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水龙吟__大漠孤鹰锦马超
水龙吟
30937号馆文选__云中漫步——逐梦篇

乱世纷纭话孟起

天涯雪

  一有勇无谋与文武双全
  
  人言“金吕布,银马超”,又道“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似乎人们很喜欢把马超和吕布放在一起,这两人除了武力同样惊人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勇而少谋。
  
  在此,我不想评论吕布,只想谈谈马超。
  
  在《演义》中描写马超的主要有两处:一是潼关战曹操,二是葭盟会张飞。葭盟一说是罗氏虚构,而无谋之说始自潼关一战。就从潼关说起。
  《演义》言:马超因其父为曹操所害,而统凉州之兵,率众十万与曹操对峙于潼关,其叔父韩遂相助,曹操抹书离间韩马,马超中计,而兵败凉州。因为马超是主帅,所有的进退攻守皆由他决定,所以中计的是他,无能的是他,他自然要为最后的失败负全责
  。
  在为马超的智力下结论之前,先看一场真正的潼关之战。
  公元211年,马超与关中将领共十人,起兵十万,原文用词“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一个“相结”“十部”“俱反”已经说明这次是联军的行动,十人各不相属,大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独裁军事,而是大家商议而行。马超不过是其中之一。在战争的过程中,马超曾提出“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的战术,但最终被韩遂否决,倘若马超为军中主帅,以他的自信和自傲,恐怕韩遂难以如此而以至于“超计不得施”。
  联军中以韩马的实力最强,曹操欲用离间之计,因韩遂其人犹豫而愚蠢,所以被曹操看中,马超和关中其他将领与韩遂之间遂互相猜疑,联军军心涣散,马超身边既没有谋士运筹帷幄,本部兵力又不过一万,纵有天大本领也难以挽回败局。他欲以一己之力对抗曹操庞大的智囊团岂非天方夜谭。不信,你想象一下甘肃省和全国对抗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潼关之战并非马超的无谋所至,这个败局在联军起兵时就已经注定了,互相间的戒备、不信任与各自保存实力是这种联合型军队致命的弱点,又缺乏能够出谋划策之人,最终的失败怎能怪在某个人身上呢?
  
  既然并非马超之过,就再来说说他的文武双全。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超似乎与文武双全丝毫搭不上干系,既然《演义》把他的武艺说得出神入化,那就先说说他的“武”。
  说到武艺,首先想到的就是分出个高低上下,有个排名才好,但罗贯中老先生偏偏忽略了这点,以致我们今天争论不休。其实也难怪罗老先生《演义》不像后来的那些小说,它以史书为蓝本渲染而成,虽然有很多虚构,却也不能天马行空,再说三国猛将如云,也不能像欧锦赛或奥运会似的搞个竞赛,谁知哪个第一。而且武将的武艺有相克,又有临阵时年龄、状态、外界环境等的影响,比如《隋唐》明明白白告诉你十八条好汉,可排名第七的罗成不也曾一枪挑掉了天下第一的李元霸的紫金冠么?可见武艺相生相克,可谓“文无第二,武无第一”。
  说得远了些,回来再说马超。马超出生在羌胡杂居的凉州,《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que(音却),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东汉末年,包括凉州在内的所谓“西州”是一个特殊的地区,水土不断流失,“土地瘠que”,“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个“边鄙”之地是很难想象的。而“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的鞍马生活,不但成为生计的主要来源,也锻炼了人们的体魄和勇力,马超的父亲马腾即“为人身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腾在募中”(《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后来成为战功卓著的将军。
  在凉州这样一个民风剽悍的生长环境里,加之家庭因素,他本人的武艺应该是不错的,第一次建功是随钟繇征讨郭援,因功而加封为偏将军。但他也不是像小说中那么神奇,他也曾败在阎行手下。
  
  再来说让人难以置信的“文”。我想举四个例子。
  第一:前面说过潼关之战,马超“渭北拒之”之策,虽然被韩遂弃之不用,但曹操听说后言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马)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从曹操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马超的军事才能是重视和倾佩的。
  曹丞相何许人,他何曾如此评价过其他对手?如果说曹操只因为惧怕马超武艺超群,那么他帐下名将张辽、张颌、徐晃、夏侯渊等哪个不是出类拔萃,何况前面已说过马超并非小说中的无敌。
  在潼关起兵之前,曹操屡次召马超进京,并加封徐州刺史、谏议大夫,曹操对他如此“厚待”,一定要他进京,韩遂实力不在马超之下,甚至还要强于马氏,曹操若想收服凉州,为什么不召韩遂?答案就是:马超才是曹操所患,对他平定凉州是唯一的威胁。这是一勇之夫所能有的威慑了的吗?马超与曹操的长期对峙和战争中,尽管曹操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马超的军事才能,则极为赞赏。
  
