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诗词曲赋、小说剧本 |
摘录说明:
《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是部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的通俗性读物,在短短300多页中,要讲述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人物,军事,政治,又要生动感人,有血有泪,其难度之高可想而之。为了集中有限的笔墨交代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很多历史就不得不一笔带过,这样一来,如何能不成为流水帐,就是个很大的难题。而作者匠心独到之处是,他打破了传统的普及读物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事件的方式,对材料加以重新组织,打破时空,以突出重点人物和事件,在对天国后期历史的描写中,这一手法相当成功。 例如作者写过石达开离京后,只简单交代了一下洪秀全,然后就写到洪秀全看到一份报表而脱口怒骂,这份报表写的就是亚罗号事件。这样,故事就很顺当地从天国内讧转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政变,一直到慈禧掌权,处理曾国藩的奏章,再转到已经身在安庆的曾国藩接到圣旨,紧接着又得知陈玉成被革职的消息,这才又把笔墨转移回天国,简述过去一段时间天国形势的起落,介绍安庆保卫战的经过,又从陈玉成被革职时的回忆,插入对“三河大捷”的介绍。然后,写英王之死,写忠王祭奠英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继续讲述忠王打上海打“常胜军”的经过。我们都知道,这一回忠王是被天王严旨召回京解围的,忠王接旨之后,心情异常沉重,于是他怀念和呼唤着远方的翼王......就这样,故事又非常自然地转到了翼王的远征。 接下来,作者介绍翼王的远征和大渡河兵败,写完了翼王的就义,随即写到当时离四川最近的一支天国军队--赖文光陈得才的西北远征军得知翼王殉难的消息而遥祭的情景,就此把故事引到西北太平军身上,写到西北太平军和捻军回援天京,写天军和捻军的合作,一直写到打死僧格林沁和捻军的最后覆灭,这才又回来写有关天国的最后一段--天京保卫战。 总之,这种结构的组织很好地把各条线索融合起来,尤其是利用天国兄弟间的情谊这条线,巧妙地将英王,忠王,翼王,捻军的征战历程穿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篇幅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但有益于全面了解当时的形势,而且也可以集中笔墨来突出重大人物事件,是很高明的写法。 最后,摘录几段我记忆最深的描写---- 1 一场风暴平息了。转眼已经到了十一月。秋天渐渐过去,即将到来的是严寒的冬天。初冬的太阳,发射出淡谈的不再灼人的光芒。气温逐渐下降,看来,朔风起处,翻起片片乌云,说不定会飘起雪花呢…… 洪秀全一个人坐在天王府的空旷的大殿里,头脑里翻腾着三个月来的惊心动魄的往事,是震撼大地的霹雳?还是一场不可理解的梦?他陷入了深深的深深的沉思之中。 石达开身着戎装,一脸严的酌表情,骑着马在返回天京的路上走着。身后跟着的众将领也默不作声,只是走啊走啊,谁也没有打破这路途上的沉寂。马蹄的声音,踢踏踢踏。一位旅帅将马赶快了几步,对石达开说: “翼王,天京变乱,东王已死,北王被杀,天国只有靠您力挽狂澜了。”石达开沉默一会儿.说, “什么力挽狂澜的话,千万不要再说了,效忠天国天王,是达开的本分。”一阵凉风掠,马儿“咴咴”叫了几 声,竟小跑起来。石达开伸手抹了抹脸上的尘土,扬起鞭子,轻轻在马背上抽了一下,那马嗖地在道路上飞奔起来。 2 陈玉成连忙将天王使臣接进大殿,跪聆圣旨。使臣读道:“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援军安庆解围而不克,指挥不力,做战不勇,天王不悦。继而安庆失陷,复入清妖魔掌,太平军勇土万人遇难,天王哀痛万分。玉成责任难卸,应予追究。但念及长年征战,战功赫赫,登武昌城,解镇江围,大战三河镇,因而从轻发落,革职留用,戴罪立功。”听到革职留用,陈玉成仿佛当头—棒,脑子里轰然一声,下边念的什么,他再也听不见了。那一刹那,他热泪盈眶,一阵难以忍受的心酸,差一点晕了过去。无数次征战,出生入死的场面,在他的泪眼前闪过。 天王还记得大战三河镇?他想,难得难得。不错,那一仗打得确实漂亮............ 难忘的三河大战!陈玉成的眼泪悄悄流了下来,他用手抹了去,低头跪着,脑子里无数死难的太平军战士仿佛在呼喊他: “陈玉成,站起来!站起来!” 3 英王陈玉成被杀的消息传到忠王李秀成军中,无不悲痛万分。李秀成午饭没吃,只是闷闷不乐地在营房外空地上踱步。猛地,站住,拔出长剑,右手握剑拄地,跪下左膝.面向西北,含着热泪轻声说, “英王,兄弟,为兄大你十四岁,可你却先升天了。我们一起攻破清妖江北大营,三河镇也一起打了胜仗。只是为兄心中惭愧,西征武昌误了会师,对不起你!你未竞之业为兄去完成,以报忠魂!”说罢,站起身, 满腔惆怅调,走回营房。 4 李秀成接了天王圣旨,脸色严峻,半天没有说话。谭绍光知道忠王心情沉重,就悄悄拉着使臣离去。李秀成心潮澎湃,他想起了什么?他想起了太平天国盛极的年月,想起了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他们都死了。还有翼王石达开,只有他,还活着,可他在哪儿呢? 翼王石达开,你在哪儿啊!你可知道,天京危急;你可知晓,天王在呼救…… 5 石达开的惨死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离成都不远的陕南汉中。在汉中驻扎着一支太平军,那就是遵王赖文光的队伍。赖文光,广西人。二十四岁时参加了金田起义,初任文职。曾随英王陈玉成转战安徽湖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封为遵王。次年,奉命与陈得才率部远征西北,进抵汉中。他不知道翼王石达开进军四川,更不知道石达开被诱捕后押送到成都。他叹了口气,对部下说: “要早知道翼王在成都,我们不管如何也要去解救他。他死得太惨了。可恨骆秉章,狠毒如狼,连没有成年的孩子也不放过!”说着,不禁泪流满面。他摆上供桌,集合队伍,远望成都,祭奠翼王。刚一跪下,陈得才就痛哭失声,接着将士们一起痛哭起来,那哭声撼动着人们的心,撼动着高高的秦岭,滔滔的江河。赖文光默默地将酒泼洒在地上,说: “翼王在天有灵,文光若不为殿下报仇,誓不为人!” |
浏览:106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