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纪念、随笔、杂谈、其他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bout 《金戈恨》

寒山VS镝非VS楚云飞

  镝非:兄,猜猜你的《金戈恨》中,我最喜欢哪段关于翼王的情节?
  
  ...: 反正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宜君倏地抬头,目光似电令石达开一寒,继而觉得悲哀,何时她竟变得这样戒备了?坦然道:“你我自幼相处应是最了解我的人,见不得光的阴谋伎俩我从不肖为,无论从前在家乡、还是今日家破人亡,我依然如故只求一身坦荡。”
  “也许,这世事无常,终不许你坦荡呢?你看千古英雄霸业哪一朝哪一代离得了阴谋争斗,英武如李世民也是借了玄武门之变才登上帝位开创了贞观百年盛世啊。表哥,并非我不信你,实是觉得许多东西原非当年我们想象的那般,很多都变了……我不愿去想——”
  石达开拉住欲匆匆离去的宜君,神情凝重:“如果一定要那样才能成就事业我宁可放弃。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我会坚持心中的准则。虽然你现在彷徨,可我相信你在面临那样的关头时也会坚持的,你也相信我。”****
  
  “你我自幼相处应是最了解我的人,见不得光的阴谋伎俩我从不肖为,无论从前在家乡、还是今日家破人亡,我依然如故只求一身坦荡。”
  石达开是一个骄傲的人.这样的骄傲-我曾经从许多先贤身上看到-------苏拉欣赏凯撒,掌权后邀请他加盟,条件是他先得和共和派出身的妻子离婚;尽管凯撒当时也渴望权力,依旧断然拒绝,他为此多等待了十年;南宋的主战大将处境不妙时,连韩世忠都不得不跑到宋高宗面前痛哭表明心迹,才逃过构陷;但岳飞,顶多辞职,再低的姿态,不做!人们总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了不起的;我这会想说,”知其可为而不为之”,同样难得.总有一些事,只要肯不要脸,就可以做到,然后得到利益.总有一些人,为此愿意暂时或永远放弃自己的骄傲.但也有人不肯,石达开应该算其中一个.以他的智力,若肯阴谋诡计和洪周旋,也未必输,但他的才能不是拿来做这些勾当的,他不屑如此.身负误解而去,也不过“一笔难尽陈”,宁可不解释……而最后时刻,”达开可以自刎,三军饬以全安”(先别管这封信是真是假啦),这样的屈辱,他却肯担当!正是出于一个军人的骄傲.
  “如果一定要那样才能成就事业我宁可放弃。” 云飞写得好!翼王就有这样骄傲,就说得出这样的话.
  
  还有一句词我怎末也忘不掉.
  
  “小君儿,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
  翼王是一个乐观的人,他永远记得自己的理想(洪秀全就没有这种记性.)而且这时的他,纵然刚刚遭遇厄运,但壮志未曾消磨.这时他在<金戈恨>里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句就是永诀.前路艰难,天意无情,此时的他,可曾想到?
  
  镝非 :
  
  “小君儿,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
  
  如点兄所言,这时他在<金戈恨>里的最后一句话。
  
  正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诀别,读来才更有说不清的复杂滋味。
  
  “这一句就是永诀.前路艰难,天意无情,此时的他,可曾想到?”
  
  如果一定要说,我相信,他至少是“想到过”的。
  
  正因为我相信他曾“想到过”,云飞这一笔,才让我先是眼前一亮,随后回味再三,乃觉荡气回肠。
  
  在其他描写翼王远征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令我难忘之作,如李晴的《天京之变》(见《文学作品中的石达开》之出走篇),那一段
  
  “夕阳已在粼粼江水之中,洒下万道霞光;浪花呜咽翻滚,拍击着他的船头。江南江北,田野里一片碧绿,山上青松翠柏,苍鹰高旋。子规在什么地方呼唤着,倾诉着,使人怦然心动,使人悲从中来。啊,难道你真是古代那禅位出奔,久久被人民思念的蜀王杜宇的魂魄,因为追怀故国而日夜悲啼,泪尽继之以血吗?杜宇啊,你为何要离开故国,远走他乡?你为何抛弃你的臣民,一去不返?你一定有你的难言之隐,有你的痛苦和忧愤吧!千载而下,有谁了解你的衷肠,知道你的悲哀呢? ”
  
  因为知道石达开最终在四川的遭遇,所以借蜀王杜宇被迫离开故国的典故借写石达开的眷恋与无奈,可谓神来之笔。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字是《天国之翼》的结尾----
  
  “车轮在转动,战马不停蹄。。。(节略)
  
