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韦君宜在线纪念馆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

思念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
   ——2003年9月30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
  杨团: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现在开始。
  
  爸爸妈妈,团团来了,都都、飞飞、久源、秋穗、三姨、三舅、五舅、五舅妈还有莹姐我们大家都来了。还有小林林也来了。爸爸妈妈,小林林今年考上北大了,大治得了硕士学位很快就要回国了。
  
  爸爸,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教我背诵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爸爸,您在1980年故去,那时我们的国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是很快的,您没能看到的事情实现了。妈妈,在您走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大业已经不可动摇,思痛录也已经出版,所以我想,妈妈,您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今天,爸爸妈妈,您们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出版社、作协文联的很多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大家相约相聚在这里,以一腔温热来看望你们,纪念你们。
  今天,是老友与故人重逢,生者和亡者相聚的日子,让我们重新奏响《五月的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祖国在烽烟里,你们在烽烟里的那段岁月….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杨团:
  爸爸妈妈,现在,请我的姨姨魏莲一代表我们所有的到场者向你们诵读碑文。
  
  魏莲一:
  
  杨述之母肖禹墓志铭(一八九一 ---一九四八)
  
  女共产党人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预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零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田家英敬撰
  壹玖肆捌年于西柏坡
  
  杨述墓志铭(一九一三---一九八零)
  
  共产党员杨述,籍贯江苏淮安,束发受书,睹民族之危机,习马列之真理,少年投笔,献身革命,于一九三六年入党,且率母兄弟妹,全家参加组织。本人经地下党、解放区之斗争,直至新中国建立,历任党内组织、宣传、高校、新闻、科研等机关领导工作及记者、编辑等职,惟勤惟谨,忠于厥职,对青年运动以及高校、宣传事业卓有贡献。乃以忠介,而遭闵凶,于十年浩劫中备罹酷刑,又受污名。幸日月重光,奇冤得雪,而健康已毁,无复能为党工作。常怀殷望,赉恨以终。后人既悯其遇,更悲其志,前仆后继,以是自勉。
   韦君宜撰
  壹玖捌零年拾月
  
  韦君宜墓志铭(一九一七---二零零二)
  
  女作家韦君宜,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少聪颖,笃于学,及长,入清华学府。时民生凋敝,外侮迭至,以书生报国,投身学运,加入中共。抗战军兴,转赴延安,携笔挟枪,万里从征。建国后历任多家新闻报刊及文学出版机构总编之职,提掖新进,多有建树;业余创作,著述颇丰。文革中备罹磨难,身患重病,忧患余生,矢志以良知昭示后人。衰年结撰《思痛录》,历数错误路线,揭橥极左祸根,于文化思想界影响至矩,其胆识及自省之勇,亦当无愧于天地乎。
  
  杨团 久源、杨都、杨飞 秋穗率
  大治 小林敬立
  贰零零贰年玖月
  
  杨团:现在请大家自由发言。
  
  张大中(前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认识杨述同志是在1949年,那时候他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我那时在团市委工作,那时候就开始有所接触,他1953年到了北京,我1953年作宣传部长,这时候接触就比较多了,不是简单的接触多,是日日夜夜工作在一起,因为杨述同志这个人除了党的事业,似乎没什么别的,刚才我们路上还讲,吃饭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想的都是工作,杨述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到晚上,那时候北京市委的大楼夜里灯火辉煌,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结束工作,常常是过了十二点,这对我们全部的影响非常大。
  杨述同志对毛主席的思想是非常忠诚的,他传达中央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他记得也好,传达的非常认真,差不多是逐字逐句地转达。特别是杨述同志心怀坦荡、待人宽厚,就是在革命运动不断发生的时期,他对同志都是非常爱护的,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势我们宣传部也进行了一些批判,但他对批判的同志是很不情愿的去进行的,而且在批判之后,他对于那些同志大概今天钟红同志等一些人都来了,还是很关心的,并不是说这些同志受了批判放在一边,他都是非常关心,所以同志们对他的感情是很深的,今天我们市委宣传部也来了很多同志。所以我们今天永远怀念杨述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总编辑):
  我认识韦君宜同志是在1958年,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都有同感,当时她对我有好多鼓励和安慰并给了我一些教导。后来我退下来了,她也退下来了,在退下来了以后,她又鼓励我写作。而她自己以身作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写出那么多作品,我觉得真是非常了不起,我对她非常敬佩。另外还有一点,她并不仅仅是为了作品、为了写作、为了文学艺术,而是把文以载道,就是文学作品要为时而写,为现实而写。她的《思痛录》、《露沙的路》这些东西都是给人发人深醒、振聋发聩的,让大家回忆当时经过怎么样的苦难、经过怎么样的斗争。
  我觉得她作为一个编辑、一个作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知。对于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矛盾、一些错误,她做了深刻的反思。它叫做《思痛录》,痛定思痛。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学上的一个贡献,而且是对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把她作为我的楷模。
  今天韦君宜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大家都非常悲痛,但是我觉得第一,作为出版岗位上的人,我们要继承她在出版界的那种精神,另外就是要把她那种思痛的精神保持下去、永远发扬下去。
  
