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第一章 第二节农民武装斗争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南川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1840年,鸦片战争后,南川同全国一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举行武装起义。 19世纪的南川,交通梗阻,消息闭塞,文化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土地兼并,大户拥地数干石,中户数百石,小户数十石。大部分农民无地或有少量土地,往往租地主的土地耕种,租契上写有:“租子不够,押中扣除,押金不足,租子补交”。上中下地分别按“二八”、“三七”和“四六”分成。农民终年辛苦仅得收获的二至四成。1840年粮食减产,穷人刨树皮,掘草根,挖白粘泥充饥。翌年蝗灾,粮食再减,灾民携儿带女逃荒去黔北。《绥阳行》诗描绘了南川人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天阴阴,地墨墨, 背起小儿无人色。 小姑率弟妇扶娘, 空赴十里逃绥阳。 蜀中自古称天府, 两载瓯窭多干土。 中户凋零小户空。 富人如虎贫如鼠…… 清政府为了“赔偿”帝国主义的军饷白银,摊派至县,多征地丁(土地税)、津贴银2400两。1856年全县增加军饷银5000两。1903年,南川税额征收14000两。人民经济负担繁重,又遇水旱虫灾,生活极端困苦,或举行武装起义,或铤而走险,聚众山林,沦为盗匪。 帝国主义传教南川。3612年,法国牧师徐监由成都来县传教。1827年在县城后街设天主堂,招收信徒,进行帝国主义文化渗透。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开设重庆通商口岸后,各种“洋货”流进县内城乡,阻碍和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农民武装斗争 太平军曾两次进军过南川。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咸丰7(1857)年离南京,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进入四川。1861年3月,石达开率主力进入湘西,派宰辅赖裕新率部由贵州婺川入四川,攻綦江不克,经蒲河进军南川。知县王医福闻讯,急调南路团练千,号称万余人,以唐洵为总指挥,王臣福为督战,于3月18日赴万盛场堵击。3月25日,太平军化装入场刺死唐洵,大部队冲入万盛场。团练头领文际昌、梁正栋、张光斌等以下数千毙命。王臣福等逃回县城,仓惶部署木桶、门板、案桌等物堵住未竣工条石城墙南门的缺口;令清兵、练丁300亲人护城;急调元村团练韦绅卿来援。3月26日,太平军围困县城,翌日,由南门攻城。韦绅卿骑马率练丁出北门,抄后坝,至五显庙时,被巷内太平军绊马绳绊倒,乱矛刺死,悬头示众。城内清兵练丁惊恐万分.3月29日,太平军离县城经水江石东去。 1862年3月初,太平军由湖南龙山至湖北来凤、咸丰,石达开派赖裕新为前锋,再次入川,先克黔江,开仓济民,继克石柱,兵分三路进攻涪州。因大雨连绵延误战机,川东道援兵和湘军赶到,用炮船封锁长江。石达开于3月12日放弃涪州,14日进入南川县境冷水关。兵分三路,第一路由石牛河、上罗洞坪至河图坝,其中一支经八仙桥过烟厂时,与地方团练激战于烟墩寨,双方伤亡百计。在河图坝聚集后,经隔渡滩(太平场)去巴县风门、木洞镇等地牵制川军,掩护主力部队去綦江。第二路由冷水关经石牛河、罗洞坪、兴隆场、陈家场、万盛场去綦江。第三路由石达开亲自率领,3月15日由冷水关过合口河,经大河沟、桥塘、水江石,于17日抵南川县城,屯兵花坟山。知县王臣福闭城固守待援,双方对峙7昼夜。川东道员唐炯率“得胜军”从涪州追踪至县;贵州省正安军先锋驰援。石达开意图西川,于3月22日率部离花坟山。与阻击清兵团练激战,经万盛去綦江、巴县、江津等地。 太乎军两次过南川县境,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传为佳话,桥塘大河沟铺子农民留米和肥猪供给太平军食用。河图坝农民经太平军向躲藏在山察上的农民喊话、说明后,农民纷纷回家欢迎。太平军还曾赠送折扇给河图—位农民。 |
浏览:134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