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淳润堂袁紫红之星

陕南公学


  陕南公学(1948年12月-1950年5月)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二十多所院校之一,是在陕南的突出代表,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近三千名干部,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陕南、大西北以及新疆和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他们在各条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后来成为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干部基础。本文对陕南公学的创立背景、校训和校歌、变迁以及主要领导者以及政治意义进行了概述。
    陕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陕南区党委于1948年12月在郧阳(现郧县)创办的为解放陕南吸收和培养干部,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为主、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干部学校。陕南公学办学分为两个阶段,郧阳阶段(1948,12-1949,12,又称陕公一、二期)和南郑阶段(1949,12-1950,5,又称陕公三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近三千名干部,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干部基础。
    
  1陕南行政区变迁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以刘邓(刘伯承和邓小平)、陈粟(陈毅和粟裕)、陈谢(陈赓和谢富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要战略重心,分别在南线和北线逐步展开。为贯彻毛主席、中央军委“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战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和“开辟陕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四纵十二旅及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十七师于1947年11月进军鄂豫陕边区。1948年6月7日,奉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命令,在湖北郧阳组建了陕南军区、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简称陕南行署),原十二旅旅长刘金轩(1908-1984)任陕南军区司令员,三十八军政委汪锋(1910-1998)任中共陕南区党委书记、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主任(至同年11月)、陕南军区政治委员(至1949年5月),三十八军副军长陈先瑞(1914-1996)任副司令员,11月25日,时逸之(1907-1982)调任陕南行署主任,魏今非(1903-1983)调任副主任,均为区党委委员。1948年11月27日,中央调西北局秘书长张邦英(1910- )任陕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此时,鄂陕边区的镇安、丹凤、山阳、郧阳、郧西、均县、白河、旬阳、山商、上关等10县先后成立了民主政府,并建立了两郧、商洛两个专署,拥有人口200多万,统一归陕南行署节制。
    人民解放军进军中原后,到1948年底,中原敌人大部肃清,城乡大部解放,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豫皖苏、豫西、鄂豫、皖西、桐柏、江汉、陕南七个行署。解放战争还在胜利发展,中原即将全部解放,形势要求建立中原全区的政权,统一领导各项工作。1948年12月中共中原中央局向中原各界人民提出建议,召开中原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1949年3月7日在开封正式成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推举邓子恢(1898-1972)为主席,吴芝圃(1906-1967)、李一清(1914-1996)为副主席,豫皖苏中央分局和豫皖苏行政公署同时宣告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将全区划为河南省及鄂豫、江汉、陕南三个行署区。
    1949年5月1日,全军部队进行整编时,又以陕南军区为基础成立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军长刘金轩、第一政委张邦英、政委汪锋、副军长陈先瑞、副政委李耀(1911-2003)。第十九军组成后,即从5月11日划归西北第一野战军指挥序列,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军区亦改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统一领导。与此同时,中央军委曾于5月8日电告刘邓:“……我第一野战军6月间开始举行夺取潼关、西安、宝鸡、汉中、天水及陇南地区之战役,望陕南刘金轩部沿汉水向汉中方面行动,最好能直取汉中区域,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逃路。”据此,陕南军区于5月16日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决定由军区副司令员陈先瑞兼任司令员,陕南行政公署主任时逸之兼任政治委员。第十九军西进作战开始后即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前后派出大批工作人员,深入两郧和商洛各地,动员和组织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1949年10月1日,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划归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11月24日陕南行政主任公署才发出通令),12月陕南区党政军机关西迁南郑(今汉中市),陕南行政主任公署改称陕南人民行政公署,成为陕甘宁边区下的一级行政单位。至1949年12月底,陕南行政区(省级)辖南郑市一个直辖市和南郑、安康、商雒、两郧四个专区。
    1949年 6 月下旬,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由开封迁至汉口办公,1950年2月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在汉口成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宣告结束。
    1950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2月1日两郧专区划出陕南行政区,归建湖北省,恢复郧阳专区称谓。1951年2月,陕南行政区完成历史使命,中共陕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同时撤消,中共南郑地委、南郑专署、南郑军分区成立,同时迁回南郑市;南郑、安康专区归建陕西省。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原陕南行署主任时逸之改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1950年1月至1951年1月原陕南区党委书记张邦英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兼陕南区党委书记、陕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
    陕南区实际存续时间为1948年6月-1951年2月,共2年零8个月。
    
