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中国儒教史》(上、下卷)目录

李申

  作者简介:李申,1946年生,河南孟津人。1969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大学本科毕业,1981、1986年先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师从任继愈先生。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儒教室工作,主任研究员、中国无神论学会秘书长。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庄子今译》、《老子衍今译》、《周易之河说解》、《话说太极图》、《太极图·通书全译》、《六祖坛经释译》、《论语全译》、《孟子全译》、《四书集注全译》、《阴符经全译》、《易图考》、《道教洞天福地》、《怎样得道成仙》、《中国儒教史》(上、下卷)等书,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上卷
  
  第一章 儒教前史
  
  一 传统的宗教信仰
  
  1上帝信仰的起源
  
  2神祗观念
  
  3天子与天子的使命
  
  4祭祀与彼岸
  
  5祭礼
  
  6通神与占卜
  
  7商周之际宗教观念的转变
  
  8传统宗教学和中国传统宗教
  
  二 春秋和秦汉之际的宗教状况
  
  1礼崩乐坏和诸侯的祭天行为
  
  2秦汉之际的五帝祭祀及神灵系统
  
  3五德终始与王朝更迭
  
  4由占筮到哲学
  
  5星占与天道
  
  三 天人关系的新阶段和诸子学说
  
  1从虐神到不怨天
  
  2老庄的天道自然及事天思想
  
  3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4魂魄与鬼神观念
  
  5百家言与逻辑学
  
  6阴阳家与法天之治
  
  7汉初黄老与法天之治
  
  四 孔子与儒家
  
  1孔子生平
  
  2孔子与六经
  
  3六经概说
  
  4孔子与仁和礼
  
  5上帝鬼神与孔子的使命
  
  6教化与人生
  
  第二章 初兴的西汉儒教
  
  一 儒教的诞生
  
  1汉初儒者的呼唤
  
  2七国之乱与汉武任儒的决心
  
  3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与儒术独尊
  
  二 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1从物物感应到天人感应
  
  2天人相副说
  
  3阴阳五行说
  
  4禀气人性论
  
  5祭祀论
  
  三 汉武帝与神灵祭祀
  
  1五帝与太一神
  
  2封禅与儒者
  
  3改元与正朔
  
  4音乐与祭祀
  
  5渎神与刑律
  
  6长生与方士
  
  四 西汉经学
  
  1经书、经学与西汉儒者
  
  2西汉经学的特点
  
  3西汉《易经》学
  
  4西汉《尚书》学
  
  5西汉《诗经》学
  
  6西汉礼学
  
  7西汉《春秋》学
  
  8西汉经学与政治
  
  五 西汉儒者对神灵祭祀的整顿
  
  1匡衡、王莽定郊祀制度
  
  2贡禹、刘歆定庙制
  
  3西汉的鬼神观念
  
  4西汉中叶的巫蛊事件
  
  六 儒效论争
  
  1汉武之治与《盐铁论》
  
  2任儒政治与儒者的反思
  
  3王莽称帝与扬雄的《太玄》、《法言》
  
  七 儒教的学术和艺术
  
  1天人之学与天文学
  
  2礼乐教化与音律学
  
  3儒教与文学艺术
  
  4儒教与史学
  
  第三章 东汉儒教
  
  一 谶纬盛衰
  
  1谶纬的兴盛和演变
  
  2 《河图》与《洛书》
  
  3两汉纬书
  
  4 谶纬与政治
  
  5 谶纬与学术
  
  6反对谶纬的呼声及谶纬的衰落
  
  二 东汉经学
  
  1东汉经学概貌
  
  2今文、古文之争
  
  3东汉经学的演变
  
  4 《孝经》及其特殊地位
  
  5东汉儒学的上帝神灵观念
  
  6东汉儒学与儒者
  
  三 《白虎通义》对教义的统一
  
  1 《白虎通义》的宗教意义
  
  2 《白虎通义》的天人观
  
  3法天行事的社会政治生活
  
  4禀阴阳五行而生的人
  
  5 《白虎通义》的历史地位
  
  四 东汉儒教的祭祀制度
  
  1东汉的郊祀制度
  
  2东汉的宗庙祭祀
  
  3东汉的百神祭祀
  
  4 祭孔制度
  
  五 天人相与举实
  
  1天变求言与策免三公
  
