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而且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为保证这一系列活动得以实施的制度。在被中华民族奉为文化圭臬的“廿四史”的绝大部分中,有一个被称之为“志”(或“书”)的组成部分,即“礼志”(或“郊祀志”)。在今天看来,礼似乎仅仅是一种仪式,一种无关紧要的外在的表象,但在古代人看来决然不是这样。他们认为,礼是社会制度,是制约人的欲望的工具。荀子早就指出,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争端,为了制止争端,古代的圣贤们便创建了文明和秩序,这秩序就是礼。礼的内容纷繁多样,核心内容是三项:天地、先祖、君师。《史记·礼书》开宗明义地阐述说: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唐代张守节在为“礼书”解题时也说: 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群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 儒家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等级关系作为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人所共知的,但尊祀天地、先祖何以会成为政治制度,它们又是如何反映出来的?过去的研究却不多见。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界一提起以天地、祖先为崇拜对象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制度,就认为那些现象不过反映了人们的迷妄,是历史上的糟粕,没有研究的价值。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需要我们挖掘。 一、封禅与郊祀 1.封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踌躇满志的秦王嬴政得意于统一中华,自认为功盖千古,足资垂范万世,于是带着群臣百官一班人马浩浩荡荡开往东岳泰山。他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这样方能昭显他横扫宇内的功业,这就是封禅。当时随从的儒生博士有70余人,他们认为秦王政靠武力吞并了山东六国本来就不合乎王道精神,与暴徒为侪,如今又听得他想封禅,这怎么可以!于是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议论纷纷。其中有人说: 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史记·封禅书》) “蒲车”是用蒲草把车轮裹起来,以免轮子轧伤山上的草木;“菹秸”是一种生长在洼地里的植物的禾杆,用这种植物禾杆织成席,然后铺在地上,再行祭祀。自恃功高的始皇帝听得儒生们如此繁文缛节,实不耐烦,于是索性让他们退下,我行我素地做将起来。他从山南一侧到达泰山顶,然后埋立一块石碑,命人刻上他的功德,以此作为封禅的标志。石碑的碑铭是: 皇帝临位,制作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成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理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史记·秦始皇本纪》) 立过功德碑后,从北路下山,禅于梁父。司马迁除了指明秦始遑在泰山顶竖立石碑外,还说“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史记·封禅书》)。秦始皇虽然可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封禅的皇帝,但他是有确切文献记录的最早行封禅大典的皇帝。 那么,什么是“封”,什么是“禅”?多数学者认为,“封”是指在泰山顶上建筑的坛,目的是为了接近众神所居的上天,便于向上天禀告;“禅”是在泰山下的特定的地方“除地”,以祭祀地神。如何建“坛”、“除地”,后人解说不同。孟康说: 封,崇也,助天之高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 应劭说: 封者,坛广十二丈,高二丈,阶三等,封于其上,示增高也。……下禅梁父,祀地主,示增广。此古制也。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 唐人张守节也说: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封禅书》解题)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封”是指把皇帝的告天文书秘封起来,世人不得见: 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史记·封禅书》正义引) “封”和“禅”这两项活动是顺序进行的,实际上是一项活动的两个阶段,故统称之为“封禅”。 为什么要“封禅”?“封禅”是皇帝颂扬自己的功德,把功德禀告上天诸神和地神,同时也宣告世人。给神灵的,要把那些内容秘封起来,使世人不得见;昭示给世人臣民的,要刻在石碑上,或下达诏书晓谕天下。这一秘一宣,正好显示出皇帝一人作为神人之际唯一使者的身份和角色。