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第五章 祀与政:政教合一的制度(2)

张荣明

  三、四时·五行·星象
  
  1.四时
  
  在中国传统政治宗教理念中,人们认为政治与时节有紧密联系,在什么时节就要行与之相合的政令。唯其如此,社会方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如若违背,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礼记》当中有《月令》篇,专门记载着在每个季节的政令和禁忌。上古时期时节与政令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料匮乏,无从谈起;秦汉时代直至明清,历朝历代几乎都严格地实施着一系列的禁律,可资鉴览。
  
  《后汉书》中有《礼仪志》,记录着封建皇朝在一年当中比较重大的典礼仪式,以及这些典礼适宜实施的季节。依照规定,“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
  
  立春时节,当日清晨五刻时分,京城内的文官都要穿上青色官服,郡县地方衙门的大小官员都要穿青帻,立青色旗帜,在衙门外面树立好“土牛”、“耕人”,以告示人民已到农耕播种季节。立春的当日,皇帝颁布宽大诏书:“方春东作,敬始慎微,动作从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验,皆须麦秋。退贪残,进柔良,下当用者,如故事。”
  
  立夏之日清晨五刻时分,京都内的文官都要穿上赤色官服。到夏季末月的时候换穿黄衣,行郊礼。自立春至立秋这段时间,雨露滋润万物生长。如果缺雨,地方郡县衙门要扫除社稷;如果干旱成灾,朝中公卿要依次行雩礼以求雨。祝官祷告说:“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敬奉清酒,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奉牲祷。”(刘昭注引董仲舒云)人们认为天旱不雨是阳盛阴衰的结果,因而要“闭阳”,具体做法之一是增强女人的活动,限制男人的活动。如免收女子为人祝者地租,让女人到市场当中聚集,而不许男人进入市场,也不许男人相聚饮食,等等。
  
  立秋当日清晨时分,京都的百官都要穿上白衣,迎气于白郊。仪式结束后,换上绛衣,直至立冬。郊礼结束后还要“荐陵庙”,皇帝亲自执弩射鹿,以用作祭祖的牺牲。太宰令、谒者将牺牲护送至陵庙。
  
  立冬当日清晨五刻时分,京城百官要穿上皂衣,迎气于黑郊。仪式结束后换上绛衣,直至冬至。冬至前后,皇帝要停止一切活动,文武百官也不得轻举妄动,不得从事任何政务,直到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后才开始做事。
  
  在一年四季当中,春季最为重要,禁令也最为繁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体现春天万物萌生之义,东汉的皇帝经常采取如下政治措施。第一,经常在春天下宽大诏。比如,汉明帝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位,十二月甲寅下宽大诏书道:“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敕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缣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其未发觉,诏书到先自告者,半入赎。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又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其务在均平,无令枉刻。”(《后汉书·明帝纪》)在春天这特殊的时节里,允许犯人出资赎罪,并要求官吏平政安民,不得贪刻。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春乙卯下诏书说:“夫政,先京师,后诸夏。《月令》仲春‘养幼小,存诸孤’,季春‘赐贫穷,赈乏绝,省妇使,表贞女’,所以顺阳气,崇生长也。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后汉书·安帝纪》)。这是在春天赈济贫民、救助幼弱的情形。第二,春天的时候尽量不狩猎、不伐草木。汉明帝的时候,曾于春季出巡,并准备在河内一带狩猎。东平宪王刘苍闻听此事,立即上书皇帝道:依照时令,春天是农功季节,不宜兴师动众。经传中说,田猎不时,出入不节,就会出现木不曲直的灾异。臣听说陛下车驾巡行,轻车简从,所过之处百姓欢欣歌颂。虽然如此,即使有一点细节上的疏漏,让百姓看到恐亦不妥。恳望陛下借巡行之机,视察田野,督作农功。到了秋冬时节,再振威灵、行狩猎不迟。明帝读了刘苍的上书,立即停止巡游,打道回宫去了。汉章帝曾指示朝中大臣说:
  
  方春,所过无得有所伐杀。车可以引避,引避之;★马可辍解,辍解之。《诗》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礼》,人君伐一草木不时,谓之不孝。俗知顺人,莫知顺天。其明称朕意。(《后汉书·章帝纪》)
  