  啊!更多的是红云。如血的红云布满了半个天空。。。(节略)。。还有杨秀清的,韦昌辉的,以及数不清的在内讧中丧生的苦难兄弟的脸庞。。。这形态迥异的许许多多的脸庞,汇聚着,幻化着,似乎都在瞩望着雾霭中的神州大地,或哭泣,或沉思,或痛悔,或呐喊。。。。。。哦,天王,秀全哥哥,你对此又是如何想的呢?别了,分离了,此生此世,恐怕再难相聚了。。。。。。
  
  车轮在转动,战马不停蹄。红云淡了,天京远了。翼王石达开回过头,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车轮加速转动,战马扬鬃疾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这位刚刚满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顽强地睁开了眼睛,凝视着前面的大江,前面的高山,前面的丛莽荆棘。。。。。。”
  
  之所以会记得这段描写,就因为其中有这么一句“此生此世,怕再难相聚了。”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想了好多。石达开毕竟是个有决断的英雄,这段文字最后也呈现了这一点。
  
  然而各方比较,“小君儿,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这一句,却更得我心。这一句,有他的豪情,有他的壮志,有他的决断,也有他的眷恋。不只是说给宜君,更是说给天王,说给留下的战友,说给眷顾的百姓。。。一如《翼王殉难纪念碑》中所刻“扬鞭洒泪西南去,数放雄兵万里路。誓忘私怨急公仇, 奏凯君臣再相聚。”
  
  《五言告示》写到“重重生疑忌”一节,只以“一笔难尽陈”带过,随即笔锋一转而至全文最掷地有声的一段“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有人说,从思想情感上看,《五言告示》是太平天国时代的《离骚》,写此文时的石达开与屈原当日被逼离开故国时的悲愤与眷恋交织的心情颇为相似。是的,我相信他是知道“路漫漫兮修远”的。但上面那一段,却分明令我联想诸葛武侯的《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武侯北伐之时,当知前程之艰辛,甚至也有“纵知其不可亦当勉力为之”的心意在。但从我绝不相信,他如某些人所言,只是为鞠躬尽瘁,实则并无必胜的决心与信心。上文所引之《出师表》,便是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壮志不可催的明证。
  
  而云飞那一句石达开的临别之词,在我看来,就是翼王的“出师再表真”!
  
  我眼中的翼王石达开,是个可被击败而不可被征服,三军可夺而志不可夺,生命可失而信念不可摧的人。无论身处何等境地,他都不会忘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的理想。当初年未若冠,便与洪冯立誓为盟,此后跃马扬鞭,出生入死,为的是这个理想;乍闻变乱,不肯独全在外,为谋止杀之计竟不惜以身犯险,为的也是这个理想;受命回京,对洪秀全不计前嫌,呕心沥血挽狂澜于即倒,为的是这个理想;被逼无奈,决意远征,首尾六年,纵横五万里华夏江山,为的还是这个理想;大渡河畔,为保数千部下,义务反顾地走向清营,直到“任斧钺之交加”的最后时刻,我相信他心中都不曾挥去这个理想。
  
  读天京内外最后几年的历史,总有太多使人不畅的事和太多不和谐的声音。如果纵览全局,总觉悲哀多于雄壮,扼腕多于击掌,军民之泪多于血。在杨秀清的时代里,纵然有许多缺失与不足,但在每次的胜利或失败中,都或多或少飘扬着的在神州大地建立人间天国的信念,却让那个时代始终挥散着一抹理想之光。但是到了后来,三河大捷的精彩,苏福之治的兴旺,却都无法冲散在这片天地中的阴雾。只因为这是一个失去了理想的国家,虽然这理想或许仍在许多将领或普通士兵的胸中激荡,但却无法唱成雄壮的主旋律。。。。。。
  
  相反,翼王的远征中,并没有画特别绚丽的画卷,但却始终被一抹并不耀眼却始终挥之不去的理想之光所笼罩。六十七将领走了,二十万大军走了,留下来的人们,却对这理想更加坚定。
  
  昨天看到一篇早年关于石达开大军驻兵庆远时的口碑调查,当地所立的石碑上明明刻着,太平军为打击团练,伤及了多少无辜百姓。可是当地的各种口碑,却都说,太平军驻军之时,为了不误伤平民,对于可能威胁到到他们的团练武装,只要对方不正面挑衅,都能忍则忍。许多团练四处造谣,调拨太平军与当地百姓的关系,甚至假冒太平军在其驻地附近民宅放火。而太平军为了顾全夹在中间的百姓,并没有立刻挥兵剿灭他们,只是一面出兵帮忙救火救人,一面向百姓们解释。到了最后兵戎相见的时候,当地记载说太平军为攻山寨而滥伤无辜,但被“滥伤”的百姓的后裔们却纷纷作证,说太平军为了尽量顾全他们而只是“困而不打”,宁愿多耗时日,等对方粮尽自溃,甚至不在意因此而不能全歼对手。
  