孟康说: 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 应劭说: 刻石,纪绩也。立石三丈一尺,其辞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 从封禅的前提条件看,是功成治定,但什么样的世道算得上太平盛世,显然很难有统一而客观的标准。《五经通义》试图把封禅制度化,认为“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事实是否如此呢? 在中国,封禅似乎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史记·封禅书》)听他的口气,古来受命帝王必行封禅,封禅的历史,“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史记·封禅书》)。但究实而言,他罗列的资料多是些传说。比如,他引用《尚书·尧典》的资料,叙说了传说中舜祭祀上帝、山川诸神的情形。而在我们看来,这并非封禅,而是类似于郊祀的活动。他又引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欲封禅的故事1。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想封禅,管仲劝阻道: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会稽;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史记·封禅书》) 总结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当发生了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王朝的开国帝王才举行封禅典礼,目的在于向天下昭示“受命”。桓公虽说尊王攘夷,功勋卓著,但当时并非改朝换代,因而不宜封禅。桓公不同意,说他虽然没有得天命改朝换代,但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听命,上古三代受命的禹、汤、文王,孰能胜此?一番劝阻无效后,管仲变换策略,称古人搞封禅,祭祀的时候需用如下祭品:★上的黍,北里的禾,江淮一带三脊的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此外还有15种不期而至的祥瑞。可现在凤凰和麒麟没有露面,嘉禾没有生出;田里却蒿藜丛生,旷野里鸱枭四奔。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搞封禅!经过管仲一番说教,齐桓公见自己远未具备封禅的功德,只得作罢。齐桓公欲封禅的故事,如果《史记·封禅书》是采编的《管子·封禅》的话,它的可信程度是大可怀疑的。我们知道,《管子》成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其中部分内容是战国时期文人学士的说辞,“水分”很大。此种情形,只要分析一下《管子》书的部分篇章就不难知晓2。 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搞封禅的是汉武帝刘彻。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他北击匈奴,南伐瓯越,功盖当世。当他自喜于文治武功的时候,也想起了封禅。元封元年(前110年)四月,他鉴于儒生方士对封禅的礼仪解说不一,卒难实施,于是自作主张来到泰山脚下的梁父,先祭祀地神,不几日,又在泰山下的东方行封礼,封礼的仪式与郊祀太一神并无两样。修筑的封坛直径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埋有禀告天神的书牒。随后,汉武帝与侍中奉车子侯登上泰山,又搞了一次“封”。书牒的内容,无人知晓。转天,来到泰山下东北方的肃然山行禅礼,仪式同祭祀后土差不多。汉武帝穿着黄色的衣服,旁有乐队奏乐,祭祀时用上了江淮间出产的三脊茅草,并使用了五色土,山上释放了奇异的飞禽走兽,以制造盛世祥瑞景象。据说,封禅的地方,白天有白色的气雾升起,夜里闪闪发光。 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看,汉武帝与秦始皇封禅的不同之一是没有竖立碑铭颂功德。从事情前后发展过程看,虽然他们都是在行封禅,但他们的封禅心理却不同。秦始皇表现出的是气吞山河、功盖千古的英雄气概,而汉武帝则表现出敬畏神灵、克谨克恭的心境。在封禅后的诏书中汉武帝说: 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上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汉书·武帝纪》) 把汉武帝的封禅诏书和秦始皇的封禅碑文比照一下,可以发现秦始皇的主要心态是表功,而汉武帝的主要心态是强调受命。造成这种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汉武帝时“君权神授”的新思潮有关。正因如此,汉武帝的封禅活动不是一次性了结,而是经常性、制度化的。《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此后“五年一修封”,而《汉书·郊祀志》说“武帝凡五修封”。自元封元年至武帝死凡22年,所以上述二说并不矛盾。 其实,西汉王朝的文人学士们早就期冀着封禅了。早在汉武帝第一次封禅的8年之前,司马相如在虚构的封禅赋中,首先回顾了封禅的历史,隐晦地抨击了秦始皇的封禅,随后盛赞汉王朝的盛德道: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曼羡,旁魄四塞,云布雾散,上畅九垓,下★八埏。