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略军(以下均简称日军)侵占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挺进太行,点燃抗日烽火。11月,八路军工作团进驻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救亡团体,秘密发展中国共产党员,建立地方武装。在广大军民坚强的斗争下,民国29年(1940年)1月,成立抗日县政府,成为共产党占领太行区内唯一的完整县,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同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涉县。旋即,太行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太行行署、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等110多个单位先后驻境或在境内成立,涉县遂成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伯承、邓小平等在这里运筹和指挥了全区反扫荡和上党、平汉等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战斗。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严重的灾荒面前,根据地军民一家,军政一心,英勇顽强,共赴国难,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一切为抗日,一切为解放。时,减租减息,建立政权,人心沸腾,战歌彻地,根据地渡过了一个最不平凡、最充满激情的时期,同时根据地人民也遭到了日军频繁残酷的扫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为了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章 根据地开辟 第一节 开辟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抗击日军侵略。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国民党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9月,日军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诸铁路进犯,连陷保定、石家庄、邯郸、沧州、德州、大同等重要城市。同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批示挥师太行,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开创坚持长期抗日的战略基地。 太行区地段山岭连绵,地势险要,北连五台,南抵黄河,东濒冀鲁平原,有凭险而峙之要。涉县居其东侧,地接晋豫二省,扼邯郸通长治要道;境内山高峰险,沟壑纵横,易出没、易隐蔽;东出武安而平原,南逾河南省林县而豫北,西邻山西黎城县,北接山西辽县,进可攻,退可守,"有守者不止一处,盖中州最险之邑"(清康熙《涉县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地形、地势对开展敌后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十分有利。 在政治和经济基础上,涉县"地瘠民贫"(清嘉庆《涉县志》),贫苦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生活异常艰苦。尤以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推行保甲制后,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致穷苦人家逃亡山西种地者十户有三,卖儿卖女者时有发生,广大人民急盼光明已久,为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10月,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直插太行山东侧与冀鲁平原的交接地,八路军总部驻在距涉县境不足5公里的山西省麻田镇,曾多次转移到涉县茅岭底村和刘家庄村。 第二节 发展中共党组织 民国26年(1937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命令,各团以营或连为单位,分散插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地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日军,并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成许多工作团和游击队,由中共晋冀豫特委统一指挥,分散到太行山区各地深入群众,发展党组织。11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徐绍恩(后张贻祥接任团长)带领10多名班排干部,组成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先遣队,从山西辽县首次进驻涉县城。下旬,胡兴寿带领10余人的工作团进入偏城(时属黎城县辖)。工作团初期主要任务是与抗日友军(即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县政府进行联络,统一抗日战线;召开境内财主、绅士、名流座谈会,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纳领,征集粮款以供军需。民国27年(1938年)2月,日军对晋冀豫根据地进行九路围攻,工作团先后转移到石门、偏城等村。13日,一二九师先遣团和冀豫特委在偏城寨上村召开紧急会议(历史上称为二月会议),根据会议精神,15日,八路军涉县工作团改为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简称工作团),刘承栋任团长。3月,涉县工委在刘家庄村成立,刘承栋任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马力任工作团团长兼宣传部长。4月,偏城工作团划归涉县工作团领导。按照二月会议"根据新的形势明确新的战斗区域和斗争策略"精神,在刘家庄、贾家庄、东辽城、西辽城、索堡、石门、新桥等村开展反贪污斗争,在斗争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创建党支部,并派出3个工作队,分赴偏城、固新、偏店等地秘密创建党组织。 