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一百多年前,是苗族人民用热情的歌舞与甘醇的美酒欢迎了翼王和他所率领的太平军,今日,谨以此文欢迎光临翼王坪的苗族同胞!
翼王远征军中除了汉族外,还有来自壮,苗,水,侗,瑶,毛南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参加。在这些民族中,除了壮族外,最多的大约就是苗族人了。 苗家百姓对翼王军队的支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一)1859年秋--1861年秋 翼王军队回师广西,太平军不仅军纪严明,还积极地帮助百姓恢复因为连年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生产活动,因而得到百姓们的爱戴。特别是他们在庆远驻扎了长达八个月时间,而庆远一带聚集了许多苗家人。直到一百多年后,还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下来: 苗家救星是翼王 枯苗得雨心欢畅 从今耕田齐落力 为保太平把兵当 请注意最后两句,“从今耕田齐落力,为保太平把兵当”,这正是苗家百姓感谢翼王军队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踊跃加入太平军的最好证明。 (二) 在翼王远征军的部队中,有一支原先隶属翼王部将石镇吉的队伍,在石镇吉的部队覆灭后,由一名叫曾广依的将领率领转战进入了贵州和四川,他们开始只有几千人,但后来逐渐发展到三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苗族人。这支部队分成两支,先后于1862年1月在湖北来凤,和1862年10月在贵州大定与翼王所率之主力部队会合。 (三)从1862年10月到1863年翼王就义 这段时间,翼王的军队一直转战于云贵川三省,都有是苗族人聚集的地区,而太平军又深得苗族人民的爱戴,例如当10月底他经过有许多苗家人聚居的滇黔边境的雪山关(也有说是在贵州大定)时,就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苗汉同心之佳话----当地苗族百姓以迎贵宾之礼,起陈年美酒于地下,插以吸管,置于花场;升起篝火,载歌载舞,欢迎翼王。石达开还即兴赋诗一首:“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而也就在这一时期,石达开在发布了《招募壮兵告示》,且收效显著,部队迅速从7万人左右很快扩充到10万人。既然这一带有很多苗家人,他们又很拥戴太平军,那么太平军扩充的军队应该也有不少是苗家人。(另一个推测的依据为“四”中所陈述的史实) 其实,根据相关资料,苗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等地。而翼王军队从1858年秋到1963年夏,刚好依次经过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后来又转战云贵川,再加上张秀眉起义大大鼓舞了苗家人的抗清斗志,因此在这些地区都存在苗家人入伍的可能,特别是翼王义军扩充过程中,吸纳了不少各地的小股起义军,这当中很可能也包括当时遍布川滇黔的苗族人民义军。 (四)从1864年到1872年翼王余部的战斗 翼王虽然在1863年6月在成都就义,但他的余部并未停止战斗。他部下名将李福猷在原先奉命率领三万人马担任诱敌任务,他们从贵州进入川东,吸引了大量清军,保证了翼王所率主力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顺利渡过金沙江。翼王就义半年后,李福猷也被俘就义。 李福猷的余部在他牺牲后,一部分由他的弟弟李福忠率领,转战于广西和贵州两省,曾多次得到苗族群众,特别是苗族义军的支持,一直到1871年才失败。 而这支部队的另一部分,则归入了石达开部将亲天燕李文彩的队伍,进入贵州,与余老科领导的苗族人民义军和罗光明领导的斋教军联合作战。从1864年2月起,李文彩率领的太平军先后曾与余老科和潘名杰率领的两支苗族人民义军联合作战,1871年3月,又与苗族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会合,直到1872年3月张秀眉就义后不久才被俘就义。 李福忠和李文彩的部队,都是太平天国坚持时间最长的战斗队伍,特别是李文彩,是整个太平天国起义中最后一支失败的部队。他们的战斗将太平天国的正朔纪年由天京失陷往后又延长了八年之久。而这两支队伍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久,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特别是苗族人民的踊跃加入及苗族人民义军的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
浏览:74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