  汉章帝这段话,不是就一事一时而言,而是作为一种政治原则,要求大臣按时令行事,春天的时候不伤一草一木,以体现助民生生的精神。第三,鼓励农功。汉章帝曾下令说:依照《月令》的规定,春一月的时候应该检视丘陵土地的情况。方今有很多肥沃的土地尚未开垦,要把这些土地统统租给贫穷无地的农民,并且给他们种子使其耕种,使地尽其利,人得所养。第四,春天不处理刑事案件,不杀人。这是最为突出的一项时节禁忌。汉章帝下诏书说:
  
  《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后汉书·章帝纪》)
  
  报囚,是审理囚犯。原来的规定是自十二月立春之时起不审案子,汉章帝把它又提前到十一月,定在冬至之后,所谓冬至一阳生,乃助阳生生之义,此后成为国家的律例规定。早在西汉成帝时,丞相王嘉蒙罪,成帝让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有人认为应下廷尉审理;有人认为应从轻处置,免为庶人;永信少府等人认为,当时春月寒气错谬,几次降下霜露,这是政不顺时而致,应该宽政缓刑。此议虽未被采纳,说明早在西汉后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例子。王温舒是西汉中期全国闻名的“酷吏”,好刑杀。他任河内太守时,“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汉书·酷吏传》),郡中大治。个别歹徒逃到周边郡县,王温舒急得搓手顿足:“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如此酷吏而春不敢囚杀,足见当时已经有了春不报囚的规定。汉元帝时,诸葛丰任司隶校尉,负责纠劾百官。他刺举百官不避权势,深受人们赞誉,同时也得罪了一些权要人物。有些人寻找诸葛丰的过失,其中一条就是“以春夏系治人”(《汉书·诸葛丰传》)。反观之,春夏是不许囚杀刑犯的。王莽新朝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发布政令:“方出军行师,敢有趋★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汉书·王莽传》)这是在战争时期临时颁布的法令,限定当年之内处罚罪人可不受时令约束。这说明王莽新朝也是实行春夏不杀制度的。由于当时王莽政府春夏在都市中斩杀囚犯,所以“百姓震惧,道路以目”。当然,“春不报囚”只是一种总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在春天无所事事。从东汉顺、质帝时期偶尔颁布的诏令中可知,特别重大的案件可以不受时节的限制,这可视作权宜和变通。
  
  夏季人们经常遇到的麻烦是旱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量的雨水,而春季降雨不足是华北地区通常的现象。然而在古人看来,雨水缺少是政治措施不当导致了阴阳失调。所以,当遇到旱灾的时候,除去祈神降雨之外,就是改善政治行为,常见的措施是“录囚徒”。东汉和帝时,旱灾为甚,禾稼枯干,连年农业歉收,百姓饥困。司空张奋上表皇帝,请求“口陈时政之宜”(《后汉书·张纯传》)。汉和帝即时召见,张奋如此这般地陈述了一番。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天带领着太尉、司徒赶赴洛阳的监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汉书·张纯传》)。好像真的是宽刑导致了降雨一样,张奋因此受到了皇帝的信任。汉顺帝即位时年仅8岁,太后主政。这年自春入夏,大旱炎赫,赤地百里。五月甲午,太后下诏书说:朕以不德,布政不明,忧心忡忡。她问道,是否官员为政苛暴导致了大旱呢?“其令中都官系囚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质帝纪》)。这做法比前文的“录囚徒”来得更简单快捷,只要不是死囚都放出监狱,等待立秋后再算帐,似乎没有苛政也就没有旱灾了。事情当然不是这样,但古代的人们却笃信不疑。秋天有了旱灾的时候也是如此这般。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七月,京师地区发生旱灾。汉和帝亲自下赦免令,令中都官给刑徒的刑罚减半。丁巳日,又亲自赶到洛阳衙门录囚徒,举冤狱。不仅如此,他还将洛阳令逮捕治罪,司隶校尉、河南尹都受降职处分。据说和帝此举似乎真的感动了上苍,“未及还宫而澍雨”(《后汉书·和帝纪》)。
  
