起来。经过熟人的证明,才得释放。开船前后,又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那艰险、曲折,难以尽述。他历尽劫波,将叶挺家属及其他朋友,安全送到广西梧州、桂东的平乐、昭平一带。然后带着家人到离昭平60里的北陀山区,担任中学的代课教员,为了维持生活,他兼当卖油郎和菜农。
  抗战胜利了!贫病交加的马宁,由两人用滑竿抬下山,送到一个古旧的孔庙,住在偏殿里。孔庙里还住着一位国民党上校参谋,他是桂林大撤退时,流落到这里来的。马宁常与他交谈,在生活上两家也互相帮助。1945年底,马宁一家在上校参谋协助下,坐上广东同乡会的难民船,免费到达光复后的广州。马宁以上校参谋的经历和思想转变过程作为素材,撰写了长篇小说《将军向后转》,出版后就得到好评:“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的百科全书……是从《子夜》之后,最能反映中国——所谓‘胜利’后的中国的真实面貌的,最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的文艺作品。”①
  在广州,只过了半年,马宁得到赶快出走的密信,立即逃到香港。1946年7月,马宁三下南洋,先到马尼拉,继到新加坡,在华侨中学任教,发起组织新加坡华文文艺协会。配合马来亚共产党做各种宣传工作,参加群众集会、讲演,推销进步书刊。1948年,当地政府颁布紧急法令,取缔马来亚共产党。7月14日,马宁被逮捕,关进牢房,后被驱逐出境,引渡到厦门。船经香港时,乘机逃脱,隐居澳门。直到1949年6月,奉命陪送闽西起义谈判代表到东江解放区,辗转回到家乡,参加接管闽西的工作。同年12月,调到福州,先后任福建省文化处处长,《福建农民报》主编,福建省文联主任,从此告别了东躲西藏、四处漂泊的生涯。他以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崭新的社会生活。可惜命途多舛,不久他就受到了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长期遭冷遇与打击,创作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随着祖国文学艺术春天的到来,马宁重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信任。在中国文艺工作者四次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全国文联委员。继又被选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政协委员。许多报刊发表文章,公正地评价了马宁的业绩,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海外的报刊,也高度评价了马宁在马华新文学运动中的作用;“他在马华新文学扩展时期末期至低潮期初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发挥了高度的影响力,因此好像郁达夫一样,被当作马华文坛早期作家之一。”①1986年,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召开了马宁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老作家们发来了贺电、贺诗。大家从各个方面分析评论马宁作品的革命性,内容的现实性,创作的持久性。而马宁呢?依然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与其回顾往事,不如继续奋笔。”他虽然年逾古稀,雄心怀抱,老而不衰。他勤勉耕耘,相继撰写了许多篇左联回忆录、多采的散文;他倾注全力,创作长篇小说《红白世家》,第一卷《香港小姐奇婚记》已经出版,第二卷《爱与仇的角逐》即将完成。马宁的坎坷、困顿、艰危……
  如今化作色彩绚丽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周达《介绍<将军向后转>》。
  ②林洋:《马宁的名字与笔名》,《星槟日报》1980午7月15日。
  
  
  (作者卓如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原文1991.6 发表于《马宁选集》  浏览:133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0/10 14:16:2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宋协和《马宁与高士其的生死情结》(收藏于2005/4/26 6:47:51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收藏于2005/4/26 6:34:53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收藏于2005/4/26 6:23:48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收藏于2002/12/31 10:49:33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收藏于2002/10/25 20:08:49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收藏于2002/10/25 20:06:55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收藏于2002/10/25 20:03:46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收藏于2002/10/25 20:01:11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一──《谦逊的冯铿》(收藏于2002/10/25 19:59:13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收藏于2002/10/11 14:16:1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符维健《马宁:一生坎坷写传奇》(访问1562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上)(访问1497次)
◎ 钟兆云《作家马宁和他的“马来妹” 》(访问1481次)
◎ 马宁《回忆“左联”五记》(访问1382次)
◎卓如《我所认识的马宁》 (下)(访问133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五──《胡也频和他的誓辞》(访问1185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二──《李伟森是个踏踏实实的人》(访问1139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三──《柔石同志鼓励我创作的事例》(访问1134次)
◎ 郑学秋《忆马宁先生》(访问1017次)
◎ 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之四──《记白莽》(访问91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