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语运动在泉州
苏 钧 泽* --------------------------------------------------------------------------------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拥有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物胜迹、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它跟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只有一水之隔。 泉州历史上也曾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要基地。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语早在1912年就传入泉州。1929年秦望山、梁龙光等创办黎明高中,梁龙光任校长。翌年,苏秋涛向南洋募捐,创办平民中学自任校长。两校办学宗旨都能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主张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聘任教师时效法极力推行世界语的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因之许多进步的文化人,其中不乏懂得世界语者,如巴金,王鲁彦、吕骥、吴朗西、郭安仁、张庚、邵惟、陆圣泉、卫惠林、吴克刚、伍禅等人先后到平民中学和黎明高中任教或讲学,对泉州新文化运动影响很大。由于王鲁彦在平民中学任教,巴金三次到泉州访友或讲学(1930年,1932年,1933年),这段期间他根据世界语翻译并发表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剧作《过客之花》,日本秋田雨雀的剧作《骷髅的跳舞》(1931年底),匈牙利尤利·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1931年年底)。巴金和王鲁彦等人在1926年就在上海世界语学会出版《绿光》杂志。就在这段时间掀起泉州学习世界语的高潮,这跟巴金和王鲁彦的支持和提倡是分不开的。这时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先后开设了世界语学习班,后来平民中学更把世界语列为必修课程,与英语并重。为了推动世界语运动,世界语者范天均、杜承恩、黄金燧、袁继热等发起组织泉州世界语协会并出版不定期刊物《绿星》(油印本),由王鲁彦主编。另一方面,沈一叶向外集资创办和平书店及印刷所,推销世界语刊物以及国内外新文艺作品,翻译东欧各国世界语作品,或自行出版,或在报刊副刊发表。这时世界语运动在泉州蓬勃发展。不但黎明高中、平民中学学习世界语,其他学校如泉中中学,法江农中、华南女学、西隅师范、乡村师范也闻风而起,都向世界语协会要求派教师到校传播。后来该会与平民中学部分教师(有留日留法)为了进一步推行世界语和其他外语,即由范天均、黄金燧、沈一叶、袁继热、吴朗西、伍禅、陈瑜清、陆圣泉、薛叔屏等发起“泉州语文学社”的组织,在平民中学校内开设世界语、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的学习班,利用夜间学习,作为业余教育。所招收学员大多是社会青年或在校学生,凭个人兴趣,各科任其选修,而选修,日德法俄语者却寥寥无几。最多者是世界语与英语,那时学习世界语蔚然成风。 从1932年到1934年上半年,是泉州世界语运动最兴盛的时期。除了开世界语学习班外,并出版世界语刊物。每年12月15日和4月14日都分别为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的诞生与逝世开纪念会,并在泉州各报出纪念特辑,各有关部门,单位也出版特刊以资宣传。后来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先后被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封闭和取缔,在这段时间两校停办,教师星散,世界语活动在城市中沉寂下去了。但在乡村小学又热腾起来,震华小学,鹏南小学。沙... |
浏览:203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