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 ---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之石达开李秀成

田中芳树

  说明:田中芳树的名将排行榜选列中国列代名将九十九名,基本按出生年代排序,第一百名人选,作者留给读者自己去选择。
  
  
    当时在太平天国的内部都还是非常地团结的,然而随着洪秀全的堕落,内部也开始了权力斗争,各千部之间相互较劲。在此,最高干部之一的第九十八位的石达开(注:西元一八三一~一八六三年。广西省贵县出身。客家出身,在洪秀全布教之际加入了拜上帝会。自西元一八五○年以降,其一族皆尽参加,于金田村起事之际,被封为五王之一,以后也一直位居于中心而活跃。具有名将的素质,在多次的战役中获得胜利,同时也擅于政事,曾让清朝这一边率领讨伐军的曾国藩受到其不少苦头。后来在太平天国内部的纷争之中遭到卷入,除一族被杀之外,也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妒嫉而脱离,意图独自行动。惟在贵州及云南一带转战之后,在大渡河因受涨水和清军的攻击所苦而降服,最后于四川受斩。——(《石达开自述》)曾提出大家不要再继续自相残杀的意见,但却未为众人所接受,甚至连自己都差点难逃被杀的命运,最后只好逃离。之后,虽然相互争斗的事情暂时被放在一边,而石达开也重新出任洪秀全的辅佐工作,乍看之下好像很圆满,但这次则换洪秀全一族看石达开不顺眼,因此就把他流放,由自家族人握有全部的大权。
  
    石达开这个人在死时才只有三十三岁而已,他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成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之一,相当地年轻。这个人的父亲虽是汉人,但母亲却是少数民族出身。由于他出身自不错的家庭,因此教养也相当丰富,被认为是太平天国中最佳的战术家,并且,曾数度大破清军。加上他的人格也十分地成熟,具有相当的声望,如果放着他不管的话,那么权威是自然会靠向石达开那一边的。
  
  就在这样的危机感之下,石达开遭到了流放,也导致其因相当嫌恶,所以就带着自己的部下脱离了太平天国一事。此后则一直在长江的上游策动军事活动,就在想将某一个地方作为根据地的时候,就又为清廷所阻,不管走到哪里都不顺利,最后被追兵全灭。不过,他在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依然是具有着与关羽相匹敌的人气。
  
    关于第九十七位李秀成这个人,他是在干部互相斗争、石达开也脱离了之后支撑着人平天国的人。和李秀成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名叫陈玉成的人,这个人也相当地年轻,但却十分地勇敢,建立了不少的功绩。当他败于清军之手而被处刑的时候,才不过二十五岁而已。
  
    清朝在借用外来诸国之力的情况下逼迫太平天国,最后终于将首都南京包围,好不容易才将其攻陷。虽然李秀成一直支撑着太平天国政治和战局,然而天王洪秀全却于此时决定放弃而自杀。在南京失守的时候,李秀成抱着洪秀全的儿子逃出,但最后还是被捕。
  
    被捕后李秀成的态度,听陈老师说,其实是非常可怜的,据说他是想摇尾乞怜以换得一条小命的。关于李秀成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没有确定的评价,有一直到最后都支撑着太平天国之英雄的看法,也有最后想以拍马屁而使自己得救的卑鄙小人的看法,不过,要说卑鄙的话,这也有可能是清朝官方的宣传手法。虽然要加以评断并不容易,但最后,还是让人有苟且偷生的感觉。
  
    是以如果严格地探讨,也许当南京失守之时自杀的话,名声反而得以保全也说不定,只不过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英雄,这也不过是在最后之际时,暴露出人性最大的弱点罢了。这样看来,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其实是很伟大的,凡人是学不来的。由于我自小的时候所看的世界史故事书中,就有一篇说李秀成这个人乃是支撑太平天国大局直到最后的名将的文章,因此在听闻了这些之后,感觉非常地复杂。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希望他能够壮烈的死去吧!也或许他是想忍辱负重,意图东山再起也说不定就是了。我想如果我多学习一些,而再发现到其他遭埋没的名将的话,也许会先把李秀成给舍去也说不定,毕竟当时因为这一点,我也曾犹豫了很久。而如果现在要换的话,如果是同为清代人的话,我想我大概会选择策棱,不然像清法战争中骁勇善战的冯子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附:
  