  2陕南公学的建立
  
    1948年6月,中共陕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在郧阳宣布成立,其首脑机关和军区下属的十二旅、三十八军十七师,以及后来成立的二野十九军等军事机构均设在郧县。区党委下辖三个地委,除商洛和安康外,两郧地委、专署、军分区机构先在郧西县后迁到郧县设立,其间党中央从延安派回四川开辟根据地的三百多名“四川干部工作队”(又称为“长江支队” ,1949年8月28日改名为“南下服务团”,史料中同时使用“南下服务队”、“四川干部队”、“川干队”和“南下工作团”等名称)队员和老解放区南下来的七十多名干部都陆续来到陕南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这一大批干部精华,充实加强了各级党政军的领导和成为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其中大部分留在两郧地区工作,对两郧地区的政权建设,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都做了大量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1948年6月到1949年底,陕南区的群众团体、财政、金融、文教等各方面机构相继在郧县建立,两郧地方不仅成为陕南解放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而且是经济、教育建设中心和支前基地。
    为确保各方面的工作得以胜利进行,为解放全陕南作好准备,陕南区党委在两郧地区就积极着手解放陕南后接收旧政权、建立陕南各地区及所属各县的领导机构所需干部的准备工作。因随军和从老解放区抽调支援陕南的干部,仍解决不了陕南区干部的需要。为此,1948年6月川干队来郧后,陕南区党委就抽调原川干队、两郧地委地方干部学校副校长黄觉民等具有教育背景的领导干部开始筹办陕南公学(简称“陕公”),制定教育方针、审定教育计划、确定组织机构等,并于12月10日发布《开办陕南公学,广泛招收学员,动员知识青年就学》的指示,主要目的是培养行政、财经、教育及医务等工作干部,而该指示成为陕南公学成立的标志。两郧地委地方干部学校(3-5期)、陕南军政学校(鄂陕军政学校)、随营学校、文化艺术学校等也分别在两郧地区开办,这些学校都是为解放陕南培训干部而设立的,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为主、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干部学校。
    随着陕南战场的不断胜利,中共中央中原局、西北局对陕南区的发展十分关心和重视,为解放陕南的接管建政等工作,加紧输送干部。期间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变动较大,原来中央组建而暂留陕南工作的“四川干部工作队”要随二野入川,中央命令全队调离陕南赴孝感集合,同时太岳、太行,晋察冀,陕甘宁,华东、晋绥、中原等地区,先后有数百名干部调到陕南。陕南区党委为了给将要解放的地区储备干部,创造开辟新区工作的经验,成立了两个工作队,第一队为晋察冀的干部,队长陈涛,第二队为华东干部,队长曹继洲、牟铁铮,指导员李平、彭彬(后任汉中地委书记),为陕南公学及时补充了教员。
    校址:陕南公学设在郧阳城关 “八高(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内,1949年12月后迁至南郑市城北石堰寺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校址。
    校风:团结、紧张、活泼、严肃。这八个字原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制订的校训,公学将八个大字作为校风,并写在校门上。
    校训:群众路线的民主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朴素踏实的艰苦作风,虚心诚恳的前进作风。1938年3月毛泽东同志为抗大亲笔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939年5月10日他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共产党历来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43年6月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众路线,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3年12月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学校倡导了延安抗大精神,实事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述。可以看出,陕南公学的校训是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办学方针的继承与发扬,是公学办学的指南,也是全校教职学员的奋斗目标。
    组织:陕南公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校务委员会由时逸之、黄觉民、陈宇文、曾德林和刘达组成,校长由陕南行署主任时逸之兼任,教育长黄觉民,下设三处教务处、生活指导处和总务处以及图书馆、印社等,教务处主任陈宇文,生活指导处主任曾德林,副主任王彦(女),总务处主任刘达。由于1949年7月“川干队”恢复建制改名为“南下服务团”南下,陕南区党委8月8日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补充,任命宋筠为副校长,江岩(女)为教务处副主任,牟铁铮为生活指导处主任。陕南公学校分高、初级两部,设行政、财经、教育、医疗四个系,另外还设有川干队班、陕南军区参谋班等。1949年12月迁至南郑后撤系实行以队为组织形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校歌:陕南是个啥地方,歌词为:“陕南是个啥地方?陕南属县二十八个,南依巴山、北靠秦岭,汉水向江南,是军事跳板……”(未找到原件,歌词不全)。
    校徽:为紫铜珐琅制,直径2.5cm,圆形,正面为白底蓝字红五角星,上面为“陕南公学”四个蓝字,下面为红色五角星,周围一蓝色圆环,背面都有编号,现已发现有两种型制,属两次制作。
    陕南公学办学分为两个阶段:
    郧阳阶段(1948.12-1949.12,又称陕公一、二期):1948年9月,陕南行政公署在“湖北省第八高级中学”校址上成立郧阳联中筹备委员会,由于联中具备较好的校舍和办学条件,中共陕南区党委随即在联中筹办陕南公学,并制订了校章(一直未找到校章的完整史料),同时,两郧地委在此办起地委地方干部学校(3-5期)。经过五个多月的筹备,陕南公学在1949年2月25日正式开学,在校师生550余人,学习期间学员均住校,并享受供给制。
    陕南公学校分高、初级两部分行政、财经、教育、医疗四个系招生。高级部招收的学员一般是高中或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计划学期为半年,学习内容有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近百年史、经济学和各种政策以及各系的专业知识等。初级部招收的学员要求是具有初中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学习语文、数学、政治常识、社会进化简史、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和政策概要等课程,计划学期为一年。并且规定凡在社会服务二年以上,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技术,持有服务证件或区级以上人民民主政府证明信者按程度分别编入高、初两部。
    行政系主任牟铁铮(南郑解放后任汉中市委书记,后调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薛凤飞(陕公二期,后任汉中地委党校副校长),教员有黄觉民、曾德林、牟铁铮、薛凤飞等;财经系主任谭岚(女),副主任陈惠卿(陕公二期),教员王延均(王国益)、王均(女)等;教育系主任江岩,教员有陈宇文、傅蔚然、吴逢亮等;医疗系由陕南军区卫生部负责,系主任由卫生部部长夏九惠(陕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解放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1955年被授予二级解放勋章,1965年担任青岛医学院副院长,1983年离休)兼任,教学体系由副部长马焕文(原十二旅卫生处处长、鄂陕卫生学校校长)、副政委淳润堂(解放后任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医政科长赵启明、医政副科长张之汉、材料科副科长杜树德、政治处主任张鉴等组成专业队伍承担,学生大部分为从部队医护人员中选拔出来的。陕南公学在郧县共办了两期,第1期1949年2月至5月,招收学生500余名,生源主要是均县、房县、竹山、淅川、襄阳、郧阳(现郧县)等地;第2期1949年7月至9月,招收学生700余名,生源主要是均县、郧阳、房县等地;到1949年底共培养学员1300多名,一部分学员1949年9月18日在郧阳毕业随川干队南下入川,而大部分留在郧阳参加革命工作。
    在郧阳阶段,校长时逸之、陕南区党委张邦英、汪锋、刘金轩、赵希愚(1915-1971)以及田伯萍(1917-1984)等领导都到学校做政治和形势报告。陕南区党委的机关报《陕南日报》1949年5月1日也在郧县创刊,报头采用毛泽东主席的手书集字,代发刊词是《巩固现有阵地,准备解放全陕南》,报社也设在陕南公学内的大成殿,社长由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希愚兼任,第一副社长程文津,第二副社长李衡,总编辑李衡、程文津,副总编傅蔚然,编辑部主任施旸、吴生白,党支部书记周书,他们有的在陕南公学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1949年12月底陕南公学随陕南军区、陕南行署、陕南区党委由郧县西进南郑,此时陕公共有师生800余名。
    陕南公学西迁后,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厅决定恢复“郧阳联合中学”并于5月开始招生,设有中学、师范、师训三部和工农干部文化速成班和医师班,成为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校,1952年襄郧两专区合并,师训、文化两班停办,医师班并入襄阳卫校,1954年师范部独立建制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后来发展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湖北省郧阳联合中学成为单一的完全中学,恢复沿用1935年的名称——郧阳中学,1999年7月郧阳中学迁至十堰市区,在原郧阳中学校址上又建起“郧山中学”至今。
    南郑阶段(1949,12-1950,5,又称陕公三期):1949年南郑解放,陕南军区、陕南行署、陕南区党委于12月底前先后由郧县进驻南郑,12月26日陕南公学随区党委机关迁至南郑市(现汉中市汉台区),地址在南郑市城北的石堰寺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现作为陕西省疗养院和石堰村小学校址),距离汉中20多公里。
    到达南郑后,陕南区委对陕南公学领导进行了调整,副校长宋筠,教务处主任傅蔚然,同时还担任《陕南日报》副总编,生活指导处主任牟铁铮,总务处主任宋良猷(1905-1969,又名宋宏轩、宋良由,曾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省委书记,1949年底由陕南日报社调陕南公学,1951年后调到新疆民族学院任教务主任、秘书长、工会主席等职),青年团委书记谷岗(后任汉中地委秘书长)。学习期间学员均住校,仍享受供给制。
    陕南公学到南郑后共办了一期,1949年12月-1950年5月,在安康招收新生500多名,到汉中后又招收新生1000多名,共招收学生1500多名,并且撤系实行建立以队为组织的教学管理体系,分编为五个教学队,一队主任陈惠卿,二队主任柳子明,三队主任薛凤飞,四队主任张修文,五队主任傅蔚然,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在汉中地区工作,而5月第三期学员的毕业大会则成为陕南公学结束的标志。1950年夏陕南区委决定在陕南公学的基础上成立陕南干部学校(陕南干校,设生活指导、教务、秘书三个处,白友三(1908-2004)任副校长,牟铁铮任教务处处长、张树诚任生活指导处处长,宋良猷任秘书处处长),1951年2月1日中共南郑地方委员会在南郑市正式成立,陕南干部学校改由南郑地委领导,5月7日改名为中共南郑地委干部学校。
    陕南干部学校经中共南郑地委干部学校、中共南郑地委党校(1952年4月)、中共汉中地委党校(迁至汉中市)等变迁,1996年汉中撤地设市后,更名为中共汉中市委员会党校,成为培养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和理论骨干的学校。
    