  罪犯终究是要处决的,只不过是从春夏推迟到了秋冬而已。中国古代处决犯人主要是在冬天,准确地说是在冬至以前。冬季处决犯人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顺应秋收、冬藏这一生产习则,二是夏为阳,冬为阴,阴为刑为杀,这也是顺阴阳。东汉鲁恭的一番理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共识,他说:
  
  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天时也……。《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臧(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言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后汉书·鲁恭传》)
  
  理论了一通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最后落脚点是因时行政,违背时政,就会出现自然灾害。冬为阴为杀,政顺时令,就要戮杀囚犯,助阴阳之变。冬季为十、十一、十二三个月,西汉时期通常在这三个月当中处决犯人。东汉章帝的时候进行了小小的改革。他同意这样的看法:冬至一阳生,冬至以后不宜再杀,因而处决人犯应在立冬和冬至这一段时间内,约一个多月,大致是在十月前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发生旱灾,长水校尉贾宗等人上疏,认为这是冬季三月没有行杀所致,致使阴气衰弱,招致旱灾。汉章帝犹豫不决,召集大臣们在朝廷上讨论。大臣陈宠不同意贾宗等人的看法,畅言: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时行刑,则殷周岁首皆当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狱刑,无留罪。”明大刑毕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若以降威怒,不可谓宁;若以行大刑,不可谓静。(《后汉书·陈宠传》)
  
  陈宠以阴阳之变立说,以《月令》之教为据,庞徵博引,说得头头是道,肯定汉章帝改为冬至之前处决犯人是合乎时令的。他还从历史上找依据,认为夏商周三朝冬至以后不行刑,所以天下大治;秦王朝四时用刑,暴虐而亡。汉初立制,远不完备,故有三冬行刑之法,现在到了彻底改正、顺应时令的时候了!肯定皇帝的改革,皇帝吃了定心丸,遂继续推行。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秋七月明令全国:“宜及秋冬理狱,明为其禁”(《后汉书·章帝纪》)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反映了汉代于冬季行刑的情况。安丘有一个名叫毋丘长的男子,一日与母亲到集市采买,不巧遇一醉汉竟然当众污辱毋丘长之母。毋丘长七尺男儿岂能容此,一怒之下杀了醉汉,然后逃到胶东。不久,胶东侯之相吴★说服了毋丘长,使其自首归案。时值夏秋,吴★问毋丘长家中可有妻子儿女,毋丘长回答说:有妻而无子。于是,吴★派人从安丘把毋丘长的妻子接到胶东,让她到狱中与毋丘长一起居住。不久,毋丘长之妻有了身孕。到了冬至将要行刑的时候,毋丘长对母亲说:我犯罪当死,然而我怎样方能报答吴君的恩情?于是破指为誓道:妻若生子,就起名叫“吴生”,让他报答吴君的厚恩。遂自缢绝命(参见《后汉书·吴★传》)。犯人有了死罪一定要等到冬至处决,于此可见一斑。
  
  2.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把整个物质世界归纳为五大类物质,这五大类物质是水、木、金、火、土。人们认为,这五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即所谓“相生相克”,促成了宇宙世界生生不已的运行过程。水的特性是润下,木的特性是能够曲直,金的特性是能够重铸,火的特性是炎上,土的特性是适于稼穑。但是,在古代的人们看来,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五行之间相互影响,人类不适当的政治活动会干扰五行所具有的正常功能的运作,从而导致灾异的发生。与五行相关的是“五事”,即人们的五种品行:貌、言、视、听、思。貌应该恭,言应该从,视应该明,听应该聪,思应该睿。貌不恭则多雨,言不从则多阳,视不明则多奥(燠),听不聪则多寒,思不睿则多风。《汉书·五行志》分别载述了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和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五行”与“五事”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并未明确二者的确切对应关系;《后汉书·五行志》将“五行”、“五事”作了进一步推演,将木与貌、金与言、火与视、水与听、土与思一一对应起来,形成了合二而一的“五行五事”说,从而将人们的政治行为与自然灾害对号挂钩。
  