  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 ---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序
  
  在中国,有一本叫做《百帝图》的图文集,在里头除了描画有中国历代的无数帝王中所选出的百人画像外,也叙述了其生平的事绩。如果能够仿效这本图文集,从中国历代名将之中选出一百个人,加以列表,做出我等的名将百选,想来也必是一件乐事。于是我便将企划提交给负责的编辑,同时展开公开征求。当然,要做这样的事是有些托大,不过,我认为一旦在杂志上公开,就此较没有可能参杂个人的好恶,而能够更客观地选择。结果,在新年假期结束后,出版社便交给了我被提出的名单。当然,由于“百选”的缘故,在无数候选人之中自然有许多人被惋惜地舍去,因此为了公正起见,我等设定了许多条件,现将这些条件列于其下:
  
      一、将登上帝位的人物除外。因为我想我些人应该是被选入“帝王纪”中的人才对,故将同样身为杰出武将的他们除外。像是后汉的光武帝(刘秀)、南朝宋的武守(刘裕)、唐的太宗(李世民)、后唐的庄宗(李存勗)、后周的世宗(柴荣)、宋的太祖(赵匡胤)、元的世祖(忽必烈)、金的太祖(阿骨打)、明的太宗洪武帝(朱元璋)、明的成祖永乐帝(朱棣)、清的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的圣祖康熙皇帝等人均是。
  
    二、将身为文官,在政治上的实绩较军事的上业绩来得更大的人除外。因为我些人应当是列在“名宰相列传”或是“名臣列传”之中的。如齐的管仲、晏婴、赵的蔺相如;秦的李斯,前汉的陈平、萧何;后汉的宪法徇;蜀汉的诸葛亮;前秦的王猛,南朝宋的刘穆之;北魏的任城王;隋的高颎,唐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宋的赵普、韩琦、范仲淹,辽的耶律隆运;金的完颜宗幹;宋的文天祥、陆秀夫;蒙古的耶律楚材;元的刘秉忠、脱脱;明的李善长、刘基,以及清的林则徐、左宗棠等人均是。
  
    三、将清朝灭亡之后,近代的人亦除外。因为这样的人物已非属于武将,而应该称为军人。我们也不可能把骑兵队与航空战力拿来相提并论。这些人包括了蔡锷、蔡延锴、朱德、陈毅等。
  
    四、避免特别执着于某些特定的时代。也许是我个人管得太多,但是从日本人的眼光来看,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关心有所偏向,因此几乎是只对在某些特定文学作品中登场的人有印象而已。如果我不注意这点的话,那这份名单就还不如让对某个时代有专门兴趣的人去找这个时代的其他资料好了。
  
    在依照以上四项条件进行考选的过程中,最后还是发现超过了原先所预计的人数约八十余人,因而一度陷入了困难像。像是在有名的楚汉争霸时代,自项羽举兵至其死亡为止,前后总共也不过只有七年多,然而却选出了三人;再如清朝自康熙帝至乾隆帝的一百三十余年中,有名的将军武将共有十人以上,要从其中挑出一、两名也都十分困难。结果,最后就只能再从这些具有相似功绩的武将,依其个性做为取舍的基准了。
    先撇开这些不谈,其实,对于中国的历史,依中国人的眼光,能够称为名将的条件又是如何呢?根据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确认后的结果,主要可归类和独立性的人。
    A、抵抗北方强大异民族侵略,守护中国人的自尊的独立性的人。
    B、在现实上成功地统一天下,以及重新让和平恢复的人。
    如果不是满足了上列两个条件的人的话,当然在评价上就是不会是属于最高级的。因此,中国人本身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反而就不如日本人想得那么高了,这就是因为诸葛亮他并没有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缘故。也因此,在这一回我们所编纂的列表之中,大半的人都必须满足以上两者中至少一个的条件。惟一的例外,就是那些身为异民族,却在中国树立了征服性的王朝,并以独创的军事行动改变了历史动向的少部份了。
    那么,以下就将这份列表公开:
  