  张锲(中国作协副主席):
   君宜大姐,很多作家还有今天能够到的、不能到的都委托我或者委托其他朋友向你敬礼!君宜大姐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参加了革命。她为党一生忠诚战斗,特别是在她从事编辑工作当中,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我也是她培养的青年作家之一。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常常会想到她生前的音容笑貌,会想到她晚年最后留下的最后一本厚重的大书《思痛录》。君宜大姐代表代表中国作家的良心、中国共产党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心,君宜大姐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彭佩云: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今天我们大家都来看你们了。我是五十年代当我还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工作,杨述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同志极端的热情。他热爱青年,作风简朴、学习勤奋,所以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和帮助。
  韦君宜同志是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优秀的女作家。我们今天到这来,能够看到他们安葬在居庸关下这样一个雄伟秀丽的地方,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两位能够在这安息,我们将永远地怀念你们!
  
  郁文: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曾经我在解放初期和他们一起在团中央工作了三年,虽然我没有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但他们也是我的老领导。他们当时的为人、他们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就是他们两个每一次出去参加团中央的常委会,或者是去吃饭或者去哪里,两个人一路走在路上都在讨论工作,就是无时无刻他两个一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虽然我们各自东西,后来,文革后期我在报上看到杨述同志文在文革期间蒙冤受屈的经历,感觉到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以后韦君宜病重的时候我曾经去看她,我才知道虽然她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尽自己的余力在病榻上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著作,主要就是《思痛录》。她要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革命道路上和革命队伍内部的种种经历和她自己反思、自己的感受流传给后人。
  我觉得韦君宜同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她的心灵特别高尚、她的意志特别顽强、她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感特别强烈,所以能够支持她在垂暮之年、以重病之躯在病榻上完成了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思痛录》。我是看了《思痛录》,对他们两人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深受到了震撼。我觉得杨述同志和韦君宜同志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李开鼎(前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
  我在北京市高校党委和大学工作部期间,一直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他的革命精神,那种热烈、顽强、无私无畏、卓有成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李长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我当时非常年轻,当时韦君宜同志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她那时开门办社,把那些组来的小说拿到门头沟区工人评论组,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当时我就在门头沟区政府就搞这项工作。而我从当年的一个普通干部、煤矿工人,现在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了研究员,我觉得与他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不但杨述同志、韦君宜好,整个家人全都非常好,有什么问题全都到家里去谈。
  
  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综合编辑室主任):
  我是晚辈,我觉得韦君宜妈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她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追求真理、就像夸父追日的那种精神。我特别感佩她在晚年写出来的《思痛录》,她体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反思的精神。我就想到她为了让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她不惜有的时候甚至鞭挞自己。我觉得她这种精神是像普罗米休斯、或者像丹柯那样,为了把火种、把真理揭示给大家,自己在所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这样说,假如我们建立一个蜡像馆,为我们的思想勇士来塑造蜡像的话,这个蜡像馆里应该有韦君宜妈妈,当然还会有谁呢?有像巴金,像张志敏,像顾城这样的英杰。所以我非常崇敬韦君宜妈妈,我觉得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的人格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侯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艺评论》前主编):
  我和君宜认识将近半个世纪了,从五十年代进城以后没有多久就认识了。后来在一起工作,我跟她感情很深的。后来由于她去(住院)我看到她,不能讲话了,走着不能走,扶着呢讲话讲不了...那时候我回去好几天睡不好...她确确实实像我们很多人、很多同志今天讲的,她是代表了我们作家的良心、民族的良心,而且有勇气,敢于讲我们革命中间的种种失误。我们有些人却对这些讳莫如深,不能讲,不让讲。我觉得她不仅把一生贡献给了革命,而且在晚年在那种情况底下,把自己经历中的,革命中的一些失误,能够用很沉痛的心情讲出来,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后代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财富,她不是让人对革命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们更加知道怎么样去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钟红(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杨述同志是个非常宽厚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了我,从思想上开导了我。韦君宜同志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们二位的精神我想会永远流传的。
  
