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传奇__天籁之音
传奇

难忘往事 深刻怀念--纪念恩师林徽因诞辰百年

罗哲文

  感谢玫提供本文!!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转瞬60多年过去了,但恩师林徽因先生的音容笑貌、对学生晚辈的关爱深情,特别是她那种侃侃而谈、妙语风生、博学多闻、才情洋溢的风度,尤其是对我这个当时来自山村孩子循循善导、热心教诲的思情,使我时刻难以忘记。
  
    古建筑的启蒙受教
  
    1940年冬,我考入了因抗日战争迁到我的家乡四川宜宾李庄(当时属南溪县)的中国营造学社,其时林徽因先生已经得了肺结核,病卧床上。我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文稿和练习为报告画一些插图。不久是她见我测绘画图有培养前途,便把我调到梁思成先生手下,进一步学习画古建筑的平、立、剖图,并教我学习古建筑的知识。当时学社招考的只录取了我一人,所以她特别关心,叫我用心学习。她曾送我一函思成先生所著的《清式营造则例》,她说这是学习中国建筑的入门书,是梁先生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其他资料,并采访请教了许多老工匠师傅们整理出来的,6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地在翻阅、查询这本书。此书有一个长篇《绪论》,就是徽因师写的。她把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建筑形制、结构原理、艺术特色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说,并对中国古代建筑作了高度的评价,她说:“中国建筑始终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貌,形成一个极特殊、很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她根据建筑学的理论原则着重分析了中国木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它“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木结构法,并且由之而产生的“最庄严美丽的”各种形式的屋顶。
  
    然而徽因师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的。她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的结构、建筑的形式必然要发展要变化。在她这篇《绪论》中,最后明确指出:“可巧这一时期,有新材料新方法在欧美产生,其基本原则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构架制同一学理。而现代工厂、学校、医院,及其他需要光线和空气的建筑,其墙壁门窗之配置,及铁筋混凝土及铜骨的构架,除去材料不同外,其基本方法是与中国固有的方法相同的。这正是中国老建筑产生新生命的时期。”
  
    虽然已经60多年过去了,但恩师的启蒙授教的惠泽,特别是关于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让中国古建筑产生新生命的观点,在我对古建筑保护工作,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中一直在遵循着,永远不忘。
  
    鼓励我们学英语、学文学
  
    抗战时期的李庄,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集中了中央研究院的几个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被称之为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他三处为重庆、成都、昆明)。学术和学习风气很浓厚。徽因师是一位上个世纪初著名的诗人,她不仅新诗著名而且在古典诗文上也很有造诣,她的英语非常之好。在当时的专家学者傅斯年、陶孟和、李济等人之中,她的英语是最出众的。我常听他们在休息日用英语畅谈,她都独领风韵。在当时学社的工作人员中年轻者居多,她鼓励我们要学外语和文学艺术,她说建筑与文学艺术是共通的。她主动教我们英语,为我和莫宗江先生讲过英语课,由于她身体的原因,虽然只是开了个头,但对我们的鼓励很大。
  
    最使我难忘的是她鼓励我们学古典诗词文学,她知道刚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来学社的卢绳先生古典诗文很好,就让他为我们讲古典诗词文学。在学社中学习古典诗词文学蔚然成风,连她和思成师都尊称卢绳为“卢老师”。60多年来,在文物古建筑工作中英语和古典诗词文学使我获益良多。我也在工作中不断习作一些诗文,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的文物建筑生涯。
  
    艰难时世中的学术研究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十多年来对古建筑调查研究学术工作积累总汇的成果,可以说是在中国文物建筑科学研究奠立基础过程的重要档案资料,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克服了许多困难,自编、自抄写,自己在石印药纸上绘图,自己印刷、装订,连徽因师的老母亲都被她动员参加了折页子的“战斗”。当然思成师的决策很重要,而实际的主持和推动是徽因师,她的功劳不可不记。
  
    学社汇刊七卷两期虽然是土纸手写手绘石印,手装手订,印刷质量甚差,但其中发表的文章确是很有价值的,如梁思成先生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和《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文》、林徽因先生的《现代住宅设计参考》、刘致平先生的《云南一颗印》民居和《成都清真寺》、莫宗江先生的《宜宾旧州坝白塔宋墓》,王世襄先生翻译的《嘉祥武梁祠研究》等都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不朽之作。这两期上的不少文章的抄写、插图都是我的习作,为我以后的古建文物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卷汇刊中发表了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央大学建筑系所设的桂辛(社长朱启钤字桂辛)奖学金获得者朱畅中的《邻里单位》的论文。这是当时最时尚的市镇规划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后来清华大学营建系开设市镇规划课程的先导,据我所知徽因师一直把建筑与城镇规划视为一体。朱畅中这篇获桂辛奖的论文,徽因师给我为之绘图抄写时特别说了她的意见,她认为中国古代早已有了邻里社区的规划。在清华营建系早期她专门安排学生调查蓝旗营的调查研究就是早有成竹的。
  
    中国营造学社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古建筑的实地考察,测量绘图,并对其年代鉴定,结构分析和有关艺术(雕塑、绘画、彩画、碑刻)等的研究。学社同仁就是在辗转流亡中,也要抓紧时间进行。
  
    1945年8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日本侵略者终于投降了。八年抗战结束,被迫流亡内迁到四川的所有机构都在准备迁回原地。中国营造学社也迁回了北平。全体人员转入清华大学开办建筑系。同时,因思成、徽因师主持的学社成果卓异,又经过八年抗战的烽火洗礼,感情上实在难以割舍。于是徽因师建议,由清华大学与营造学社合办中国建筑研究所,在培养学生的同时继续古建筑的勘察研究工作。
  
