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如棋,纵横十九,交错三六,光荣与梦想,苦难与坚忍,皆在其中。
乱世中的大地,动荡而彷徨,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时起兮何处终。 乱世中的男儿,慷慨而狂热,沸腾的鲜血,浇灌着一个新时代的胎儿。 怀念那些人们,那些在乱世中漠然生死`决意前行的人们,那些倒在终点前`仍然笑着的人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是历来中国所有智者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国家有过无数的苦痛,在每一次痛苦的挣扎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男儿,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要站起来,走下去,用我的双手结束这个时代。 东汉末季,正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英雄豪杰`智士谋臣是演员,征伐战乱`斗智用计是节目,而掌声,则是无数黎民百姓的血泪。 历史中的诸葛亮,正如轻雾中的面孔,如梦如幻,似笑非笑,若清淅却模糊。 本文试图从隆中对,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演变,诸葛北伐时的形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先看隆中对。这篇战略计划目的是一统,基础是四个:对内以益州为基地,东占荆州,北据汉中,对内结好孙权。前提条件是一个:天下有变。实现手段是两个:荆州军团北进宛洛,本部军团攻取关中东进,形成对魏的钳形攻势。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此至221年孙权袭取荆州,是蜀汉最强盛的时期,对照隆中对确立的战略计划,除了前提条件之外都具备了,更不用说文武济济皆一时之选。如果北方有变,则依计行事,大功告成。然而历史拒绝假设,曹操治下不可撼动。 或许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刘备于220年最强时期为何不联孙北伐。这就涉及到南北实力对比的问题,在三国时期,无论经济重心`人口规模`还是技术生产等,北方都胜于南方,更何况南方一分而二。这就决定了魏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军力单独对蜀或吴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以南统北必须满足北方内乱实力削弱即天下有变的条件,非此不可,甚至我认为即使蜀汉孙吴复生,名将辈出,如果没有“天下有变”,228-251年间的曹魏仍然是无法征服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有趣的是,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奇胜的巧妙与光辉,而忽视了正合的重要作用。以奇胜通常只有在正足以合也就是双方实力至少能暂时相抗的时候才有出现的机会。奇胜方的最低实力要求与他方领导者的智力成正比。而在战争中尤其是长期战乱的年代,正合是首要的,强大的实力,足以压制其他竞争者的力量,是治国者必须优先追求并实现的目标。就像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再多的像珍珠港一样的奇胜也不能让日本打败美国。全球第一的工业规模,“所有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无与伦比的综合国力事实上使得美国只用一只手就牢牢掐住了竭尽全力的日本。要知道,瞬间的灿烂光辉虽然夺目,可是笑到最后的,却是恒久的淡淡光芒。 毫无疑问,蜀汉的臣子们,论综合能力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可是,论地位,诸葛是始终的第一吗?207年诸葛出山,时值刘备极弱期,“犹鱼之有水也”。209年诸葛与庞统同任军师中郎将,211年刘备西进益州,诸葛与关张赵同守荆州,注意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兼荡寇将军,诸葛的名份在其之下。庞统死后,214年诸葛入川,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此后直至221年,诸葛一直料理蜀汉内政,刘备则亲自统军征伐,可以说诸葛的政治才能于此发挥淋漓尽致,但军事才能则难以体现。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任丞相,至此方才真正确立了在蜀汉臣僚中的最高地位,222年刘备败亡,托孤白帝,事实上使诸葛亮确立了在蜀汉政权中的最高地位,刘禅就是傀儡,只是诸葛堪为忠诚典范,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关于诸葛的地位演变,关键人物就是刘备。三国志中评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从这八个字就可洞悉全局。三国演义中“状刘备之仁而近伪”,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谈刘备脸皮之厚当时第一。仔细想想这些说法,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刘备对诸葛虽言听计从,但绝不完全信任,其真正放心的是跟随已久的关张等。后期诸葛亮地位一升再升,一方面是因为诸葛本身卓越才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庞统之死使刘备手下再也没有类似的人物可以制衡。指出这一点很残酷,刘备竟然不完全放心诸葛亮,居然有提防之心。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太不应该了,诸葛亮天下无双,忠心不二,如果招揽到他完全可以放心委任,尽付大权。但是刘备绝不会也绝不能这么看,历史并不是玩三国游戏,诸葛亮的名声是终其一生表现所形成的,而刘备如何知道诸葛未来的声誉. 时值乱世,臣夺权弑主的事例屡见不鲜,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智慧令刘备又敬又怕,他如何知道面前的是辅汉祚之诸葛孔明而非夺魏权之司马仲达。