  春秋时代(四名)
    一、孙武
    二、伍子胥(名员)
    三、范蠡
    四、赵襄子(名无恤)
  战国时代(八名)
    五、吴起
    六、孙膑
    七、乐毅
    八、田单
    九、廉颇
    十、赵奢
    十一、信陵君(姓名为魏无忌)
    十二、李牧
  秦时代(三名)
    十三、白起
    十四、王翦
    十五、蒙恬
  楚汉争霸时代(三名)
    十六、项羽
    十七、张良
    十八、韩信
  前汉时代(七名)
    十九、周亚夫(父为周勃)
    二十、李广
    二一、卫青
    二二、霍去病
    二三、赵充国
    二四、郑吉
    二五、陈汤
  后汉时代(八名)
    二六、邓禹
    二七、冯异
    二八、岑彭
    二九、马援
    三十、班超
    三一、曹操
    三二、关羽
    三三、周瑜
  三国时代(三名)
    三四、司马懿
    三五、陆逊
    三六、邓艾
  东西两晋时代(五名)
    三七、杜预
    三八、王濬
    三九、陶侃
    四十、祖逖
    四一、谢玄
  南北朝时代(六名)
    四二、檀道济
    四三、韦叡
    四四、杨大眼
    四五、斛律光
    四六、兰陵王(姓名为高长恭)
    四七、萧摩诃
  隋时代(三名)
    四八、韩擒虎
    四九、刘方
    五十、张须陀
  唐时代(十二名)
    五一、李靖
    五二、李勣
    五三、秦叔宝(名琼)
    五四、尉迟敬德(名恭)
    五五、苏定方(名烈)
    五六、薜仁贵(名礼)
    五七、王玄策
    五八、裴行俭
    五九、高仙芝
    六十、郭子仪
    六一、李朔(父为李晟)
    六二、李克用
  五代十国时代(二名)
    六三、王彦章
    六四、周德威
  宋、辽、金时代(十三名)
    六五、曹彬
    六六、杨业(小说中称为杨继业)
    六七、耶律休哥
    六八、穆桂英(女性)
    六九、狄青
    七十、宗泽
    七一、岳飞
    七二、韩世忠(妻为梁红玉)
    七三、完颜宗弼(女真名为兀术)
    七四、虞允文
    七五、孟珙
    七六、完颜陈和尚(名彝)
    七七、张世杰
  元时代(三名)
    七八、伯颜(八怜氏族)
    七九、郭侃
    八十、扩廓贴木儿
  明时代(十名)
    八一、徐达
    八二、常遇春
    八三、姚广孝(法名为道衍)
    八四、郑和
    八五、于谦
    八六、王守仁(号阳明)
    八七、戚继光
    八八、袁崇焕
    八九、秦良玉(女性)
    九十、郑成功
  清时代(九名)
    九一、多尔衮
    九二、明亮
    九三、杨遇春
    九四、李长庚
    九五、关天培
    九六、僧格林沁
    九七、李秀成(太平天国)
    九八、石达开(太平天国)
    九九、刘永福
  