    这个研究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果就是在1948年,为南下的解放军编写了《中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发放到接管人员手中。
  
    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徽因师积极投入了伟大祖国的建设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国旗、国徽的设计。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报上登出了国旗、国徽图案征选的启事。思成、徽因师都十分的高兴,要积极参加投稿,尤其是徽因不仅熟谙建筑而且独具艺术和文学的才华,在美时曾专攻艺术。于是她发动全系同仁都参加投稿竞选,特别要我参加。我当时国旗、国徽都投了稿,国旗设计还得了第二名。在思成师的带领下,全系教师全力以赴,从许许多多图案中进行综合修改。大的修改原则都由思成、徽因师决策。在方案设计和绘制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徽因师把我们找去亲自教了我们如何绘画五星、天安门、稻麦穗、齿轮等的技法,特别是五星如何能画得又快又准。可惜最后国徽通过后,他们二人都卧病床上未能参加集体照。
  
    其二是积极参加北京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1953年8月20日,北京市政府出面召开了一个“关于首都文物建筑保护问题座谈会”,主持人是吴晗副市长。思成、徽因师均在会上做了发言,特别是徽因师的发言内容很是丰富。
  
    徽因师首先谈了保护文物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是统一的,不应该把它当成必然的矛盾来看,就算是出现了矛盾也能够很好的解决。有人把它看成是必然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首先考虑拆。如果把保护与新建设发展首先考虑是统一的,出现了矛盾也可以解决,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应首先考虑如何想办法去保,想办法去解决矛盾而不是首先考虑拆。在谈到保护文物与新建设是统一的问题时她特别举了罗马、巴黎大都市中,古文物建筑与新建设相互交辉的情况,并且说中国建筑在科学和美学上的价值都不比欧美的建筑差。中国建筑最成功的木构架和最庄严美丽的各式各样的屋顶比欧美建筑更具美的价值。把它们保护下来将来有钱了好好修整一下,给全体市民、全国人民以及外国友人来参观欣赏,有多好,如果把它拆掉了,一切都没有了。在谈到古建筑的作用时她又强调了她在给《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绪论》的观点,要学习和继承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保护旧的是为新建筑保存优良的传统”。她谈完了“保护文物和新建设是统一”的问题之后,已经显得很疲倦,吴副市长请她喝口水,歇了一会儿,又接着发言,对北京市保护文物建筑提出了批评。她说:“北京市保护旧文物建筑多半属于宫殿、庙宇,对民间建筑便没有注意。艺术从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宫殿艺术,一个是民间艺术,后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面,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她谈到的民间建筑内容很多,特别是民居的四合院、作坊、铺面等的价值和重要性,应该很好地调查,选择一些加以保护……
  
    这一次座谈会的发言,是她最后一次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保护原则、保护范围、保护作用的全面性阐述,我认为实在太重要了。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北京文物建筑保护史上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声闻”了恩师的卓识诤言,并相继参加了城墙、牌楼等的联合调查,但是于当时的历史情况,自1954年以后北京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形势逆转,城墙决定拆除,牌楼决定拆迁。徽因师的病情急剧恶化,1955年初与思成师均住入医院,4月1日,一代文坛、艺坛、匠坛巨星过早陨落。
  
    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时我参加恩师告别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兹当她诞辰100周年之际,写了几件事情以为怀念,以志不忘。
  
    作者简介
  
    罗哲文,中国文物与古建专家。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半世纪以来把毕生心力献给了祖国的古建筑文物事业,对全国重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项目或自己主持设计,或参加主持方案评审数百处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华名楼》、《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园林》等。
  
  
原文 发表于http://www.sina.com.cn 2004/07/22 16:40 北京晚报  浏览:67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7/24 10:14:4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松南禅寺发现与林徽因无关(收藏于2007/1/8 16:05:18
★ 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杭州(收藏于2007/1/3 23:13:03
不详林徽因画传:方砖铺地的北京四合院(收藏于2007/1/3 23:09:41
对话记者:张继合踏遍长城万里遥--对话罗哲文(收藏于2007/1/3 23:02:51
记者 吴荷林洙:梁思成眼中的林徽因(收藏于2006/12/29 0:25:26
林洙林徽因是永远的女主角(收藏于2006/12/29 0:11:23
央视六十年前的“文化苦旅”(收藏于2006/12/27 23:28:13
央视去大后方(梁思成、林徽因部分)(收藏于2006/12/27 23:19:48
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 (全文)(收藏于2006/12/26 23:23:28
未知西南联大传奇(收藏于2006/12/26 23:21:4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刘国庆那一双眼睛——访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洙(一)(访问10660次)
费正清林徽因之死(访问6629次)
王雪明林洙采访记(访问6123次)
丁言昭林徽因的故事(二)(访问5667次)
时影(著)民国名媛(访问5159次)
陈宇文解读林徽因(访问3681次)
李思瑾从林徽因到人生(访问3668次)
湿湿碎【论文】我的毕业论文:曾经受过低度评价——《林徽因小说研究》(访问3455次)
记者 吴荷林洙:梁思成眼中的林徽因(访问3453次)
采访:祝晓风林徽音《人间四月天》是写给徐志摩的吗---梁从诫访谈(访问320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Joanne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9/18 19:50:3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7/15 19:16:4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2/11 15:52: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9/10 15:47: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2/18 16:55:5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传奇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