  木不曲直与貌之不恭。两汉时期的人们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从既定的规范和礼仪,如若不然,将会导致木的性质发生异常,从而引发降雨的异常,并表现出服妖、龟孽、鸡祸、青祥。就君主而言,行步应有佩玉之度,登车应有和鸾之节,狩猎应有三驱之制,饮食应有享献之礼,出入有名,使民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若有违背,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以示谴告。(1)雨灾。《春秋经》记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正月下雨,树木结冰。正月下雨非时,树木为之冰冻,刘歆认为这是由于上阳不下通、下阴不上达的缘故。显示在树木上,是“木不曲直”。其原因,或由于叔孙乔如出奔,公子偃诛死;或由于鲁公、季孙行父拘于晋。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夏天,阴雨连绵五十余日。当时,大将军梁冀执政专权,谋害皇帝庞幸的邓贵人的母亲,并且擅杀议郎邴尊。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夏天,阴雨连绵60余日不晴。当时大将军窦武密谋除杀宦官。同年九月,宦官曹节等先发制人,诛杀了窦武,死者数百人。《后汉书》以为此皆大臣专权之异。(2)服妖。汉桓帝元嘉年间,京城的女人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细而曲折;啼妆,目下落泪处施粉;堕马髻,歪向一侧;折腰步,行不直腰;龋齿笑,笑似齿痛而不由衷。此风始自大将军梁冀家,随后风靡京城。梁氏家族两代为大将军,作威作福,权倾天下。出现上述“服妖”现象,乃上天谴责梁冀家族,其将要受天之罚,女人忧愁,眉不展若泣状,将折其腰脊。虽强作笑颜,然不欢矣。梁氏不知醒悟,到延熹年间,举族被诛。(3)鸡祸。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南宫侍中寺的一只雌鸡变为雄鸡,满身的羽毛都像雄鸡一样,唯独头冠尚未蜕变。汉灵帝诏问此事,大臣蔡邕回答说:品貌不恭,就会发生鸡祸。譬如早在宣帝黄龙年间,未央宫中就有雌鸡化为雄鸡,但不会报哓,也没有雄鸡的距趾。当年元帝即位,立王皇后。到初元年间,丞相史家中又有雌鸡化为雄,而且会报晓。再后来,元后摄政,王莽为大司马,汉家由此衰败。我推断:头是元首,象征君主。现在鸡的全身已变,但未及于头,就被陛下察觉,是祸患不成的象征。政治若无改观,待到头冠皆变,就来不及了。然而,汉灵帝没有听从蔡邕的一番“分析”,民生凋弊,众心叛离,终致黄巾事变。(4)城门崩。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南宫平城门内屋、武库屋及外东垣屋坍塌。蔡邕议论说:平城门是正阳之门,与宫廷相通,郊祀法驾所从出,是城门中最重要的。武库,藏兵器之处。东垣,是武库的屏障。《易传》说:“小人在位,上下咸悖,厥妖城门内崩。”《潜潭巴》说:“宫瓦自堕,诸侯强陵主。”这是小人犯上作乱的徵兆。其后,黄巾兴起,兵戎大兴。
  
  金不从革与言之不从。《五行传》曰:“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又说:“言之不从,……厥罚恒阳,……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1)石妖。金与石同类,刘向以为石白色,属白祥。石妖,兵祸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县南山有大石自鸣,声如滚雷,传闻二百四十里,野中鸡雉皆鸣。该石一丈三尺见方,著于离地二百余丈高的川崖上,当地百姓称之为“石鼓”。人们认为,石鼓自鸣,将起兵祸。当年,广汉的囚徒破监牢,盗兵器,攻略州县。四年后,尉氏人樊并杀陈留太守,自称将军,横扫郡国四十余。(2)旱灾。人们认为,刑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阳。常阳通常指发生旱灾。在两汉书的《五行志》中,罗列的旱灾很多。如:文帝三年(前177年)秋,天下旱,班固列出的原因是:第一,当年夏天匈奴右贤王侵扰上郡,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人诣高奴,击右贤王出塞;第二,当年秋天,济北王反叛,派大将军讨平之。(3)诗妖。君主无恩泽于民而暴虐,臣下畏刑而缄口,则有怨谤之气发于诗谣,故为诗妖。汉成帝时有童谣曰:“燕燕尾★★,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此后不久,汉成帝经常微服出宫,到富平侯张放家中,自称张放的家人。后来见歌妓赵飞燕而爱幸,正是“燕燕尾★★”,形容赵飞燕妖冶之姿;“张公子”指富平侯张放;“木门仓琅根”,指宫门的铜环,以示尊贵,赵飞燕后来被立为皇后;其妹昭仪贼害后宫皇子,终被治罪,即“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之谓。建武六年(公元30年),蜀地有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王莽尚黄,蜀地的公孙述尚白,五铢是西汉的货币。诗喻王莽、公孙述不能长久,汉家天下终会恢复。汉献帝时,京都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拆字通常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董卓”却从下往上拆字,以下犯上之徵。青青,草茂盛;不得生,旋即败亡。(4)犬祸。狼与犬同类,犬祸,狼食人之谓。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十月,望都蒲阴狼吃儿童97人。当时李固对策引京房《易传》曰:“君将无道,害将及人,去之深山以全身,厥妖狼食人。”顺帝觉悟,革故鼎新,狼灾自息。
  