5月,工作团培养介绍刘家庄村冯树田入党,为涉县第一名中共党员,尔后相继又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中旬,在刘家庄成立了涉县第一个党支部。下旬,又先后成立了贾家庄、新桥、塔庄、西辽城等村党支部,并在刘家庄成立了涉县第一届县委(对外公开名义为"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索堡成立了涉县第一个区分委--索堡区分委。月底,县委移驻索堡镇,与区分委一起,领导群众展开向老财和贪官污吏借粮斗争、反对支应局贪污斗争及反摊派斗争,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中共党员。通过斗争,广大贫雇农觉悟提高,索堡地区迅速发展到25人。 9月初,县委组织两个工作队,分别进入固新、西达和偏店、东戌地区,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于月底在偏店村成立老三区区分委,下月初在固新村成立老二区区分委。到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237名,建立支部31个,区区建有党组织。同期,在偏城地区也建起党支部7个,发展党员41名,到第二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530名,成立基层党支部102个。 民国29年(1940年)3月,太行区党委(原名晋冀豫区党委)进驻涉县,太行区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民国34年(1945年),全县党员已发展到3457名,基层党支部200多个。 第三节 组织救亡团体 抗战初期,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在秘密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成立农民救国会等各种抗日救亡团体。 民国27年(1938年)10月,老一区(包括城关及南路和西路地区)农民救国会(简称农会)在西辽城成立,为涉县第一个区农会。11月,在偏店选举产生了老三区(包括井店、偏店、西戌地区)农会。12月,在南关村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县农会。翌年5月,老二区(包括固新、西达地区)在固新洞阳观召开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老二区农会。同期偏城县各地农会也相继成立。 各地农会成立后,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配合县委开展借粮、反贪污、反恶霸、反摊派、清旧债、反对不合理负担斗争。在斗争中,组织青年、妇女、儿童,成立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自卫队、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儿童团等救亡团体;在县城南关还组织工人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国会(简称工救会)。 各救亡团体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捐粮捐款,踊跃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做军衣、军鞋,供应军需,救护伤员。儿童团在路口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遇到可疑的人就送进村公所,遇到不听话的人,就搂住腿不放行,人称"搂腿队";儿童团员还担负着区署和邻村传递消息和运送文件的任务,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晚上还要口喊"传电杆"广播,传播前方的胜利消息和后方的好人好事;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了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救联会),以加强全县各救亡团体的统一领导。同时,还相继组建了涉县游击队、涉县独立营、偏城新华游击队、牺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在保卫抗日组织、反对国民党反共磨擦、锄奸反霸、坚持反扫荡斗争、配合主力军作战、补充正规军兵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节 建立民主政权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据此,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建立各地民主政权号召,太行区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旧政府、建立民主政权的斗争。 6月,县委成立后,因当时各区、联保、保、甲还是国民党的政权,所以,县委指示各工作队,在全县各地发展抗日群众组织,以反对贪官污吏、反对不合理负担、要求减租清债为内容,发动以农会为主体的抗日组织,向联保、保甲、编村展开改选村政权斗争。 首先在索堡、温村、西辽城3村改选联保主任,成立联保农会,民选了保长(有的叫村长)。到7月初,全县除东路(当时该地区为孙殿英部队控制)外,有三分之二的联保、保甲进行了改选。偏城地区首先在西庄村反旧村长陈俊明的贪污,并责令退还公款,接着改选下台,到6月,该区4个编村全部进行改选。在共产党对国民党村政权进行改选的同时,国民党新五军孙殿英在县东路地区撕掉抗日假面具,勾结日军迫害抗日军民,支持县区国民党顽固政府,给老财富户撑腰,加强保甲统治,成立反动组?quot;乡农会"与村农会相对抗,组织反动的"社训队"、"常备队"与自卫队相对抗,并以"冬防"、"抗日"为名,砍伐树木毁坏田苗,大修森林寨,大挖护村沟,修建护村墙,封锁交通,阻止征粮、征款,谋杀抗日干部。抗日军民在开展反磨擦斗争中,向国民党顽固县、区政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夺权斗争。 9月,以县委书记陈光、宣传部长刘环、一二九师民运科长陈孝3人为总指挥,由县农会主席王仲干带领新桥、石门、索堡等村自卫队、农会代表200多人,将国民党顽固一区公署包围,在石门西峧迫使区公署交出步枪10余支,手榴弹两箱,以及印章、文件等,将旧区长赶跑,在西辽城召开各村代表会,民选区农会主席冯万义为一区抗日区长,成立了涉县第一个抗日区政府。 11月初,老三区工作队发动村支部、农会,组织群众300多人,到国民党顽固区公署临时驻地木井村,要求民选区长,领导人民抗日。