  其实各种所谓的“爱民”的传说,也看过不知道多少了,甚至已经麻木到没什么感觉了,有时候甚至已经分不清所谓“爱民”和“笼络人心”究竟有没有区别。可是,想不到我看到这则口碑时,却竟然热泪盈眶。我知道这就是被某些史学家用以证明石达开远征军“处处受挫”的所谓“对区区团练武装居然长时间束手无策,攻之不下”的“证据”之一。而我更知道,这支太平军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他们不只是为了建立不世奇功而战,他们始终清楚自己的理想,清楚自己是为谁而战。我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这支战绩并不显赫,甚至力量也有限的部队,却能有那样的号召力,而且一路前进,一路传说。。。。。。
  
  《大渡魂》的作者曾说,“大渡河畔的太平军,留下的是一曲悲歌。但它绝不凄切悱恻,而是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而在我看来,“悲壮”二字,一直是这支远征军所奏响的进行曲的主旋律。它之所以能不跑调,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那句“神州光复四海承平”在吧。它是理想,是约定,是誓言。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简又文先生在《太平天国全史》中写到翼王远征一段时的自白之言来----
  
  “综观翼王远征之后,历时七载(余部直至同治十年末未算),所过地域共十五省(苏皖赣浙桂湘粤黔滇鄂川西康陕甘),行程约五万余里(余部,分化各部未算),实为世界历史上有数之长征人类有此奇异伟大的活动,诚值得详细纪录者。”
  
  
  楚云飞 :
  那你们猜猜我最喜欢哪段情节?
  实话说,每个字都喜欢(别打别打,不敢胡说了)。
  写下每个字的时候,个人的情感都被完全代入了,走路、吃饭、面对屏幕完全是痴痴傻傻的,仿佛确实是同一个人在对话,试图了解他的内心……
  如果你们说那些话就是他所能说出来的,我就放心了,证明我心目中所了解的他没有太大偏差。
  
  他一生的事业可以随风飘散,却用一生的作为映示了人、人格的尊贵和骄傲;他从没有辱没过自身的理想,他用坚定不弃的一生为这段理想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注定被命运所扼杀,却不能匍匐在泥潭中……
  
  说了这么多,告诉你们我最满意的:是那些最后离开他、背弃他的人们内心中对他的追怀——
  
  “宜君面色沉下来,缓缓道:“人各有志,当日我没有随去,表哥不曾怪我,今日你回来,他也不会怪罪你的。只不过,朱叔叔,你追随表哥这么些年了难道不知道他决心的事谁也劝不回么?何况,我觉得他也没有错,他走有他的道理,我们留下有我们的原故,你叫我拿什么去劝他?”朱衣点还待说些什么,看见她冷冷的神色与那日石达开回绝赖文英时一般无二,多少话就都说不出口了。
  
  两天后,宜君见着李秀成时依然是这般冷冷地:“原来忠王见召是叫我做说客来着。”
  李秀成也不介意她话中的讥刺,默视她半晌,低谓道:“不要再自责了!”宜君惊起回头,秀成负手悠悠叹道:“我与你心情都是一般的,怎么会不明白呢?一年前我们都没有随翼王去,那时他一定很失望吧……”
  “当日表哥看了信后还赞你有气度见识,但是我……如果那时想到今日的事我还会不会留下来呢……”
  李秀成不知怎样劝慰她,也不知怎样开慰自己。一年前毅然留下,所有的人都盛赞自己忠心为国,耿耿不二,连翼王自己也这么说,那么自己是对的么?可是翼王又有什么错?难道国事一定就比袍泽的情谊、知遇的情感更重?”
  
  “难道国事一定就比袍泽的情谊、知遇的情感更重?”这是我的疑问!
  
  不是“一起走”的问题,而是在所谓至重的“国事”面前,个人的情感、人与人的理解支持是否就一定要退后?个人的价值在哪里?
  当你听从理智要求离开一个人后,他的人格魅力使你一次又一次动摇,这种动摇算不算悔恨?
  哎,失败中的失败就是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也是题外话了。
  
  (可是怎么一提“一起走”的话头你就会腾地跳起来呢:)偶就不相信他喜欢一个人孤零零地走那条风雨长途,他内心就从没期待过被理解和支持,不是把对方作为部属、领军将领,而是同自己久共锋镝的袍泽、亲人?这并不过分啊,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些念头,而是最终能否克制自己……在尊重他人的选择上他已经做得够好了。)
  