  穆立立(某大学教授):
  君宜阿姨、杨叔叔,今天你们二人在这儿重又相聚,生前你们两人有过多少次欢乐和痛苦的相聚。今天在这次的相聚中,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大家在这里思念你们。我在回想你们的音容笑貌,我在想着君宜阿姨在我母亲彭惠最困难的时候给她的帮助和支持。君宜阿姨,对于我们这些人,对于今天围绕在你的身边想念你们的人,您是否想说点什么?也许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您大概还会重复那句话——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历史是宝贵的财富。您让我们懂得要去积累财富,要会正确地运用财富,让它像您那样,让它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
  是这样吗?韦姨、杨叔叔?
  
  杨团:
  爸爸妈妈,今天在您们的墓碑前,站起了整整四代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够继往开来。
  现在,我们每个人把我们手中的鲜花奉献在您们的墓前,向您们表示纪念。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
  
  杨团:
  现在,请家属在墓碑四周撒玫瑰花瓣,还有年轻人以及其他同志愿意上来的也可以。
  (奏响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杨团:纪念活动到此结束。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
   ——2003年9月30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
  杨团: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现在开始。
  
  爸爸妈妈,团团来了,都都、飞飞、久源、秋穗、三姨、三舅、五舅、五舅妈还有莹姐我们大家都来了。还有小林林也来了。爸爸妈妈,小林林今年考上北大了,大治得了硕士学位很快就要回国了。
  
  爸爸,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教我背诵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爸爸,您在1980年故去,那时我们的国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是很快的,您没能看到的事情实现了。妈妈,在您走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大业已经不可动摇,思痛录也已经出版,所以我想,妈妈,您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今天,爸爸妈妈,您们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出版社、作协文联的很多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大家相约相聚在这里,以一腔温热来看望你们,纪念你们。
  今天,是老友与故人重逢,生者和亡者相聚的日子,让我们重新奏响《五月的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祖国在烽烟里,你们在烽烟里的那段岁月….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杨团:
  爸爸妈妈,现在,请我的姨姨魏莲一代表我们所有的到场者向你们诵读碑文。
  
  魏莲一:
  
  杨述之母肖禹墓志铭(一八九一 ---一九四八)
  
  女共产党人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预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零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田家英敬撰
  壹玖肆捌年于西柏坡
  
  杨述墓志铭(一九一三---一九八零)
  
  共产党员杨述,籍贯江苏淮安,束发受书,睹民族之危机,习马列之真理,少年投笔,献身革命,于一九三六年入党,且率母兄弟妹,全家参加组织。本人经地下党、解放区之斗争,直至新中国建立,历任党内组织、宣传、高校、新闻、科研等机关领导工作及记者、编辑等职,惟勤惟谨,忠于厥职,对青年运动以及高校、宣传事业卓有贡献。乃以忠介,而遭闵凶,于十年浩劫中备罹酷刑,又受污名。幸日月重光,奇冤得雪,而健康已毁,无复能为党工作。常怀殷望,赉恨以终。后人既悯其遇,更悲其志,前仆后继,以是自勉。
   韦君宜撰
  壹玖捌零年拾月
  
  韦君宜墓志铭(一九一七---二零零二)
  
  女作家韦君宜,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少聪颖,笃于学,及长,入清华学府。时民生凋敝,外侮迭至,以书生报国,投身学运,加入中共。抗战军兴,转赴延安,携笔挟枪,万里从征。建国后历任多家新闻报刊及文学出版机构总编之职,提掖新进,多有建树;业余创作,著述颇丰。文革中备罹磨难,身患重病,忧患余生,矢志以良知昭示后人。衰年结撰《思痛录》,历数错误路线,揭橥极左祸根,于文化思想界影响至矩,其胆识及自省之勇,亦当无愧于天地乎。
  