  火不炎上与视之不明。《五行传》说:“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火之性炎上,不炎上者火失其性。又说:“视之不明,……厥罚常燠,……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1)火灾。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四月丙申,中山太上皇庙火灾。甲辰,孝文帝庙火灾。元帝初元元年(前46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刘向认为,这与此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辅政被佞臣石显、许章等人陷害有关。延光元年(122年)八月戊子,阳陵园寝殿火。凡火灾发于先帝之陵,是太子将废之象。这好象是在告诫说:不应废太子以伤害汉家,犹如不该火烧先帝陵寝。明年,皇太子废为济阴王。(2)草妖。汉灵帝熹平元年(174年),右校别作中有两棵樗树高四尺多,共中一棵突然暴长,高丈余,粗一围,作胡人状,头目鬓发皆备。京房《易传》说:“王德衰,下人将起,则有木生人状。”后董卓之乱,拥胡兵入京,鲜卑胡人骚扰为害。(3)羽虫孽。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秋,有五色鸟见于新城,群鸟随之。灵帝不务政事,宦官专权,故有羽孽。中平三年(186年)八月,怀陵聚雀万余只,先是悲鸣,然后相互厮咬,竟至头折断,悬于树。三年后灵帝崩,大将军何进也在动乱中丧生。陵,高大之象。上天好似告诫说:有高爵(雀,音近)厚禄者,自相残害而亡也。
  
  水不润下与听之不聪。《五行传》说:“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这是水失其性的原故。又说:“听之不聪,……厥罚恒寒,……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七月,有九个郡国闹大水,禾稼皆伤。京房《易传》说:“颛事有知,诛罚绝理,厥灾水。……饥而不损,兹谓泰,厥水——水杀人;辟遏有德,兹谓狂,厥水——水流杀人,已水则地生虫;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追诛不解,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败不解,兹谓皆阴,厥水——流入国邑,陨霜杀谷。”当时和帝年幼,窦太后摄政,窦宪专权,窦氏贵盛,故有水患。殇帝延平元年(106年)五月,37个郡国有水灾,伤害庄稼。董仲舒曾说:“水者,阴气盛也。”当时殇帝在襁褓之中,邓太后专政。(2)鼓妖。建安年间,长沙醴陵县山中常有巨声如牛嘶,延续数年。石鸣者,鼓妖。后来,豫章贼寇流入醴陵县,百姓遭殃。(3)鱼孽。灵帝熹平二年(173年),东莱海中出现两条大鱼,长八九丈,高二丈余。京房《易传》说:“海出巨鱼,邪人进,贤人疏。”第二年,中山王刘畅、任城王刘博被杀。(4)蝗灾。光和元年(178年)皇帝策问:连年发生蝗灾,到底朝政错在哪里?蔡邕对策云:“臣闻《易传》曰:‘大作不时,天降灾,厥咎蝗虫来。’《河图★徵篇》曰:‘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蝗虫,贪苛之所致也。”当时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百官迁徙。
  