  第二:杨阜在劝曹操对马超决不能纵,《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说:“(杨阜)言于太祖(曹操)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又见于《蜀志》的《马超传》,十分重要,说明了马超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信,布之勇”;二是“甚得羌胡心”,凉州为羌,胡所拥护虽是凉州的特殊条件,且与马超本人的羌族血统有关。后来马超雄据凉州,只凭借武力而“西州畏之”,完全不是偶然的。
  “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布”是西汉初年开国名将英布,“信”乃韩信,这个勇字并不单指武力,否则何必用韩信,用樊哙好了。不会有人认为韩信无谋吧。
  
  第三: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赞马超“兼资文武,一世之杰”,也许有人会说是为吹捧关羽,打消他进川比武而故意说的,但这封信的背景并非小说所写,而是关羽听说马超来降,写信询问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故意夸大,实话实说就是了,大不了最后称赞一下关羽“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既回答了关羽的询问,又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第四:〈益州耆旧传〉:“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刘)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璋从其言,乃拒绝之。”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雄据凉州,马超又企图兼并刘璋所据有的益州,将凉,益合并为一体,这是正确的,可见马超确实具有如韩信,英布那样的大将韬略,不仅是“勇”。
  
  综合上面所说,马超并不是只知一味冲杀的猛将,而是文武兼备的一方统帅。
  
  
  二 替父报仇与背父逆子
  
  《演义》中的马孟起是个典型的道德完美者,忠臣孝子。但说起真实的马超,恐怕十个人有九个都要指责他,因为正是他的起兵才导致了曹操杀掉了在京的马氏一族。这也许是横亘在马超心中永远的阴影,也是后世指摘他的永远的话题。虽然我偏爱马超,但我不否认这个事实,不回避他这段有缺憾的往事,说说自己的看法。
  
  马腾从一介平民而至将军,他的才能必然过人,虽然他奉诏入京看似是个糊涂的做法,但也很可能为形式所迫,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前面说过,曹操数次要马超入朝为官,马氏父子当然明白其中的原因,但马超的屡次拒绝也必然招致了曹操的疑心,收服不成最终就会兵戎相见。我认为,其时,马腾和马超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拒曹兵,而此时曹操却放弃了招收马超的想法,而改成了马腾,并封马休、马铁官职一同入朝,意在削弱、孤立马超,使他留在凉州即使有二心也有所忌惮,有人质在手(韩遂也有儿子为质)。马腾倘若再次拒绝,曹操定然直捣关中,马腾全无胜算,为保住基业,争取做好抵御曹兵准备的时间,他不得不奉诏,实际去当人质。
  马腾对于以后所发生的事不能预先知道,大概也能料到,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对马超的个性和野心,做父亲的是最了解的,马超的雄心比马腾大得多,他才不会俯首称臣,听命他人。
  我无法揣测马超起兵时的心情,是矛盾,还是痛苦?也许二者兼有,毕竟生父与手足血脉相连。
  也许马超完全可以归降。但我在第一小节曾说过,潼关对阵的是十部,马超只是十分之一,倘若他反对起兵,其余九个等不到曹操来就已经先除掉马超了,没有马超在凉州手握重兵,曹操也就没有丝毫犹豫,可以随时除掉马腾而无所顾忌。马超处在这样的境地之下,最终选择了起兵。
  〈杨阜传〉所记载他与亲旧的对话,认为马超“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同书〈蜀志〉的〈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也说:“至腾子超复与(刘)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马超最后的抉择也是他的性格所主导的。
  
  袁绍因反对董卓其家被抄斩,刘备在危难时刻想到的也是自身安危,李世民杀兄屠弟,建文帝要不是跑得快也被叔父朱棣“清理”掉了,也许亲情在欲望和权力面前太渺小,这其间的滋味不是生在和平年代平静祥和生活的我们能体会的。
  马超的性格造就了他的雄心,他的野心主宰了他的作为,他所做的改变了他的一生,不同的是他最后失败了。可那些成功者的宝座下哪一个不是尸骨如山,哪一顶王冠上的宝石不是鲜血凝成的?
  
