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迷一样的太平天国

长月

  1-- 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中国历代农民革命史诗当中,除了中国工农红军运动(请允许本人这样称呼),最伟大、最神秘、最波澜壮阔、最让人神往的农民革命运动莫过于15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了,从历史眼光来说,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至今在某些边远乡间,还能听到老人讲述祖上流传下来的长毛的逸闻,而我们本来应该非常清楚的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变的非常模糊,使这段历史增加了无穷无尽的神秘色彩,至今历史学家们对天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鄙人不是历史学家,甚至不是历史爱好者,只是个理工科出身的书生,相对于历史来说,本人更感兴趣的是人文,我只想通过向诸位请教和交流,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上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我想弄清楚的是——可能永远也弄不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革命运动还是巨大的历史倒退?
  伟大的革命不用我多说,几乎所有的中国革命史书上都的这样评价的(甚至包括义和团运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最初发动起义的人是一群农民(如李秀成等)、工人(如杨秀清等)、帮会(如罗大纲等)和少数小知识分子(如洪秀全等),从阶级划分上他们都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属于革命的一派,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以封建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这个性质决定了这场其实不明不白的运动成为一场革命,推动了清政府的灭亡,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然而,本人认为,判定一场运动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应仅仅由运动的参与者的成分决定,还要看它的动机、方法和结果等。首先看动机,从运动的领导人的思想和运动的纲领来看,他们第一是想驱除异族的统治,恢复由汉人统治,第二是想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世界,动机上有积极的一面,在运动最初也确实有号召力,但事实上,运动的领导人只是利用宗教宣传来欺骗愚昧的追随者,事实证明洪秀全当皇帝的水平远不如咸丰皇帝,更不用和康熙、雍正比了,洪不可能也从没想过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不然他可以同时拥有88个老婆(王娘)而不允许部下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洪秀全与邪教头目之流是一类人,只不过他赶上了一个适合他的年代。而历史书上宣传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是一纸空文,从来就没有实行过。
  从运动方法上,太平天国实行极左政策,百姓不能有私有财产,所有财产一律上缴“圣库”,实行义务兵役制度,这与国民党抓壮丁没什么区别,最荒唐的是别男女,男女不通婚,夫妻不同房,丧失人伦,这在历朝历代不曾见过。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更是让人乍舌,下级参见上级时,必须下跪不说,还要口呼上级全称,这一点很要命,因为天国的官员名称很长,有时长达十几个字,错一个也要问罪。另外,太平天国官僚之众(晚期有2700多个王爷)、腐败之深、挥霍之巨、刑罚之酷、冤狱之多,在中国历朝之中无出其右,百姓生活之水深火热可知也!
  从结果上看,这场运动确实是对清政府的一次沉重打击,但是否加快清政府的灭亡值得讨论。太平天国灭亡了58年之后,清政府才灭亡,加快了么,非也!事实是,这场运动使清政府更认识到自己武装的薄弱,之后的洋务运动以及大量兵工厂的产生就是证明,而湘军的突起更使清政府回光返照。这一点有点象邪教邪教邪教法轮功事件,他本身是一场倒退,但他的出现确实加强了共产党的威信和凝聚力(可能比喻不当)。
  另外,十几年的战乱、长期的分裂,亿万生灵涂炭,对于本来就伤痕累累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清政府是胜利者,但可能真正高兴的还是帝国主义列强。
  这只是本人的粗浅见解,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如果允许的话,让这场闹剧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再对比现有的历史,或许能证实本人所言不虚,但不管怎么说,国家不幸作家幸,没有这场运动,也没有俺这些废话,还请各位斧正。
  
  (声明一点:对于以后提到的人物如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韦昌辉、陈玉成、李秀成、曾国藩等,不论他们的功罪如何,我认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对他们基本上是尊敬和欣赏的态度(极少数除外)。从本质上说,大英雄和大奸贼没有什么区别。如同毛泽东、林彪、陈独秀、彭德怀、叶挺、张国焘、刘伯承、蒋介石等,不可否认,他们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恐怕很难出现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了,呵呵。)
  
  迷一样的太平天国2——革命领袖还是邪教教主
  
  洪秀全,1821年出生,广东花县人,这里还诞生了另外一位著名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如果算上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和晚清大才子梁启超,这个地图上不起眼的小地方真可以说的上是人才辈出。洪秀全父亲名镜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号秀泉,创立“拜上帝会”后改名秀全,秀全行三,兄仁发、仁达,也就是后来的大大有名的安王和福王(后为勇王和信王),秀全天资聪颖,是家里唯一识字的秀才,也是村里的教书先生。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洪秀全只是一个民办乡村教师,连城镇户口都没有。
  