旧区长在群众的怒斥之下,偷偷跑到东路台华村(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21日,在陈孝、刘环等领导下,于择营峧召开300多人参加的群众代表会议,民主选举县农会干部高连三为第三区抗日区长,成立了涉县第二个抗日区政府。 12月25日,一二九师主力第二次收复县城后,国民党新五军孙殿英及国民党县政府,乘机抢占县衙,妄图重新上台。一二九师将其全部赶出,随之在县城挂起"涉县抗日政府"的牌子,民主选举郝力生任县长。国民党县政府离开县城后,以孙殿英作靠山盘踞在固新、台华地区。为此,民国29年(1940年)1月下旬,由一二九师陈孝率领4名军人和县委选派的4名代表到固新对国民党县政府展开谈判斗争,国民党政府县长张守魁拒不接见,并将所派代表扣押。县委获悉,随即又推选赵胜前等40名代表,再到固新,同时派独立营到固新周围为谈判代表助威,经过两个小时谈判,张守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让一位秘书出面代表说话,承认了民选区长、县长合理合法。事后,国民党县政府退到台华。 到民国29年(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合行政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东辽城成立时,根据地内的36个县已均建起了抗日民主政权。 第二章 根据地政党、政权 第一节 政党机关 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 民国31年(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在涉县赤岸村成立,领导晋冀豫(太行区)、冀南、太岳、晋豫(中条山区)4个区党委的工作。分局由邓小平、李大章、刘伯承、蔡树藩、李雪峰5人组成。邓小平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后由李雪峰任组织部长),李大章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后由张磐石任宣传部长)。同时宣布,原太行军政委员会和各级军政委员会撤销,与北方局合并,邓小平为北方局代书记。 晋冀鲁豫中央局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在一二九师驻地涉县赤岸村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书记邓小平,副书记薄一波。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同年12月底,随晋冀鲁豫军区离涉至武安。 中共太行区党委 民国29年(1940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由山西省辽县下南会村迁到涉县西辽城村,同年12月,又先后迁到涉县下温村、赤岸村,与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同一院办公。民国32年(1943年),晋冀豫区党委改为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宣传部长张磬石,组织部长赖若愚。下属武委会、妇救会、工会、青救会、农救会、文联、学联等机构。民国34年(1945年)9月后,赖若愚改任党委副书记,冷楚任组织部长。民国36年(1947年)7月,由赖若愚任书记,冷楚任副书记,陶鲁笳任组织部长,赵时真任宣传部长。民国37年(1948年)4月,太行区党委由赤岸村迁驻西戌村,后由陶鲁笳任书记兼组织部长,赵时真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民国38年(1949年)8月19日,在西戌奉命撤销。 第二节 政权机关 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 民国30年(1941年)3月18日,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在东辽城村通过决议,接受北方局代表邓小平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4月5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筹委会成立。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开幕,根据八路军总部给冀太联办的函商,将鲁西33个县划归冀太联办管辖,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简称临参会),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民主政权,其中共产党员32人。驻地涉县东辽城,为全区最高权力机关。 民国37年(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宣告结束。 冀太联办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县召开北方局高干会议,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并逐步筹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5月,首先成立了冀太联办筹备处。8月1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山西第三、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在涉县东辽城成立冀太联办,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115个县。其工作任务为:1、团结太行、太岳、冀南人民建立坚强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妥协。2、巩固统一战线,开展民主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密切山地与平原的配合,发展生产。4、促进该区域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作者:半山老人2006-9-28 23:24 回复此发言 -------------------------------------------------------------------------------- 5 冀南革命根据地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宣布成立,冀太联办即告结束。