  也许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含义所在。
  
  
  三 羁旅归国与北方长城
  
  刘备对马超的归降是相当兴奋的,《马超传》注引《典略》又说:“(刘)备闻(马)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将兵径到(成都)城下,城中震怖,(刘)璋即稽首”马超的到来,成为刘备取得成都,甚至取得益州的关键,刘备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后来《三国志》作者史家陈寿也不否认这一点。
  
  但后来又出乎意料之外。《三国演义》中对马超归汉后的描写少之又少,而史书《三国志》对这段的记录也近乎空白,唯一能找到的是在攻取汉中的战争中,刘备曾派张飞与马超屯兵下辩,后来没有任何作为的撤兵而回。
  张飞与马超皆是独当一面的上将,区区下辩,二者之一足可,莫非刘备帐下能人太多,用不完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样说“(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建安二十三年)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这次很可能只派了张飞,而马超向刘备强烈要求,最后以副将身份同往,因为张飞名次在马超之前,这次战争的统率应该是张飞,而不是马超,显然刘备,诸葛亮对他是不放心的。
  据《续汉书*郡国志》,下辩县属于凉州的武都郡,这十分明显,马超如同在汉中时“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那样,马超必然不断向刘备求兵,企图攻取凉州,前面所说与张飞率军屯下辩即是如此。从史籍记载来看,蜀中派马超出击凉州仅此一事,而此后刘备一直不允马超所请。
  
  刘备对马超如此戒备,原因有两个:
  一 马超本人的性格。前面引过的〈杨阜传〉所记载他与亲旧的对话,认为马超“背父叛君”,“强而无义”;〈蜀志〉的〈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至腾子超复与(刘)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所谓“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杨阜在魏,王商在蜀,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看法,是从马超的以往经历概括出来的,马超决不是甘心为帐下之将,从他数次请兵也可看出他内心无时不想回到故土凉州,以再图发展。
  二 马超的地位。前面引过的〈益州耆旧传〉,刘璋拒绝与马超联合,是怕被马超吞并,为什么迎来了刘备呢?因为刘备仅有荆州三郡,远不如马超的雄据凉州,势力强大,刘璋是不虑刘备“狡夫所欲倾覆”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马超的声望大大超过了刘备。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夺取益州也是孙权的一贯设想,因遭到刘备反对未能实现。周瑜策划中特别提到据蜀之后与马超联合。刘璋拒绝马超,是了解马超企图兼并益州,周瑜建议“好与马超结援”,则是重视马超在凉州的强大军事力量,借以牵制曹操,巩固对益州的统治。凉州十部,周瑜独看好马超,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马超的实力不容忽视。
  
  种种原因使得刘备不得不对马超“另眼相看”,但在表面上刘备对马超是极为重视的,《上刘备为汉中王表》是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都排在他的后面,即可以说明这一点。“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在答关羽书中对马超的赞扬,说明诸葛亮也同样如此。但另外一面,马超的性格,以及他以往的经历,让他们在誉扬马超之外,不能不防备马超。
  
  马超本人当然也感受到这一点。《三国志*蜀志*彭漾传》说:“(彭)漾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漾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漾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异国,常怀危惧,闻漾言大惊,默然不答。漾退,(马超)具表漾辞,于是收漾付有司。”当年刘璋对马超是“狡夫所欲倾覆”,“则由养虎,将自遗患”,尽管前后情势不同,刘备此时也当是如此,他对马超的防备,必然形于词色和行动之间,对此,马超不能不有所觉察,所以“常怀危惧”绝不是偶然的。
  
  但刘备在用人上绝对是明智的,他给马超最高的待遇,而不赋予实权,同时他十分清楚马超在凉州的地位,要想做稳江山,紧挨益州之北的凉州是绝对不能乱的,否则东有孙权,北有曹魏,他一天好日子也没有。马超在蜀汉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有他的存在,北方就不会发生孟获的叛乱,他无疑是蜀汉北方最坚固的长城。刘备作为君主 没有浪费这样有利的条件,巧妙的使用了马超这个人才。
  
  但对马超来讲,蜀汉八年,虽然荣耀在所有人之上,却外荣而内空,虽然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无人比拟,却并非他内心所要,君主的不信任,同僚的疏远,始终让他无法融进这个国家,像客居异乡。忧谗畏讥,身遭剧变,他只能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眺望故乡,在无望的等待中流失生命。
  