  2儒教天论:《灵宪》与历元
  
  3儒教的史学
  
  4女德、女戒与神意
  
  六 东汉儒教的异端思潮
  
  1桓谭与《新论》
  
  2王充与《论衡》
  
  3人事为本——从王符到仲长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儒教
  
  一 天命与祭祀
  
  1魏、蜀、吴三国的受命与祭祀
  
  2两晋的受命与祭祀
  
  3南北朝的天命与祭祀
  
  4魏晋南北朝的孔子祭祀记事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1天子的儒学教育及儒学修养
  
  2太学和儒者
  
  3三国时代的儒学
  
  4两晋儒学
  
  5南北朝儒学
  
  三 玄学——儒学的深化和染杂
  
  1以无为本——儒学的深化
  
  2天道自然——玄学的基础
  
  3名教与自然——政局的动乱、政治的腐败和士风的败坏
  
  四 天道自然的广泛影响
  
  1天人感应与天道自然的配比
  
  2天道自然观念向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
  
  3天道自然和博物学——兼述志怪小说的产生
  
  4天道自然与命运
  
  五 儒与道、佛二教
  
  1道教的复兴、盛衰
  
  2处于低潮的黄老道教
  
  3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4儒佛形神之争
  
  第五章 隋唐儒教
  
  一 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
  
  1 隋朝与天命
  
  2唐代初期的天命灾祥
  
  3唐朝中期的天命祥瑞崇拜及灾祥之争
  
  4祥瑞观念的进一步淡化
  
  二 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祀
  
  1隋唐时代的制礼作乐
  
  2上帝祭祀和上帝观念
  
  3隋唐时代的音乐和祭祀
  
  4祭孔礼乐
  
  三 隋唐儒学
  
  1隋唐儒学的盛衰
  
  2隋唐时代的儒者
  
  3 《五经正义》述评
  
  4唐代的其他经注、经疏
  
  四 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
  
  1儒教在自然科学
  
  2儒教刑律
  
  3隋唐儒教史学
  
  五 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
  
  1三教关系演改
  
  2隋唐佛教理论的新发展
  
  3唐代道教的发展
  
  结语
  
  下卷
  
  第六章 宋代儒教的前驱
  
  一 复兴儒教的呼声
  
  1社会危机与儒者的对策
  
  2唐代后期的新《春秋》学
  
  3韩愈和《原道》
  
  4文与道——唐朝后期儒者的文学主张
  
  二 天人关系的争论
  
  1唐代后期君臣对天人关系的讨论
  
  2韩愈、柳宗元论天人关系
  
  3柳宗元、刘禹锡论天人关系
  
  4唐代后期其他儒者的上帝鬼神观念
  
  三 儒教心性论的崛起
  
  1韩愈等人对心性问题的讨论
  
  2李翱和复性说
  
  3心性论与《大学》、《中庸》和《孟子》
  
  第七章 北宋儒教
  
  一 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
  
  1五代时期的儒教
  
  2北宋前期的儒教复兴
  
  3复兴孔祀与儒学
  
  4北宋前期的经注
  
  二 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
  
  1北宋制礼作乐的一般状况
  
  2上帝及主要神灵的祭祀
  
  3封禅与天书
  
  4祈禳与百神祭祀
  
  5北宋的宗庙祭祀
  
  6北宋的孔庙祭祀制度
  
  三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
  
  1北宋前期儒学中的新因素
  
  2 王安石宗教——政治改革的前驱
  
  3 王安石之学与政
  
  4 王安石的《周官新义》
  
  5 王安石和心性论
  
  6 王安石变法与变革儒学
  
  7新法与天意
  
  四 世界模式论
  
  1宋代易图的先驱
  
  2黑白点《河图》、《洛书》的问世
  
  3邵雍的世界模式论
  
  4 《周氏太极图》的世界模式
  
  5 《潜虚》模式
  
  6邵雍、苏轼等人的鬼神论
  
  五 张载、二程的新儒学
  
  1张载的儒学
  
  2二程的儒学
  
