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郭朗先一纪念馆

“家乡”的体育

郭思

  有一次坐车,刚好碰上父母所在部队的一位军人。他向我打听何处管裁判员升级,原来是个篮球二级裁判。再一聊,猛然就想起一件大事:“对了,咱们部队还是全军群体先进单位吗?”他挺不满的:“当然啦!也是全国的先进,出席过全运会的。你这个记者!”
  真是的,居然没有想过吹吹“家乡”的体育。
  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在军营。
  很小的时候,我真不喜欢父母工作的这个部队。这算什么军队呢?不打靶不演操,不骑马不挎刀,每天踩着铃声,一群群急匆匆在盒子一样的楼房中走进走出。据他们自己宣称,是什么“祖国的红哨兵”、“无名英雄”。可那会儿我心里总嘀咕:长大绝不干父母这行。天底下再没有比这更枯燥更没劲的工作了。
  北京13号大院是苏联一所院校留下来的。所有建筑都围绕在一个其大无比的操场四周。所谓其大无比,当然是童年的我的眼光。要穿过操场到子弟学校上课,总觉得路很漫长,特别是在快迟到时。现在眼界大开了,能明白无误地画出当时的地形图来:一个足球场,外加四个篮球场,再外加一圈四米宽的马路,两行柏树丛,两行合欢树。
  是什么时候体育做为一项运动闯入平静的大院的呢?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随着我一年年长大,体育运动一年比一年张扬红火,以至成为军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部队里朝鲜族多,爱唱爱跳争强好胜,顶顶爱好的是足球和西洋管乐。从春天开始到秋末,每日夕阳里,宿舍楼就飞出小号、圆号、黑管的呜呜声,忽高忽低,未成曲调也有情。伴奏声中,操场上演的是龙虎春秋,似有数不清的球在数不清的人中飞来飞去。有次几位朝鲜族叔叔到我家找父亲喝酒,端起酒杯放下酒杯,讲的全是他们在瓢泼大雨中的一次足球大战。那时全军足球比赛,冠军自然是八一队,亚军则总是军委直属机关的“前哨”队,其主力大多是我们13号院的选手。不是吹牛,文革前,“前哨”队打遍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首都各大院校,未遇敌手。八一队几次要调13号院的人去,可他们不愿去。这大概出于他们一进这个部队就树立的信念:为党的事业干一辈子,死了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大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无比。那会儿,我们班的男生爱踢球,我的哥哥弟弟们爱踢球。不过他们却笑话我们女孩踢球。那时还没有世界女足比赛,只传闻美国有支女子足球队,但这属于“资产阶级标新立异腐朽的生活”。尽管如此,我也尝过踢球的味道。准确点说,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满场乱跑一气的味道。美极了。
  大比武的时候,某军事外语学院的学员到我们13号院“拉练”。这些十七八岁的军人成了我们小孩崇拜倾慕的对象。他们常唱这样一首歌——
  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
  过得硬的技术样样精;
  过得硬的子弹长着眼,
  过得硬的刺刀血染红……
  此歌一度成为子弟学校的“校园歌曲”。
  可是,在联合运动会上,他们并不象歌中那样“过得硬”。跑一千米下来,居然得三四个人架着,脸白气短,好象马上要死过去,挺吓人的,比我们13号院的选手差多了。于是我们又不佩服他们了。现在想想,严格地说,他们那时属于青少年级别,也怪不得。
  文化革命狼烟乍起,部队迁到山西北部的大山沟里。营区由原来的一座大院,分散成好几个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柏油马路,小卖部和食堂澡堂,这一切在当地住着黄土窑洞的乡民眼里,亚赛人间天堂。很快,方圆百里都知道:XX沟有个小北京。然而在营区的墙壁上,则到处标写着“以山沟为家,以艰苦为荣”。这里满眼是光秃秃的山,“日头从坡上走过”,天太蓝,空气太洁净,老百姓也太穷,比起北京的鸟语花香、绿荫红墙来,比起那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来,这里的确清苦了许多。
  安顿下来不久,部队就开始了栽树修路铺操场“运动”。山沟里再也找不出象北京的足球场那样大的空地,篮球场便走红了。每个区都修有两三个篮球场,各区警卫班、食堂等,门前只有巴掌大的空地,也要栽上一个篮球架子。球场地面各有高招,你用木屑掺土,我用煤渣加沙,他用水泥铺,都想盖过别人。山里百姓几百辈子没见过篮球,觉得新鲜,常围在铁丝网外面看打球,喜欢怪声怪气的大叫:“好球!”(球的谐音是当地一句很粗的口头禅。)不久他们就试图混进营区摸球投篮,体育意识大大提高。但他们对工间操总是不以为然。忽喇喇男男女女一片片,眼镜不少,伸腰踹腿干球甚用?