  杨团 久源、杨都、杨飞 秋穗率
  大治 小林敬立
  贰零零贰年玖月
  
  杨团:现在请大家自由发言。
  
  张大中(前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认识杨述同志是在1949年,那时候他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我那时在团市委工作,那时候就开始有所接触,他1953年到了北京,我1953年作宣传部长,这时候接触就比较多了,不是简单的接触多,是日日夜夜工作在一起,因为杨述同志这个人除了党的事业,似乎没什么别的,刚才我们路上还讲,吃饭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想的都是工作,杨述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到晚上,那时候北京市委的大楼夜里灯火辉煌,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结束工作,常常是过了十二点,这对我们全部的影响非常大。
  杨述同志对毛主席的思想是非常忠诚的,他传达中央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他记得也好,传达的非常认真,差不多是逐字逐句地转达。特别是杨述同志心怀坦荡、待人宽厚,就是在革命运动不断发生的时期,他对同志都是非常爱护的,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势我们宣传部也进行了一些批判,但他对批判的同志是很不情愿的去进行的,而且在批判之后,他对于那些同志大概今天钟红同志等一些人都来了,还是很关心的,并不是说这些同志受了批判放在一边,他都是非常关心,所以同志们对他的感情是很深的,今天我们市委宣传部也来了很多同志。所以我们今天永远怀念杨述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总编辑):
  我认识韦君宜同志是在1958年,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都有同感,当时她对我有好多鼓励和安慰并给了我一些教导。后来我退下来了,她也退下来了,在退下来了以后,她又鼓励我写作。而她自己以身作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写出那么多作品,我觉得真是非常了不起,我对她非常敬佩。另外还有一点,她并不仅仅是为了作品、为了写作、为了文学艺术,而是把文以载道,就是文学作品要为时而写,为现实而写。她的《思痛录》、《露沙的路》这些东西都是给人发人深醒、振聋发聩的,让大家回忆当时经过怎么样的苦难、经过怎么样的斗争。
  我觉得她作为一个编辑、一个作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知。对于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矛盾、一些错误,她做了深刻的反思。它叫做《思痛录》,痛定思痛。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学上的一个贡献,而且是对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把她作为我的楷模。
  今天韦君宜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大家都非常悲痛,但是我觉得第一,作为出版岗位上的人,我们要继承她在出版界的那种精神,另外就是要把她那种思痛的精神保持下去、永远发扬下去。
  
  张锲(中国作协副主席):
   君宜大姐,很多作家还有今天能够到的、不能到的都委托我或者委托其他朋友向你敬礼!君宜大姐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参加了革命。她为党一生忠诚战斗,特别是在她从事编辑工作当中,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我也是她培养的青年作家之一。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常常会想到她生前的音容笑貌,会想到她晚年最后留下的最后一本厚重的大书《思痛录》。君宜大姐代表代表中国作家的良心、中国共产党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心,君宜大姐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彭佩云: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今天我们大家都来看你们了。我是五十年代当我还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工作,杨述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同志极端的热情。他热爱青年,作风简朴、学习勤奋,所以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和帮助。
  韦君宜同志是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优秀的女作家。我们今天到这来,能够看到他们安葬在居庸关下这样一个雄伟秀丽的地方,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两位能够在这安息,我们将永远地怀念你们!
  
  郁文: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曾经我在解放初期和他们一起在团中央工作了三年,虽然我没有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但他们也是我的老领导。他们当时的为人、他们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就是他们两个每一次出去参加团中央的常委会,或者是去吃饭或者去哪里,两个人一路走在路上都在讨论工作,就是无时无刻他两个一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虽然我们各自东西,后来,文革后期我在报上看到杨述同志文在文革期间蒙冤受屈的经历,感觉到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以后韦君宜病重的时候我曾经去看她,我才知道虽然她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尽自己的余力在病榻上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著作,主要就是《思痛录》。她要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革命道路上和革命队伍内部的种种经历和她自己反思、自己的感受流传给后人。
  我觉得韦君宜同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她的心灵特别高尚、她的意志特别顽强、她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感特别强烈,所以能够支持她在垂暮之年、以重病之躯在病榻上完成了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思痛录》。我是看了《思痛录》,对他们两人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深受到了震撼。我觉得杨述同志和韦君宜同志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李开鼎(前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
  我在北京市高校党委和大学工作部期间,一直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他的革命精神,那种热烈、顽强、无私无畏、卓有成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李长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我当时非常年轻,当时韦君宜同志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她那时开门办社,把那些组来的小说拿到门头沟区工人评论组,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当时我就在门头沟区政府就搞这项工作。而我从当年的一个普通干部、煤矿工人,现在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了研究员,我觉得与他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不但杨述同志、韦君宜好,整个家人全都非常好,有什么问题全都到家里去谈。
  