  六 北宋佛、道二教概况
  
  1北宋三教态势
  
  2佛教向儒教的靠拢
  
  3北宋道教概况
  
  第八章 南宋儒教
  
  一 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
  
  1南宋初年的祭祀与天人之际
  
  2南宋祭祀的发展
  
  3南宋君臣于天人之际
  
  二 南宋儒学的变迁
  
  1王学和程学在朝与在野之争
  
  2庆元党禁
  
  3理学取得了统治地位
  
  三 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
  
  1难以寻觅的王学踪迹
  
  2不入门派的儒者之学术
  
  3抨击道学的儒者之儒学
  
  4王学与程学之争简评
  
  四 南宋初年的程学
  
  1程门弟子的义理之学
  
  2南宋初年非嫡传的程学
  
  3南宋初年的象数学
  
  五 朱熹的理学思想
  
  1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2儒教新纲领——朱熹的《大学章句序》
  
  3 朱熹的上帝观和天人关系论
  
  4从天人关系到理气关系
  
  5从理气到心性
  
  6以格物致知为前提、以持敬为核心的修行之路
  
  7 朱熹论仁
  
  8 朱熹论鬼神
  
  六 朱熹的同道和讲友
  
  1张栻的儒学
  
  2吕祖谦的儒学
  
  3蔡元定、蔡沈的儒学
  
  七 朱熹的异道和论敌
  
  1陆九渊的儒学
  
  2陈亮的儒学
  
  3叶适的儒学思想
  
  八 朱熹的后继者
  
  1陈淳的天命论和鬼神观
  
  2真德秀和他的《大学衍义》
  
  3黄震论天与人
  
  第九章 辽金元儒教
  
  一 辽代儒教
  
  1辽代的天命与祭祀
  
  2辽代的孔庙和儒学
  
  二 金代儒教概况
  
  1金代儒者崇德的天命观
  
  2金代的上帝鬼神祭祀
  
  3金朝的尊孔
  
  4金代的儒学教育和取士制度
  
  三 金代儒者的理论探讨
  
  1儒学理论的迅速理学化
  
  2金代学者论理性
  
  3金代学者对宋代新儒学的批判
  
  4金代儒者于天人之际
  
  四 元代儒教概况
  
  1元代建国前后对儒者的任用
  
  2元代国家的儒教化进程
  
  3元代的祭祀制度
  
  4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教育
  
  5元代刑法中的儒教精神
  
  五 元代儒者的理论探讨
  
  1赵复与宋代新儒学在元代的传播
  
  2元代儒者对心性问题的探讨
  
  3元代儒者论天命和圣人
  
  4对祭礼及其意义的讨论
  
  5儒者推动和新创的祭祀
  
  六 南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与道教
  
  1佛教盛衰
  
  2道教新派的兴起和理论走向
  
  七 宋、辽、金、元时代的自然科学
  
  1儒教国家中的农学
  
  2儒教与天文学
  
  3数学与神明
  
  4儒教与医学
  
  5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学
  
  第十章 明代儒教
  
  一 明代初年的儒教建设
  
  1朱元璋对儒教的尊崇
  
  2明代初年的祭祀制度
  
  3庶人礼仪
  
  4明代初年的儒学教育
  
  5明代初年儒者言行概述
  
  二 明代前期儒教思想的发展
  
  1明初儒者于天人之际
  
  2明代前期儒教的心性理论
  
  3陈献章和湛若水的作圣之功
  
  三 明代中期王守仁学派的崛起
  
  1历史的机缘与王学的问世
  
  2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一:心即理
  
  3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二:致良知
  
  4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三:诚意与知行合一
  
  5王守仁对上帝及鬼神祭祀
  
  四 嘉靖礼制改革
  
  1 “大礼仪”始末
  
  2嘉靖帝对郊社等礼仪的改革
  
  3洒庙祭祀改革
  
  五 明代中期其他儒学思潮
  
  1丘濬的《大学衍义补》
  
  2罗钦顺的儒学思想
  
  3王廷相论理气心性与天人之际
  
  六 儒教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
  
  1宗教世俗化的大势
  
