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述申传记系列之十——郭述申的革命伴侣及家庭(一)
郭述申生活了90个春秋,在他年近40岁的时候才真正摆脱了孤身一人的生活,有了一位可心的妻子。长年为革命奔波和过着飘泊的生活终于结束了,有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建国后,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是复杂而多变的政治风云,也波及到家庭的安定,特别是在郭述申遭遇到坎坷,受到了批判,被撤销了一切领导职务时;在“文革”岁月中的艰难的日子里,无情的批斗,变相的体罚等等,都因为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懂事而上进的孩子们作他的坚强的后盾,才渡过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尤其是晚年的幸福家庭,是他生命延续发出光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述申同夫人许云长相厮守五十余载,这是一对共患难、同甘苦的革命伴侣。他们养育了六个孩子,至今有两个已经退休,他们都是健康而有为的后代,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各自的特长,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独立而刚强的夫人 郭述申的一生订过一次婚,结过两次婚。1921年经父母做主与同乡杨楚珍定婚,郭述申参加革命后,远离家乡,在通讯完全隔绝的情况下,由双方家长协商解除了婚约。全国解放后,郭述申有了工资收入,为了感谢杨家过去的资助,曾定期给杨家寄钱。郭述申的第一次婚姻时间短暂,那是在1938年9月,他从湖北武汉回到延安列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经人介绍,与东北人张淑勤(又名钱进)相识,后来在淮南结为夫妻,同在新四军五支队工作,他们共同在一起生活不到两年的光景,生有一个孩子,也很快夭折了。1940年9月郭述申去延安准备参加“七大”,离开五支队。到延安后,因会议延期,便留在中央党校学习。夫妻两地相隔遥远,由于感情也不够深厚,于1942年就离婚了。从此天各一方,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郭述申第二次婚姻就是同夫人许云永结连理。许云是湖北襄樊人,出身于一个职员家庭,1920年8月出生,至今已八十有四了。许云从小随着父母迁居武汉,在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适逢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使她幼小的心灵燃起爱国的激情,注入了要坚决抵抗日寇侵略的信念。1936年初,她到女师读书时,秘密的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进步活动。经过一年半的锻炼和接受党的教育,在她还不满十八岁的时候,于1937年的10月,走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她生性活泼,喜爱音乐,会弹琴、善歌舞,是一个活跃分子。抗战爆发后,她一腔热血融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为民族的解放战斗不息。湖北省在这一年的12月,在省委书记郭述申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总团部下设七个部一个突击工作队,许云任突击工作队副队长,主要是发展团员和建立基层组织等工作。许云和其他同志经过七个月的共同努力,在武汉三镇就发展了1万人的“青救”团员。 许云的第一个丈夫是何功伟(又名何彬),是湖北咸宁人,1915年出生,幼年时期随父母长住在武汉,在武昌高中读书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此后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后,他一直活跃在湖北大地,担任很多重要职务,是当时省委最年轻的委员。许云和何功伟的相识,是同“青救”有关。1938年初,何功伟任武昌区委书记,组织“青救”团员开展群众工作,同许云有过多次接触。这一年的夏季,何功伟被派往咸宁一带开辟工作,在他离开武汉的前夕,许云和其他青年工作者为何功伟送行,在临行前,何给他们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说得头头是道,令听讲者极为佩服。要到分别的时候,参加的人要求何对每个人提出意见。何对许云提出的意见是,对人民事业的热情是宝贵的,要永远保持,但是还要不断的学习正确的分析问题,使认识更符合实际,工作才能主动。经过多次接触,尤其是这次活动,许云就被他的热情、朴实、平易近人所打动,又被他清晰而明确的时局分析所折服。许云把何的临别留言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从此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1939年底,许云被调往宜昌县中共湘鄂西区党委机关工作。一年前她和何功伟匆匆一别,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当她得知何功伟也调到湘鄂西工作时,心情格外的兴奋。他乡遇故人,把两个青年人的心拉近了距离,工作又把他们栓到了一起,两个青年人相爱了。由于都从事的是地下工作,需要组成一个家庭作为掩护,于是在1940年初他们结为夫妇。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十分短暂,尤其是何功伟身负一个地区的领导责任,经常东奔西走。年底,许云独自一人在重庆生下一子,就是何继伟(又名小彬)。皖南事变后不久,何功伟被捕,敌人用尽一切手段诱其投降,使尽一切刑具摧残其躯体,都无效果。到了11月,国民党终于耐不住性子,把子弹射向了何功伟的胸膛。一个26岁的青年,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忠诚战士,一个年轻而能干的领导干部,为了人民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出他宝贵的生命。 中共中央南方局鉴于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逮捕和屠杀大批共产党人的现状,决定把一批地下工作者和一批知识分子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在11月份,也就是何功伟就义前,许云带着小彬就随着这个队伍由重庆去了延安。在离开之前周恩来嘱咐她,带着孩子安心的去延安吧,那是我们的家,到那里要努力学习,等待着何功伟的出狱,组织上目前正在设法营救。 许云到达延安后,虽然惦记爱人的安危,但考虑到有组织上的营救,心情也舒展了许多。延安是革命者的大家庭,毕竟是回到了兄弟姐妹的身边,感受到党的温暖,彻底摆脱了地下工作紧张而又惊险的环境。迎接她的是灿烂的阳光和亲切的笑脸,在这黄土高坡上尽情的奔跑,情不自尽的大声喊叫着,延安,你的女儿回来了! 许云到延安后,组织上安排她到亚洲学生疗养院任秘书工作。安定以后,湖北同乡说原湖北省委书记李震寰(郭述申在湖北省委工作时期的化名)也在延安,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从湖北刚来的干部都想看望和拜访这位书记。