  镝非 :楚兄,我认为你的确把握住了李秀成对待翼王远征一事的思想和情感,但这不等于就是石达开的想法啊
  
  呵呵,我得说,在文学上我没有异义,因为文学原本就允许虚构,也不要求完全按照史料走,只要在重大事件和人物精神方面尊重历史就可以了。
  
  但是说到历史问题,首先偶必须得说,他那个时候没打算远走高飞啊。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论证过了。如果他那个时候就想脱离太平天国而完全独立,那他马上可以奔四川去,那个时候广西四川一带的起义此起彼伏,是入川最好的时机。他在江西浙江磨蹭什么?既然没打算远走,当然也谈不上“喜欢一个人孤零零地走那条风雨长途”的问题。他的风雨长途是从1959年2月的“南安决策”,定下打四川的计划后才开始的。(从史学角度将,他离开天京或安庆并不算“诀别”,离开江西才是真正的“诀别”)
  
  他内心当然期待被理解和支持啊,不然就不会写《五言告示》了。但是在这方面显然他对这种感情的控制显然不只在尊重他人选择方面。如果希望别人理解他,甚至支持他,他首先应该把在天京的遭遇说清楚,甚至杨秀清被杀的真相说清楚。别人不了解你,再怎么理解支持也是有限的。他那一句“一笔难尽陈”,就好象美国的报纸报道轰炸使馆时,只说死了三个中国记者,没有姓名,没有照片,那和咱们国内利用各种视觉效果的文字效果渲染的感觉能一样吗?改《五言告示》时甚至把“疑多将图害”还给删了。
  
  此后,他依然有机会说。到洪秀全送义王金牌的时候,他应该很清楚地想过,如果他不接受义王金牌回去,也许在天国许多军民心目中就再没这个仁义之王了。但是到那时候他也没说,甚至不曾有任何表白。到了六十七将领脱离后,到了成都,他始终都没说。
  
  如果他真的想争取什么人和他走,那应该不是在安庆,而是在在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他终于决心远走的时候。但是没有。
  
  我觉得那句“依旧守本份,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就是他的想法。如果有人愿意主动跟随他,他当然欢迎,但是他不会刻意去要求谁。
  
  对石达开而言,我觉得期望这些同自己久共锋镝的袍泽、亲人理解他是真的,但是否要求这种理解上升为“以跟随表示支持”呢?觉得未必。如果我们相信,石达开离开,并不是为了自立一国,而视其为为太平天国开拓疆土的话,那我不觉得非得跟他走才算对他支持啊。“依旧守本份,照旧建功名”就不是支持了么?设想,假如石达开能夺取成都,与天京南北呼应,成三国蜀吴之势,然后石达开军由四川南下,与江南太平军对两湖的清军形成夹击之势,那个时候他会认为在清军那一侧战斗的,只是他的友军,而不是他的“袍泽、亲人”吗?假想石达开能挥兵由川入湘,再入鄂,与陈李的部队会师于武昌,或者后者的部队能穿过鄂境,与石达开会师湖南,再并图两广。。。那难道就不是他的理想吗?不是对他最好的支持吗?非得跟着他走,才算理解,才算支持?
  
  说得远了,我看到那句话过敏,是因为我觉得国事和袍泽情感此时对石达开而言并不矛盾啊。为什么他要把“照旧建功名”放在“或随本主将”前面,而不是说,“希望大家理解我并以行动支持我跟我走,当然,对留下来的人我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呢?”我觉得如果石达开觉得跟他走的人才是理解他支持他,而留下来的人他只是对其表示理解和支持的话,他的五言告示中就应该先号召“跟随本主将”,再“或”照旧建功名,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楚兄不要见怪,我觉得李秀成可能真的不完全了解石达开的想法,这两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不一样(也不太可能一样)。这里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但是可能造成一者无法完全了解另一者的想法。在李秀成眼里,自己没有主动追随石达开而去,是令翼王失望的,甚至自己也有负疚感。
  但是,石达开是否真的因此而失望呢?如果他去邀请过,当然会失望。如果没有,那就不一定。说不定李秀成没走,石达开一点也不失望,反而觉得他果然了解自己呢。
  
  我觉得《金戈恨》中这段对李秀成的描写,和《自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我不认为这就是石达开的想法。或者这么说吧,我本来以为最了解石达开的宜君不会有自责的想法的。
  
  但是,在石达开的眼里,李秀成理解不理解他,和是否跟他走,画不上直接关系,跟他走的,未必就完全了解他,也许只是爱戴他而已,而不跟他走的,也或许有人正是因为了解他的想法才没有走,我的意思,你的明白?
  
  
  
  
  
 浏览:124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4/24 6:51:5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32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99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77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91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206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19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96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7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74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20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