  3陕南公学主要人物传略
  
    校长时逸之(1907-1982):又名赓昌,山西凤台(今晋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东南特委书记、岳南专署专员、太岳行署秘书长、陕南行署主任。新中国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副省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安市市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院长、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薄一波同志曾经说:“解放前后,太岳区调出来的好干部很多,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裴丽生,一个是时逸之(原陕西省副省长)”(见黎功德、韩仲昆、陆绶观、杨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裴丽生》一文),1987年7月30日在时逸之逝世五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文章《深切怀念时逸之同志》。时逸之1948年11月25日调任陕南行署主任,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任命为陕南行政公署副主任,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3月18日政务院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任命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兼),期间1948年12月-1950年5月一直兼任陕南公学校长。
    教育长黄觉民(1909-2003):四川岳池县人,1936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至1940年1月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期间,先后任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成都市西区区委书记,中共成都协进中学特别支部书记,1940年5月至1949年9月先后任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支部委员、宣传干事,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国际问题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国问题组组长,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秘书处长,陕北瓦窑堡中央直属大队第八分队队长,鄂陕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两郧地委地方干部学校副校长、地干校党组组长,陕南公学教育长、校委会副书记,南下服务团(四川干部队1949年8月改名南下服务团)政治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教育处长,重庆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兼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副教育长,西南局党校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大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四川大学顾问等职,1984年离职休养。1948年12月在郧县由陕南两郧地委地方干部学校副校长调任陕南公学教育长、校委会副书记,期间编写教材《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浏览:269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9/3/9 0:17:3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不祥中原突围部队在宁陕的活动(收藏于2024/3/2 19:35:12
黄德魁《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关于五分区各支队的组建情况(收藏于2024/3/2 17:34:29
李先进《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关于组建豫鄂陕五分区的回忆(收藏于2024/3/1 16:47:38
郭自强舞钢市境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综述(收藏于2022/6/2 21:08:33
党史叶舞支队的建立与抗日活动(收藏于2021/6/10 10:48:44
何帆(最高人民法院法时间开始了——最高人民法院史(收藏于2020/5/10 15:04:17
淳建国老红军傅忠海回忆录中,有关家父履历的一段记述(收藏于2020/5/10 14:58:34
淳建国在《中原突围史》中出现了爸爸的名字(收藏于2020/1/18 15:06:21
淳建国爸爸曾在叶县任职(收藏于2020/1/18 9:41:30
【党史】叶舞支队的组建与北上南下(八)(收藏于2019/1/22 15:40:0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红军后代论坛秦亚平兄(河马)帮助提供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解放战争时期的简况(访问10751次)
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玉琴同志在淳润堂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讲话(访问6039次)
淳建国红军后代论坛,红色家园论坛慰问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 慰 问 信(访问3393次)
黄陂县姚家集 ---- 老家(访问3322次)
淳润堂淳润堂 :“我是假党员?”(访问2879次)
淳建国 : 从西路军问题的争论成果中得到的启发(访问2863次)
陕南公学(访问2691次)
淳润堂 : 血洒镇龙关(访问2089次)
孙俊奇对最高法院建院初期一些情况的幸福回忆(访问1819次)
中共在漯河市最早建立的政党、群团、政权和地方军事组织(访问164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3/1 18:48:28
淳世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4 13:59:46
翟晓莉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8 12:02:5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10 22:07:00
访客我爷爷是李学先的部下程天述(评论于2015/3/26 10:01:5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