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鲁彦及后人__作家鲁彦和夫人教育家覃英
鲁彦及后人永恒的爱

忆起儿时父亲在世时......

王莉莎

  .忆起儿时父亲在世时.....
   王莉莎(现代作家王鲁彦之女)
  金色的秋天,在故乡浙江北仑新区召开父亲文学作品研讨会,省市有关领导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认真深入地讨论着; 我的思绪随着研讨会回到了我的童年:那苦难的却又有快乐的童年!
  父亲出生在宁波北仑(原镇海)大 碶镇的店员之家,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又在灵山学校读高小,为抗议乡绅开除了新思想的教师,与一些同学毅然退学;十六七岁到上海谋生,当小伙计,晚上在补习学校学习。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李大钊、蔡元培创办了工读互助团,鲁迅在北大开文学讲座,他即赴京参加工读团,一边打工、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的文学课,俄国盲诗人爱罗先诃办起了世界语讲习班,开发全球文化交流的语言,父亲参加学习,后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翻译、创作的道路,二十一岁发表作品至四十四岁逝世,一生的翻译、创作(散文、短篇、长篇)约一百五十万字,被誉为现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父亲文学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他生存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这情结随着他漂泊不定的生活而发展,同时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患意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的人性、人道主义的激情。我们的幼年,是在动荡、贫困之中渡过,辗转在上海、福建、湖南、陕西、江苏、广西一带,靠父母教书维持生活,朋友和学生围绕在家中,虽然很穷,但快活。父亲性格纯朴、真挚、刚正不阿,从不向愚昧和专制低头,他又有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喜欢音乐,自学拉胡琴、弹曼陀铃、吹口琴,有时他吹我们唱,还喜欢天文,为了看星星,买了一个小望远镜,晚上躺在地上或爬上屋顶看,全然忘了这个月的薪水全没了;我出生时,没钱交费,竟在秋末当掉了棉袍接我出院;如有人请他吃饭,他必带上我们,妈妈说这不大好吧,他说请我就可以请我的孩子,于是手牵一个,肩上架一个,后面跟一个,我们高兴的饱餐了一顿……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生活更为困顿,父亲开始患病(小手术刀口感染结核菌,五年就由肠,肺,喉头结核到全身结核而不治,那时没有特效药),不得已送我们去湖南攸县宋庆龄办的保育院(王西彦夫人当院长),那时我约七八岁,爱哭的我非常想家,决定写一封信,可好多字不会写,又没地址,又怕挨骂,偷偷写了一封信,压在床褥下,结果还是给发现了;那时我就想长大做文人,像父亲那样,可以写好多好多字的书! 我们兄妹几个曾几度入儿童保育院,生疥疮,长虱子、饿肚子是常事,只要有机会,父母就接回家.他对儿女的情感,在他给王西彦的最后一封信(1943.10.16)里有表述:"儿女过于稚弱,今忽远离,恍如弃之,心中愧恨,梦魂难安."他是因我们先在攸县而去到相邻的茶陵的.把我们都接回了家,全家又有了欢乐,也才有了一起逃难.我们每每想到父亲这几句话,就潸然难忍.这时的父亲已常躺在床上,妈妈教书,我带弟弟、做家务。病中的父亲教我削竹针织毛衣,教我们去池塘边挖蚯蚓钓青蛙,剥下皮来蒙在竹筒上当鼓打,还说如有弦可以做把胡琴了;还教我和哥哥捉柳蚕抽丝做钓鱼线,父亲喜欢钓鱼,却不吃的。这时的他,是否又想起了他自已的故乡的“阿成哥”和童年钓鱼虾的愉悦?呵!故乡早已论陷,音讯全无,可故乡童年的记忆,留在他的作品中,他多么希望我们的童年也快乐着。这些片片碎碎的小事,永远留在我们少不更事的心里,是永远快乐的。当战火逼进,我们捲入大撤退的洪流:躲警报、逃难。记得在衡阳车站,他的学生带我和哥哥挤上了另外一节货车,和前面父母的车脱了钩分开了,我们大哭大叫,待车停下来,我们即在人山人海的车站寻找父母,突然看见父亲躺在一家小店门外的竹椅上,我们欢叫着跑过去,他抱着我高兴地流泪了,沙哑的说:“我以为再见不到你们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流泪。抗战时期的桂林,是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父亲抱病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母亲做发行兼编辑校对.战火逼近时,他已病重,有朋友劝他留在敌后偏僻边远地区养病,但他不愿脱离抗战主体.硬是挤上最后一班汽车,在已开始有意破坏的公路上从茶陵出来辗转去桂林.这一路"逃难"一言难尽的折磨,不仅衣物丢弃,他的手稿(其中有尚未出版的长篇"野火"二部和译著"法老")也被烧毁.他自己到桂林时真是"一息尚存"了.眼见不能全家撤离,就叫我和大弟去丹江朋友家寄住,三弟已先在丹江;临别时,父亲拉着我的手,削瘦的脸上淌满了泪水,微弱的说: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我和大弟走出门外,觉得自已已是一个孤儿;看着七岁的大弟,又觉得自已是一个大人了。不久,有人带来消息,父亲已去世了!待到母亲来到丹江,桂林已沦陷,因为在柳州躲警报,母亲抱着小弟在动乱中被挤跌落在铁轨上,待人救起住院一周,铁路不通了。于是,我们经榕江而向贵阳走,三弟只有五岁左右,无奈暂仍被收留在丹江。我们走进荒芜之地,走旱路,乘小舟、过险滩,经苗区,到了贵阳,与寄住在“开明书店”的哥哥会合,翻过六盘山到了重庆,落脚在抗敌文协的张家花园,后母亲去江津、白沙教书,我们又两次进过保育院,直到抗战结束,才陆续回到江南,母亲在湖州、杭州教书并参加地下党;十五岁左右,我进了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习画,大弟进了国立音专少年班,后也到育才音乐组。直到全国解放,母亲才告诉我们当年父亲逝世的情况:因为没有钱,母亲再三求助之下也不能留医,而父亲执意不让她求情,后住进一所疗养院,临终时骨瘦如柴,母亲坐在床边,已然没了眼泪。父亲死时,当时桂林的文化界人士包括已撤离闻讯又回来约二百人参加追悼会,并发起募捐埋葬.在重庆的周恩来得知父亲去世,托地下党冯雪峰送来一万元法币,并嘱"善抚遗孤";父亲草葬在七星岩下,立了一个“作家王鲁彦之墓”的小碑….
   解放后,母亲任上海新沪中学市三女中校长及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室主任;我参了军,后考入中央美院,大弟入中央音乐学院,哥哥公派留苏学工,55年接回了在丹江的如同孤儿的三弟,小弟考入北大,母亲开始整理编撰父亲遗著,陆续出版,57年反右前夕,全家人才第一次团聚。极左路线的执行到文化大革命达到了极点,母亲进牛栏、哥哥遭批斗、我下干校、小弟流放式的去了大西北,连我十二岁的女儿也给捲进去受管受训,父亲逝世三十多年,突然变成“反动文人”,也上了大字报,成了"用死人整活人"的”工具”。几十年来我们和父辈亲友曾一再寻找父亲的墓地,却再也找不到了。抄家、搬家,父亲的遗著也散失了不少,现在保存的一些版本,是当年在农场的三弟转移出去保存下来的.这场“大革命”后,受太多刺激的母亲常在睡梦中惊叫.我们曾希望她写点回忆录,她说写过几次难写下去,太痛苦了...直到逝世。
  多少年了,我们兄弟姐妹心中珍藏着对父母亲的深沉怀念,随着社会急速变化,更加理解了父亲人格的魅力和他作品独特的价值。好的文化应是不会死亡的。
  今天、今天!当研讨会上省宣传部领导宣布家乡要为父亲做三件事:出全集、立塑像、保护遗存时,我的心要跳出来了,我感到父亲、母亲回来了,如今的故乡不似当年又似当年,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侯,迎来了文化建设的热潮,父亲的作品永远激励人们热爱自已的家乡、珍惜它、呵护它、发展它、建设它!!(2004年11月于广州美院)
  