  
  四 俊秀如锦与面如活蟹
  
  如果有人问马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十个人中有九个会首先回答:他长得漂亮(尤其是女孩子)。也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马超,我尚未回答,已经有人说:他长得好看。看来即使不看三国,对马超的“俊”也有所知晓。
  
  《演义》上对马超的三次正式出场都极力描写了他出众的外表,能用的好词都放在他身上了,这在整部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而翻遍《三国志》却无一字提及,没有一个词渲染他的外貌。对喜欢的人当然想知道他到底长得什么样子,我只能根据一些细节试着对他还原。
  
  《三国志》说:(马腾)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根据遗传,马超也肯定是高大威猛的,马腾有一半的羌族血统,面貌五官与汉人有差异(可惜我不认识羌族人,否则可以有直观的认识)。马超有四分之一的异族血,差异弱化了不少,再加上他习武出身,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很结实,很健康的运动型。根据混血儿的特征,五官也还不错。但我不认为他“面如冠玉”属于俊秀一类。这样的词应该用在周郎和孙郎身上,他们生在江南山温水软之地,水乡的湿润温和才能打造出这样的俊美不凡,和儒雅气质。
  
  马超生长在西北(前面引过凉州环境的记载),莽莽黄沙,冷月如钩,经年累月的风霜打磨,他应该有古铜色的肌肤,修长匀称的四肢,豹一般强劲结实的肌肉,他的面貌并不精致,但棱角是分明的,坚毅的眼神,挺直的鼻,他的唇很薄。记得有人告诉我:唇薄者无情。这点用在马超身上也是恰当的。
  
  元曲上曾说马超“面如活蟹”,虽然没有根据,但也有一定可能,西北干旱少雨,水土流失,日照时间长,脸色不会太好。
  
  对我来说,马超长得俊秀或是“面如活蟹”没有分别,不会影响喜欢程度,其实古人的外表对今天的人来说本来就没有意义,关心也许是喜欢的一种表现。
  
  
  
  五 蛇足
  
  马超难以用一个“好”或“坏”来概括,他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他的经历起落沉浮,坎坷沉重,他的记载又过于简洁,对他起兵前的34年,蜀中的8年是空白的,对于后世,他是难以了解的一个迷。
  
  对于我,马超像亘古的一个神话,他从黄沙深处的硝烟中走来,却消失在天尽头,在我心里化作一个永恒的传奇。
  
  我喜欢马超,喜欢真正的马超,我不回避他的种种缺陷,在我看来,既然喜欢一个人,就要正视他的一切,欣赏他的长处,包容他的短处,因为我喜欢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或是一种形象。
  
  
 浏览:94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7/10 20:03:4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落花蹊西风破—忆昔(收藏于2018/6/18 0:40:46
星月出云历代马超评价(收藏于2016/11/13 5:16:12
墨刀锦锋西风破——当我成了你的魂(收藏于2016/11/13 4:01:49
云飞羽“临沮督”马超(收藏于2016/3/22 9:29:19
云飞羽“征西将军”马超(收藏于2016/3/22 9:26:01
天涯雪一纪记(收藏于2015/12/12 12:54:26
龙皇霸绝马超战庞德(收藏于2015/11/7 6:20:31
羽衣剑客落幕英雄--魏延之死(收藏于2015/11/7 6:14:37
兰花豹三国英豪--西塞雄鹰马孟起(收藏于2015/11/7 5:08:50
小起往事如昔(收藏于2015/9/26 10:31:2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陈寿 裴松之三国志 蜀书 马超传——三国志选抄之一(访问7541次)
云╅宠爱锦之殇(访问3520次)
雷家驥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访问3434次)
陆逊fox锦马超之死(访问2768次)
王北固凉州兵团在三国史上的特殊地位——从马超助刘备取蜀说起(访问2544次)
沈伯俊《三国漫话》马超墓前说孟起(访问2299次)
天涯雪纪念文选简介及目录(访问2108次)
李思孟三国古战场之——潼关(访问2077次)
ELJULI新都桂湖内的马超墓志铭(访问2055次)
镇疏驳节义双全论马超(访问199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11/24 22:56:54
马超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25 22:39:30
锦萧致天涯雪(评论于2015/6/22 1:37:23
扶风马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9/12 11:34:4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2/22 18:18:5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水龙吟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