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正式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简称边府),下设冀南、太岳、冀鲁豫3个行署(太行区为边府直辖)、22个专署、154个县。 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边府由临参会(后改为参议会)选举组成,并受临参会监督。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政府委员: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孙文淑、李一清、晃哲甫、刘岱峰、王振华、牛佩琮、孟夫唐、罗青、刘季兴、游仪声、宋任穷、董君毅,共15人,其中共产党员6人。候补委员:杜润生、刘雨辰、贾心斋、李棣华。秘书处秘书长孙文淑,秘书主任平杰三。民政厅厅长李一清,秘书主任张维翰。财政厅厅长戎伍胜(兼),秘书主任顾卓新。教育厅厅长罗青,秘书主任杜润生。建设厅厅长刘岱峰,秘书主任魏永生。 冀太联办组织机构设置图 图16-2-1 行 政 会 议 主 任 杨秀峰 副主任 薄一波 戎伍胜 教育委员会水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参 议 会 秘书长 孙文淑 秘书处主任平杰山民政处处长李一清财政处处长张慕尧(后戎伍胜兼)教育处处长罗斯平粮食处处长曹胜祥实业处处长刘裕孚司法处处长谌厚兹公安处处长李一清(兼)、刘秉琳研究室主任游仪声视 导 室 民国31年(1942年)2月,边府由靳家会村迁驻弹音村。次年,精兵简政,边府机构合并为一室、一处、两厅(即主席室、秘书处、第一厅、第二厅)。3月3日,边府在弹音村发出通知,从3月10日起各直属机关和首长启用新式代号: 机 关 代 号 机构名称 边 府 秘书厅 第一厅 第二厅 警卫连 临参会 工商管理局 交通总局 公安总局 法 院 农林局 代号 孙家庄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王家庄 一连 二连 三连 四连 五连 首 长 代 号 姓名 杨秀峰 戎伍胜 李一清 罗青 刘岱峰 孙文淑 代号 58 85 8 10 19 17 民国34年(1945年)春,边府由弹音村迁到下温村,随即召开第一届参议会,选出48名边府委员、10名候补委员。李一清为边府第一厅厅长,赵霖兼任副厅长;刘岱峰任第二厅厅长,郝季甄兼副厅长。民国34年(1945年)12月底,边府由下温村迁到武安县午汲镇。 边区政府下属单位领导人及驻地 机 构 领导人(先后顺序) 驻 地 公安总局 李一清(兼)、卜、徐启文、刘秉林、覃应机 先上温村,后迁石门村 高等法院 浦化人、堪厚兹(逃跑)、王乃堂、贾潜 先会里村,1943年迁北原村,后迁弹音村 交通总局 韩永赞、申修 索堡村 粮食总局 杜者衡 七原村 农林局 张克威 石门村 工商总局 王兴让、林海云 索堡村 税务总局 刘裕孚 索堡村 冀南银行总行 高捷成、赖勤、胡景云、陈希愈 索堡村 机 构 领导人(先后顺序) 驻 地 抗战学院 王振华 宇庄村 太行民族革命中学 李棣华 悬钟村 太行一中 李棣华 木口、杨家庄、龙泉寺 太行二中 马石安 固新村 太行联中 王振华、李棣华、苏贯之 悬钟村 边府印刷厂 小会村 边府城市行剧团 赵迪之、赵洛方、赵子岳 悬钟村 太行纸厂茅岭底人厂 王世英 茅岭底村 民国27年(1948年)6月12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与晋察冀边区政府实联合办公。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边府宣布撤销。 太行行署 民国34年(1945年)11月前,太行区均由边府直辖,11月25日成立太行行署,驻地涉县下温村。行署主任刘岱峰,秘书长武光汤;民政处长杨奉林、武旋生,副处长徐林汉;财政处长谭映月,副处长杨文蔚;建设处长郝季甄,副处长贾林放;教育处长林霖,副处长宋尔濂;司法处长徐平,秘书处长魏镜如。民国35年(1946年)4月4日,刘岱峰调走,由李一清接任主任。 民国36年(1947年)7月,太行行署精减编制1/3,组织机构及人事变动是:民政处、教育司法处合并为民教处,由吕鸿安任处长;办公室与建设处合并,由林明任处长;财政处不变由杨文蔚任处长,徐平任副处长;秘书处名义取消,分设两科,由秘书长直接领导。 民国37年(1948年)1月,太行行署设工商处。5月,太行行署由下温村迁到马布村,由裴丽生接任主任。10月24日,奉华北政府命令,调整机构设置,民教处分为民政处和教育处,合作处改为农业处,公安局改为公安处。 民国38年(1949年)1月,由吕鸿安接任太行行署主任,秘书处长由任小风代理,民政处长由姜纪伍代理(2-8月由雷峻山继任处长),公安处由叶松任处长,工商处由吴作民兼任处长。3月,行署设卫生处,由何穆任处长。8月19日,太行行署在马布村奉命撤销。 第三节 重要活动 一、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底,一二九师教导团组织科长张贻祥率八路军涉县工作团进驻县城,次日,到武安阳邑与国民党新五军军长孙殿英面谈,共商抗日救国大事,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三条协议:1、合作抗日,发动群众,坚决不当亡国奴。2、互通情况。3、如有日军进攻这个地区,要互相配合作战。孙要求八路军派一名军队政工干部到孙部连队任政治指导员,张表示同意。 次年1月中旬,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四师驻涉县南庄,张贻祥于第二天即登门拜访其师长王奇峰,陈述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翌日,王师长即派其政训处长回访张贻祥,表示赞成坚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不当亡国奴,并赠送给八路军工作团几条军毯。同年4月29日,八路军攻下涉县城,5月,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决定委派王铮为涉县抗日政府县长,而国民党孙殿英抢先一步,派县长占了县衙,为维护统一战线大局,八路军工作团主动让出县长、退出县城。随即与国民党县长提出条件进行谈判,决定工作团与国民党的"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一道工作,多次召开全县老财、绅士、名流座谈会,讲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理,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捐粮献款,收集武器,一切为抗日;并把国民党基层武装壮丁队改为抗日自卫队,以动委会名义统一刻制印章,发至联保、保、甲。