  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综合编辑室主任):
  我是晚辈,我觉得韦君宜妈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她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追求真理、就像夸父追日的那种精神。我特别感佩她在晚年写出来的《思痛录》,她体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反思的精神。我就想到她为了让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她不惜有的时候甚至鞭挞自己。我觉得她这种精神是像普罗米休斯、或者像丹柯那样,为了把火种、把真理揭示给大家,自己在所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这样说,假如我们建立一个蜡像馆,为我们的思想勇士来塑造蜡像的话,这个蜡像馆里应该有韦君宜妈妈,当然还会有谁呢?有像巴金,像张志敏,像顾城这样的英杰。所以我非常崇敬韦君宜妈妈,我觉得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的人格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侯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艺评论》前主编):
  我和君宜认识将近半个世纪了,从五十年代进城以后没有多久就认识了。后来在一起工作,我跟她感情很深的。后来由于她去(住院)我看到她,不能讲话了,走着不能走,扶着呢讲话讲不了...那时候我回去好几天睡不好...她确确实实像我们很多人、很多同志今天讲的,她是代表了我们作家的良心、民族的良心,而且有勇气,敢于讲我们革命中间的种种失误。我们有些人却对这些讳莫如深,不能讲,不让讲。我觉得她不仅把一生贡献给了革命,而且在晚年在那种情况底下,把自己经历中的,革命中的一些失误,能够用很沉痛的心情讲出来,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后代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财富,她不是让人对革命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们更加知道怎么样去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钟红(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杨述同志是个非常宽厚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了我,从思想上开导了我。韦君宜同志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们二位的精神我想会永远流传的。
  
  穆立立(某大学教授):
  君宜阿姨、杨叔叔,今天你们二人在这儿重又相聚,生前你们两人有过多少次欢乐和痛苦的相聚。今天在这次的相聚中,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大家在这里思念你们。我在回想你们的音容笑貌,我在想着君宜阿姨在我母亲彭惠最困难的时候给她的帮助和支持。君宜阿姨,对于我们这些人,对于今天围绕在你的身边想念你们的人,您是否想说点什么?也许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您大概还会重复那句话——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历史是宝贵的财富。您让我们懂得要去积累财富,要会正确地运用财富,让它像您那样,让它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
  是这样吗?韦姨、杨叔叔?
  
  杨团:
  爸爸妈妈,今天在您们的墓碑前,站起了整整四代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够继往开来。
  现在,我们每个人把我们手中的鲜花奉献在您们的墓前,向您们表示纪念。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
  
  杨团:
  现在,请家属在墓碑四周撒玫瑰花瓣,还有年轻人以及其他同志愿意上来的也可以。
  (奏响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杨团:纪念活动到此结束。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
   ——2003年9月30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
  杨团: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现在开始。
  
  爸爸妈妈,团团来了,都都、飞飞、久源、秋穗、三姨、三舅、五舅、五舅妈还有莹姐我们大家都来了。还有小林林也来了。爸爸妈妈,小林林今年考上北大了,大治得了硕士学位很快就要回国了。
  
  爸爸,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教我背诵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爸爸,您在1980年故去,那时我们的国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是很快的,您没能看到的事情实现了。妈妈,在您走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大业已经不可动摇,思痛录也已经出版,所以我想,妈妈,您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今天,爸爸妈妈,您们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出版社、作协文联的很多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大家相约相聚在这里,以一腔温热来看望你们,纪念你们。
  今天,是老友与故人重逢,生者和亡者相聚的日子,让我们重新奏响《五月的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祖国在烽烟里,你们在烽烟里的那段岁月….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杨团:
  爸爸妈妈,现在,请我的姨姨魏莲一代表我们所有的到场者向你们诵读碑文。
  
  魏莲一:
  
  杨述之母肖禹墓志铭(一八九一 ---一九四八)
  
  女共产党人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预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零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田家英敬撰
  壹玖肆捌年于西柏坡
  
  杨述墓志铭(一九一三---一九八零)
  