    在上面的列表中,共整理出了九十九名,至于第一百名则留空,希望由读者自己来选出。笔者个人的候补名单,包括有蜀汉的赵云;隋的沈光;唐的王式,宋的刘錡、吴璘;金的宗望;以及明的李文忠等人。其中隋的沈光兼具有骁勇、侠义、以及洒脱,是"中国快意男儿列传"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由于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指挥过大军的经验,因此这次只好割爱。而蜀汉的赵云,无论在为官的见识和战术指挥的能力上都可说是五虎将军中的佼佼者,与被民众神格化、祀奉于"关帝庙"中的第三十二人关羽是不遑多让的。此外,身为宦官,然却以骁勇善战之武将而知名的人物,则还有前秦的张如,以及宋的秦翰等。
    在同属乱世的五胡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等时代,上榜的人却意外之少的原因,则是因为这些时代杰出的武将几乎都自立为王的关系。此外,虽然有着乱世出名将的观点,然而往相反的方向思考,如果没有统一天下的力量,只是让战乱持续下去的话,那对民众绝对是没有益处的。因此,前述名将的条件B看来就确实有其必要性了!当然,历史的状况如果全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有所发迹的话,虽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这人一定若非名将即为大军师,必定会留名后世的。
    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驰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
  西历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最后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个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本稿的讨论就此打住。
    背靠着万年冰雪的喜玛拉雅山、立于尼泊尔骑兵先头、在辛都斯坦平原上奔驰的中国武将之姿,我等可以想象。只是归国之后的他,并没有再度出仕,而是在宫廷的一个房间里默默地写作《中天竺行记》一书。冬日长安,停笔望向窗外,铅色的天空粉雪无声无息地飘落,一面哈着热气的王玄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而到了老年,他是否又会对着孙子们道往昔,说说那永不会落雪的遥远南国的故事呢?可惜的是,《中天竺行记》一书至今几乎完全没有残留下来,其活跃的史实也惟有从《旧唐书》、《新唐书》,以及从印度出土的铜版文书研究中探索了。
    王玄策是往南行,那么,在中国的武将中,向西行到达最远的人又是谁呢?走海路的是第八十四位的郑和,他所率领的大船队横断了印度洋,一直到达非洲的东岸。至于陆路的话,则是第七十九位的郭侃。
    西历三五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往西方的远征,其中有位汉人的年轻将军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仪的子孙,自祖父那一辈以来就一直出仕于蒙古帝国。
    西征军沿着丝路进军,于一二五六年渡过阿姆河。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为鹫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威猛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都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当时,五万兵力死守绝壁上的要害。死斗之末,郭侃陷落了鹫城阿拉莫德,歼灭了暗杀教团。而也以此事为开端,当其转往东南准备征服喀什来尔时,竟然不战而胜,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依据《元史》的记载,他是个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下伏兵,除了是位纵横无敌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战方面也相当拿手。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三五八年二月,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结束了近五世纪的回教教主政权。激烈的攻防战中,郭侃于论格里斯河上以浮桥勇敢地在敌前强行渡河,而当教主企图乘舟逃出巴格达时,就被郭侃手到擒来了。
    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郭侃率军进入叙利亚境内,准备讨伐富浪。所谓的富浪,指的是当时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欧洲人基督教徒之骑士团或是小国家群,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