  洪秀全虽然有文化,但远远称不上有才华,多次乡试不第就是证明;洪虽然后来成为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他的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他一生中仅直接指挥过两次战斗,都以失败告终,在军事上他完全依赖杨秀清和后来的“东西二成”;他虽然当了十几年的一国之主,但在绝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躲在天王府里沉迷于声色之中,很难看出他有什么治国之道。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写几首狗屁不通的歪诗和从洋人那里照扳过来的教条。这些教义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不折不扣的邪教,也就是说,洪秀全充其量是一个邪教的创始人和邪教教主。就象东方不败和洪安通一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几乎搅的大半个中国天翻地覆,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可以称的上是一大奇迹,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邪教教主被长期当作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被供奉,各位看官如果不信,请去问一问你们的父辈那一带人,洪秀全是什么人?我相信大多数人会称他为革命领袖和先驱,我还记得中学历史教材的彩页上有洪秀全的塑像,棱角分明而目光坚毅,一付伟人的姿态,可见他在正史中的地位之高。让我感到气愤的还有李自成,这个对北京市民曾犯下滔天巨恶的罪魁元凶,居然能被描写成“共产党的市委书记”“高大全”式的形象。
  
  对于洪秀全,本人还想与各位探讨几个迷一样的问题,请论友多指教。
  1、教主和领袖之迷?
  无疑,洪是属于文不成武不就的人,会有什么个人魅力和号召力?他那一套宗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从一介布衣成为呼风唤雨的教主。就象我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邪教头目的鬼话一样。
  就算造反真的有理,可看看洪手下的人,那一个不比他强?论宣传鼓动能力,洪远不及他的表弟冯云山,洪只不过写了几本小册子而已,而冯云山几乎是为洪一手创建了拜上帝会;论军事才干,洪不如石达开、钱江、李秀成,论治国能力,洪不如杨秀清、洪仁干,另外洪手下还有一大批杰出的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罗大纲、陈玉成、胡以晃、林启蓉、赖文光、赖汉英、陈得才、杨辅清、李世贤、黄文金、谭韶光等,这些人大多数战死在沙场,有些被俘后宁愿受千刀万剐也决不投降,如石达开、林凤翔、陈玉成、洪仁干、李开芳等都是被凌迟处死,他们为什么会对洪秀全如此死心塌地?他们真的相信洪是上帝之子的鬼话么?
  本人看法是:洪能成为领袖,走上神坛,功劳第一归于冯云山,第二归于杨秀清,而将洪赶下神坛的也是杨秀清,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秀清死后,洪手下的将领们恐怕极少有人信奉洪的谎言了,连天父都被杀了,谁还相信洪是天父的老二?但这些可爱而又愚昧的人还是相信有天国,他们不是为了洪秀全,而是为了天国大业宁愿粉身碎骨,尽管他们在错误的时代为了错误的理想而献身,我还是向他们表示敬意。
  
  2、深居简出之迷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到1864年天京陷落,这十一年间洪秀全只踏出过一次天王府的大门,还是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硬逼着天王出门的。这期间洪天王不理政事,沉迷女色,连许多天国重臣如石达开等想见天王一面也难,以至于清将只知道有杨秀清,不知道有洪秀全,天京城里传言洪并非真人,只是一具木偶。皇帝不理朝政,这在中国千年封建时代中并不希奇,可在开国皇帝中却绝无仅有,何况太平天国开国事业未半?革命史书上说洪秀全是关起门来一心研究教义,这纯粹是骗小孩的屁话!天王府内府除洪秀全外,上至尚书、承宣,下至宫娥杂役,上千人为清一色的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搞研究?
  另外一种解释似乎更合理一些,据说天王是怕出门太麻烦,按规定,天王的仪仗队由1000人组成,仅天王乘座的轿子就有64个人抬,还要敲锣打鼓、开枪放炮,东王的仪仗队为800人,北王为东王的2/3,翼王为北王的2/3,百姓有云:王爷出巡,地动山摇。但凡王爷上街,百姓必须跪于路旁,否则就要问斩,天王体恤民情,故而从不动用仪仗。
  本人的看法是:洪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丑陋的一面:自私、贪婪、懒惰、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目光短浅,洪是半殖半封社会形态下诞生的一个怪胎,他可能早就知道杨秀清心怀二心,可由于贪图安逸和懒,将大权全部交给杨,才有后来的东王逼封万岁以及天京事变祸起萧墙。试想一下,如果洪秀全能励精图治,有蒋介石一半的本事,再如果杨韦不乱,达开不走,大举北伐,凭他手下人马的实力,一举灭亡清朝也不是天方夜谈。
  
