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鲁彦及后人__作家鲁彦和夫人教育家覃英
鲁彦及后人永恒的爱

王鲁彦故居:斑驳老屋斑斓旧梦--=-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系列27

龚成文/摄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读者爆料 | 今日导读 | 热点网议 | 核心报道 | 商报炫图 | 商报精华 | 活动回顾 | 新闻月历
  
  
  您当前的位置 :东南商报网络版 > 宁波读本·人文 正文
  
  
  
  
  
  去妇保院检查可领孕妇徽章
  
  
  
  500克白茶拍出6.8万
  
  
  
  新一轮购车高峰到来
  
  
  
  好心人捐助4岁白血病女童
  
  
  
  
   王鲁彦故居:斑驳老屋斑斓旧梦
  http://dnsb.cnnb.com.cn 东南商报  07年04月01日 09:13:03
  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系列27
  
    王鲁彦像
  
  
  
    老墙门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小神童龚成文/摄
  
    周恩来评价他:
  
    自由先锋、文化楷模。
  
    鲁迅赞誉他:
  
    一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
  
    巴金称他:
  
    百年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火炬接力者。
  
    【生平】
  
    王鲁彦(1902 ̄1944年),原名王衡,宁轼成,后因敬爱老师鲁迅而改名鲁彦。我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革命家、世界语倡导者。著作有《鲁彦短篇小说集》、 《王鲁彦世界语小说译文集》等。
  
    【地址】
  
    位于北仑区大碶镇王隘村。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中秋,上海外滩,一个年轻人坐在石椅上,取下眼镜,静静等待巴金、胡愈之、索非等友人在此欢聚。旁边有几位洋人对这位近视眼品头论足,年轻人不屑理会,不动声色地从包里取出一份报纸阅览。洋人见状,不禁哄然大笑:“连ABC都不懂,还看外文报,把报纸拿反了也不晓得。”等洋人笑够了,年轻人这才慢条斯理地以纯正的牛津标准英语自言: “看洋报,要倒过来看,才有趣味哦。”几个洋人闻言大为惊讶,他们从未遇到过英语比洋人说得还道地的中国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鲁彦。
  
    独闯上海滩
  
    王鲁彦出生于北仑区大碶镇王隘村杨家桥畔官河边的王氏祠堂大屋,出生时颇有一传奇景象。
  
    光绪廿八年(1902年)某一天,清朝政府新编的第一首“爱国歌”问世,慈禧颁令各地举行庆典,而王隘村的礼炮受潮无法点燃。突然,一声宏亮的啼哭响彻四方,人们以为庆典的礼炮响起,纷纷涌向杨家桥头看热闹。这才发现,原来是村民王终海家生了一个男孩。如此响亮哭声村民还是第一次听到,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个男孩就是王鲁彦。
  
    王鲁彦在杨家桥畔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直至16岁出外。他离开约10年后,因一场火灾,使王家整幢大屋被毁。之后其父母移居村东前新屋“德馨堂”。王鲁彦一生只回乡探亲一次,年近80岁的王鲁彦堂侄王明岳至今记得当时的情形,那年王明岳12岁,王鲁彦已38岁了。王鲁彦戴着近视眼镜,颇斯文,看上去很瘦弱,他吃饭、上厕所时都有读报看书的习惯。后听说,他是因为养伤才有时间来探亲的。仅仅见过一次堂叔,但对王明岳来说,王鲁彦在他心目中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王隘村不大,小桥流水人家,200余户人家世辈以耕种为业。历史上虽未出名人大官,但淳朴的民风,开放的观念,村民老早就重视教育,兴办“一本学堂”。王鲁彦从小聪颖,6岁进入村东花墙门私塾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本学堂”学习。
  
    王家出了个神童,甚得其祖父王荣裕、其父王终海的恩宠,全家视他为掌上明珠,不惜一切培养其成大器。遗憾的是,就在王鲁彦14岁那年,祖辈过世,家道衰败。穷苦潦倒的生活已无法交齐昂贵的学费,小鲁彦被迫缀学。小鲁彦为了撑起贫寒的家,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4年的农村劳动使他饱受苦难,暗暗立志跳出祖辈们无法挣脱的苦难泥泞,去追求光明,去编织色彩斑斓的文学梦。
  
    16岁时,王鲁彦告别亲人和故土,只身闯荡上海滩。几经周折,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一家三菱洋行商店当学徒。每天他起早摸黑重复干着笨重的活,省吃俭用把挣来的钱寄回家。即便生活如此恶劣,王鲁彦也没有忘记利用深夜睡觉的时间,抓紧读书自学,时刻在透支着虽年轻却已虚弱的体质。他还写信给故乡的年轻人,介绍他们去上海赚钱读书,追求进步,勉励他们做有出息的人。
  
