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看花兼看柳,有时长啸复长歌”---- 翼王遗迹:笙桥溜渡
镝非
牛栏江,汉时称堂琅江(《汉书·地理志》),又名牛洪江、牛栏河,奔走于巧家、鲁甸两县毗邻的崇山峻岭间。两岸高山雄奇,岩壁陡峭,切割甚深。
溜渡,见于文献,称“笙桥”。在牛栏江沿岸至今仍是交通往来的重要工具,也是录载历史沧桑的别致的风景。在文人的笔下,一股系着于两岸绝壁之上的竹缆,一条凌空垂挂、横越江河的溜索,便也有了一个儒雅的称谓——“笮桥”。不仅如此,如蝼蚁般攀缘溜索过渡的履险者惊心动魄的经历,便也有了几分诗意的沉稳与自信。
依靠溜索跨过绝壁,需要一定的技巧,更需要过人的胆量。唐人独狐的《笮桥赞》中有一段文字:
“笮桥亘空,相引一索。人缀其上,如猿之缚。转贴入渊,如鸢之落,寻幢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戒,殒无底壑。”据史料记载,最迟不晚于两晋时期,溜渡便是牛栏江两岸百姓实现彼此抵达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在深沟峡谷江河两岸选择一岩基坚固的地方作为锚地,锚地上安置锚链。将藤条、竹缆或钢缆固定在锚链上,绷紧,凌空横悬于江河峡谷之上,称为溜索。溜索上套一筒形木套(或竹套、钢套),称溜壳,溜壳上悬挂一长方形木肋座盘,即为载运客、货的容器。过渡时,人坐到木肋座盘上,用手紧拽住悬吊座盘的绳索,守溜人松动拉绳,座盘滑落至溜索的中心位置,守溜人再一把一把地收拢拉绳,座盘逐渐向对岸接近,并最终在彼岸的锚地上停住。
悬挂在溜索上的岁月,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清同治三年(1863)农历正月,横江决战失利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抵达牛栏江边的竹林湾。牛栏江无舟渡,也无栈桥,上万人马只能靠溜渡过江。困顿在江岸的崖洞中,见沿江两岸竹林森森,莹莹碧绿的竹丛中,有红黄青紫的野花点缀,令翼王怦然心动,随口吟出一联:“无事看花兼看柳,有时长啸复长歌。”表面上的旷达、散淡掩盖了内心的焦灼、苍凉。随营有善书、擅刻者,把翼王的吟咏刊石摩崖于江岸,至今遗迹犹存。
|
浏览:1221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2/6/28 8:29:33 |
|
|
|
|
|
新增文选 |
|
|
|
文选评论 |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