  3、一国二主之迷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下凡来拯救众生,虽然这是臭气冲天的屁话,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提法有创意,即使是在现在有人这样说自己,恐怕也会有人相信,何况是在当时。洪可能是出于谦虚的考虑,没说自己就是上帝或上帝的爹、爷爷,但他肯定没有想到这种提法有很致命的漏洞,而抓住漏洞的两个人正是太平天国的二、三号人物杨秀清和萧朝贵,这两个家伙绝对是天才,好,你说你是上帝的二儿子,那我们就当上帝和长子吧,这样一来,户口本上的人就齐了。
  虽然最初杨秀清称天父下凡、萧朝贵称天兄下凡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当时拜上帝会的主要根据地——紫荆山地区,由于冯云山入狱,洪秀全逃亡在外,教徒们思想混乱,教会随时有解散的可能,杨萧此举,对教会的稳定和蓬勃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后来也得到了洪秀全的认可。但随着杨秀清权利的增大和野心的膨胀,他一再搬出天父下凡的鬼把戏压制天王。天京城民间曾有记载:凡是天王同意的,东王必不同意;凡是天王要杀的,东王必不肯杀,以示权出己也。
  太平天国运动又称洪杨起义,实际上在太平天国中,杨的权力和地位在洪之上,名分上却对洪称臣。在历史上农民起义同时有两个领导人的并不少见,如陈胜吴广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等等,但都要有主有次。象洪秀全与杨秀清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乱伦关系,各朝各代不曾见过;古来弑君者屡见不鲜,但能以臣子的身份为一点小事责打君主,并逼君王封自己为万岁,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蝎子屎——独(毒)一份!
  几乎所有的史书和小说中都认为东王要篡位,逼封万岁是为了先正名后杀洪,与情于理似乎都能说通,但也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既然准备动手杀洪,必有十足把握和充分准备,怎么会连同手下几万将士被北王、燕王几千人杀的光光?恐怕不是一时大意和过分轻敌能解释的。还有,以杨秀清的为人,本来就是亡命之徒,一个大字不识的老粗,要杀洪直接动手好了,何必非要名正言顺?电视剧《太平天国》中认为杨并不想杀洪,为此还痛斥了宠妾,逼封万岁只是一时头脑发昏,想把洪当宠物一样养起来,这种观点虽然更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有合理的一面,至少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有创意。
  究竟事实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了。
  
  迷一样的太平天国3——雾里看花
  洪宣娇是天王洪秀全的妹妹,这似乎是不争的的事实,几乎所有关于太平天国的野史、小说中,她都是重要的人物,然而目前没有任何权威的记录能证实洪秀全有一个妹妹,甚至不能证实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洪宣娇是女一号,是有名的“太平之花”。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她有关,剧中将她塑造成为一位文武双全、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最后点燃火药与清妖同归于尽,何等震撼人心!剧作家的本意可能是想宏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为中国古代妇女再树一个英雌典型,可惜,这完全是胡编滥造,毫无历史根据,只会蒙骗无知妇孺。
  
  需要声明的是,电视剧《太平天国》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本应20出头的石达开成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身材矮小、绰号“四眼狗”的陈玉成变成了美女追逐的帅哥,但是我觉得如果完全不考虑历史的真实性,单从艺术性角度来审视这部长片力作,它还是基本成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电视剧,媒体对它的批评有些过分,创下收视率新低是因为对这段历史了解并感兴趣的人太少了,很多观众连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戏还怎么看?说到艺术性和表演水平,它至少比前不久播出的另一部备受关注的电视剧《笑傲江湖》强出100倍!说道篡改历史,它比起港台的历史剧可是小巫见大巫了。除了个别情节外,剧中大多数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何况陈玉成又不是毛泽东,完全不必找一个两个眼睛下面都有痣的家伙来扮演他。剧中的洪宣娇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她几乎是个完美无缺的女人,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点都体现再她身上,美丽又善良、勇敢又热情、天真又执着、敢恨又敢爱,尽管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这样的女人。
  