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横流,武节焱逝,尔★游原,★阔泳末,首恶郁没,暗昧昭晰,昆虫★怿,回首面内。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共抵之兽,获周余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奇物谲诡,★傥穷变。钦哉,符瑞兹臻,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进退之道,何其爽与?(《汉书·司马相如传》) 读过司马相如此番颂美之后,汉武帝能忍受到八年后才搞封禅,这也实在需要一定的忍耐力了。不仅如此,司马相如还草拟了一篇功德辞,其中道: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 匪唯雨之,又润泽之;匪唯偏我,★布护之;万物熙熙,怀而慕之。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兮君兮,侯不迈哉。(《汉书·司马相如传》) 把司马相如的封禅赋同汉武帝的封禅诏书相比照,可知汉代的封禅与君权神授说紧密相关,封禅的主旨是颂功德。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也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封禅活动。汉室中兴,刘秀功德无量。所以,东汉开国的文臣武将屡次谏说刘秀举行封禅大典。起初,刘秀自己表现的十分谦虚,下诏书道:我即位三十年,百姓哀怨,不见功德,哪有封禅的资格。当初齐桓公想封禅,遭到管仲的批评。今后谁再敢妄言封禅,严惩不贷!大臣们遂无人再言封禅。此后不到两年,一日夜里光武皇帝读《河图会昌符》,书内有这样的文字: 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后汉书·祭祀志》) 刘秀是一个笃信谶纬符命的人,看到纬书中这样说,心中不免犹豫起来。这一次,刘秀主动要求大臣在纬书中寻找有关“九世封禅”的说法。所谓“九世”,是说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搞封禅,上天对汉朝的复兴要予以认定。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辛卯清晨,刘秀率领朝中百官来到泰山脚下南侧,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神活动,诸王、先王之后、孔子的后代褒成君都前来助祭。早饭时刻,光武帝乘辇上山,午后时分到了山顶。他换上封禅的礼服,来到封坛南面,面北而立,百官依次站在后边。刘秀登上封坛,尚书令呈上封禅的玉牒,皇帝用玺印封好。太常命人揭开坛上的石盖,尚书命人将玉牒藏入坛内,然后用石头盖上,尚书再用石印加封。然后,皇帝两次对坛叩拜,命人在坛上树立好封禅的石碑,然后下山。第三天,又到泰山下的梁阴祭地神,即所谓禅。如此,封禅全部结束。 刘秀封禅的碑文长达700字,远远超过秦始皇帝,值得我们予以特别注意。碑文大意如下: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来到岱宗,祭祀了众神。随从的有太尉等大臣,先圣先贤的后代和蕃王都前来助祭。《河图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会昌符》说,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则天文灵出,地★瑞兴。……王莽借后族身分而居冢宰之位,自命摄政,篡夺汉家。宗庙毁灭,社稷丧亡,十有八年。皇天眷顾皇帝,匹夫受命中兴,诛讨篡贼,黎民安居,天下顺服。在位三十二年,时年六十二岁,不敢荒怠政事,恭敬神灵。皇帝恭承《河图》、《洛书》之符命,封泰山,禅梁阴。企蒙祉福,永永无极。概言之,刘秀的封禅碑铭强调了三点:第一,君权神授。碑铭中罗列了《河图赤伏符》、《河图会昌符》、《河图合古篇》、《河图提刘予》、《洛书甄曜度》、《孝经钩命决》六部纬书中有关刘秀受命的内容,特别强调他统治的合理性。第二,颂刘秀功德,人心归服。碑文中不但叙述了刘秀兴兵诛伐王莽的合理性,而且强调在他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诚心归服,前来助祭。助祭不仅是宗教上的顺从,而且是政治上的归服。第三,他为政诚惶诚恐,不敢怠惰,敬事明神,祈求神灵佑助永祚。前文述及,秦始皇封禅主要是颂扬自己的功德,汉武帝封禅主要是宣扬君权神授,这里刘秀的封禅活动是二者兼而有之,是集大成,封禅的政治功能和意义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2.郊祀 在中国古代政治宗教制度中,郊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封禅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的话,郊祀则与之相反,是一种亘古而存、不可偏废的常祀,是政治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宣帝在诏书中称:“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也。”