民国28年(1939年)初,郝季甄任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八路军工作团密切配合充实改组动委会,把以前纯属国民党上层人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由国民党县政府、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及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的组织。 民国29年(1940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三制建政原则,由各党各派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等,共同组成抗日民主政府,对各党各派及各界抗日民主人士充分信任,委以重任,有职有权地行使权利,建立起真正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在东辽城召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涉县李井田、李竹如、冯子钦、许明等,均被选为边区参议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管理边区大事。偏城寨上旧知识分子刘乃?quot;七·七"事变前跑到北平,偏城县抗日政府给其写信,招其回乡参加抗日工作,回来时抗日政府开了欢迎会,联办将其分配到太行一中任教。偏城旧知识分子刘克恭、石峰村路长安被选为边区参议员,参与管理边区大事。 为调动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投入到抗日方面来,抗日政府提出在减租减息中,还必须缴纳租息,部分开明老财富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占洼村财主张翼卿自己背上旧文约到各村向债户主动清债。南岗村财主张尧先主动提出自己加份负担,以减轻穷人疾苦。诸如此类均受到政府公开表扬,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民国31年(1942年)10月索堡开明绅士郝敬修,被日军抓去,逼其组织维持会,郝横眉冷对,控拆日军侵华罪行,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八路军高举统一抗战大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成了抗击侵略者的铜墙铁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兵简政 民国30、31年(1941、1942年),抗日处于最困难时期,经过日军残酷的扫荡,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到六分之一,加之旱、蝗灾甚重,抗日军民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民国30年(1941年)11月12日,边府根据当时形势,在靳家会村召开第十一次例会,讨论民国31年(1942年)的工作方针及精兵简政问题,决定边府首先精兵简政,同时通知县、区、村的缩编工作一律于翌年3月底完成,以减轻群众负担。 民国31年(1942年)1月17日,刘伯承师长在师部驻地赤岸村,召开一二九师直属部队干部会议,在会上作了《如何执行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政策》的报告。15日,一二九师发表了关于实施精兵简政建设的命令,25、26日,邓小平政委等分赴各军分区进行深入动员。师部在精兵整编中规定:1、旅以上直属队与战斗部队的比例为1∶7,团直属队与团以下战斗人员的比例为1∶2。2、有计划的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和各级武委会中去,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开展群众游击战争。3、抽调一批干部入学深造。4、经营生产事业,以安置老弱战士、荣誉军人。 1月19日,边府在靳家会村召开第十二次例会,通过本区政府人员编制方案,归并现有县区,裁减骈枝机关。原则为多减上层,加强下层,调整加强干部,多减事务人员。同月,一二九师整编完成,经过整编,太行区一至六分区的单位减少了110个。地方武装在整编中,除充实基层外,还清洗了地痞流氓分子。通过整编,从正规军中调来50名干部充实到各军分区,使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对精减下来的干部,规定不降级使用,多余581名干部送到学校培养,既保持了一定数量的老干部做骨干,又尽量留用了缺乏实际经验的知识分子,照顾到了新干部在工作中锻炼。对退伍转业的1013名干部,协同各级政府帮助他们到农村安家立业。此外,还合并了一些伙食单位,如师直属队的伙食单位,由原来的41个减到19个,太行各军分区和新一旅、三八五旅共减少了156个伙食单位。 同年5月反扫荡胜利后,通过总结经验,仍感到组织机构不够精干,所以在中共北方局统一领导下,全区党政军机关又进了第二次精兵简政,进一步压缩上层机构,充实下层。翌年7月20日,边府在弹音村提出各级政府改变组织形式,要实现"一元化、群众化、军事化、简单化",专区设专员办公室,县设县长办公室,下设一、二、三科,分管民政、教育、财政和司法工作;粮食局兼管支差、义运工作;专区、县不设建设部门,由工商管理局及农林局分管工商、农业、水利等工作;区分所一般只设区长、民教、财粮书记各1人,必要时设副区长。 经过这两次精简,晋冀鲁豫全区的党、政、军人员,不到全区总人口的3%。 民国31年(194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据此,次年1月,边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又进行了第三次精兵简政,以适应以后极端严重的分散游击战争环境,加强区村一元化领导,减轻人民负担。2月27日,边府在弹音村对第三次简政作补充说明:一、县府机构:1、秘书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承县长意志协助县长掌握全面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县长不在时,代理县长职务。2、一科掌握民教及优抗工作,二科掌握抗勤工作,抗勤不另设科。3、各科建立联合办公制度,秘书主任领导处理日常工作。二、区村机构:1、区抗勤工作由文书、抗勤助理员处理日常事务,对下调查、检查、联系等事宜由财粮助理员掌握。2、村级干部在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可采取不脱离生产或津贴制。 同年1月25日,中共太行分局在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分局书记邓小平指出:"根据地很多是机关庞大,系统分立,单位太多,指挥不便,干部堆在上层,中下层虚弱无力。