  土不稼穑与思之不睿。《五行传》说:“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这是土改变了性质而造成灾害,农业不得丰收。又说:“思之不容(睿),……厥罚恒风,……时则有牛祸。”(1)地震山崩。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九月,有42个郡国发生地震,南阳地区为甚,死亡多人。不久,武鸡地区的蛮夷叛乱,犯至南郡,掠杀甚酷。朝廷派武威将军刘尚领兵平乱,结果反被蛮军包围,全军覆没。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丙辰,13个郡发生地震。《春秋汉含孳》说:“女主盛,臣制命,则地动坼,畔震起,山崩沦。”当时窦太后摄政,其兄窦宪专权,故有地震。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七月,会稽南山崩。会稽是南方名山。京房《易传》说:“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向认为,山为阳为君,水为阴为民。君道崩坏,百姓失所。这也是说由于窦太后和窦宪专权而致灾异。(2)暴风。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五月戊寅,南阳大风拔树。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大风拔树。邓太后摄政时,不立皇太子胜,而立清河王之子为皇帝,是为安帝。她以为将来安帝会知恩图报。未料安帝听信人言,废黜邓氏,邓家遭迫害,故有风灾。(3)牛祸。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爆发牛疫,大批牛病死。此年派遣窦固征西域,设置西城都护和戊己校尉。不久,西域反叛,杀害都护陈睦、戊己校尉关宠。明帝还想派兵讨伐,同年秋天驾崩。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冬天,京都地区发生大规模牛疫。当时,窦皇后受宠,收宋贵人子为太子,害死宋贵人,故有牛疫。
  
  前面我们将两汉时期的五行政治观作了概要介绍。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当时人们试图把灾异与政治上的不善行为联系起来,并构建了一种理论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远不够完备,漏洞百出。作为秦汉时期政治宗教化和祥瑞灾异学说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是荒唐的,但它试图发挥的政治功能却是积极的,具有政治劝善的作用。非理性的社会运动不能指望人们的理性去解决,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非理性思潮兴起的内在缘由。
  
  3.天象
  
  在古人的眼中,繁星点缀的苍空显得那样神秘,令人心往而又畏惧。虽然以荀况为代表的无神论者倡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声音似乎是那样短暂和孤弱。在中国历代编纂的“正史”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天文志”(或“天官书”)。从字面上看,这似乎应该是天文现象方面的记录,但翻开史籍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如下这般的字样: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早)晚,邪正存亡,虚实阔★,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影)之象形,乡(响)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汉书·天文志》)
  
  在历代帝王的“家谱”中之所以保留着“天文志”,是因为帝王们认为天象与皇家的兴亡和政治的臧否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政治的外化和参照。
  
  把天象与政治牵扯到一起,这是古代文化人的一大贡献,是他们神道设教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杜林曾为我们指点迷津道:“追观往法,政皆神道设教,强干弱枝,本支百世之要也。是以皆永享康宁之福,无怵惕之忧。”(《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东观书》)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古人对四时、五行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轮廓。这种简单的比附对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说服力或者说迷惑力,但归根结蒂仍显得粗糙浅陋。为了进一步解决“政治妖言不足以惑众”的问题,古代的政治家们制作了更加精密玄离的政治迷宫——天象政治理论,这座迷宫足以使几乎所有的人陷入迷途而不能自返。如此,古代的政治宗教方告完善,天下才能太平。我们且来看一看古代的天象政治理论的主要架构吧。
  
  汉代的人们将天空从整体上划分为五大区域,即所谓“五宫”: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然后,确定了天空中最重要的“五星”,即岁星、太白、荧惑、辰星、填星,并赋予这五星以五行、五常、五事、五方、四季诸属性,具体配合关系有如下表所示(表5——2):
  
  星名
   五行
   五常
   五事
   五方
   四季
  
  岁星
   木
   仁
   貌
   东
   春
  
  太白
   金
   义
   言
   西
   秋
  
  荧惑
   火
   礼
   视
   南
   夏
  
  辰星
   水
   智
   听
   北
   冬
  
  填星
   土
   信
   思
   中
   0
  
  表 5——2
  
  然后,将这五星的运动轨迹、位置、彼此的离合、与其他星辰的位置关系、五星之色、五星运动的迟速等等作了性质上的判定,赋予其社会属性。此外,还列举了日、月、诸多杂星,又有所谓“云气”等等。这一系列星辰的颜色、运动的迟速、轨迹、聚合等等,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的星象组合。人们认为星象的“异常”变化不是无端的,即所谓“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日不食望”(《汉书·天文志》);反之,“凡君行急则日行疾,君行缓则日行迟”(《汉书·天文志》)。
  