(《汉书·郊祀志》)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在奏章中也说:“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汉书·郊祀志》)汉平帝时王莽也曾说过:“帝王之义,莫大承天,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后汉书·祭祀志》建武元年注引《黄图》) 宗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化现象渊源久远,政治宗教即是宗教与政治的结合,自政治产生之日起也就已经存在了。在古代的人们看来,祭祀现象由来已久,不但华夏民族行之不怠,落后的蛮夷戎狄也无不修之;不但人类奉之为盛典,动物界也不乏此类活动。在中国,与政治有紧密关系的祭祀活动自“绝地天通”开始。据《尚书·尧典》记载,在虞舜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他先祭祀了上帝,随后祭祀了六宗、山川、群神。伴随着这些宗教活动的是“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汉书·郊祀志》)。颜师古解释说,“瑞”是瑞玉,“五瑞”是公、侯、伯、子、男所持象征爵位等级的玉。舜的时候有无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我们持怀疑态度,但这段材料提示了这样的事实:舜的时候曾经利用宗教活动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尚书·尧典》还说舜每隔五年一巡狩,巡狩之年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分别到东岳岱宗、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每到一地便接见一方诸侯,修礼制。这同前文说的情形性质一样,也是借着宗教形式完成政治活动。因此,透过早期郊祀活动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其重要意义在于建立天下的政治秩序,通过神的权威来树立人的威权,通过宗教秩序建立政治秩序。当然,实际情形恰恰相反。 从宏观上说,中国古代的郊祀制度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殷周时期的“方”和“郊”,一种是秦汉以后的郊。 作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个王国时期的郊祀情况,《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中的有关部分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其中简单述及周公制礼作乐,建造了明堂,并“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汉书·郊祀志》),但详情不得而知。郊祀的主要对象是上帝,所以我们从祭祀上帝的有关活动谈起。从传世文献反映的情况看,殷人确有祭祀上帝的活动。《尚书·多士》:“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只是到了殷末的纣王时,“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逸厥逸,图厥政,不蠲★,天惟降时丧”(《尚书·多方》)。所以,武王伐纣,商纣被声讨的第一条滔天大罪就是“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尚书·牧誓》)。“肆祀”就是指祭祀上帝。反观之,在通常情况下殷人是祭祀上帝的。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了大量的卜辞甲骨,弥补了过去商代史研究资料的不足。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注意到的史实和制度。可是,有关祭祀上帝的活动人们所见甚少,以至陈梦家先生断言:“卜辞中并无明显的祭祀上帝的记录。”3这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的普遍观点。在近年的研究中,如下若干条卜辞资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1)丁丑卜,其又……于帝……。 ……帝于……。(《屯南》1147) (2)庚辰……帝于……九……(《屯南》3364) (3)……卜,……帝。(《屯南》4524) (4)癸酉巫帝。(《屯南》4566) 从上述四版残辞中还很难说清殷人如何祭祀上帝,但我们朦胧地感受到了祭祀上帝活动的存在。特别是第(4)版卜辞,“巫”字的涵义虽还有待于进一步归纳分析,但这应该是一个动词,表示祭祀上帝的活动。 殷卜辞中有表示祭祀场所的“方”,殷人经常在这些“方”祈神求年。如: 其★年于方,受年?(《明续》425) 于丁卯★南方。 甲子卜,其★雨于东方?(《邺三》38.4) 其□★雨于南方?(《甲编》753) 辛卯卜,……其又于四方?(《明续》681) 这些祭神的场所又经常与“帝”相涉,并由名词发展为动词来使用,如: 方帝,卯一牛★★。(《前编》7.1.1) 方帝,三豕★犬。(《佚存》508) 甲寅卜,其帝方,一★一牛旬犬?(《明初》718) 帝于东方…… 帝于南方…… 帝于西方…… 帝于北方……。(《缀合》261) 在上述诸例中,不管“方”是作为动词还是作为表示方位场所的名词,均与祭神活动相关,这使“方”具有了某种宗教的属性。特别是“方”与“帝”同见,更使“方”具有了某种特定的宗教内涵。