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在政治上,石达开是有突出才能的。他比较讲究实际,敌人说他“不甚理会俚教邪说”,实际上是比较实事求是,因此在政治措施方面,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突出表现在一八五四年到安庆抚民,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太平天国在建都南京之后,面临的问题是巩固天京政权,发 展革命形势,这是当时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太平天国的英雄 们,按照他们平均主义的蓝图,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 一个彻底平均主义的乌托邦方案,主张“天下皆天父上主皇上帝 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 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按照这样一个处理财产的方案,不 允许任何人保留有私人财产。至于土地制度则采取“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分 田的标准,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 则多分,人寡则分寡”。规定每二十五家为一个基层单位,“除 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 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这些规定,表面上似乎很 平均、很合理。其实并不然,农民既然失去任何私有的权利,土 地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大了,因为按照这样一个方案,农民是 完全依附于政府,土地多寡以及产品的多寡,对农民来说,除了 吃饭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理 想化的方案,对处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确曾起过鼓舞作用。但 是,他们欢迎从地主手里均出土地,他们却绝不愿意重新束缚在 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过着毫无指望的生活。显然,这些政策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强令推行,只能导致百姓的普遍贫困化, 对生产力起了破坏作用,对社会不会产生任何进步的影响。诚如 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执行政策,“不仅是超出现在,甚至超出未 来,那末这种超出只能是蛮干的超出,空想的超出,而在第一次 试用之后,就不得不退到当时条件所容许的有限范围以内”。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经力图推行过这些空想的政策,在沿 长江两岸就出现过,“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 全应解归圣库”。在南京则实行“圣库制度”,废除私有财 产。这些措施在实际施行中,遭到普遍抵制。有些原来热心拥护 太平天国政权的群众,对这些政策也非常反感,所以,“此令已 无人理,究不能行”。杨秀清在诏谕南京人民时也承认,南 京群众认为这是“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 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这种现象在安徽更为严重,群 众和太平军的对立情绪很大,史书记载,“皖省民情顽悍,以太 平之宗教法制之不相习也,多抗命”。因此,政策问题如不解 决,政权的巩固是不可能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面对现实, 敢于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制度。石达开正是担负着这样 一个历史使命来到安庆抚民的。 抚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必须平息“抗命”的皖民。作法无 非两条,一是武力镇压,强制推行原来的政策;二是实事求是, 推行切实可行的抚民政策,石达开采用后者而抛弃前者。他从实 际情况出发。不受那个根本不能实现的《天朝田亩制度》的约 束,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他在 “安民告示”中一面号召百姓协助太平军“严拿”妖魔,一面安 定百姓,劝其不要“擅自迁徙”。同时,他果断地撇开《天朝田 亩制度》的内容,而实行“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的办法。 使百姓“各安其业”,“于乡里之豪暴者抑制之,无告者赈恤 之。立榷关于星桥,以铁锁巨筏横截江面,阻行舟征其税。军用 裕,而百姓安之,颂声大起”。清人谢介鹤在《金陵癸甲纪事 录》中也说,石达开在安庆“稍易东贼苛制,皖民少受害。”所 谓“东贼苟制”,实际上就是指《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各项制 度。石达开安庆易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奠定了太平天国行之有 效的长期的农村基层政策。 但是,对石达开的安庆易制,史家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 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篡改这个纲领, 就是改变革命性质,因而也就是一种倒退的行为。其实,这是一 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种政策是否切实 可行,要看执行后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只看它的形式和内容。事 实上,《天朝田亩制度》既然是个乌托邦的方案,它就不可能实 行过。从现有的材料看,平均土地没有实现过,按照“无处不平 均,无处不饱暖”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生活,也从来未曾实现过。 如上所述,只在局部地区推行圣库制,就遭到百姓的强烈反抗。 因此,在评价石达开安庆易制时,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实践来检 验,而不能以《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评价石达开易制的标准。 石达开易制取得成功,恰恰在于能够果断地抛弃不切合实际 的空想方案,而采取“按亩输钱米”的办法。这种办法后来称之 为“照旧交粮纳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不仅 不是倒退,而是把农民革命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一,找到了 一种解决财政收入的手段。天京和地方政权的建立,以及农民战 争的继续进行,要有大量的粮食和财政支出。据记载,仅南京一 地,每月即需供应粮食达“三十余万石”,有的地方,“若资乏 粮尽之时,或减半给发,或全不给发。如江宁城中一概吃粥,扬 州城中煮皮箱充饥”。实行“照旧交粮纳税”前,有一段时 间,天京每人每天只能配给四两米,而实行“照旧交粮纳税”后, 各路粮食源源不断输入天京,达到了“以裕国库”的目的;第 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照旧交粮 纳税”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照旧向地主交粮纳税,事实上,在当时 主要是指向太平天国政权交粮纳税。汪士铎在《乙丙日记》中曾 记载:江苏陈墟桥蔡村,全村千余家都仇视清地方官吏,原因是 他仍到村里收钱粮,而对太平天国收钱粮则说:“吾交长毛粮, 不复交田主粮矣!”可见,这种“照旧交粮纳税”和清王朝的税 收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太平军向农民实行收钱粮,也比原先轻 得多。清将吉尔杭阿在一份禀稿里就说,“江苏百姓困于钱漕久 矣。杨逆上年下九江时,到处遍张伪示,首以‘薄赋税、均炃 富’二语煽惑愚民,是以赍粮供赋者,沿江皆是,兹闻又以此术 行之安徽矣。”可知“薄赋税”是确曾实行过的。第三,以“实 种作准”肯定了农民占有部分土地的合法性。在革命战争期间, 许多地主分子或则自杀,或则弃家逃亡,或则被农民军所杀。大 量土地成了无主土地,农民把这些无主的土地占为己有。石达开的 “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的办法,实际上承认了他们占有土 地的合法性。当然,有一部分留下来的地主,也由于“照旧交粮纳 税”得到合法承认,但他们毕竟不能如前那样残酷地剥削了。如 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在安徽芜湖有田产二千一百二十六亩,自 一八五三年后“籽粒无收”。 由上可见,石达开的安庆易制,是太平天国革命初期的重大 政治事件。在许多领袖人物处于空想的状态中,广大农民正处于 不满和对抗中,石达开找到一条对太平天国政权和对百姓都有好 处的措施,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安庆抚民的成 功,引起了太平天国政府的重视,杨秀清支持了石达开的易制,以 “士兵日众,宜广积粮米,以裕国库”为名,上奏天王要求在江 西、安徽等地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纠正了太平天国政权原先 制定的那种根本不能实现的彻底平均主义,把革命推向更高的发 展阶段。正如毛泽尔同志指出的,“税收的方法,在我们没有定 出新的更适宜的方法以前,不妨用国民党的老方法酌量加以改 良。”(《论政策》)太平天国政权,在《天朝田亩制度》实际 上行不通的情况下,采取了加以改造过的“照旧交粮纳税”的办 法,对促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浏览:172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