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弟弟淳建文发现的与爸爸有关的历史文献。文中记载的“荀润堂”,即是爸爸淳润堂。 一九四六年中原突围中,我们十五旅四十三、四十四团在旅长王海山率领下,走的南路,四十五团跟随中原军主力走的是北路。十五旅是原来红二十五军以陈先瑞为首的红七十四师的老底子,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七年在陕南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在陕南坚持了两年多,基层干部和战士大部分是鄂豫陕苏区的同志。 陕南有我们创建的老根据地。东部有红岩寺、袁家沟口等地苏维埃区政权,柞水西部也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在东江口、高桥、四亩地、柞水县营盘镇以北和沙沟街东南大山区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陕南的同志能吃苦,能打仗,游击队战斗力很强。中原军区部队能粉碎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建立起豫鄂陕根据地,同陕南地方政权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主力突围西进到陕南是农历九月底,部队还穿的单衣,有的还穿着短袖,一路征战跋涉,鞋早就穿烂了,大部分人赤着光脚片,敌人前堵后追,我们经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饭,我当时是十五旅组织科的副科长,部队机关精简,干部下基层,旅部的作战我也管,我又负责机要工作。因我跟首长,所以对当时的情况比较清楚。 我们在鄂西北接到军区来电,命令我们开赴豫鄂陕,建立根据地,目标是陕南,这个命令是在湖北房县大木厂镇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的。过江以后,经过郧西到镇安茅坪,又接到军区电令,要部队以镇安、柞水、宁陕为中心,组建五分区,李庆柳是政治部副主任,他对我讲:“要把长柞工委公开,让柞水保安队公开起义,组成地方武装。” 根据电令精神,我们计划先西进打开宁陕,在东江口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以东江口为五分区的中心,进一步打开柞水,把根据地连成一片。可惜我们到东江口还不到两天,敌人就追来了,面对敌人大军追剿堵截,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饭,没一点间歇机会,开辟根据地就更困难了。到镇安穆王坪锅场,又接到电令,因敌情变化,柞水保安队不能公开起义,长柞工委转移,命令我们分散打游击,发动群众,坚持斗。 我们便进行了整顿,将四十三团、四十四团改变番号,编成了三、六、九三个支队。从这以后,三个支队就开始单独行动。 五分区司令员是王海山,政委是汤成功,副司令员孙光,参谋长寇惠民,政治部主任曾燥,副参谋长辛远林,政治部副主任李庆柳。三支队:支队长先是孙光后是辛远林,政委李书全,参谋长肖良清,副参谋长陈右铭;六支队支队长黄德魁,政委荀润堂,副支队长陈云祥,副政委洪九畴,参谋长蔡祥彬,政治部主任林实夫;九支队:支队长刘昌熙,政委李震远。 五分区机关也编了一个支队,有四十三团第四连二营和原旅部一个侦察通讯连,一部电台。分区机关领导王海山、寇惠民、李庆柳、陈永寿随机关支队活动,实际指挥是陈永寿,这个同志是个营级干部,陕南人,能打仗,王海山同志几次遇险都是陈永寿同志抢救过来的。五分区机关支队的任务是指挥下边三个支队的活动,联络上下关系,没有打仗任务,是指挥机关,但实际上经常打仗。 我们开始由大木厂镇出发,途经竹山、竹溪到陕南的白河县,又从冷水滩渡过襄江到湖北郧西县上店子,经陕南山阳县白马塘、西沟,到镇安县的上茅坪、下茅坪、仁河口、马坪、铁炉坝、长坪,宁陕县的太山庙,又转向镇安杨泗、东川街、两河街到柞水营盘街龙潭、丰北河、长沟口等,我们在柞水从西到东,在秦岭山上与敌人周旋了两个来回。在柞水光头山、庙沟等地打过仗,在光头山打仗时,我因伤病离队,原想转移到参谋长寇惠民同志养伤的长柞工委去养伤,但没有去,后经蓝田县地下组织护送到了陕北。寇惠民同志在柞水西部受伤,后转移到柞水县营盘。长柞工委在营盘下街头有个地下联络站,这个联络站是一个老大爷开了一个小杂货铺,由营盘地下联络站将寇转移到长柞工委(陈家沟)养伤的。后来,由工委同志将寇惠民护送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我们第三次到营盘,接到电令,命我们向东集结统一行动,部队就向东进,后和一分区合并。 一九八四年五月 (李志强整理) 《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审核:雷学军 编辑:王麟刘文 |
原文 2024-01-25 09:06 发表于西北革命历史网 弘基文化 浏览:28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