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史料、传说、新闻、遗迹 |
录入及点评:翼王坪/镝非
真天命太平天国钦差大臣真忠报国瑞天豫傅,德天豫崔,懋天豫杨,祥天豫张,固天豫唐为诲谕该城良民等各安恒业毋容惊恐事: 照得天命有在,逆命者难逃诛戮,王化无边,愿化者定获安康。缘因我真圣主天王起义粤西,建都江南,金陵定鼎,创亿万年有道之基,铁甲平胡,吐二百载不平之气。无非欲斯民革夷狄之面目,复中国之规模,而重兴复汉室于维新者也。本大臣恭膺简命,暨奉翼王五千岁瑞命,统帅貔貅,剿抚各省,铜关铁卡,势同破竹摧枯,猛将虎臣,游遍九州万国,法令不私于秋毫,除暴安良,爱惠直同于冬日。只为誓灭胡妖,岂肯扰害百姓。诚恐尔等抗逆团练,帮助蛮夷,俾众士卒等,冲锋布敌,以致玉石无分耳。兹本大臣等下该厅,尔众士民等惊惶躲避,往逃城垣,总未曾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于道左,而尚能进贡纳款,向化天朝,洵能揆时度势,去伪投诚,颇称风淳俗美,终不为满鞑所迷懵,殊属可钦可嘉矣。然我天朝兴师以来,念切民瘼,深悉民艰,断不籍此财贿以为富国之资,但尔众士民既有此输诚之至意,倘不纳取,又恐负尔等雅意之优隆,除严饬士兵不许扰害良民外,合行颁给诲谕,仰尔等永以为据。况我天朝圣师如云,征剿四路,恐继此复有经过,有此诲谕,决不能扰害尔等。由是耕者耕而读者读,毋容迁徙而远遁,商者商而贾者贾,尽可乐业以如常。从滋永息鸿嗷,咸安郅治之庥,自此免经鹤唳,同享太平之福。诗所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其斯谓与。特此诲谕,咸使闻遵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 说明及点评: 这份诲谕是1862年石达开远征军所部经过四川叙永厅时,由几名中层军官联合发布的告示。首先解释一下文中所提“纳贡”,这是太平军所到之处,要求当地百姓表示归附的一种方式。正如告示中所说“深悉民艰,断不籍此财贿以为富国之资”,太平军对于贡品本身的价值数量均不做要求,无论钱粮米食,还是生姜山药,一律嘉纳。凡是纳了贡的村镇,就表示愿意归附天朝,太平军会发给凭证,一律予以保护。(包括今后经过的天朝军队)。 另外文中提到的“尔众士民等惊惶躲避,往逃城垣”一事,根据骆秉章奏稿所言,叙永分动物西二城,因东城城墙坍塌,难以抵御太平军,故由该城同知将居民迁往西城。 这份诲谕的内容表现的是太平军一贯的爱民精神,它的特别之处,是让我们可以了解一点石达开远征军的思想情况。它的最大特点,正如罗尔纲先生所言,“论中首尊天王,而后及翼王石达开,又称石达开为五千岁,这是杨韦内讧前的旧制,我们从石达开部下对天王的尊崇与对石达开依旧制对石达开的称呼,与石达开训谕涪州人民仍用天王封授他的职衔互相参证,也可以看出石达开没有自树一帜的表现。” 发布本文的五个人,事迹来历全不可靠。而发布此谕的时候,远征军全军十万人中,属于石达开远征到广西之前加入的不过一万多人,考虑到这一万多人中还有不少是石达开离开天京后新召募的,则实际全军将士中属于内讧前参加起义的不到十分之一。而他们又长年转战于西南地区,和天京为中心的根据地相隔万里,在这种情形下,极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石达开本人可能仍然以太平天国“翼王”自居”,将自己的行动行动视太平天国的一个战场,但他的部队中绝大多数人却并不视自己为天国的一份子,只是想跟着翼王为帝图皇。 正因如此,在距远征军最后覆灭仅一年的时候,由几位来历甚至姓名都不可考的中层将校所发布的告人民谕,就成为考察远征军思想状况的重要依据。文章一开篇就说“我真圣主天王起义粤西,建都江南,金陵定鼎,创亿万年有道之基,铁甲平胡,吐二百载不平之气。无非欲斯民革夷狄之面目,复中国之规模,而重兴复汉室于维新者也”,将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委陈述得清清楚楚,文中又多次提到“我天朝。。。。。。”,足见石达开的部下仍然非常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太平天国的一份子,而不以为自己是一支独立的队伍。 正如苏双碧先生所言,这份文告可以说明“石达开并没有当着他的部下对洪秀全有所非议,而是教育全军秉承太平天国的革命宗旨”“正因如此,石达开所部其成员虽多有更换,军纪却始终没有败坏。” 最后补充一点,全文充满民族大义与爱民精神,而无一语涉及“天父天兄”,因而和石达开远征军在最后两年多时间里所发布的文告一样,再次显示了远征军此时已经放弃了宗教迷信。 |
浏览:120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