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杨秀峰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时他积极组织抗日救国团体,始终站在抗日救国斗争的前列,被誉为“红色教授”。“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激于抗日热情,毅然投笔从戒,带领学生组建冀西抗日游击队,开创革命根据地,在华北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果从杨秀峰的经历来看,他弃笔从戎又属必然的抉择。 杨秀峰(1897-1983),河北省迁安县人,又名杨秀林,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1916年至1921年在北京高师就读,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9年赴法留学,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参与游行示威,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最后杨秀峰赴苏联进修。1934年杨秀峰回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天津河北法高学院任教。任教期间,他经常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还开设马列主义课程,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芦沟桥事变后,杨秀峰便弃笔从戎,成了一位抗日英雄。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杨秀峰先后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关心教育工作,使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呈现一派繁荣兴旺景象;他还曾创建河北抗战学院,兼任冀南行政干部学院院长,为抗日战争造就了一批中坚骨干。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亲自筹建北方大学,为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干部。在他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期间,采取了多种措施恢复和发展河北省的教育事业。 1952年杨秀峰任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1958年高教部与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他任部长、党组书记。在14年担任高等教育部、教育部部长期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秀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可以做如下概括: 一、改革旧制度,建立新体系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残缺不全,据此,中央于1952年进行了影响至今的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杨秀峰作为高教部部长,起了主要的作用。他借鉴苏联的经验,根据中央的“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将本科高校分为三类:即文理性综合大学,分科性理工学院和单科性专门学院。经过调整,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绝大多数省份有了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总之,一个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业设置齐全的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他还主持制定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60年代还制定了著名的“高教六十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平稳地向前发展。 二、全面求发展,因材而施教 50年代对如何理解教育的目标有过一些讨论,意见不一,杨秀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育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为,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关系到国家兴衰。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条件,既考察到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他还进一步论证说,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两者相辅相成,这些见解仍然是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的。 三、爱知识分子,重师范教育 杨秀峰自己是知识分子出身,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对知识分子极为尊重,关心和爱护。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十分重视和善于团结知识界的名流及普通的乡村读书人,网罗了一批批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抗战队伍中。解放后,他多次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他本人毕业于师范,又曾当过多年的教员,对师范教育有特殊感情。他高屋建瓴,认为“师范教育是国家的命脉”,呼吁“不惜代价,培养师资”,一定要注意提高师范学校的地位,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听来真令人感慨系之。 杨秀峰同志作为一名教育行政官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执掌了国家教育部、高教部十多年的领导者,为改革旧教育制度,建立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贡献很大。虽然囿于时代局限,他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但他的许多主张仍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我们今天还要纪念他的原因。 |
原文 发表于中华校园网 http://www.54youth.com.cn/gb/paper197/1/class019700002/hwz171088.htm# 浏览:205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