    生活在大都市上海,开阔了这位农民儿子新的视线,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激起了这位热血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抒写爱国情
  
    经过两年艰苦读书,王鲁彦深深地爱上了文学,开始写作小故事,还经常抽空去书店阅览,尤其喜欢鲁迅的文学作品,他被鲁迅一篇篇带枪的文学作品所迷恋,决心一生投身文学救国。
  
    为了能亲耳听到鲁迅的言论,1923年春,王鲁彦只身北上,追寻鲁迅。到京后,他非常顺利地获得了参加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课的旁听机会,如愿以偿地第一次面对面聆听到鲁迅的讲课,鲁迅也颇喜欢这位有志气、有文学才华的浙江同乡。王鲁彦虽在北京举目无亲,而他已把鲁迅当作自己的亲人、师长。课余期间,他经常到八道湾十一号周宅(鲁迅公寓)去串门,向鲁迅请教文学创作知识。期间,还得到了周作人、蔡元培等名师的教诲与指导,在北大读书学习,各项成绩名列前茅。
  
    1923年底,在鲁迅师友的推荐帮助下,王鲁彦赴湖南长沙协均中学任教。他在教务之余开始创作并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柚子》,共有11篇,用轻松滑稽的笔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诚实悲悯的灵魂。 《柚子》发表后,不仅受到鲁迅、蔡元培等北大师友们的高度好评,更激发了长沙人民的爱国热情。
  
    1927年,王鲁彦赴武汉参加了进步文艺社团,公开身份任《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同年,发表短篇小说《黄金》。作品以一个热血青年对生活、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与激情,唤醒人们要振作精神战胜困难。1930年,王鲁彦至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福建、上海、陕西等地,从事地下党的进步文艺活动。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反动当局躏辱人权、迫害同胞的罪行。193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野火》 (当时书名为《愤怒的乡村》),向读者展示了浙东农民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他创作上的最高水准。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鲁彦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领导工作,后被选举为桂林分会主席,一心致力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人民文艺的组织发展与宣传教育工作,并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组织领导的第一本大型抗日文艺刊物,鲁迅、冰心、巴金、丁玲、郭沫若、胡愈之等大批作家,都曾在王鲁彦主编下发表过抗日文艺作品。在这期间,王鲁彦先后发表了《伤兵医院》、 《童年的悲哀》、 《旅人的心》、《随踪琐记》等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一篇篇似刀如枪,激发起许许多多爱国将士为国捐躯、甘洒热血的抗战热情。
  
    结缘世界语
  
    王鲁彦最早接触世界语,是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课之后,并经蔡元培、鲁迅的介绍认识了爱罗先珂。爱罗先珂是一位颇有才华的盲人语言学家,并用世界语周游欧洲,后又从日本来到中国,得到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胡愈之、北大校长蔡元培等文化友人的热心帮助,并邀请他任北大世界语学校讲师。王鲁彦十分敬慕这位俄国老师的执着,在名师辅导下,王鲁彦掌握了世界语的基本知识。
  
    带着爱世界、爱人类、爱和平的伟大抱负,王鲁彦开始了他世界语文学翻译、创作、推广的革命生涯,他告别鲁迅,离开北京,南下长沙,在协均中学推广教授世界语。
  
    两年多的长沙生活,王鲁彦感受着孤苦又快乐的日子,白天给学生热情教授世界语,晚上他在这块世界语文学翻译的园地里辛勤耕耘。1926年7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王鲁彦写的第一本用世界语译著的外国优秀作品《犹太小说集》,不仅让译界为之震惊,也让许多中国读者第一次了解到犹太民族的奋斗故事。
  
    两年后,王鲁彦应上海世界语负责人胡愈之的聘请,到该学会主办的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担任世界语教师,其中还有胡愈之、巴金、索非等老一辈世界语教师。共同的理想、相同的事业、一致的目标,使王鲁彦与巴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这一年也是王鲁彦世界语翻译创作的高峰期,先后翻译出《世界语短篇小说集》、 《显克微支小说集》等中外文学精品。为此,茅盾在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上撰文“王鲁彦论”文章,高度评价王鲁彦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和世界语文学翻译所取得的成就。
  