为了进一步探明“方”的含义,笔者曾对小屯南地所出卜辞作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共有68版暨89条卜辞与“方”相关,归纳起来可分为八种情况:(1)“方”和“雨”有关;(2)“方”作为祭祀对象或祭祀地点;(3)“方”与神庙有关;(4)“方”或作动词用表示祭祀活动,或作代名词用表示方国;(5)“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方”,表示特定场所;(6)“方”与某些神灵相关;(7)“方”前冠以名词,表示方国;(8)其他情况不明者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过去学术界把“方”解释为方国或四方神是远远不够全面的。为了进一步揭开“方”的真实面目,我们还应该研究与“方”相关的“土”的资料。 在卜辞中,“土”有时与“方”同见于一条卜辞中,如: 燎于土★方帝?(《续存》上·595) 戊申卜,★贞,方帝燎于土?(《乙编》5272) 学者们通常认为,“土”就是“社”,这可以从《诗·绵》“乃立冢土”得到印证。朱熹《诗集传》注说:“冢土,大社也。”卜辞中的“燎于土”就是在社祭祀土地神。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方帝”是怎么回事,它与祭土地神是什么关系?近些年有学者提出“方”是土地神,主要的思路是“土”即社,“方”与之相提并论,也应是土地神。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与“社”经常并提的“方”到底是什么?在周人的《诗》中,“方”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表示举行祭祀活动的地点和场所。《大田》: 来方★祀,以其★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这与卜辞中“★年于方”的情形接近。第二种意义表示特定的祭祀活动。《甫田》: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这与卜辞“方帝燎于土”的情形又十分相近,所异之处是卜辞提到了“帝”。这似乎暗示我们:传世文献中类似的“方”可能与祭祀上帝的活动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西周的资料作进一步考察。《诗·云汉》: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这里依次说到“方”、“社”、“上帝”,从对应关系看,社祭祀土地神,方祭祀的是上帝。西周早期铜器朕簋铭文: 乙亥,王又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大)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 从这里的情况看,“方”是西周的“大礼”,这大礼中述及的神灵是上帝和文王,祭祀上帝与“方”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作为一种古老的与祭祀上帝有关的宗教活动,在西周晚期和东周时期人们的记忆中留有痕迹。《尚书·吕刑》: (蚩尤)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 历代注家于此“方”字罕见解说。这里“方”与上帝的关系明确,表示与上帝有关的祷祀活动。《尚书·尧典》: 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伪孔传注:“方,道也。”舜在位五十年,升道巡狩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唐代孔颖达的“正义”沿着伪孔传的思路作进一步发挥道:“升道,谓乘道而行也。”把“方”说成“道”或“升道”,迁强难通。“方”字前的“陟”字对理解这段话很重要。在《竹书纪年》(今本、古本)中,帝王之死不记“崩”、“薨”,而记为“陟”,何则?上古时期流行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帝王死是升天,而不是生命的终结。“陟”表示登高、上升的意思。那么,《尧典》中的“陟方乃死”,应该解释为登上了“方”之后就死了。“方”表示位于高处的与宗教活动相关的场所。《墨子·明鬼下》: 于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 对战国早期的人们来说,西周已经属于古代了,但当时的人们还朦胧地记忆着西周有祭社、祭方这样的制度。《春秋经》僖公三十一年记“四卜郊,不从,乃免性,犹三望”,《公羊传》解释说: 天子有方、望之事。 这里有三个概念 :郊、方、望。从逻辑关系看,或者是郊和方两个概念等价,或者是郊与方、望之和等价。无论属哪一种情况,“方”与郊祀的内在联系都是显而易见的。班固在《汉书·郊祭志》的赞语中说:“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数世犹未彰焉。”这里把“郊”与“望”并列起来,表明班固把二者作为了两项宗教活动。若此,“郊”与“方”是等价的。 综括前面的论证,我们认为商、西周时期确有祭祀上帝的活动,殷卜辞中称为“方”,西周时代仍延袭了这种活动。如果上述推论能够成立的话,对于补充《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祭志》的相关部分是有意义的。 西周时期除了“方”祀之外,又有郊祀。从《尚书》和《诗经》反映的情形看,周人既有常规性的郊祀,也有临时性的郊祀。常规性的郊祀作为一项政治宗教制度,需要定期地举行,不可随意偏废。《诗·云汉》记周人遭受特大旱灾时说: 不殄★祀,自郊徂宫。