  
 浏览:262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2/7 20:25: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苏 钧 泽*世界语运动在泉州(摘要鲁彦之活动)(收藏于2009/5/25 6:44:12
唐弢乡土文学---<晦庵书话>1995年版,三联书店(收藏于2009/5/16 23:28:23
田汉,赵景深与鲁彦---摘自<记田汉>(收藏于2009/5/15 23:39:31
http://xcb.bl.gov.cn/info.asp?info_id=2677海儒之士北仑名家(收藏于2009/4/29 11:43:11
加可木南关于鲁彦译著--摘自<要学会热爱人民>一文(收藏于2008/2/6 11:09:49
庄瑞 庄企雄王鲁彦和周恩来(收藏于2008/1/4 9:02:44
李辉一点回忆(摘录自<<萧乾传>>)(收藏于2007/12/28 22:39:33
曾华鹏《王鲁彦论》后记(收藏于2007/12/28 22:02:11
王鲁彦作品研讨会在北仑举行(收藏于2007/12/28 8:28:27
沈斯亨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收藏于2007/12/28 7:37: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沈斯亨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访问7427次)
叶圣陶读《柚子》(访问6381次)
刘增人陈子善王鲁彦四十年祭(访问4935次)
王鲁彦活在人类的心里(访问4682次)
方璧[茅盾]王鲁彦论(访问4354次)
施蛰存重印《黄金》题记(访问3938次)
鲁迅鲁迅论王鲁彦(访问3811次)
吴 长 盛王鲁彦与世界语(访问3106次)
王莉莎忆起儿时父亲在世时......(访问2624次)
庄瑞 庄企雄王鲁彦和周恩来(访问227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28 21:29: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7 19:46:26
luyanhouren注明(评论于2009/5/25 6:53:4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鲁彦及后人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