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鲁彦与世界语
吴 长 盛 1902年1月8日(阴历11月30日),王鲁彦诞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大石头镇杨家桥的一个贫寒的店员家庭。原名王衡,字返我,后改为忘我,笔名鲁彦、王鲁彦。其父为王宗海。其婶娘系乐氏,王鲁彦的姐姐王宋英也嫁到乐家,丈夫为乐中正。乐中正的女儿叫乐月仙、乐玲仙。而老世界语者乐嘉煊的同胞姐妹叫乐芝仙。3年前,我曾给住在镇海县北仓港的乐玲仙(当年71岁)通过电话,我问她认识乐芝仙否,她说:“认识,乐芝仙是我的堂姐妹。”由此可见,著名老世界语者王鲁彦与乐嘉煊两家原来是亲戚。而且,从鲁彦的《火的记忆》一文中也可得到印证。(他曾去乐家大屋的婶娘家救火。) 1920年1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下,王鲁彦写信要求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进团后改名忘我。一面在北京大学门口摆饭摊,替北大学生洗衣服,一面在北大旁听和自学世界语。半工半读。 1921年,在北大旁听鲁迅所教授的《中国小说史》,从此,踏进了文学大门,立志闯入文字创作道路。后又入北京大学世界语班学习,当年加入胡愈之等人创办的世界语学会。从此又投身于世界语事业,开展世界语运动。 1922年,鲁彦翻译了俄国民间故事《好与坏》、《投降者》和《散文诗两首》,在《晨报副镌》和《民国时报·觉悟》发表。从此走上了漫长的翻译道路。 请大家注意,此时鲁彦才20岁,他年少时仅上过高小,几乎没有学过什么外国语,后来,在半工半读过程中,仅仅学过世界语。他所翻译的文章都是从世界语文学原著中得来的。所以说,他的翻译生涯是从世译汉中开始的,而且以后的许多翻译作品也都是由世界语原著译出的。 1923年初,鲁彦到长沙,任平民大学国文教员。上半年,到北京,担任俄国盲诗人耶罗先珂(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和翻译。 1923年6月,王鲁彦到长沙协均中学任教。他曾在协均中学、平民大学、湖南第一师范等开办过世界语班,在船山学社也开过世界语讲习班。 1923年,鲁彦翻译《古诗》、散文诗《海前》、《日落之后——给胡尔达·什妥南》、剧本《第一步》和小说《海滨别墅》,在《绿光》、《晨报副镌·文学旬刊》、《妇女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这个《东方杂志》是由老世界语者胡愈之主编的,《绿光》杂志也是世界语者所编。 这一年,鲁彦在长沙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与老世界语者刘寿祺、谭昭一起,共同研究文学,实质上也是一个俄罗斯研究会,对外仅为文学研究会。他们在湖南当地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文章,其中有《大公报》。 1924年初,鲁彦再到长沙协均中学,任世界语教员(当时教育部要求师范学校、小学开世界语课)。 1924年初夏,鲁彦与世界语者谭昭结婚。 1924年,散文《灯》《狗》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其中《狗》文是描述王鲁彦同耶罗先珂一起浏览北京西山时的情景。 同年10月10日,小说《柚子》在《小说月报》第15卷第10期发表。从此,鲁彦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1924年,翻译小说《基地》、《腊伯赤克(希伯莱的讽喻)》、《灵魂——我的少年史》、《仅有的不如意》、《汉蒂额夷的天鹅》、《泉边》、《老人与酒瓮的故事》,童话《给海兰的童话》和《爱沙尼亚民歌二首》、《立陶宛民歌》,在《妇女杂志》、《东方杂志》、《文学周报》、《晨报副镌·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等刊发表。 1925年6月,赴北京,任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教员,不久因学校停办去职。这年6月1日,译文《敏捷的译者》在《莽原》等8期发表。鲁迅在文后的《附记》中戏称鲁彦为《吾家彦弟》。 翻译小说《宙斯的裁判》、《不幸》、《小人物和大人物》、《巴尔扎克和缝衣匠》、《考试之前》、《资本家的家属》、《姊妹》、《绞首架》、《河夏懦腊婆的奇迹》、《搬运夫》和论文《希腊的朝山和希迹地》,在《小说月报》、《莽原》、《京报副刊》、《东方杂志》、《语丝》等刊发表。 1925年,上海世界语学会开办世界语夜校、星期学校和函授学校,由胡愈之、索非、陈兆瑛、蒋爱真、王鲁彦、郭后觉、孙义植、陆式楷、盛国成、徐耘阡等人任教。 1926年5月,到上海,任世界语函授学校教员。 同年初夏,到长沙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并继续从事世界语活动。 12月,翻译《犹太小说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同年,翻译小说《小鹿》、《丽西爱尔彩·爱丽沙白》、《犹太作品两篇》、《提奥克虏》,散文诗《天鹅的歌》、《眼波》,论文《睡美人和神仙故事》、《波兰民歌四首》,在《晨报副镌》、《小说月报》、《狂飚》、《语丝》等刊上发表。 1927年11月,翻译童话集《给海兰的童话》,由上海光华书店出版。 同年,小说《毒药》、《一个危险的人物》和随感《全世界庆祝的今年——世界语产生40周年纪念》,在《小说月报》和《民铎杂志》上发表。 