  又但是,相对于艺术来说,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历史和人文。电视剧中将洪宣娇和林凤翔编成了一对恋人,这不算太离谱,因为林凤翔也是太平天国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虚构总应是有限度的,洪宣娇千里上京救林以及法场一段就编的太离奇了,不仅不符合历史,更不符合常理。这是该剧的一大败笔。或许是受了港台剧的影响吧。
  
  
  至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洪宣娇,可不是那么完美的人了。《大清三杰》对洪宣娇的描写很是寥寥,可也形象刻画了一个小肚鸡肠、行为不端的小妇人。
  在《天国悲歌——石达开》一书中,作者别具匠心,不知从哪里考证,把籍贯广东花县的洪宣娇改籍到了广西贵县,与石达开是同乡。另考证洪宣娇原名黄宣娇,与洪秀全全无血缘关系,后被洪秀全认为义妹,才改姓洪。书中说洪与石原本就相爱,但石达开早有妻子,洪宣娇又被迫嫁给萧朝贵,直到天京事变后,两人才同居,后来石达开出走,洪宣娇一直伴随左右,直到对石达开彻底丧失信心后自杀!这作者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
  《中国历代名女——后妃卷》也将洪宣娇列入其中,她可能是这部书里唯一并不存在的人物,里面对洪氏不乏微词,将洪说成是一个靠牺牲色相而斡旋宫廷争斗的高手,是洪秀全手里重要的棋子。
  最有想象力的要属张京民先生所著《太平天国》一书了,在该书里洪宣娇同时爱上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并与这三人都发生了性关系,而杨韦大火并竟与为洪宣娇争风吃醋有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该书值得一看,因为该书很特别,它的基调从头到尾都是持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另外长片评书《百年风云》和清人黄小配所著〈洪秀全演义〉一书中都提到洪宣娇,但没有留下鲜明的性格。
  
  
    另外一位有名的“太平之花”是傅善祥,她的名气没有洪宣娇大,但历史记录上却真有其人,〈洪秀全演义〉和电视剧〈太平天国〉上傅善祥是天国女子科举状元,在电视剧中,傅的地位不在洪宣娇之下,是准女一号,无疑电视里的傅善祥太完美了(〈太〉剧中所有的女性都很完美),但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里就不在论述了,相信大家也不会感兴趣,把她和杨秀清扯到一起是必然的,但让她嫁给慕王谭韶光纯粹是乱点鸳鸯!
    事实是,太平天国根本就没有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哪来的女状元?所说的男女平等全是鬼话,洪秀全规定女子在男人面前连头都不能抬(为此写了一首诗叫“女子十该打”,有一条就是抬头说话该打),傅怎么可能在他面前长篇大论讲治国之道?历史关于傅善祥的记载是她是一个张着满嘴黄板牙的黄脸婆,因为多嘴被东王责罚过,仅此而已!
  
  
  第三位太平之花,很遗憾,我不知到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我甚至不直到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石达开的干女儿,在电视剧《太平天国》中这个女子叫石益阳,是当红女星周迅扮演的,也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后来爱上忠王李秀成!电视剧《石达开》中,翼王也有一个干女儿,叫什么名字忘了,印象最深的是长篇小说《翼王伞》,女主角覃三妹,爱上了石达开,却被石收为义女,人称“翼三金”,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荡气回肠又凄绝美绝的爱情故事,当年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民间传说中,翼王的义女好象叫什么胡九妹,能文能武,深受翼王喜爱。尽管这些都是野史,但我宁愿相信历史上真有这个人。
  翼王就义的时候只有三十岁,三十岁的干爹二十岁的女儿,现在是不可想象的,而在那个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
  
  除傅善祥外,另一位史书上真有其人的是苏三娘,关于她,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原来的丈夫叫苏三。同张笑天一样,张京民也把她和罗大纲扯到一起,可能是由于都是出身天地会的原因吧。
  
  迷一样的太平天国4——忠奸难辨李秀成
  
  在太平天国的众多人物当中,最有争议的恐怕要属忠王李秀成了。
  李秀成,原名守城,1823年生人,籍贯广西,1851年在广西加入太平军,历任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军帅、地官副丞相、成天候、前军主将又副军师、成天燕、忠王等职务,他是太平天国将领当中为数不多的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天国栋梁(另外还有他的同乡英王陈玉成),他的这一经历与粟裕大将有些类似。另外他还是极少数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全过程的天国将领,李秀成生前流下来的几万言的自述,被认为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较具权威的论著。
  