  在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天象政治理论还形成了精致的二十八星宿说。不仅七曜(日、月、岁星、太白、荧惑、辰星、填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二十八宿在天象政治中也很重要。人们从整体上把相关的182颗星分别纳入二十八舍(宿),又把二十八舍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面,并赋予每一宿(甚至每一宿中的某些星)特定的天文、政治属性,并具体阐述了吉凶祸福的徵兆。其中分合变化诡★多端,不便详述,兹依《隋书·天文志》的载述,略作简表如下(表5——3):
  
  方位
   宿名
   星数
   属性
   吉(明、大)
   凶(动、摇、移、徙)
  
  东方
   角
   2
   天门,天庭;主刑,主兵
   王道太平,贤者在朝 王者行
  0 亢
   4
   天子内朝,总天下事 天下宁,无疾疫 多疾疫
  0 氐
   4
   后妃之府 大臣奉度,人无劳 有徭役
  0 房
   4
   天子布政之宫 王者明,王者孝 人民流,天下不和
  0 心
   3
   天王正位,主赏罚 天下同 主暗
  0 尾
   9
   后妃之府 后宫有序,多子孙 皇后有疾忧,君臣不和,天下乱,大水
  0 箕
   4
   后妃之府 谷熟,内外有差 风,口舌之灾
  北方
   南斗
   6
   卿相之位 王道平和,爵禄行 天子愁,臣逐
  0 牵牛
   6
   主牺牲 王道昌,关梁通,牛贵 谷不熟,牛灾
  0 须女
   4
   主布帛裁制嫁娶 天下丰,女功昌 国藏虚
  0 虚
   2
   冢宰之官,庙堂祭祀 0 死丧哭泣
  0 危
   3
   天府,天库 0 死丧哭泣,天下旱
  0 荧室
   2
   天子宫 国昌 国家多疾,土功兵祸
  0 东壁
   2
   主天下图书,土功 王者兴,多君子 经士不用,图书隐
  西方
   奎
   16
   武库 0 有兵,政不平
  0 娄
   3
   祭祀,牺牲 天下平和,郊祀大享 聚众,国不安
  0 胃
   3
   仓廪五谷 和平,仓实 谷贵,人流
  0 昴
   7
   天之耳目,主狱、丧 牢狱平 兵大起,大臣下狱
  0 毕
   8
   主边兵,弋猎 0 天下乱,有盗贼,外国反,兵大起,多雨
  0 ★★
   3
   三军府库 军储盈,将帅得势 盗贼行,将帅有殃
  0 参
   10
   天狱,主杀伐 兵精 兵起,有杀伐事
  南方
   东井
   8
   主法令 用法平 大臣有斩者
  0 舆鬼
   5
   主视,明察奸谋 0 诛斩,赋敛重,政令急
  0 柳
   8
   主厨宰 大臣慎重,国安 兵满国门,众伐主
  0 七星
   7
   主衣裳纹绣 王道昌 贤良不居,天子疾
  0 张
   6
   珍宝,财用 王者有礼 有叛逆,有兵
  0 翼
   22
   主乐府 礼乐兴,四夷宾 天子举兵
  0 轸
   4
   主车骑、载任 动则车驾备 兵大起,国主忧
  
  表 5——3
  
  此外,还有瑞星、变星、杂星、流星、九星、妖气十辉等等,兹不赘。
  
  古代的人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政治星象理论,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具体的案例,犹如一部政治星象的历史。在宏观上,他们认为天运三十年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在他们眼中,春秋是一个乱世,是失序的社会:
  
  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汉书·天文志》)
  
  社会的动乱影响了星辰的正常运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天象后果: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汉书·天文志》)
  
  再比如,秦国靠武力吞并六国,北击匈奴,死人如麻。反映在星象上,“始皇之时,十五年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汉书天文志》)。秦二世的时候,嫡庶相杀,戮将相,结果导致“荧惑守心”、“天市芒角,色赤如鸡血”的异常天象。下面略备数例,以作个案参考。
  