翻译小说《天使》、《老仆人》、《访教父去》、《学生》、《月桂》和散文集《黄叶》,在《狂飚》、《小说月报》、《语丝》和《北新》周刊等刊上发表。 1928年春,到南京。担任国民政府南京市政府科员,不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国际宣传科世界语干事,与老世界语者钟宪民一起,负责编写对东、北欧国家的宣传小册子:主要是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内容翻译成世界语,向国外宣传。 3月,翻译《显克微支小说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同月,翻译论文集《花束》,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内有周作人撰写的序及自序。8月,翻译《世界短篇小说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翻译小说《古尔达》、《安特列奥》、《披披和猢猢》,在《小说月报》、《一般》、《东方杂志》和《新生命》等刊上发表。 1928年底,巴金从法国回国,同王鲁彦、索非、胡愈之、郭后觉等人一起参加了上海世界语学会的工作。巴金等同志还参加了《绿光》的编辑工作。 1929年,王鲁彦到泉州,主编《绿星》的杂志。 1929年初夏,与覃英(谷兰)在上海结婚。 7月,王鲁彦、郁达夫,楼适夷一起浏览普陀山。后到上海与巴金、沈从文一起从事著译。 冬天,由巴金介绍,到厦门编辑《民钟日报》副刊,并在厦门大学兼课。 1月15日,翻译中篇小说《失了影子的人》,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6月,翻译长篇小说《苦海》,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同年,翻译小说《笑》,由《语丝》发表。 1930年春,到厦门集美中学任教。 3月,翻译短篇小说集《在世界的尽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同年,翻译小说《新年》、《消夜会》、《哈其该恩超》、《圣诞前夜》,在《小说月报》、《新生命》、厦门《民钟日报》等刊上发表。 1931年,泉州世界语学会成立,创办《新声》,(Nova Voko)会刊。王鲁彦加入泉州世界语学会。在《新声》第3期上,发表过《我学世界语的略史》一文。此文已转载于《老世界语者》杂志第7期。 1931年,春,到泉州黎明学园高中任教,并积极参与巴金等人在泉州发起、成立的泉州世界语协会,开展世界语运动。 6月,翻译长篇小说《忏悔》,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表。 翻译小说《在狱中》,独幕剧《翻译员欧根》,论文《珂苏库尔拍趣和美女琶扬——游牧民族启尔基兹的传说》,在《小说月报》。和《文艺周刊》上发表。 1932年春,王鲁彦到福建莆田函江中学任教。 1932年,王鲁彦、杜承恩、范天均、沈一叶、黄金瑞、袁继烈和袁国钦发起成立晋江世界语学会。当时会员达数百人。 1933年,返上海,先在立达学园任教,(立达学园是由匡互先生创立的)。不久辞职,专事著译。 4月,翻译中篇小说《肖像》,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翻译剧本《唐裘安》、《王后之侍者》、《阿尔台美斯》,小说《仆人的日记》、《最后的幽会》,论文《比利时佛兰德人的民歌》、《经利时的文学》,在《文艺月刊》、《东方杂志》、《矛盾月刊》等刊上发表。 1934年,翻译小说《星》、《海基勒家之事》《唐裘安的幻觉》,剧本《乔治旦丁》,散文《啄木鸟的命运》,在《文艺月刊》、《文学》和《矛盾月刊》等刊上发表。 1935年,《译诗三首》,在《新文学》上发表。 1936年,翻译小说《画家在乡村里》、《在暗礁间》,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和《译文》上发表。 1937年,翻译小说《七个人中间的那一个》,在《文学》发表。 1938年,陈世德,杭立等同志到长沙,1月28日,同郑旦等人发起,成立长沙世界语者协会(Cangsa-a Esperantista Ligo),王鲁彦、钟宪民、陈世德、杭立、易绍培、顾成熙、欧阳晶等参与了活动,并都担任世协理事。协会开办过世界语班,学员达数百人。 1938年4月,郭沫若在周恩来领导下,建立了政治部第三厅、专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叶籁士、乐嘉煊、霍应人、先锡嘉参加了三厅的工作。夏初,王鲁彦也参加了三厅的工作。 1943年,翻译作品《老仆人》,由文学书店出版。 由上可见,世界语代表着国际先进文化,王鲁彦是引入国际先进文化的旗手之一,王鲁彦为引进开拓世界语文学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4年8月20日,王鲁彦因长期患病,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享年仅42岁。葬在桂林七星岩后星子岩之阳,其墓碑上刻有“作家王鲁彦之墓”。实可惜,该墓在文革中被毁坏,鲁彦的尸骨也找不到了。在第四届中国世界语大会期间,本人曾去七星岩公园找过,也未找到。此墓地现已成为桂林市柑桔研究所的苗圃了。据说,为了纪念鲁彦诞辰百年,桂林市文物管理部门拟建造王鲁彦的衣冠(墓),以利后人追思纪念。 [本刊注:此文摘自《世界语运动在中国》、《鲁彦》选集、《鲁彦散文集》。] 返回目录 |
原文 发表于摘自《世界语运动在中国 浏览:307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