这些现象与目前及今后极端严重的形势与任务不适应,如果再不改,简直是自杀政策","坚决来一次痛痛快快的精兵简政,把上层机关缩小到最低限度"。于10月,经中央批准,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太行分局和北方局合并,撤销太行分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由北方局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军区、军分区机关与相应的区党委、地委机关合并为一个伙食单位;县基干游击队或独立营与县委会、武委会机关也合并成一个伙食单位,到民国33年(1944年),太行军区共裁减掉118个伙食单位。精兵简政,对节省民力,减轻人民负担,动员与组织民众坚持抗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会议辑要 冀太联办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 民国29年(1940年)12月10日,冀太联办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在东辽城村召开。到会专员、县长57人,联办科长以上出席会议。杨秀峰致开幕词,戎伍胜作总结报告,李一清致闭幕词。会议讨论确定了民国30年(1941年)四大任务,即建设民主、扩大武装、生产建设和确立财政收支,研讨了土地使用法、劳工保护法、统一累进税等法令,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这次会议,由于白晋线上日军扫荡,太岳区代表未能参加。遂于次年1月15日,联办在涉县召开太岳区县长会议,传达了东辽城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精神。 晋冀豫区党委、太行军区武装干部会议 民国30年(1941年)1月24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在赤岸村召开武装干部会议,刘伯承作了《关于太行军区的建设与作战问题》的报告,邓小平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会议提出了民国29年(1940年)发展民兵的计划和要求,认为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月到5月底,中心是建立县武装指挥部,统一地方武装,成立县游击大队,整理军区基干队,对国民党顽军和日军的夹击进行斗争。第二个时期,从6月到7月底,中心是取消县指挥部,加强县政府武装科,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民兵制度,军区正规军转为野战军,师部、旅部兼军区、军分区,另设动员武装部门掌握民兵工作。第三个时期,从"八一"军区会议到12月底,中心是加强军区建设及健全统一的民兵制度,巩固和发展地方武装组织,加强党政工作,积极参加游击活动,动员民兵参战破路,提高战斗力,并把地方武装改为独立营建制,是太行军区发展壮大时期。当时,全区组织起来的青抗先、基干队、自卫队达万余人,当年全区民兵参战536次,共达6万人次。 太行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 民国31年(1942年)2月8日,太行区武委会在下温村召开全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杨殿魁作了《关于加强民兵政治工作提高民兵质量的报告》,彭涛讲了话。会议通过了《关于民兵和民力》、《民兵政治工作》、《关于武委会组织》三个决定,提出了民兵政治工作的五项任务:密切群众的关系;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现象;保证战斗力提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提高民兵政治觉悟,树立参军光荣的思想。 太行分局高干会议 民国32年(1943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在下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通称"温村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民国31年(1942年)1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方针的指示》,讨论研究如何更换扭转晋冀鲁豫边区的困难局面,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的问题。会议期间,分局书记邓小平于1月26日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5年来(1937-1942年)抗日斗争的概略总结,把抗战以来在华北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1)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到武汉陷落(次年10月25日)是日军进入作战阶段;(2)从武汉失守到百团大战(1940年底)是日军治安肃正阶段;(3)民国30年(1941年)到民国32年(1943年)是日军治安强化阶段。第二,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第三,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第四,反扫荡。第五,一元化斗争。分局副书记李大章在会上作了《过去群众工作的简单回顾与今后的工作方针》的报告,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在会上作了《进一步加强财经建设开展对敌经济斗争》的报告。2月8日,八路军总部副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彭德怀在会上作了《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中心工作》的报告,指出:战争、教育、生产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中心工作,战争是目前一切工作的中心。2月12日,八路军总部野政主任罗瑞卿在会上就政治工作,特别是对黎城会议的评价作了发言。2月14日,彭德怀在会上就根据地发展的规律性,军队党和地方党的民主等作了报告。2月20日,邓小平作了总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