1942年初,许云带着刚满一岁的小彬随同湖北的其他干部一起去中央党校宿舍看望郭述申,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他们过去虽然同在湖北工作,由于地下工作环境,而且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年轻干部,没有机会接触。当郭述申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魁梧高大的身材,和蔼可亲的谈吐,沉稳儒雅的风度,都给这些湖北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也给许云以良好的感觉。 1942年4月,许云在延安听到了何功伟牺牲的噩耗,痛哭失声,难以自己。在组织上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劝解下,刚强的许云又挺起胸膛继续前进了。6月、在延安召开追悼何功伟等烈士大会,许云在大会上抑制着自己的悲痛,表态说:“我痛恨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我们要牢记这一笔血债。我也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他们是我热爱和敬佩的战友、亲人,他们忠实地实践了共产党员入党时的誓言。我必须擦干眼泪,前仆后继跟党走。”化悲痛为力量,许云决定把她的全部精力投放到革命事业上。 此后许云同郭述申的交往增多,郭述申理所当然的要去照顾许云,因为许云是革命烈士何功伟的遗孀,何功伟又是郭述申在湖北工作时的部下,何况许云年纪轻轻,刚22岁,又带着一个幼子。固然在延安的大家庭里同志之间的友情确实可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但许云毕竟刚到延安不久,还在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折磨,迫切需要有人关心、有人帮助、有人不断地开导和慰藉这位失去了丈夫的年轻母亲。他们在一年多不断的交往中,感情的火花碰撞出爱情的结局,共同走上婚姻的殿堂,1943年苏联红军节的那一天,经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妇。 革命伴侣的婚后生活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浪漫可言。那时抗日战火燃遍祖国大地,延安是贫瘠的高原地区,物质极端匮乏,生活极其艰苦,家庭设施更是简陋。他们夫妇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是聚少离多,但是心心相印,和谐的爱情生活却是甜蜜的、温馨的。平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工作,周末晚上到家,周日一天又是匆忙而过,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到了晚上一方还要赶回工作住地。延安是处在坡岭之间,有一条延河横亘其中,没有交通工具,无论到那里都需要步行,除了一些高级领导人可以骑马。郭述申工作地点是在兰家坪中央党校,许云的工作地址是在亚洲学生疗养院,虽然不是太远,但是路面崎岖,步行起来,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遇到刮风下雨,黄沙遮目,泥泞双足,何况每个周末许云还要抱着孩子步行,有时郭述申也会体贴妻子的艰辛,叫勤务员帮忙接送背着小彬。郭述申虽然是领导干部,但是当时处于战争年代,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那时缺衣少穿的艰苦是今天青年绝对想象不到的,他们夫妇之间把理想、信仰和奋斗目标交织在一起的亢奋的思想境界,把生活的简单和艰苦都抛掷在九霄云外的心情,也是前现代青年所体会不到的。 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交织的年代里,一有风吹草动,也会影响到家庭的安定。革命者的家庭生活虽然极其简单,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极易受政治风云的左右。1943年的下半年,正是整风进入审干阶段。许云因为是从大后方来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干部,又从事过地下党的工作,自然容易被人怀疑,受审查是避免不了的。她所在的工作单位亚洲学生疗养院,是涉外单位,也是个惹人瞩目的地方。许云虽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审查,但是认识到审干的必要性,对审查自己采取了正确态度。由于自知没有任何政治和历史问题,自觉地接受了审查。在审查期间夫妻之间的来往无形之中受到了限制。许云为了不连累郭述申,准备向组织提出,在受审查期间,夫妻之间停止联系,郭述申不同意这种作法。虽然没有停止联系,但是许云十分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尽量的不去或者是少去打扰郭述申。这时郭述申也是在尽自己的可能来帮助和照顾许云,除了政治上关心之外,生活上的体贴也是无微不至的。1943年11月,许云临产,也就是他们的儿子小华就要出世。这时郭述申正在中央党校三部担任部主任工作,做文化人的工作还是他平生第一次,任务复杂而繁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的把小彬接走,还安排人临时照顾许云的产后生活。要知道郭述申是个长期独自过着军旅生活的人,又处在新接手工作的情况下,居然还要带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也正是从这些地方看出郭述申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和关爱。直到1945年的4月,对许云的审查才有了明确的结论:历史清白,政治上没有问题。这种紧张而波折的婚后生活总算平安度过。 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郭述申仍然回到新四军工作,因为他需要作疝气手术,暂时留在延安。为了不拖累郭述申,许云决定由她带着小华跟随去华中的干部大队一起先走。干部大队于8月下旬出发,行色匆匆,好在没有什么家当,把小彬暂时先放在延安保育院,一家四口,分在两处。由于战局的变化,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因此要加强东北地区的工作。决定将郭述申等一批去往新四军的干部转派东北。许云随干部大队步行了一个月,已经到达太行山附近了。郭述申闻讯从延安赶到山西黎城,夫妻会合后,带上孩子又日夜兼程赶到东北沈阳。一直到全国解放的四年时间里,他们夫妇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流动的生活。虽然有了家庭的概念,但是又面临着解放战争,郭述申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转战东北各地,有时在一个地方只能呆上个把月,多则四、五个月,可以说仍然是居无定所,许云总是跟随自己的工作单位,过着独立的清苦而漂泊的生活。直到全国解放,才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了。 |
浏览:355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