  尽管李秀成在天京事变以前草鸡无名,但他在太平天国后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不容质疑,洪秀全在后来封了2700多个王(民间传说2万多个,不可信),但真正能指挥调动百万大军的只有东西二成。1862年陈玉成死后,洪仁干被贬到江西,李秀成更是成为天国唯一的重臣,是洪秀全之后的第二号人物。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标志,不是洪秀全病死(或说服毒自尽),也不是天京城破,更不是以洪天富贵被俘,而是以李秀成被杀!
  因为天京城虽被攻陷,但太平天国在各省大约还有20多万的兵力,领导者分别是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贤、杨秀清的堂弟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康王汪海洋、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干王洪仁干,以及捻军的张宗禹、张乐行等,李秀成如果在城陷之后走脱,应该有能力拉起这些人与清政府继续对抗。也只有他,有可能把这些乌合之众组织起来,在这些人中,坚持时间最长的是李世贤,1868年才兵败逃亡。
  
  让我对他感兴趣的不是从农民到将军的过程,也不是身经百战的传奇人生,是他被俘之后发生的事。中学历史教材上说李被俘后“变节”,写下了自白书,显然将其定性为叛徒一类。而近年来则大有为李平反之意,电视剧《太平天国》在结尾之处以旁白的形式说李秀成被俘后诈降,被曾国藩识破被杀,这一论断虽然与俺多年前的设想不谋而合,但着实让俺吃了一惊,且不论这一观点有无根据,能在党和国家控制的电视节目上提出与传统观念相背的论调,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让我们从支离破碎的历史记载中推断一下李秀成是忠还是奸吧。
  从历史上看,李秀成没有大的问题,他出身贫农,成分好,有知识、有文化,再加上作战勇敢,屡次战功,多次得到破格提拔,他长期跟随石达开,他后来对弟弟李世贤说,他能成为天国的栋梁,第一感激的是石达开,第二是洪秀全。但当石达开出走时,几乎带走了天国一半的兵力,但最有实力的李秀成、陈玉成都没有跟他走,可见李秀成还是公私分明的。更为可贵的是,他上书洪秀全主张罢免安、福二王,结果洪秀全一怒之下将李职务一撸到底,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投奔石达开。仅从此一事,可看出李秀成对天国是忠心的。
  另外,李秀成是洪秀全封的第十三位王,再他之前的几个月,天京事变后发誓永不封王的洪秀全先后封了干王洪仁干、赞王蒙得恩、英王陈玉成,这几个人里,干王寸功未立,赞王只会溜须拍马搞冤狱,英王虽然有才华,功劳大,但他比李秀成小14岁,他还是孩子的时候,跟随李秀成参加起义,反而排到李之前,陈李的关系,到有些象林彪与刘伯承。1955年授衔时,林刘都未出席,恐怕也是为了担心见面尴尬吧。
  李秀成得不到天王的信任,主要是他曾上书劝洪要重用有才之人,罢免亲信小人,引起洪的不满。曾将李的职务一撸到底,后来李认错才复原职,再加上李的部将李昭寿、薛之元降清,不被封王也是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一个长期受命于外手握重兵的天国支柱来说,受到如此羞辱,只要稍有异心,就有可能变节投敌,后来天国五军主将之一、韦昌辉之弟韦俊,就是因为其他四位主将(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都被封王而惟独自己未封的情况下降清的。
  李秀成之所以被封为忠王,是因为清廷得知李未封王,认为这是招降李的最好时机,便由李昭寿写了封劝降信,许以高官厚禄,结果遭到李秀成的怒斥,洪秀全听说后,感动之余特为李秀成写下了“万古忠义”四个字,并封其为忠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太平天国有无数“烈士”慷慨就义,可这个被御封为“忠”王的李秀成最综竟“变节”。
  陈玉成就义,赞王也病死,这对天王的打击很大,但此时李秀成仍得不到信任,用李后来的话说“天王最信任的人是幼西王萧有和、幼赞王蒙时雍,这两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其次是洪的两个女婿,在次是洪的两个哥哥。”洪心术如此,就算李反他也是可以理解的。
  