    中国的武将与十字军的骑士展开了作战,这并非幻想情节,而是实际存在于史实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当时,富浪的原文发音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惟一所知的,乃是他们都把身为敌方的郭侃称为"神人"。
    随着小亚细亚的平定后,西征可算是告了一个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这时虽然发生了锓入埃及的蒙古军为单眼猛将拜巴尔斯所败一事,但东边也传来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别了夫拉可汗后东归。回到蒙古本土谒见忽必烈汗则是发生在三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远征并不需要过度美化,然而中国的武将能够见到地中海的落日,并曾策马攻掠十字军骑士们做为根据地的城塞,则确实是件如画一般不可思议的事。
    关于郭侃,书上记载他"所向无敌",现代也是这么使用来表现这样的情况的。不过,史上最初被如此称呼的勇将又是谁呢?那就是第二十八位的岑彭,他是后汉光武帝时代的人。
    历史上,叫嚷着要"再兴汉室"的人不少,但几乎都是彻底惨败,成功的就只有光武帝一个。他在前汉灭亡后,以二十八岁之姿起兵,并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天下。统一后,他也没有肃清任何一位功臣,这点倒是超过了其先祖前汉汉高祖。之后,他还提出了前所未见的奴录解放宣言,在一代之中集创业(以实力统一天下)与守成(确立新的秩序、安定民生、振光文化、并育成后继者等)两者,简直可称为中国史上最棒的名君。在他的手下,有所谓"光武二十八将"之称的名将群,岑彭就是其中之一。常胜不败,而且军规严正,从不做危害民众之事。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只余下陇和蜀两位之时,位于前线的岑彭收到了光武帝的亲笔书信。光武帝本就为富有文才之人,这时的亲书也以名句而为世所知:
    "人因不知足而苦,既平陇、复望蜀,每发一兵,头发为之白?quot;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语源。两百年后,因被第三十一位的曹操所引用,因而更为出名。
    在平定陇地一年之后,岑彭准备从长江中游前往上游,也就是进入蜀地之中。这时与之对峙的乃是在蜀称帝的公孙述,他率领大军沿长江而下,出三峡而在长江中游筑了一座大要塞。他先在南岸的荆门山与北岸的虎牙山之间以浮桥连结起来,在荒乱的激流中立起数千支的木桩以防敌船入侵。接着又两岸的断崖之上筑楼,列上箭弩,以数万松明照亮夜空,不让一名汉兵有可趁之机。
    看到这样的阵仗,即使是岑彭都不得不在第一时间考虑是否要退却了!这时,光武帝激励的亲书来到,接下来便展开了全面攻击。在某个强劲东风吹袭的日子,数千只汉军军船帆满载着风,溯着急流迫近蜀军要塞。水里的木桩阻住军船的进路,加上左右两岸如雨般的箭矢,在一进一退的攻防之中,汉军的先锋部队终于立上了浮桥,放出了准备好的火箭。火势在强风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笼罩了浮桥以至于城楼。在猛火之中,岑彭发动了突进。就这样,有了《后汉书》中"所向无敌"的表现。
    在一日中攻陷了水上要塞之后,岑彭虽欲一口气攻下蜀国,然却衩公孙述派出的刺客所暗杀。在此一年之后,汉军终于将公孙述击毙,被了岑彭的仇,并因此达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这是发生在西历三十六年的事。
    在中国历史上,自力成功在统一天下的皇帝,自秦至清也不过大约十人,因此光武帝与二十八将的一事绩应当让更多人所知,并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汉武帝虽为一位英雄君主,然却有滥刑酷杀的倾向,常以无实或轻罪致人死于狱中。此外,他对民政也几乎无甚关心,竟让黄河的堤防决溃二十年以上而不闻不问,造成两百万的民众流离失所、家屋家地流失也不救济。宋太祖赵匡胤则是自先帝手中继承莫大政治遗产的幸运儿;而明太祖朱元璋则以流血肃清,杀死了不少朝野的人才。光武帝完全没有这些人的所为,他之所以被日本所无视,乃是因为和楚汉争霸时代或是三国时代相异,并没有一本广为流传的宣传文书来大吹特吹。像是《三国志》的读者,应当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将敌本阵中的文书加以烧毁,用以安定人心之事吗?其实,这乃是模仿光武帝在讨伐了群雄之一的王郎之后,在其阵中烧去文书的行为。