    奋战在前线
  
    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贤内助。经过几年风雨,相濡以沫,从长沙教书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婚,妻子谭谷兰始终追随着他,帮助着他。谭谷兰出生名门望族,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唐宋诗词,还精通各种外文与世界语,因此,她成了王鲁彦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时的得力助手和第一读者。新婚不久,她就随王鲁彦前往福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泉州乃至整个福建的世界语运动,就是在王鲁彦组织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王鲁彦被推选为泉州市世界语学会会长之后,创办了我国南方第一本世界语会刊《新声》,开展世界语宣传培训活动,不知有多少泉州的热血青年跟着王鲁彦用世界语进行过进步活动。在泉州6年,他先后创作发表著名的文学译作《苦海》,果戈里小说《肖像》,克罗地亚小说《忏悔》、《失掉的影子》等书。
  
    1937年7月抗战暴发,王鲁彦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前线,赴汉口参加由郭沫若领导的抗日文化工作。王鲁彦在武汉的近4年时间里,始终奔走在抗日第一线,他撰写文章,向海内外深刻揭露日寇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真实客观地报道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事迹。1200多个日日夜夜,都记录着这位年轻的革命文化战士所走过的青春脚步。
  
    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和白色恐怖的加重,部分左翼作家以及抗日进步文化人士纷纷赴香港后又辗转至广西,王鲁彦同期也从香港转至桂林,与众多革命将士一道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主编了《文艺杂志》,组织和团结国内爱国抗日人士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抗战中的《文艺杂志》及主编王鲁彦名扬抗日阵线,威震敌胆。
  
    1943年10月,常年漂泊在外,日夜奋战在文化前线的王鲁彦,终于积劳成疾,病情一步步恶化。1944年8月26日,王鲁彦拿着他永不停止的笔,走完了短暂而光荣的42个春秋,永远长眠在桂林七星岩抗战陵园之中。
  
    王鲁彦不幸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国内外许多文化界同仁,尤其是他生前好友巴金、邵荃麟、曾敏之等冒着生命危险赴桂林,为亡友作最后诀别。当时中共中央及中央有关领导都发去唁电,时任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亲自致电吊唁: “自由先锋,文化楷模”。老作家巴金痛苦万分,挥泪撰写悼文《写给彦兄》,文中情真意切,天地动容。 现在,故乡的“一本学堂”青墙蓝瓦的校院依照,但斯人已去。流淌在杨家桥的水,依然朝东而去。斑驳苍苍的桥畔台阶,是否还记得王鲁彦追求光明真理,迈上革命大道的第一步。
  
    【链接】世界语
  
    世界语的创造人是波兰籍柴门霍夫博士(1859 ̄1917年),是人造的中立的国际辅助语。世界语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世界语的诞生,使全世界打破了民族隔阂,消除了民族歧视,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毛雷君
  
  
  
  
  东南商报网络版 联系电话:0574-87688768E-mail:dnsb@cnnb.com.cn MSN:dnsb-nb@hotmail.com 浙备字ICP123456号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提供支持 copyright(c)2006 DNSB.CNNB.COM.CN,BBS.87270000.COM
  
原文07年04月01日 发表于http://dnsb.cnnb.com.cn 东南商报  浏览:134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7/5/25 23:48: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苏 钧 泽*世界语运动在泉州(摘要鲁彦之活动)(收藏于2009/5/25 6:44:12
唐弢乡土文学---<晦庵书话>1995年版,三联书店(收藏于2009/5/16 23:28:23
田汉,赵景深与鲁彦---摘自<记田汉>(收藏于2009/5/15 23:39:31
http://xcb.bl.gov.cn/info.asp?info_id=2677海儒之士北仑名家(收藏于2009/4/29 11:43:11
加可木南关于鲁彦译著--摘自<要学会热爱人民>一文(收藏于2008/2/6 11:09:49
庄瑞 庄企雄王鲁彦和周恩来(收藏于2008/1/4 9:02:44
李辉一点回忆(摘录自<<萧乾传>>)(收藏于2007/12/28 22:39:33
曾华鹏《王鲁彦论》后记(收藏于2007/12/28 22:02:11
王鲁彦作品研讨会在北仑举行(收藏于2007/12/28 8:28:27
沈斯亨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收藏于2007/12/28 7:37: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沈斯亨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访问6914次)
叶圣陶读《柚子》(访问6068次)
王鲁彦活在人类的心里(访问4466次)
刘增人陈子善王鲁彦四十年祭(访问4395次)
方璧[茅盾]王鲁彦论(访问3946次)
施蛰存重印《黄金》题记(访问3834次)
鲁迅鲁迅论王鲁彦(访问3539次)
吴 长 盛王鲁彦与世界语(访问2903次)
王莉莎忆起儿时父亲在世时......(访问2504次)
北仑区地方志编撰室北仑区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三——《北仑人物(上)》(访问217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28 21:29: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7 19:46:26
luyanhouren注明(评论于2009/5/25 6:53:4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鲁彦及后人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