  1863年,李秀成率军回京勤王,当时的天京的几个主要门户庐州、安庆、九江都已经失守,天京城已是风雨飘摇,李秀成在指挥数十万与清军激战46天未能击破江南大营(当时天兵的战斗力已远不及清军),此时天京已成为一座孤城,洪秀全也是垂死病中,听说李秀成回来了,老洪激动的差点哭出来,拉着李秀成的手感叹:“忠王忠义,扶王扶主”。其时扶王陈得才尚在河南,1864年初春,在江南各路救兵中,只有李秀成回京救驾,其部将劝其不要去送死,李不但不听,反而将全家都接到了南京城,以表其必死决心。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篇“自白书”,忠王真可以称得上“万古忠义”了。
  李秀成一回来就劝天王“弃城别走”,用革命史书上的话说是“遭到了天王的严词拒绝”,似乎是天王要与清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其实这编书的人思想相当的左,似乎洪秀全是革命到底,而弃城则成了逃跑主义,在当时的形势看来,弃城是唯一的出路。洪秀全的借口无非是有天父保佑,有十万天兵天将等屁话,他一是太懒了,不愿意离开温柔乡,二是可能也快要死了,死在哪里不都一样。等到他死后,幼天王洪天富贵同意弃城,已经丧失了机会,老洪临死前还拉了一城陪葬品,包括他无数美丽的妃子。
  
  天京城破后发生了什么呢?在李秀成被俘前,众多正野史书记载是比较一致的,清军用炸药炸开城角后,李先是指挥城内军队反击,见大势已去,李秀成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天王府保护幼天王突围,难能可贵的是在突围过程中李将自己能征惯战的宝马让与幼天王,自己则乘部下的马,确保了幼天王的突围成功。李秀成本来也已经冲出了南京城,是在郊外休息时,李愚蠢地将自己身上的宝物(腰带)挂在树上,被百姓哄抢而引出官兵才被认出的。设想一下,如果李秀成骑的是自己的宝马,可能就不会在城郊休息,可能就不会被认出,不会被俘了。因此此时的忠王还是很忠心的,不但是忠心,还是愚忠。
  评书《百年风云》里说李秀成一进清军的大营腿就软了,曾国荃为他准备的很多刑具都没用上,这是无根据的编造,那部书里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很多都与史实不符,根据清军的记录,李秀成还是比较硬朗的,先是一言不发,后来被几个部将(可能是清军的奸细)当面指证身份,曾国荃甚至还亲自动了刑,他用锥狠命地遍刺李秀成,又叫刽子手用刀来割李秀成,要用寸磔的酷刑来杀李秀成,把李秀成全身刺割得血流如注。李秀成在这种惨毒的酷刑苦熬下,仍如山地屹立不动。可见所谓李秀成受不起酷刑的苦熬、囹圄的苦楚,那是想当然的说法,并无丝毫事实做根据。
  