上下奠★,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宫”是祖庙所在处,“郊”是祭上帝之处。所谓“不殄★祀”,是说他们不敢荒废祭祀上 帝等神灵的活动。临时性的郊祀,是周人每当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如建都、征伐等,要举行偶然性的郊祀活动。据《尚书·召诰》,西周初年营建洛邑,经过勘察城址后,周公“用牲于郊,牛二”。推算其时间,大致在三月中旬;其目的,是为了建城。《汉书·律历志》引《武成》佚文曰:“唯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逸周书·世俘》有相同记载。孔晁注:“庚戌明日郊天。”这次郊祀的时间大致在四月中旬,目的当与伐纣有关。 春秋时期的鲁国经常举行郊祀活动。作为鲁国档案文献的《春秋经》记载了鲁国的九次郊祀活动: (1)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性,犹三望。(僖公三十一年) (2)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宣公三年) (3)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成公七年) (4)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成公十年) (5)九月辛丑,用郊。(成公十七年) (6)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性。(襄公七年) (7)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襄公十一年) (8)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夏五月辛亥,郊。(定公十五年) (9)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哀公元年) 依照春秋时期人们的看法,常规的祀典是不需要占卜决定的。《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前面九条记录,有八条提到占卜而郊,显然属于异常情形。而(5)所记成公十七年九月的郊祀没有占卜,《公羊传》和《★梁传》解释《春秋经》“用郊”的词义说:“用者,不宜用也。”显然,九月是不宜行郊祀的。进一步分析,余下的8条记录可分为两组:一组为(1)(4)(6)(7)条,都是在四月份占卜举行郊祀,少者三卜,多者五卜,但占卜的结果都不理想,所以当年都没有行郊祀。另一组为(2)(3)(8)(9)条,都是在正月,问题都出在祭祀用的牛上,牛受了伤,不能用于郊祀,于是占卜用别的牛,时间改在了四月或五月。第一组“卜郊”,说明四月不是郊祀的月份;第二组没有占卜该不该郊祀,可以推断正月应该是常规郊祀的时间。 在商周时期人们的思想中,郊祀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殷周是方国联盟的王国,作为天下共主的某一个部族方国,其统治权集中体现在郊祀礼仪上。郊祀本身包含两项重要内容。第一项是“配祀”,即始祖配上帝,共同享受世人的祭祀。《礼记·祭法》:“夏后氏★黄帝郊鲧,……殷人★喾而郊冥,……周人★喾而郊稷。”鲧是夏族人的始祖,冥是商族人的始祖,稷是周族人的始祖;夏王国郊祀上帝,鲧配祀;殷王国郊祀上帝,冥配祀;周王国郊祀上帝,稷配祀。因此,哪一族的始祖配祀上帝,就意味着哪一族拥有主祭权,也就意味着是哪一族统治下的王国。这一思想在周人的《诗》、《书》和铜器铭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尚书·酒诰》中周公旦说:“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在《召诰》中他又说:“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南宫乎钟铭文把“配皇天”与“保四方”对应起来。这都在着意强调,只有受天命先祖配天才有理由统治天下,也只有掌握天下统治权的部族其先祖才能配皇天,从而主持郊祀。郊祀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诸侯方国的助祭制度。所谓“助祭”,是指被统治的部族方国和诸侯要向国王贡献祭品,由国王用于祭上帝。小小的贡品本身或许无足轻重,但它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极为紧要,宗教上的属从关系与政治上的隶统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上古时代,无论哪一个方国都不能不崇奉上帝,而被统治的方国又没有资格直接祭祀上帝,他们的宗教愿望只有通过助祭方能得以实现。齐桓公“尊王攘夷”,讨伐楚国时就指责楚人“尔贡苞茅不入,无以缩酒,王祭不供”(《左传·僖公四年》),楚人对齐国的指责是自认不讳的。因此,从表象上看,哪一族掌握了郊祀权,哪一族就拥有了王国的政治权。 随着中国上古国家形态的解体,作为其精神形态的政治宗教也就失去了借以依存的躯壳。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无论他们是否打着“尊王”的旗号,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贬”王,王不过是诸侯称霸天下的“壳”资源。而随着列国间厮杀的加剧,这个壳也逐渐失去了资源意义,以至东西方的齐、秦二国要称东、西二帝。旧时代的郊祀已经没有丝毫意义。