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937号馆文选__众说纷纭——评论篇 | 
| 由成都北上,大致沿当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的路线,三国遗迹甚多。其中第一个重要的遗迹,就是位于新都县城南二里桂林乡马超村的马超墓。 马超(176-222),字孟起,东汉末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父马腾,汉灵帝末年与边章、韩遂起兵于西州(即凉州),后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屯驻关中多年。建安十三年(208)被征入京担任卫尉(九卿之一),部众由马超统领。马超生于乱世,长于军旅,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堪称一代虎将。建安十九年(214)归刘备,拜平西将军(先已封为都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集团众文武由他领衔(当时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官爵均低于他),尊刘备为汉中王,他升迁为左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以他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 乡侯,位居蜀汉武将之首(此时关羽已死,张飞为车骑将军,进封西乡喉,位略次)。次年,他就溘然而逝,年47,后追谥“威侯”。其墓今知有二,除了新都这一处之外,陕西勉县还有一处。由于年代久远,资料阙略,孰为真墓,尚难遽而断定。这种一人而有数墓的事例,历史上屡见不鲜,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据文字记载,明代的新都马超墓颇具规模。到了晚清,墓冢经过修葺,高四米,周长约五十米,气派俨然,墓前建起了祠庙,供人祭祀。以后,祠、墓迭遭破坏,如今仅存荒冢一座,残碑两通。 驻足马超墓前,不禁感慨系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位蜀汉“五虎大将”之一是一个充满着阳刚之气、洋溢着壮美色彩的神奇英雄。你看,潼关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多么威风!酣斗许楮,夜战张飞,多么勇猛!就连他的形象,也是那么英俊潇洒,被冠以“锦马超”的美誉……然而,尽管马超“勇”的性格特征确有史实依据,但其俊爽洒脱的浪漫主义英雄风貌,却主要是《三国演义》塑造的结果。历史上的马超,实际上是一个心头伤痕累累的悲剧性人物。建安十六年(211),他与韩遂等起兵反曹,进逼潼关,结果大败而回,还连累他那已经进京担任卫尉的老父马腾及其全家惨遭杀害。建安十八年(213),他依靠羌人东山再起,攻占凉州诸郡,不久又被杨阜、姜叙等击败,妻子儿女都成了刀下冤魂,他本人仅与从弟马岱、部将庞德等少数人逃到汉中投奔张鲁。次年正旦(即春节),其内弟给他拜年,他悲从中来,一边吐血,一边说:“全家一百多人都已被害,你我二人还有什么可庆贺的!”由于张鲁的左右忌嫌他的威名,他在张鲁手下郁郁不得志,反而时时提心吊胆,便与马岱辗转投奔正在夺取益州的刘备。于是,留在汉中的家属又成了张鲁发泄怒火的牺牲品……短短几年间,他连连承受着失败的耻辱,饱尝丧亲的痛苦,真是遍体鳞伤,悲愤莫名。临终前,他上疏给刘备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这浸透血泪的遗言,实在令人不忍卒读。 马超的悲剧还不止于此。在他归附刘备之后,虽然地位尊显,刘备还要借其威名争取羌人,但因他原非刘备的嫡系,刘备对他并不是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从归刘到去世,整整八年,他除了偶任偏师,很少统兵出征,只好或企羡黄忠冲锋陷阵,或坐观魏延镇守汉中,岂能有多大建树?对于一个既想重建功业,又思报仇雪恨的猛将来说,如此空耗岁月,尽管焦躁难忍,却又无可奈何。而且,走投无路归附甚晚的他,还得处处小心谨慎,以免别人怀疑他有二心。境遇如此,难道不也是悲剧? 罗贯中充分吸收民间传说故事的营养,对马超的命运悲剧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借助“割须弃袍”、“夜战张飞”等虚构情节,塑造出一个所向无敌的俊美英雄,数百年来,倍受喜爱。文学艺术的魅力是巨大的,但这样的马超形象,显然已经与历史人物马超大有区别。 | 
| 浏览:2384 |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