  李秀成之所以会“变节”,不外两种可能,一是和所有叛徒一样怕死想活命;二是假投降,忍辱负重。我觉得这两种可能兼而有之,后者可能性更大。第一,李岂能不知道自己罪无可赦,即使投降了,朝廷要他也无用,肯定是要杀头的,反正都是死,为何还要“写自白书”,要留千古骂名?第二,从太平天国的将领们看,除了主动降清的,极少有贪生怕死的,林凤翔在受剐刑时都能“目视刀锋到处面不改色”,李是将领们中的精英,而且身经百战,说他怕死,总觉得难以接受;第三,李秀成被俘的时候情况比较特殊,中国革命史里极力塑造了陈玉成和洪仁干,陈玉成就义直言“我英王,非成天燕”,并讥笑胜保为“败保”;洪仁干则讲了一大堆道理,相比起来李秀成确实软多了,但编者似乎没考虑到李与陈洪就义的情况不同,陈是被诱骗被俘的,他死了天国并没有彻底完蛋,而洪仁干一介书生难成大事,李被俘时,可能还考虑到光复天国的大业,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他一死天国就完了,所以他要忍辱偷生,所以他提出愿意代清军招降旧部,这可能也是他的光复计划,虽然机会渺茫,但也只有一搏了。《洪秀全演义》只写到清军破城就结束了,可在序言里,将李秀成与三国时的姜维、五代时的王彦章相比,显然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只可惜也是“假投降巧计成虚话”,这一点也与俺不谋而合。说李秀成怕死,是将心比心,人人都怕死,更何况是凌迟处死,李秀成长期身居高位,生活也极其奢侈,他在苏州的忠王府(拙政园)的豪华不亚天王府,连李鸿章进去都看傻了眼,生活腐化了难免堕落,这也是太平天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李秀成是大人物,难以以常人度之,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连曾国藩也摸不准,所以干脆杀了,以绝后患。
  曾国藩为什么急着杀李秀成?这又是一个历史疑案。
  从现在的记载看,李秀成应该是在被俘的第十天被杀,这期间,曾国藩曾多次提审李,从记录上看,李还是比较合作的,找不出被杀的理由,李的待遇也是不错的,给他一个单间,每天主要的事就是写自述,他的自述显然没有写完,从笔迹上看很有可能是在他正在写作时被带走杀害。现在流传下来的忠王自述版本很多,差别也很大,原稿已经遗失了,一说被曾国藩收藏,现在湖南曾氏后人手里。按常理说:李秀成是天国第一号重犯,应押到北京再杀。当时大局已定,天国余部不太可能组织半路劫囚车,这与就地正法的陈玉成和石达开不同。况且李秀成已经招供了,更不应急着杀他,至少要等他写完自述后在杀。对此有很多解释:说法一是曾国藩将所有天王府及天国圣库财产私吞,怕李秀成露出口风所以杀他灭口;说法二是李秀成在自述中有劝曾国藩起兵造反之意,曾怕有嫌疑所以杀李;说法三是曾识破李秀成是假投降,担心夜长梦多所以及早杀李,这几种说法似乎都合情合理,但又都有破绽:私吞财产不是杀李一人就能掩盖的,洗脱嫌疑岂不是有欲盖弥彰之嫌?即使识破李秀成的计谋,也不必如此匆匆杀掉。到底情况如何,可能只有去问曾文正公了。
  李秀成仍然没有逃过凌迟处死的厄运,就义前他写下了十句太平歌,与他同时就义的还有天王的哥哥洪仁达,这个家伙平日恶贯满盈,临死前到表现的有气节,也是口唱太平歌从容赴死。
  很久以前我读过一本书叫《忠王李秀成》,是一本不错的书,可惜书没写完,只写到天京城破了,一大堆清兵将洪秀全的尸体塞进大炮一轰而炸就结束了,而对李秀成之死这样重大事件只字不提,可见对这段历史有多模糊。
  李秀成是忠也好,奸也好,对现在人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前面我也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大英雄和大奸贼没有什么区别。
  