在经历了约500年连绵不断的战争之后,崛起于西方的原本落后的秦国用武力征服了文明程度较高的东方各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国家。这个统一已不是观念形态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是实实在在的中央集权的新国家。靠武力统一中国,但靠武力不能维持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要靠“文治”。这显然是秦王朝的弱项。秦王朝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却没有完成政治宗教制度的统一,它仍然延用着过去秦国尊祀青、黄、赤、白四帝的习惯。不仅如此,作为皇帝的秦王政对祭祀活动也不重视,通常由祠官主持祭祀,各地方的祭祀活动就更没有什么章法了。《史记·封禅书》记载: 唯雍四★,上帝为尊,……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西★、畦★,祠如其故,上不亲往,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之。……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 我们清楚地看到,秦王朝虽然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但思想信念上却依然是诸侯割据,是分裂的,也许秦始皇不把政治宗教形式放在心上,他觉得统治天下有足够强大的暴力机器就够了。然而,暴力能够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吗? 事实给了秦王朝否定的回答。对中国社会来说,这代价似乎太惨酷,太沉重了。还没有来得及考虑秦王朝何以会亡国,刘邦便在滚滚霄烟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西入函谷关后听说秦人曾祠祀上帝,就让部下寻问是怎么回事。手下人回禀说,秦朝祭祀白、青、黄、赤四帝。刘邦马上说:我听说天上有五位上帝,为何秦只有四帝?众人未能回答,刘邦说:我明白了,这是等着我来立第五个上帝。于是,他又崇立了北★的黑帝祠。虽说又立一帝,但也没有当作什么大事,“有司进祠,上不亲往”(《史记·封禅书》)。此后,刘邦召回了秦王朝时期的祠官,奉祠旧时诸神如故。最为可笑的是,竟然保留了秦中祠,祭祀的对象是秦二世皇帝胡亥。 从两汉政治宗教礼仪制度的重建过程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汉高祖刘邦初创汉家天下到汉武帝刘彻时期,这是草创阶段;第二阶段是从汉成帝到汉光武帝刘秀,这是巩固和完善阶段。 第一阶段,郊祀制度从一种不自觉的传统的活动发展为自觉的制度化的礼仪。汉高祖刘邦郊祀五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循着秦朝皇帝的传统,并没有十分清楚郊祀的政治意义。大约在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春天,据说有黄龙出现在成纪(天水县),这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盛世祥瑞。汉文帝发布诏书说:现在成纪出现了祥瑞徵象,如今天下太平,朕以为应该亲自郊祀上帝诸神,礼官应该拟定具体的礼仪。礼官回禀说:自古天子夏天亲自到都郊祭祀上帝,所以称之为郊祀。于是,文帝于这年四月亲自到雍地郊祀五帝。不久,有一个叫新垣平的人自称善于“望气”,向汉文帝上疏说,长安城东北方有神气,五彩的颜色,犹如人戴的冠冕。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应立庙祭上帝,以应合符瑞。于是,汉文帝下令在渭阳修建了一座五帝庙,该庙并排五室,门上分别涂上白、青、黄、赤、黑五种颜色,并且把汉高祖的灵位安置在这里配祀。第二年夏天四月,汉文帝亲自到渭阳五帝庙祭祀。此时,郊祀的场所有了二处:一处是雍的五★,一处是渭阳的五帝庙。汉武帝是一个追求文治武功的皇帝,他在尊崇儒术的同时,也加快了政治宗教制度的建设。他的祖母窦太后死后的第二年,他就带领朝中官员到雍行郊祀,此后每三年亲自祭祀一次。不久,亳这个地方有一个叫谬忌的人,他上疏道: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史记·封禅书》) 听得此说,笃信鬼神的汉武帝迫不及待地照办了。随后又有人上书说,古时候天子三年一次用太牢祭祀“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汉武帝又下令在太一坛上同时祭祀天一、地一。此后,言祭祀的上书越来越多,汉武帝一一采纳,长安东南郊太一坛祭祀的神灵也就越聚越多。长安东南太一坛的建造显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倾向:天上的神灵也是有等级尊卑的,太一最上,五帝次之,其他诸神又次之。这是国家一统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当然,这一思想在当时还不够十分明确统一,雍地仍然延用着过去的传统,郊祀五帝。显然,长安东南郊和雍郊祀有矛盾。于是,又有人提出,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应该在雍立太一坛行郊礼。汉武帝一时犹豫未定。大约在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到雍行郊礼后到陇西,翻过崆峒山,来到甘泉。