    好了,这次的列表并不是"圣人君子列传",因此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如问题儿童般的人物,第二十五位的陈汤就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他趁总司令官卧病在床的时候擅自动员官兵,而且还假称受命斯瞒部下。当得知事情的总司令官于吃惊之余命令其军队解散时,却被顶了句"事到如今怎能停止?这个没有用的东西,还不赶快下出动命令,同时还以剑相逼,甚至在作战结束之后,不但穿上了战利品,还要求朝廷尽快给予恩赏,真是个乱来的家伙。不过,他在用兵方面倒真是个天才,决断力和行动力亦非寻常,在前汉末朝当上了西域副校尉一职。当时乃是匈奴的黄金时期,郅支单于在西域一带威猛无敌,陈汤领了四万兵力对之全面攻击,在天山山脉周边激战之后,大败匈奴军队,讨伐了郅支单于。也因为这场大胜利的缘故,西哉也暂时回复了和平。
    在接连下来的战斗中,陈汤曾有与奇妙的敌人作战的经验,那就是以密集队形作战、带有红或金色毛发、青蓝睛眼的重装步兵团。本来匈奴将支配下的绿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虏所集结编成。因此,陈汤也不免为这特异不同的战斗法所苦。但结果,陈汤还是将之追讨降伏,并于祁连山附近兴筑骊轩城,让他们居住于其中,负责汉帝国的边境警备工作。
    这个骊轩城的居民到底是什么来头呢?陈汤在西域之战乃是发生在纪元前三十六年的事,而在经过了两千年后的一九八九年,澳洲的历史学家在兰洲大学进行了一场特别演讲,终于将这神秘事件传达于世。根据他的说法,骊轩城的居民乃是罗马帝国的战士。在纪元前五十五年,罗马的执政官克莱斯士率领七个军团往东方进行远征,而在与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巴尔迪亚军作战时大败,克莱斯士被杀,罗马军亦溃灭,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围逃出,但他们并没有回到罗马本国,他们的去向成为西洋史上的谜团。看来他们大概是在受波斯军的追击时,往祖国相反的方向--东方一直前进,最后就进入了匈奴的势力范围中而成为其佣兵部队。目前,骊轩城的遗迹正在进行挖掘调查,看来陈汤与罗马帝国战士们的战斗,在现代的考古学之下,应该很快就能判明了!
    此外,虽然并没有更在这次的列表之中,但在十八世纪初,清朝将军也曾经与瑞典军队战过。这乃是因为在有名的北方战争中,瑞典军的兵士为俄罗斯军队所俘虏,并用在中亚方面与游牧民族准噶尔族的作战。在此,俄罗斯军队打败,瑞典人再度成为准噶尔族的俘虏,并传来许多工艺及火炮的技术。而当准噶尔族与清军作战时,这支瑞典人部队最终就与清军对上了。所说其中也有再被俘虏而远至北京的瑞典人,只是不知在非已意之下横越欧亚大陆的他们心中做何感想就是了。
    前面说过,这次的列表并不是"圣人君子传",不过,其中还是出现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人物,那就是第八十六位的王守仁。王守仁,号阳明,也就是"阳明学派"之祖的那个王阳明。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以思想家的身份为日本人所知。其实他是个诚实而有能力的大臣,同时也是代表明代中期的一位战略学。
    从小时候起,他就是个孩子王,常玩带兵打仗的游戏,同时也常保护弱小的孩子,拥有相当的人望。长大后,他步向自己的道路,一面任侠,一面热衷于弓术及兵法,也努力于文学,终于在科举中及第而成为官僚。由于他反对污职而恶名高涨的宦官,在受拷问之后遭流放至西南边境。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以边境知事的身份努力为政,甚至连被捕的盗贼都慕他的名。后来,虐待王守仁的宦官失势,回复了名誉的王守仁便正式开始了其战略家的人生。
    要说"武功天下第一"的话,王守仁的武勋倒是没有那么大,不过,在此我们举个例子,那就是他在西历一五一九年平定了骚动整个明帝国的"宁王之乱"。
    宁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拥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的广大领地,亦自夸有七万军队的富强。第五代宁王时,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于异常淫乐、荒废国政之际,因而起了篡夺的野心,与官邸的奸臣们互通,立下种种阴谋,最后终于举兵冲向南京,准备以实力夺取天下。
    察知其叛乱计划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军,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宁王为了不让根据地被夺,慌忙率军返回。王守仁一开始就等这么一着,就这样敌我合计共十四万的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了冲突,鄱阳湖乃是大于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广阔淡水湖,两军就在水上、陆上死斗。官军的将军伍文定本想对敌使用火攻,然而却因风向急变,火焰竟然烧着了自己的胡髭,让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守仁的作战指挥还是一一中的,在死斗第三日将宁王完全逼至绝地,其所乘的军船亦为火焰和烟雾所包围。