  共产党员杨述,籍贯江苏淮安,束发受书,睹民族之危机,习马列之真理,少年投笔,献身革命,于一九三六年入党,且率母兄弟妹,全家参加组织。本人经地下党、解放区之斗争,直至新中国建立,历任党内组织、宣传、高校、新闻、科研等机关领导工作及记者、编辑等职,惟勤惟谨,忠于厥职,对青年运动以及高校、宣传事业卓有贡献。乃以忠介,而遭闵凶,于十年浩劫中备罹酷刑,又受污名。幸日月重光,奇冤得雪,而健康已毁,无复能为党工作。常怀殷望,赉恨以终。后人既悯其遇,更悲其志,前仆后继,以是自勉。
   韦君宜撰
  壹玖捌零年拾月
  
  韦君宜墓志铭(一九一七---二零零二)
  
  女作家韦君宜,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少聪颖,笃于学,及长,入清华学府。时民生凋敝,外侮迭至,以书生报国,投身学运,加入中共。抗战军兴,转赴延安,携笔挟枪,万里从征。建国后历任多家新闻报刊及文学出版机构总编之职,提掖新进,多有建树;业余创作,著述颇丰。文革中备罹磨难,身患重病,忧患余生,矢志以良知昭示后人。衰年结撰《思痛录》,历数错误路线,揭橥极左祸根,于文化思想界影响至矩,其胆识及自省之勇,亦当无愧于天地乎。
  
  杨团 久源、杨都、杨飞 秋穗率
  大治 小林敬立
  贰零零贰年玖月
  
  杨团:现在请大家自由发言。
  
  张大中(前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认识杨述同志是在1949年,那时候他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我那时在团市委工作,那时候就开始有所接触,他1953年到了北京,我1953年作宣传部长,这时候接触就比较多了,不是简单的接触多,是日日夜夜工作在一起,因为杨述同志这个人除了党的事业,似乎没什么别的,刚才我们路上还讲,吃饭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想的都是工作,杨述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到晚上,那时候北京市委的大楼夜里灯火辉煌,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结束工作,常常是过了十二点,这对我们全部的影响非常大。
  杨述同志对毛主席的思想是非常忠诚的,他传达中央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他记得也好,传达的非常认真,差不多是逐字逐句地转达。特别是杨述同志心怀坦荡、待人宽厚,就是在革命运动不断发生的时期,他对同志都是非常爱护的,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势我们宣传部也进行了一些批判,但他对批判的同志是很不情愿的去进行的,而且在批判之后,他对于那些同志大概今天钟红同志等一些人都来了,还是很关心的,并不是说这些同志受了批判放在一边,他都是非常关心,所以同志们对他的感情是很深的,今天我们市委宣传部也来了很多同志。所以我们今天永远怀念杨述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总编辑):
  我认识韦君宜同志是在1958年,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都有同感,当时她对我有好多鼓励和安慰并给了我一些教导。后来我退下来了,她也退下来了,在退下来了以后,她又鼓励我写作。而她自己以身作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写出那么多作品,我觉得真是非常了不起,我对她非常敬佩。另外还有一点,她并不仅仅是为了作品、为了写作、为了文学艺术,而是把文以载道,就是文学作品要为时而写,为现实而写。她的《思痛录》、《露沙的路》这些东西都是给人发人深醒、振聋发聩的,让大家回忆当时经过怎么样的苦难、经过怎么样的斗争。
  我觉得她作为一个编辑、一个作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知。对于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矛盾、一些错误,她做了深刻的反思。它叫做《思痛录》,痛定思痛。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学上的一个贡献,而且是对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把她作为我的楷模。
  今天韦君宜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大家都非常悲痛,但是我觉得第一,作为出版岗位上的人,我们要继承她在出版界的那种精神,另外就是要把她那种思痛的精神保持下去、永远发扬下去。
  
  张锲(中国作协副主席):
   君宜大姐,很多作家还有今天能够到的、不能到的都委托我或者委托其他朋友向你敬礼!君宜大姐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参加了革命。她为党一生忠诚战斗,特别是在她从事编辑工作当中,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我也是她培养的青年作家之一。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常常会想到她生前的音容笑貌,会想到她晚年最后留下的最后一本厚重的大书《思痛录》。君宜大姐代表代表中国作家的良心、中国共产党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心,君宜大姐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彭佩云: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今天我们大家都来看你们了。我是五十年代当我还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工作,杨述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同志极端的热情。他热爱青年,作风简朴、学习勤奋,所以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和帮助。
  韦君宜同志是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优秀的女作家。我们今天到这来,能够看到他们安葬在居庸关下这样一个雄伟秀丽的地方,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两位能够在这安息,我们将永远地怀念你们!
  