  当时正值“最最革命”的年代,养花下棋跑步打球都有“封资修”之嫌。可俺“家乡”没有停止过体育活动。因为不能。别看俺“家乡”的人也穿军装,也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里面藏龙卧虎尽人才。有建国后历届大学毕业生中又红又专的佼佼者,有建国前最后几批大学生中的热血青年(注:我妈也是其中之一),还有小八路出身,只有小学国语水平,靠勤奋加天才自学成才的我军第一批科研研究员。(注:此处就是指我的爸爸,当时总参三部只有两个研究员,他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来部队,他们也许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甚至体育明星(注:爸爸也许成为作家或诗人)。为了事业,他们牺牲了个人爱好兴趣,每日在办公室默默地奉献。我的一个同学的爷爷是死在办公桌前的,他的精神成为这个部队的榜样。所以,身体健康成为这支靠动脑子打仗的部队“战斗力”的关键。这么多人才,生活中必须要有文明,否则人才就会过早夭折。
  那年春天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部队要修游泳池了!有的小孩不相信这里真的,还打了赌。那个时代,游泳池在北方是高档享受,一座正经城市也没几个游泳池。春去夏来,众所瞩目的游泳池在河滩上开工了。军人、职工、家属、小孩,都去搬石头运土,欢声笑语,如逢盛大节日。印象最深的,是朝鲜族的随军家属:穿白裙的阿妈妮头顶着石块,穿大裆裤的阿爸基背驮着石块,在黄昏清爽的山风里来去勿勿。那个动人劲儿,活生生一部“抗美援朝”电影。
  游泳池的修建,迎来了我和同伴们少年生活中的黄金时代。夏天,我们几乎整个白天都泡在水里。但我们不是瞎游,有个游泳技术很高的军人指点我们,据说他是一级运动员。他教过我们一种奇怪的姿势——海豚式,手脚动作和蛙泳差不多,换气时间正相反,即:冲出水面不在手臂划水时,在腿蹬夹水时。他说这是目前国际最时兴的姿势,很可能取代蛙泳。我怎么也学不会。但我的游泳技术足以应付日常所需。后来到湖北五七干校,我曾于滔天洪水中劈波斩浪数十米达数分钟。正是仗着这点水性,我才在那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举着拳头“火线”入团。
  继修好游泳池后,经“广大群众”热烈呼吁,冬天,部队又浇了一块冰场。以往没有冰场的冬天,我们是到冰封的小溪滑冰车,有了冰场,冰车就失宠了。冰鞋难买,部队恰有一批旧鞋,拿出来租,一次一毛钱。小号冰鞋只有两双,女孩子抢得厉害。有几次为了租到35号冰鞋,我连午饭都不吃,提前两小时到紧闭的租鞋窗口“站队”。实际是一个人站着,心急火燎的。我们女孩子还特别爱看打冰球。当然他们没有什么国际规则,分两拨人乱打。就这也够让我们眼花缭乱了,自打看了冰球,我再也不爱看足球,太慢。还有什么可以比冰球更称得上是“潇洒的走”呢?
  我上了七年多学将要离开家离开部队营区时,是十四五岁,所谓豆蔻年华。在最后那个火热的夏天,我们一帮子少男少女,为长达一个月的篮球循环赛发疯发狂了。大家四分五裂,以各自父母单位划分组合,扯起若干个啦啦队大旗。每天晚上,我们坐着大卡车,随同“我们的队伍”到各区征战助威,(注:那时也是主客场制呢。)。在球场边,各派啦啦队寸土相争,白眼相向,展开赛嗓子、赛巴掌、赛口哨、赛跺鞋的竞争。我们给军营球星起了各种昵称或者外号:“买买提大叔”,“骄傲的公主”(男),“上尉同志”,“菊花青”(晋剧三上桃峰中的一匹马的名字)。等等等等……我们忽然特别留恋这个军营,留恋这条老山沟。
  弹指那么一挥间,这一切都成二十年前的往事了。今日回首……(全文完)
  今注:这个部队在八十年代迁往南方,这个营区成为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每年总参招收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在这里训练几个月,上完从普通百姓到军人的速成课。因为这条山沟叫黄龙王沟,现在这里便被称为“黄龙军校”,“毕业”者已有了黄龙一期、黄龙二期、黄龙N期……
  。
原文1990年2月15日 发表于中国体育报  浏览:186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4/10 11:49:2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田志耘怀念郭宇(收藏于2006/9/18 17:26:44
郭先原想宇的日记(收藏于2006/8/26 18:11:49
郭思好歹看了一把蒙娜丽沙(收藏于2003/6/10 6:24:15
郭先理非典、锻炼身体、也算怀念(收藏于2003/5/16 12:05:53
蒋韵在哪里和你相遇(摘录)(收藏于2003/1/19 13:23:22
郭思回忆奶奶之我的第一次下跪(收藏于2002/6/13 11:26:52
郭朗红叶集(N首)(收藏于2002/4/24 16:52:16
郭朗抒怀录(N首)(收藏于2002/4/24 16:50:30
郭朗休干所即景(N首)(收藏于2002/4/24 16:47:51
郭朗忆延安敌工干部学校和日本战友山田(收藏于2002/4/23 19:15:5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郭朗我们是红色的前哨战士(朗诵诗)(访问2274次)
郭思好歹看了一把蒙娜丽沙(访问2235次)
李木子、续八宝主编定襄当代人物典选录·郭朗·(访问2174次)
郭思“家乡”的体育(访问1867次)
郭思回忆奶奶之我的第一次下跪(访问1832次)
郭朗悠悠鹿鸣寺(访问1793次)
蒋韵在哪里和你相遇(摘录)(访问1766次)
郭朗抒怀录(N首)(访问1688次)
郭朗忆延安敌工干部学校和日本战友山田(访问1618次)
司墨黄昏天坛放风筝(访问161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5/24 23:19:2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