    宁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聪明为世所知,她虽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数度建言,然而宁王却不听她的话,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运。在领悟到已经不可能脱逃之后,王妃向其夫带泪一礼说道:"今后您就不必再为妾身担心了?quot;,于是便投身湖中。宁王虽然也想自杀,但却失败而为官军所捕。被带到王守仁面前时,宁王流着眼泪希望能够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诺此事,此到了王妃遗体后,便加以郑重厚葬。
    由于王守仁的关系,救了明帝国,然而腐败背德的朝廷却无视于他的功绩。正德皇帝周边的奸臣将俘虏的守王先释放后再把他捉回,欲将平定叛乱的功绩揽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则冷静对应,勉于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本稿对于思想家的王阳阴并不打算加以论断,帮在此打住。
    王守仁的情况,是在中央没有信赖、支援关系的情况下建立了大功,像这样的事当然应该香蕉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南北朝时代,由于有力的皇族或将帅篡夺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皇帝的猜疑心特强,其中还能保有对人之信赖而维持了五十年治世的,大概就是南朝梁武帝了!他虽然笃信佛教,但并不是无抵抗的和平主义,当敌人攻来时,他还是会起而战斗的。
    西历五○六年,北朝的北魏发起了号称百万的大军侵入了梁的国境。虽然是号称,实际上大约只有这数字的一半,但毕竟还是压倒性的大军,其目的当然要统一天下。总帅为有能的皇族中山王元英,而实战的指挥官则是第四十四位的杨大眼,算是当时天下刚勇第一的猛将。而相对的,梁这方面则动员了二十万的军队,总帅则为第四十三位的韦叡。
    韦叡是武帝即位前就有的心腹,建立过不少功绩,但他的身体却较弱。在他的生涯之中,往来战场从来都没有骑过马。他总是连甲胄也不着,一身襦服就乘上了木制的舆轿,由兵士抬着指挥全军。照道理来说,较高的位置总是敌方箭矢集中的所在,然而他却从不害怕,挥舞着竹杖动员军队,以君子风格的智将身份受到兵士们的尊敬。
    北方的猛将与南方的智将间激烈冲突的"钟离之战",可说是南北朝时代约一百七十年间最大的"南北大战",其在历史上的意义可与"赤壁之战"匹敌,战斗的规模更是凌驾其上。只不过这场战役对日本人来说直到今日也没有什么人知道,意欲概述却数字难尽,还是以后等机会吧!(译注:作者另有一书《奔流》即是以钟离之战为背景的故事小说。)
    虽然是从如开玩笑般的一句话所开始的企划,但是机会难得,笔者确实是想借这个机会来介绍所知的名将。下一回的连载会自何时开始虽然尚不得知,但必定会尽快使之实现,并希望能够从韦叡和杨大眼的故事开始与大家大享。而在这次的列表中,在《史记》中有登场的人物共二十二名;在《三国志》中登场的人物共八名。这三十名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关于他们的事情,由于在其他地方比较容易见到,因此我也可能就一笔给他带过,反正笔者已经很辛苦地列出了这样的一个列表,冲着这一点,就请各位读者原谅笔者的任性自我吧!
  
  (本文收录于《小说中公》一九九五年三月号/中央公论社)
  
  
  
 浏览:362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0/21 10:55:3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47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309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82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306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224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33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4009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84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91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21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