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诗词曲赋、小说剧本

曾经沧海难为水 琐记

镝非

  (一) 未曾后悔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有一首老歌,不知为何,总是在我耳畔回旋--
  
  
  未曾后悔 是甘心决定 莫问那可注定
  若然是错 从不加理会 命运究竟未明
  现实理想 难分得清楚 未让两手分开
  
  人生虽短暂 无悔共你 穿梭天边与海岸
  重温的景象 零碎渐淡 真心你莫忘记
  
  自由被困 望一一领会 浪漫片刻足够
  望原谅我 未给一句话 独自去闯尽头
  怒问世间 情怎可得瞬间 尽是困忧不息
  
  人生虽短暂 无悔共你 穿梭天边与海岸
  重温的景象 零碎渐淡 真心你莫忘记
  
  
  
  上天何其残忍,细细算来,石达开与黄蕙卿相聚的时间,总共才只有不到一年的光阴。原以为短暂的分离是为了胜利后长久的团聚,却怎料那一次寻常的转身竟已是生离死别。一切来的那么突然,蓦然回首,人世幻变岂能等千秋?而此后的悠悠岁月里,纵然一生去守,人已难再依旧。。。。。。
  
  
  (二)霜月
  
  石达开写给蕙卿的《霜月》,是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本来是写秋高露重,夜冷霜寒的夜色中,一轮明月照彻人间的景色,“初闻征雁已无蝉”,是指时入深秋,雁南飞而蝉声已近,“百尺楼高水接天”是指登高楼而望月,因为楼高而更脚寒冷,但也才更能赏得明月。“青女素娥”都是传说中月里的仙女,诗人是说,因为她们不畏寒冷,竞展风华,才使得月色如此皎洁明亮,扣“霜月”之题。
  
  
  我当初会想到这这个情节,是从一则旧闻中受到的启发,那则新闻说,在赵四小姐故居发现她亲笔抄写的这首诗---众所周知,赵四小姐以一个十几岁的名媛小姐而离家追随张学良,在几十年时间里以“私人秘书”的名义跟着他,受尽各方责难甚至侮辱而无怨无悔。到后来,更惜抛弃在香港极为豪华富裕的自在生活,离开了亲生儿子,在仍旧没名没份的情况下去陪同张学良过那长长的幽禁生涯。我想,赵四小姐抄这首诗时,可能有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为自己坚贞爱情的砥砺之意。
  
  
  《曾经沧海难为水》中,这首诗歌出现的背景是,石达开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多日没有音信,蕙卿一直在为他担心,好容易他终于回营了,又立即有新的任务,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而蕙卿却托洪宣娇带信笺给石达开,上写“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借此向石达开表达她的心意:即不在乎为他担惊受怕,也不在意他会像霍去病那样无暇顾及儿女之情,反而认为能像霍去病那样为国建功,洗雪胡尘,理所当然是他应有的选择,且以之为傲,并祝早日凯旋(归来笳鼓竞)。石达开见到这首诗后,体会到蕙卿录此诗的内涵,及让他安心出征的心意,感动之余,决定对蕙卿有所回应。于是,当我设想这一情节时,立即就想起那句“月中霜里都婵娟”来。
  
  (三)若得山花插满头
  
  即使有成功之日,石达开也多半不会再回金陵了,这是我写《曾经沧海难为水》最后一节时突然产生的想法。所以我写,他预感到无论成败,今生都无缘再回金陵,这一去就是永决。
  
  但他不是因为怕洪秀全加害。他本就对生死看得很淡,不甘坐以待毙,只因壮志未酬。倘若河山一统,胡尘已靖,夙愿得偿,也就无所畏惧了。至少他不会因此而不敢回金陵。
  
  我觉得石达开不会回金陵,是因为他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
  
  也许有人会奇怪:大功已经告成,天京父老自当能体谅他的苦心,为何还会无颜相见呢?
  
  这要从我幼年时看过的,也是我所能记得的第一部历史剧《西施》说起。
  
  那部电视剧的结尾,吴灭之前,越国就派了人秘密接西施回国,被她借口推脱了,灭吴之后,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她,却找不到。她独自到了一处临江还是临海的山崖,只是跪在那里遥望故国的方向祈祝。到现在我也不清楚电视剧暗示她最后的结局是自杀还是远隐,总之她没有跟故国的亲友相聚。
  
  那时,我才四五岁,问父母,为什么西施不回去?母亲说,她觉得老百姓会以为她是坏人。我仍旧似懂非懂,吴国已经灭亡了,越国老百姓还会不明白西施为国家所做的一切吗?---- 虽然一直未能完全理解,却总隐隐觉得这个结局最好,比后来听说的西施被勾践夫人或吴人害死及和范蠡泛舟西湖都好得多。
  
  可是,当我为了写《曾经沧海难为水》尾声,重读石达开离京“五言告示”,读到“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精华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推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我似乎突然可以理解,西施为什么不肯回去了!也在同一时刻,我也觉得,功成之日,石达开多半是不会再回金陵了。
  
  对洪秀全而言,他有“背主私逃”之实,对天京父老而言,他难脱“见死不救”之嫌,无论是出于多么光明正大的目的,在石达开心里这始终是将无法释怀的。纵然“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纵然大业得成,他也会觉得自己“虽不负于天国与天下百姓,却有负于天王与天京父老。”大渡河畔有一石碑,上刻一诗,乃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所作,诗中写到:“誓忘私怨急公仇, 奏凯君臣再相聚”,史式曾仿照此诗另作一首,把这一句改成了“但求天下早廓清,他年兄弟再相聚”,我就认为史式改得好,他比张笃伦了解石达开。功成解甲之后,石达开可以,并且一定想和昔日兄弟畅述别来,挥遒意气,但他多半不会再去见洪秀全和都城百姓。太平花曾说过,英王为什么一心求死,因为被俘过的将领便如失节的女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没有地位和荣誉的。西施不肯再回越国,是因为她曾经委身事敌,同样的原因她也不能再和范蠡重聚,而石达开离京,虽没有背叛天国的理想和兄弟,对于天王和天京,却始终是一种背叛。以私情而论,石达开对洪秀全是有所不满的,但以“臣节”而论,他又会觉得有亏。所以我说他“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不是畏惧别人的指责----那时候江东父老也许正为他望眼欲穿----那是自我良心上的负疚。
  
  说到“推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我断不以为是因为他本身已经厌倦军旅生涯或为民效命,只因求大业未成才不甘息隐林泉,当然更不以为是因为怕解甲之后无容身之处----如果是后者,功成之后解甲也一样有危险,石达开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我以为那是一种“明志”,只有功成之际解甲归田,才能证明他没有对权力和富贵的野心,证明他不是为此才离京而去的。“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就是这样的心情吧。
  
  至于而今功即未成,那便只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浏览:88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0/21 13:15:5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58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43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89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907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94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68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599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42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842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4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