在甘泉,汉武帝命令祠官宽舒布置太一坛,祠坛的形制仿照都城东南谬忌所规划的太一坛的格局,“坛三垓”,或释为三级台阶高,或释为三层5。太一坛居最上,五帝坛居第二层,分东西南北布列,黄帝坛位于西南。祭祀所贡品物,除了使用与雍祀五帝所用祭品外,太一坛添加了醴、枣、脯等,并杀一狸牛;五帝坛只贡俎豆醴。再下边祭祀群神。这年十一月辛巳,汉武帝开始郊祀太一。清晨拜日,黄昏拜月,使用与雍祭五帝相同的礼仪祭太一。甘泉太一坛建成后,汉武帝通常三年一次到这里来行郊礼。由此观之,汉代郊祀的对象、礼仪基本形成,并成为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制度。所以,《史记·封禅书》记载说:“今天子所兴祠,(甘泉)太一、(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薄忌(即亳忌、谬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以岁时致礼。” 第二阶段,郊祀制度完善和定型。自汉武帝立甘泉泰一坛行郊祀之后,历昭、宣、元数世80余年。汉成帝即位后,情况发生了转变。当时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上书皇帝,主张在国都的南北郊祀天地,废除在甘泉、河东祭天地的制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祭天于南郊,是为了就阳位;祭地于北郊,是为了处阴位。自古以来,天子在所居的国都郊外祭天,只是到了孝武皇帝时,由于常居甘泉宫,所以立了太一坛祭天。如今皇帝常居于长安,却要到甘泉去祭天,到汾阴祭地,很不合古代制度。从长安到甘泉,翻山越岭,高山峡谷;到汾阴渡水过河,危险重重。君主这样做不符合奉宗庙守社稷的精神。而且,千里迢迢,劳民伤财。从前周文王在丰镐郊天,成王在洛邑郊天,这是先圣的制度。应该把甘泉泰一坛、河东后土祠迁到长安。汉成帝命令大臣们廷议,再作最后决定。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等50人认为应该将郊祀从甘泉迁到长安,并举了《礼记》、《尚书》的例证,说在长安郊祀合乎古代圣人之道;而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8人认为应按过去惯例做,不宜妄改祖宗制度。最后,汉成帝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将郊祀场所改定在长安郊区: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与此同时,废弃了原先在雍设立的★、密、上、下、北五★的祭祀,南北郊成为唯一的郊祀场所。应该说,这是一项长治久安之策。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汉成帝于长安南北郊行郊祀的第二年,丞相匡衡被罢官,那些不同意迁郊的官员借机大肆反攻。他们称:甘泉、雍五★祭天并非凭空产生,当初就有神祗显灵,所以自高祖以来福瑞屡降。而罢甘泉祭一坛当日,大风吹屋拔木,正是神灵的谴责,谁能保证不再发生其他的灾祸!汉成帝本来胸无成算,听得刘向如此说,不免心动,联想到自即位以来一直没有继嗣,顿生悔懊。他唆使太后下诏书道:孝武皇帝聪睿圣智,建立了甘泉太一、汾阴后土之祠,获天嘉佑,子孙繁息。如今皇帝宽仁孝顺,没有什么过错,却久久没有继嗣。究其原因,定在于妄徙南北郊。从现在起,恢复甘泉太一、汾阴后土以及雍五帝祭祀。此事发生在永始元年(前16年)三月,一场宗教改革化为泡影。恢复过去的郊祀传统并未能改变成帝后继无人的局面。绥和二年(前7年),成帝驾崩,皇太后觉得子孙后代的繁衍与郊祀地点无甚干系,于是下诏恢复长安南北郊的祭祀。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哀帝即位,玉体久疾欠安,广招各方术士勤祀不止,也未能使圣体好转。建平三年(前4年),哀帝让太皇太后下诏书,又恢复了甘泉太一、汾阴后土之祠。三年后,哀帝死,平帝即位。元始五年(公元5年),大司马王莽秉政,奏言罢甘泉太一、汾阴后土及雍五★之祠,恢复长安南北郊祀,并重新确立先祖配祀制度。他说: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天地合精,夫妇判合。应以冬至祠南郊,以高帝配;夏至日祠北郊,以高后配。此议奏定,遂为不易制度。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都城东迁洛阳,郊祀地点也就改在了洛阳之郊,依照西汉平帝时的制度。起初,刘秀还不清楚配祀的意义,提出郊祀的时候应由尧配祀。御史杜林马上劝谏道: 汉起不因缘尧,与殷周异宜。而旧制以高帝配。方军师在外,且可如元年郊祀故事。(《后汉书·祭祀志》) 以尧配祀,刘秀与尧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以汉高祖配祀,可以表明刘秀奉持的仍是汉家天下,“郊祀高帝,诚从民望,得万国之欢心,天下福应,莫大于此”(《后汉书·祭祀志》刘昭注引《东观书》)。一句话,刘秀的统治就有了合理性。自此以后,郊祀制度基本定型。两汉郊祀制度的变迁和定型,可如下表所示(表5——1): 高祖 0 增秦雍地四★为五★ 文帝 0 增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以高祖配 武帝 元鼎四年(前113年) 元鼎五年(前112年) 十一月甲子,立汾阴后土祠 十一月癸未,立甘泉泰★,以高祖配 成帝 建始元年(前32年) 永始元年(前16年) 绥和二年(前7年) 徙甘泉泰★、汾阴后土于长安南北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