  郁文: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曾经我在解放初期和他们一起在团中央工作了三年,虽然我没有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但他们也是我的老领导。他们当时的为人、他们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就是他们两个每一次出去参加团中央的常委会,或者是去吃饭或者去哪里,两个人一路走在路上都在讨论工作,就是无时无刻他两个一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虽然我们各自东西,后来,文革后期我在报上看到杨述同志文在文革期间蒙冤受屈的经历,感觉到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以后韦君宜病重的时候我曾经去看她,我才知道虽然她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尽自己的余力在病榻上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著作,主要就是《思痛录》。她要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革命道路上和革命队伍内部的种种经历和她自己反思、自己的感受流传给后人。
  我觉得韦君宜同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她的心灵特别高尚、她的意志特别顽强、她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感特别强烈,所以能够支持她在垂暮之年、以重病之躯在病榻上完成了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思痛录》。我是看了《思痛录》,对他们两人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深受到了震撼。我觉得杨述同志和韦君宜同志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李开鼎(前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
  我在北京市高校党委和大学工作部期间,一直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他的革命精神,那种热烈、顽强、无私无畏、卓有成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李长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我当时非常年轻,当时韦君宜同志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她那时开门办社,把那些组来的小说拿到门头沟区工人评论组,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当时我就在门头沟区政府就搞这项工作。而我从当年的一个普通干部、煤矿工人,现在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了研究员,我觉得与他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不但杨述同志、韦君宜好,整个家人全都非常好,有什么问题全都到家里去谈。
  
  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综合编辑室主任):
  我是晚辈,我觉得韦君宜妈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她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追求真理、就像夸父追日的那种精神。我特别感佩她在晚年写出来的《思痛录》,她体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反思的精神。我就想到她为了让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她不惜有的时候甚至鞭挞自己。我觉得她这种精神是像普罗米休斯、或者像丹柯那样,为了把火种、把真理揭示给大家,自己在所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这样说,假如我们建立一个蜡像馆,为我们的思想勇士来塑造蜡像的话,这个蜡像馆里应该有韦君宜妈妈,当然还会有谁呢?有像巴金,像张志敏,像顾城这样的英杰。所以我非常崇敬韦君宜妈妈,我觉得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的人格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侯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艺评论》前主编):
  我和君宜认识将近半个世纪了,从五十年代进城以后没有多久就认识了。后来在一起工作,我跟她感情很深的。后来由于她去(住院)我看到她,不能讲话了,走着不能走,扶着呢讲话讲不了...那时候我回去好几天睡不好...她确确实实像我们很多人、很多同志今天讲的,她是代表了我们作家的良心、民族的良心,而且有勇气,敢于讲我们革命中间的种种失误。我们有些人却对这些讳莫如深,不能讲,不让讲。我觉得她不仅把一生贡献给了革命,而且在晚年在那种情况底下,把自己经历中的,革命中的一些失误,能够用很沉痛的心情讲出来,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后代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财富,她不是让人对革命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们更加知道怎么样去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钟红(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杨述同志是个非常宽厚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了我,从思想上开导了我。韦君宜同志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们二位的精神我想会永远流传的。
  
  穆立立(某大学教授):
  君宜阿姨、杨叔叔,今天你们二人在这儿重又相聚,生前你们两人有过多少次欢乐和痛苦的相聚。今天在这次的相聚中,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大家在这里思念你们。我在回想你们的音容笑貌,我在想着君宜阿姨在我母亲彭惠最困难的时候给她的帮助和支持。君宜阿姨,对于我们这些人,对于今天围绕在你的身边想念你们的人,您是否想说点什么?也许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您大概还会重复那句话——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历史是宝贵的财富。您让我们懂得要去积累财富,要会正确地运用财富,让它像您那样,让它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
  是这样吗?韦姨、杨叔叔?
  
