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严恺年谱
严恺始祖严怀英(号仲杰),于唐昭宗天佑年间(公元904年)从原籍河南光洲府固始县随王师入闽,卜居侯官县(今福建闽侯)阳岐乡。传至二十六世祖严宝璋,为严恺之祖父,于1878年去世。严恺之父严文炳,字彬亭,生于1868年,1920年在北京病故。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并长期在该校任教。1912年移居北京,先任职于海军部,后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之前身)。严恺母亲陈氏(1870-1923)。严恺有兄、姊5人:大姊严能静(1897—1989),曾任小学教师和图书馆职员;大哥严又彬(1899—1965),曾任海军副舰长;二哥严铁生(1902-1982),曾任铁路总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三哥严煦(1905—1969),曾在铁路、公路部门工作;二姊严铁民(1908—1968),曾任中学教师。 严恺1912年8月10日诞生于天津,旋随父母移居北京。小学就读于北京第三十九小学,起名严钰。父母相继去世后,与二姊一起投奔当时正在沪杭甬绍段铁路任见习工程司的二哥。就读于宁波敬崇小学。1925年毕业后考入四明中学,1926年秋曾一度就读于上虞之春晖中学。1927年考入浙江省第四中学(现宁波中学)。1929年高中未毕业即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33年毕业。 1933年21岁 7月,毕业于唐山工学院,被分配到沪宁沪杭甬铁路杭州工务段任实习员。 10月,到湖北武昌,任省会工程处工程员,参加武昌城市建设和防汛等工作,曾为当地设计了一座新颖别致的钢筋混凝土刚架桥。 1935年23岁 7月,考取中央研究院用庚款选送赴荷兰学习土木、水利工程的研究生。 10月,到荷兰,经甄别测验,允许入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工程师学位,并利用假期学习德语和法语,同时到工程单位和水工试验所等处实习。 1938年26岁 7月,获土木工程师学位。 8月,离开荷兰,在德国、瑞士短时逗留后到法国。 10-11月,在法国格林诺布(Grenoble)学习法语。 11月,赴马赛,搭法国邮轮回国。 12月初到达昆明,患猩红热住院治疗。 1939年27岁 2月,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跑遍云南省勘察可供开发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弥勒县的竹园坝工程当即得到实施,发挥了效益。 1940年28岁 2月,离开云南,至四川重庆沙坪坝,受聘为因抗日战争内迁的中央大学,任水利工程系教授。 7月,与西南联大经济系毕业生陈芳芷在成都结婚。 9月,回到沙坪坝,经刘宅仁教授介绍,陈芳芷到重庆金城银行工作,不久调至沙坪坝支行。 1941年29岁 7月25日,长子严以强出生。 1942年30岁 9月,受行政院水利委员会聘在中央大学的水利讲座。 1943年31岁 9月,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李书田邀请,到当时因抗战迁西安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简任技正兼设计组主任,完成了《黄河下游治理》、《宝鸡峡水电站工程》、《渭河治理》等规划设计项目。 1944年32岁 8月,发表《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一文,刊登在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季刊第一卷第八期。 1945年33岁 2月,调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长,进行宁夏灌区的地形测量和水文测验,并完成《宁夏河东河西两区灌溉工程计划纲要》。 1946年34岁 6月,回到迁回开封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任研究室主任,兼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在《水利》第14卷第四期上发表《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 1948年36岁 2月,赴上海,任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并被上海市公用局聘为港工讲座。 受命治理钱塘江北岸倒塌的海堤,突破传统的立壁式堤坝,设计出斜坡式海塘,以“软对抗”方式对抗海潮,抗涌潮效果好,至今屹立在杭州湾北岸。 1949年37岁 1月31日,次子严以新在上海出生。 数次赴山东、苏北勘察沂、沭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1950年38岁 11月,作为高校代表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年继续多次赴山东、苏北勘察沂、沭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1951年39岁 被政务院任命为塘沽新港(后更名为天津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参加新港的恢复、改建和扩建工程。 在《华东水利》1卷1期上发表《潮汐问题》一文。 11月,再次作为代表参加抗美援朝代表大会。 1952年40岁 8月,到南京,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刘宠光副部长),旋任副院长。 11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 1953年41岁 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 1955年43岁 4月,经国务院任命为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44岁 1月14日,小女严以方出生。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7月,兼任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7年45岁 在《华东水利学院学报》第一期创刊号上发表《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一文。 1958年46岁 3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华东水利学院院长。 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担任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工作组组长。 应邀到波兰讲学,并访问苏联。 1960年48岁 8—10月率天津新港回淤研究专家组到苏联访问。 担任长江口治理研究领导小组组长。 1962年50岁 受水利部委派,率专家组到福建沿海视察遭受台风严重损坏的海堤,设计斜坡式海堤。 1963年51岁 率专家工作组到福建沿海考察,在福建莆田建立海堤实验站,在浙江慈溪建立保滩促淤实验站。 率专家工作组赴广州解决白藤堵海工程善后工作问题。 在《新港回淤研究》第一期上发表《天津新港回淤问题》。 1964年52岁 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53岁 4月到金沙江考察通航问题。 6—8月,赴荷兰和法国考察海岸工程。 1966年54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工作,接受人民群众审查。 1971年59岁 4月,恢复工作,任教育革命组副组长。 1972年60岁 9月,任华东水利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61岁 4—6月,率中国水利考察组出访美国。 6月,担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1月,任华东水利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5年63岁 4-5月,再次赴广东,会诊珠江三角洲。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上报水利部。 1976年64岁 3—5月,率代表团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二届国际大坝会议,并考察墨西哥的水利建设。当选为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7年65岁 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9月,到连云港参加有关连云港回淤和建设问题的会议。 1978年66岁 作为江苏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与二哥严铁生(湖北代表)相遇。 1979年67岁 7月,到大连参加中国海洋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学会副理事长。旋参加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长。 11月,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政府间理事会会议,当选为理事会副主席,担任IHP中国委员会主席。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领导小组,任领导小组成员兼科研技术组组长。 1980年68岁 2月,任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技术指导组组长。 3月,率领海岸工程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十七届国际海岸工程会议。 6-7月,到印度参加IHP亚洲地区会议后,赴巴黎参加IHP第八次执行局会议。 10-11月,率中国水利科研教育代表团访美,并与美国四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1981年69岁 2月,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 3月,赴巴黎参加IHP第九次执行局会议。 8月,赴巴黎参加国际水资源大会第四届理事会议。 1982年70岁 3-4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十次执行局会议,并访问联邦德国。 8月,在上海水利座谈会上提出对长江口治理和上海市防洪问题的看法。 11月,赴巴黎参加IHP第五届理事会,并访问爱尔兰。 1983年71岁 3-4月,率中国海洋工程代表团赴斯里兰卡参加第一届发展中国家海岸与港口工程国际会议(COPEDEC),被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 6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十一次执行局会议。 12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华东水利学院名誉院长。 1984年72岁 3-4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六届理事会议,并访问荷兰。 6月被任命担任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兼科技组组长。 8-9月,率代表团赴美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海岸工程会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改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任名誉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