  “枉矢西流” 矢是箭,箭是直行的,要射中彀的。所以,箭矢所指,是死亡之处。但是,如若箭矢所行不直,意味着持弓射箭者也行为不正,同样将要灭亡。反映的星象,是流星枉曲而行,如“枉矢”。该星相出现于项羽救钜鹿。此战项羽虽获大胜,但他屠杀秦人,焚烧咸阳,所为所行如同枉矢而不正,是“以乱伐乱”,所以才出现“枉矢西流”的星象。
  
  “五星聚于东井” 五星是指岁星、太白、荧惑、辰星、填星,东井代表秦地。岁星行于东井,其它四星聚之,这被看作是汉高祖刘邦的“受命之符”。何以见得?岁星性仁,居东方而行东井,且其他四星随之,这四星的属性是义、礼、智、信,明示上得天意。该星象出现在汉元年(前206年)十月,时值刘邦伐秦西入关,上天似乎暗示着仁义者取天下。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刘邦命令部队闭守宫门府库,秋毫无犯。然后回军灞上以俟诸侯。约法三章,秦民心从,可谓仁义之至,与天象合若符契。所以说“五星聚于东井”是高祖受命的象徵。
  
  “荧惑守南斗” 守是居,南斗代表越地,荧惑守之,其为乱贼败兵,居之久者,其地亡绝。此星象出现在汉武帝元鼎年间,此后,南越相吕嘉杀南越王和太后,发动叛乱,汉兵伐之,灭其国。
  
  “彗星出牵牛” 彗星是除旧布新的象征,牵牛宿是日月五星的发起地,象徵着历数的开端。彗星从牵牛而出,达70余日之久,改朝换代的徵象。该星象出现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二月之后。同年六月,夏贺良等人建议改元、易帝号,增漏刻以应之。于是哀帝下诏,将建平二年改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但这并未能阻止西汉王朝的衰亡,终致发生王莽代汉建立新朝的一幕。
  
  “太白入太微”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天,太白星入太微。太白主兵,太微为天廷,这是大兵将入天子宫廷的徵象。当时刘秀已破昆阳,王莽又派九将军搏战,后皆战败。十月戊申,汉兵入宣平城门,更始军入长安,刘盆子被立为天子,王莽新朝覆灭。
  
  “太白犯轩辕”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五月癸卯,太白犯轩辕。有人说这是大臣出令,也有人说是皇后失势。辛亥,“荧惑犯东井”。有人占曰:国乱。又说,大旱。当年九月,闵帝被大臣逼宫逊位,囚禁于旧邸,月余身亡。当年冬天,大旱。
  
  “日食”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五月丙戌,发生了日全食。人们说:“日食既,人主亡,阴侵阳,下伐上。”二年后,宇文化及杀掉皇帝,自称帝号。不久,王充又在东都杀恭帝,国号“郑”。因此,日食被认为是臣代君的象徵。
  
  星象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精致的天人感应论。虽然我们并不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毫不相干,同时我们也不认为星象政治理论具有多大说服力。稍作细致考察便会发现,古代的星象家们对星象的解释众说纷纭,缺乏一致性。即使是同一宿、同一星,往往赋予它们相互矛盾的两种属性,亦吉亦凶,而到底是吉是凶,往往闪烁其辞,不作定说。当然,少数星宿被相对确定了某种性质,如虚、危、毕、舆鬼大多与“凶”有关,但仍不能用于解释其出现的全部场合。“荧惑守心”这一星象,分别出现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春、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春、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五月戊寅,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壬午和三月丙子,几个月内汉高祖、汉成帝、梁武帝分别死亡,故文献中屡见“荧惑守心,人主恶之”的说法;但汉安帝永初元年的一次却无法用同一结论去解释,因为汉安帝此年刚正式即位,此后他在位长达20年之久。《后汉书·天文志》勉强解释说:“荧惑逆行守之,为反臣。”表面上看似乎说得通,实则不通。至于日食、月食一类的天体现象,固有自身规律,妇孺皆知,并非人气干扰阴阳所能致,这是不待辩言的。
  
 浏览:84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6/17 23:29: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59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44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90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908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94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69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601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42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842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4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