刘备身为雄主,自非泛泛,时刻保持麾下势力制衡才是确保手下忠诚的最佳方法,具体说来就是使武将文臣互不隶属,谋士有大权而无高位,即使反叛也缺乏足够的号召力。最好能多得谋士,组织智囊团,孔明,庞统,法正等并驾齐驱皆为我用是最理想的状态。这倒不是说刘备无情或诸葛亮值不值得信任的问题,而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这样做是最正确最符合自身利益的。 最后谈谈白帝托孤,个人认为这一幕充分展现了刘备与诸葛的性格为人。对刘备而言,诸葛掌权已是既成事实,他日篡位与否已无力阻拦,不如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所谓“如禅不才,君可自取”,其实刘禅不才是事实,君不自取才是重点。白帝城中,君臣两人,心照不宣,个中曲折,深堪玩味。 然而,历史是最无情的,蜀汉人才相继凋零,将诸葛送上蜀汉第二的高度(注意即使庞`法不死,诸葛也应稳居第二但是蜀汉不会有谋士断层,也就是说会形成文臣制衡的局面),右手又终结了蜀汉的辉煌。 220年时的诸葛,意气风发,220年时的蜀汉,如日中天。无奈造化弄人,仅仅不足两年,关张亡,荆州失,蜀军惨败夷陵,自此盛况不再。 历史卷过一页,蜀汉进入诸葛时代。 此时的诸葛亮却没有任何欣喜之情,荆州失,南中叛,荆州军团覆灭,蜀中精锐尽没夷陵,曹魏虎视耽耽,东吴冷冷旁观。这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相比前两年的鼎盛,简直恍如隔世。 诸葛并没有退缩,他咬着牙站起来挑起了千钧重担。无负于中国智慧化身的千秋美名,到227年上出师表,不过五年蜀汉完成了奇迹般的复苏。但是客观的讲,并没有改变魏蜀之间的巨大差距,诸葛能做的,只是艰难地,将距离从一百步减少到五十步。 对诸葛的批抨,集中在两点:第一,军事才能不够;第二,强行北伐,师老无功徒耗国力。 曹魏的军力,可大概分为四部:对抗东吴的淮南军团,压制蜀汉的关陇军团,从东北到西北防守漫长北方边境的军队,集中在许昌邺都地区的御林军团。 魏的人口是蜀的四倍,可见兵力大约也是四倍于蜀。 227年的蜀汉,丁九十八万,将士不超过十六万,减去蜀东防守东吴的三万军队,留守成都及附近的军队,一次北伐理论上能动用的总军力不过十万,“蜀道难于上青天”,粮草与后勤更是难以为继。而对曹魏而言,本土作战,无论动员的军队和后勤供应,均好于远道而来的蜀军;统军将帅,司马仲达`曹真`张邰 `郭淮皆非泛泛之辈. 孔明对仲达,正是三国舞台中期最耀眼的一幕。两个男子,微笑,冷笑,舞着眩目的舞步,挥洒着全天下的目光。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确不是首屈一指,的确不如曹操甚至周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或周就可以打败诸葛。诸位试想,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人,能率领劣势兵力,在敌方的领土,对阵优秀的统帅和优势敌军,还能屡次采取攻势?又有几人, 能“对敌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且“连年动众”还有后勤补给极其困难而丝毫不落下风?应该说诸葛善守不善攻,“诸葛一生唯谨慎”并不是白说的。 严格说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并且甚至很难称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这是由实战功绩决定的。如果当时曹魏有变,或魏军统帅都是夏候驸马一类的人物,那诸葛未尝不能作为一统天下的文武全才载入史册,只是历史拒绝假设。中国历来很少名将对决,廉颇长平对白起,未分胜负已换将。但是孔明关中对司马,倒可以看成前者的另一个版本,只是对阵双方主帅的政治力更胜军事力。 如果尖锐,可以说诸葛只是一个被美化的失败者。没错,但是听到这样的话,总令我心中一痛。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将悲剧`英雄`天意融为一炉,堪称一部完美的YY作品。YY自有高下之分,我喜欢三国演义,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体内并没有创世神的封印一类,在五丈原最后的秋风中也没有领悟到终极力量。 人们在潜意识中,需要一位完美人格与无双智慧的偶像,诸葛千百年来蒙着这样的面纱,但是,最令人敬仰的,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虽然优秀但也会失败的人。迷雾中步下神坛仰天长叹的,才是真实的诸葛。 事实上最令人困惑的,是诸葛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为何一再北伐,竭力而为。228年-234年七年北伐,此时蜀汉没有荆州军团配合钳形攻击,曹魏更不曾“天下有变”。亲自制定隆中对的诸葛,难道真的看不出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吗,不然。在出师表中谈到:“臣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正如三国志中所言:“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诸葛那种矛盾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一点原谅我无法多说,因为我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那种在命运的狂风中摇晃着,勉强站稳,力图逆风前行却后继乏力的感觉。 北伐的七年,如同落日的余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诸葛绽放着千倍的光芒,夺目而不刺眼,全天下都感觉到这种光辉,黄昏里淡淡的残阳,仰着头向着天慢慢黯然的背影,全中国都为之泪流满面。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或许,是强者,都有逆天的本能吧。只是老天冷冷地,用一只手把他压在了天命这座五指山下。 那位二十七岁时英姿焕发指点江山的微笑青年,那位明智肃毅一丝不苟的蜀汉丞相,那位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的相父,在五丈原的寞寞秋风中,叶落星殒。 |
浏览:83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