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宣 西安冶金建筑大学教授
“新火相传”可用“薪烬火(光)传”来解释。“火光”好比一门学术,每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贵在不断培养新一代。当我还在南开中学文科时,林徽因先生用此来动员我报考东北大学建筑系,她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 林徽因先生(1904- 1955)是中国现代一位知名的女建筑师,曾前后任教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在“东大”读一年级时,她指导我们“初步设计”。 她体弱长期卧病,但“清华”建筑系的高年级学生和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全都爱听她的课,主要通过“家教”。她说到“专业的选择”完全结合自己的实际。她回顾在中学时代随父亲林长民去英国。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常启发她怎样学习建筑,从事此项“自由职业”的美好前景。可惜,后来留美,考进宾夕法尼亚大学。那里建筑系不招女生,只得进艺术学院。这反而更加激励她学建筑。她遍修建筑专业课程,但并不放过美院全部课目。所以造就出一位“全材”。 林先生,凭借她的艺术修养,对明代家具和”景泰蓝”工艺都有很深的研究。解放初可以说她抢救了景泰蓝传统工艺,设计制造更适于东欧市场,色彩鲜明的“新景泰蓝”。 林先生经常教导我们:建筑史学者的基本功在于“精确断代”。以“辽构”(蓟县独乐寺山门)为例:它具“唐建”的许多特征:可以对照“大雁塔”的相雕“佛殿图”。林先生对选例、取材十分恰当,其原则为“取精用宏”,贵在同一材料能说明更多问题。这里反映唐风包括“开间规律”、“举折平缓”和“彻上明造”等要点。 林先生常谈,中国建筑自古优先发展大木结构,但砖石诸作随时代有相应的发展,至明初有较高的水平,反映宋制。她还指出,明代须弥座的“典型文样”为“花结带”;石栏杆造型特点“栏杆柱”为直上直下,栏板断面成“梯形”,在接合地方出现一条斜阴影。这是清代石栏杆所缺少的优点与效应。可见其观察的精到。 林徽因先生祖父是前清进士、翰林,她古汉语基础,带有家学渊源,是常人所不及。记得 1954年暑假结束时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好像要对我说许多话,可是最后只说:“我的精力实在不够用了,请你回去开始进行我们共同的“文学研究命题”。即(诗经)中的近代语言。现在我拟立即开始“(诗经)、(楚辞)中近代语言研究”。 林徽因先生从小读教会中学又去过英国近两年,她的英语基础特好。在东北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经她力争,从6节英语选修中,拿出一节讲专业英语。学时很少,但投入备课的时间很多,并曾对我“试讲”,给我“吃小灶”,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堂课“开场白”第一句话,她就说“专业英语的词汇,并不是平空生造出来的,而是大量借用基础词汇”。例如: “nay”生活英语为“海湾”,专业英语则为“开门”;“明间”可直译“central bay”。又如“flat”专业用语不是平面是“公寓”。 中国传统做法,凡屋内不施天花者,谓之“彻上明造”,林先生要求我们都用这个术语(少用“还明造”’一词)。标准的英译一般都用 ogen-frame-timber,梁思成先生也是这样直译的,林先生因为到过英国,有时译为”。open timber”,似更为通俗易懂。 我的老师之治学,历经如下程序,即“知”、“好”和"乐“林先生在她中年,治业之勤,用心之专,仿佛已经超过第三境界“,她喜欢唐诗,特别是杜诗。她总结”背诗心得“,就是抓住“母题”如”花鸟“,例如杜诗《早春游望》中,“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或杜甫诗《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不在建筑论述之列,但对一般读者却有普遍指导意义。 |
原文2004-06-09 12:31:48 发表于 新浪 > 读者文摘 浏览:56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