  2王门讲学风
  
  3王艮及其弟子的传教活动
  
  4儒教异端“三一教”
  
  5家礼的流行
  
  七 明末危机四伏中的儒教
  
  1明末的社会和政治危机
  
  2 “乱心已萌”情势下的李贄
  
  3 “乱象已形”情势下的东林党人
  
  4 “乱势已动”情势下的儒学
  
  八 明代儒教和其他宗教
  
  1明代儒者和佛、道二教
  
  2基督教与儒教的初交
  
  3利玛窦的儒教观
  
  九 明代儒教和自然科学
  
  1灾异观念的进一步淡化与天文历算
  
  2明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3百姓日用科学的勃兴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儒教
  
  一 回到六经
  
  1明朝遗民的哀痛与反思
  
  2清朝政权的现实需求
  
  二 明代遗民的儒学
  
  1顾炎武的儒学思想
  
  2黄宗羲的儒学思想
  
  3王夫之的儒学思想
  
  4颜元等人的儒学
  
  三 清朝新贵的儒学
  
  1李光地的上帝鬼神观
  
  2经筳与诸儒论学
  
  四 清代的神灵与祭祀
  
  1郊祀礼仪沿革
  
  2祭孔礼仪的加隆
  
  3清代增祀神灵
  
  4清代庶民祭礼的发展
  
  五 清代前期儒教和其他宗教
  
  1儒教和佛道二教
  
  2儒教与天主教的决裂
  
  3儒教和伊斯兰教
  
  六 回到了六经的乾嘉经学
  
  1 乾嘉学术的性质
  
  2 乾嘉经学的目的和方法
  
  3 乾嘉经学的成就及其倾向
  
  4 乾嘉儒者对性与天道问题
  
  5儒藏
  
  七 清代前期的儒教和自然科学
  
  1 “西洋新法”与西学中源
  
  2以致治和解经为目的的自然科学
  
  3尊经与自然科学
  
  八 风雨前夕的儒者之忧
  
  1社会危机与儒学
  
  2暴风雨前夜龚自珍的儒学
  
  第十二章 清代后期风雨飘摇中的儒教
  
  一 儒教与自强
  
  1林则徐、魏源的自强思想与儒教
  
  2清王朝的封神昭忠和增祀贤良
  
  二 上帝教——儒教与基督教融合的产物
  
  1上帝教的上帝
  
  2政教一体的制度
  
  3人间的天国
  
  三 儒教的回光
  
  1魏源以后的儒学概貌
  
  2曾国藩的天人之学
  
  3曾国藩的性理之学
  
  四 儒教对西学的容纳
  
  1儒者对西学的认识
  
  2儒教体内的西学
  
  3保国保教的《劝学篇》
  
  五 戊戌变法和儒教改革
  
  1康有为的儒教思想
  
  2康有为的改教设想
  
  六 儒教的灭亡和灭亡前的挣扎
  
  1义和团运动中的保教内容
  
  2挽救儒教的最后努力
  
  3失去了物质载体的儒教
  
  第十三章 儒教余波与科学的胜利
  
  一 儒教余波
  
  1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儒教残存
  
  2从儒教是教到儒教非教
  
  3儒教非教说的发展
  
  二 科学的胜利
  
  1科学与玄学论战
  
  2西学、或科学的全面胜利
  
  3科学的新时代
  
  后记
  
  
  
 浏览:72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6/17 23:41: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24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85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66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72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191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08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88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6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63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19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