  迷一样的太平天国5——王爷遍地走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王爷象太平天国那样多。很难想象一个朝代能同时拥有2700多个王爷,更何况太平天国只是中国历史上短短十几年的地方武装割据,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朝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还是先看看太平天国封王的历史吧。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规模封王。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称“永安封王”,既有名的东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书上认为这次封王明确了革命的领导核心,对革命的发展壮大是有利的。本人认为,在仍是“流寇”时期就急着封王拜相,表明革命领导阶层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同时又现出了他们贪图享乐的的本质,并为日后的政权夺利埋下了种子。
  前面我说过,太平天国并不平等,它的等级观念比请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永安封王只封了五个王爷,就分为三等,东西为一等,南北为二等,翼王为三等,而且规定,东王以下具归东王节制,这是很要命的一条,洪秀全当时就犯了一个难以弥补的过错,其他王爷都归东王节制,不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么?那还要他干什么?拒叛徒洪大全讲,洪秀全当时已经有了16个王娘,可见当时的洪秀全就已经开始贪图享乐了,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既然都封了王,那就应该有王爷的谱,太平天国对于王爷吃什么、穿什么、出门坐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连叫什么都很有谱,如东王杨秀清叫“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东王杨”,这里的“禾乃师”“赎病主”都是教中的职务,“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是军中的主将,“东王”是政治上的职务,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杨秀清同志”。
  杨秀清和肖朝贵都是紫荆山地区的矿工,把他们排在冯云山之前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冯云山的地位类似李大钊这位中共的创始人,李在党内的地位从来没进过前三位。冯云山的传教作用远大于洪秀全,可惜他军事才能有限,否则老洪不会这样委屈他的表弟的。另两位北王和翼王都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国宗”最多的。除了这六名常委,还有两名候补委员,一个是与翼王同乡的秦日纲,另一个是胡以晃,这两人与北王相似,但影响较小,定都天京后,被分别封为燕王和豫王,直到天京事变结束,洪只封了七个王爷。王爷之下是侯、丞相、指挥、检点、将军、军帅等,一个军帅大概指挥一万三千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当时封为侯的有黄玉昆(翼王岳父)、陈承容(英王叔父)等,立下大功的林凤翔、李开芳也只封为丞相,北伐时才封上侯。
  有一个该封王而未封的是黄文金,他是除紫荆山地区之外的另一个“根据地”创始人,也是元老级的人物,而且此人作战勇敢威望颇高,不知道什么原因,连个丞相也没当上。
  另外土匪出身的罗大纲,论功劳资历也可封王,但他出身不好,就象贺龙一样难当大任,给个体委主任吧。
  天京事变后,诸王之中只剩下胡以晃还在天国,老洪已经不信外姓王爷,于是封两个哥哥为“福王”和“安王”,这两个职位在翼王之下,、豫王之上。后来干脆取消王这一职位,在侯之上设立了豫、燕、安、福、义五个爵位,从设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两王的地位(义既为翼,在石达开当正军师时改为义王)。那时的丞相、检点已经成为小官了。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封了干王、赞王、英王、忠王、侍王、辅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干王成了国务院总理,赞王为军委主席,英王、忠王分别为军委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辅王、璋王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有好事者考《北华捷报》第五二四号(1860年8月11日),发表的艾约瑟与洪仁玕在苏州的问答:
  现共有十一个王:一、天王;二、西王的继承者萧有和;三、东王的继承者萧有福;四、干王洪仁玕;五、翼王石达开;六、英王陈玉成;七、忠王李秀成;八、赞王蒙得恩;九、侍王李世贤;十、辅王杨辅清;十一、章王林绍璋。
  当时天王诏旨之前开列的接旨者的名单为:朕诏和甥、福甥、玕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六部、主、佐将内外众臣知之。
  可以看出,东王、西王虽然年幼,但王爷的职位是世袭的,所以排名靠前,石达开虽然出走,但天朝并为将其“开除党籍”。赞王排名虽在在英王、忠王之后,但他是中军主将,军中职位高过英王和忠王。东王全家被杀,洪秀全后来为其平反,由于东王娶了西王的妹妹,所以将西王儿子封为幼东王,肖有福又名蒋有福(随其祖父姓),后被封懿王。
  可见,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也只有这些王爷。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后,这次封王主要是为了分忠王、英王的权,西线英王战败,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却封英王的几个部下为王,以羞辱英王;东线忠王频频告捷,老洪担心李家兄弟权势过大,也将其部下大举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贤都有被革王位的经历。
  同时洪秀全还大举封自己的亲戚为王,除了将原安王、福王改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岁、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蛰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釮元、金王钟万信、凯王黄栋梁等,所有带元字的,都是老洪的侄子这里面最小的才八九岁。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仅过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单就变为:朕诏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锦元侄、栋梁婿,文胜婿、万兴亲、玕胞、葵元侄、达胞、玉胞、秀胞、雍侄、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众臣民知之。
  整个一个洪氏家谱。
  直到天京被围,洪秀全还在不断地封王,有记载:“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无功偷闲之人,各有封王”。甚至“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王既封多,所以分为五等,一等如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三等如战将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不统兵权;五等不另定王号,统称列王。有的甚至孩子刚生下来就被封王,封到最后连汉字都不够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点加以区别,真是荒唐之极。李秀成后来将此也列为天国灭亡原因之一不无道理。因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数的奴仆差人,同时造成了太平天国晚期的攀比、腐败、挥霍之风。国库日空,便在民间搜刮,正是王爷遍地走,小民泪常流。大举封王另一个恶果是各自为政,洪秀全封陈坤书为护王时,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细的离间计想去征讨陈之时,气得李大骂天王糊涂,陈李矛盾由此产生,后来苏州被困之时,李秀成写信向常州的陈坤书求援,尽管语气已经非常客气地称弟并申明大义,但陈坤书就是不踩,你也是王,我也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李秀成自述》说陈坤书“将常州自霸,……分制我势”,“不由我用,制其不能”。可以见之。后来陈坤书也难逃围城被灭的命运。
  
  太平天国的后期官制演变很大,层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赏过滥,郡县守将都封为王,实为前所未见。高级官员不问其职务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阶各设一套属官。在行政上发生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军事上造成指挥不灵的局面,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这种不合理的官制成为促使太平天国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从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这样的人,太平天国如果不败在他手里,真是一大奇迹。
  
  
原文 发表于圣方社区 [http://taiwe.126.com]  浏览:378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7/14 22:09: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66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319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93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337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241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55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4045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91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509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22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