  杨团:
  爸爸妈妈,今天在您们的墓碑前,站起了整整四代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够继往开来。
  现在,我们每个人把我们手中的鲜花奉献在您们的墓前,向您们表示纪念。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
  
  杨团:
  现在,请家属在墓碑四周撒玫瑰花瓣,还有年轻人以及其他同志愿意上来的也可以。
  (奏响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杨团:纪念活动到此结束。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
   ——2003年9月30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
  杨团:
  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现在开始。
  
  爸爸妈妈,团团来了,都都、飞飞、久源、秋穗、三姨、三舅、五舅、五舅妈还有莹姐我们大家都来了。还有小林林也来了。爸爸妈妈,小林林今年考上北大了,大治得了硕士学位很快就要回国了。
  
  爸爸,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教我背诵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爸爸,您在1980年故去,那时我们的国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是很快的,您没能看到的事情实现了。妈妈,在您走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大业已经不可动摇,思痛录也已经出版,所以我想,妈妈,您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今天,爸爸妈妈,您们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出版社、作协文联的很多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大家相约相聚在这里,以一腔温热来看望你们,纪念你们。
  今天,是老友与故人重逢,生者和亡者相聚的日子,让我们重新奏响《五月的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祖国在烽烟里,你们在烽烟里的那段岁月….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杨团:
  爸爸妈妈,现在,请我的姨姨魏莲一代表我们所有的到场者向你们诵读碑文。
  
  魏莲一:
  
  杨述之母肖禹墓志铭(一八九一 ---一九四八)
  
  女共产党人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预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零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田家英敬撰
  壹玖肆捌年于西柏坡
  
  杨述墓志铭(一九一三---一九八零)
  
  共产党员杨述,籍贯江苏淮安,束发受书,睹民族之危机,习马列之真理,少年投笔,献身革命,于一九三六年入党,且率母兄弟妹,全家参加组织。本人经地下党、解放区之斗争,直至新中国建立,历任党内组织、宣传、高校、新闻、科研等机关领导工作及记者、编辑等职,惟勤惟谨,忠于厥职,对青年运动以及高校、宣传事业卓有贡献。乃以忠介,而遭闵凶,于十年浩劫中备罹酷刑,又受污名。幸日月重光,奇冤得雪,而健康已毁,无复能为党工作。常怀殷望,赉恨以终。后人既悯其遇,更悲其志,前仆后继,以是自勉。
   韦君宜撰
  壹玖捌零年拾月
  
  韦君宜墓志铭(一九一七---二零零二)
  
  女作家韦君宜,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少聪颖,笃于学,及长,入清华学府。时民生凋敝,外侮迭至,以书生报国,投身学运,加入中共。抗战军兴,转赴延安,携笔挟枪,万里从征。建国后历任多家新闻报刊及文学出版机构总编之职,提掖新进,多有建树;业余创作,著述颇丰。文革中备罹磨难,身患重病,忧患余生,矢志以良知昭示后人。衰年结撰《思痛录》,历数错误路线,揭橥极左祸根,于文化思想界影响至矩,其胆识及自省之勇,亦当无愧于天地乎。
  
  杨团 久源、杨都、杨飞 秋穗率
  大治 小林敬立
  贰零零贰年玖月
  
  杨团:现在请大家自由发言。
  
  张大中(前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认识杨述同志是在1949年,那时候他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我那时在团市委工作,那时候就开始有所接触,他1953年到了北京,我1953年作宣传部长,这时候接触就比较多了,不是简单的接触多,是日日夜夜工作在一起,因为杨述同志这个人除了党的事业,似乎没什么别的,刚才我们路上还讲,吃饭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想的都是工作,杨述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到晚上,那时候北京市委的大楼夜里灯火辉煌,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结束工作,常常是过了十二点,这对我们全部的影响非常大。
  杨述同志对毛主席的思想是非常忠诚的,他传达中央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他记得也好,传达的非常认真,差不多是逐字逐句地转达。特别是杨述同志心怀坦荡、待人宽厚,就是在革命运动不断发生的时期,他对同志都是非常爱护的,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势我们宣传部也进行了一些批判,但他对批判的同志是很不情愿的去进行的,而且在批判之后,他对于那些同志大概今天钟红同志等一些人都来了,还是很关心的,并不是说这些同志受了批判放在一边,他都是非常关心,所以同志们对他的感情是很深的,今天我们市委宣传部也来了很多同志。所以我们今天永远怀念杨述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总编辑):
  我认识韦君宜同志是在1958年,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都有同感,当时她对我有好多鼓励和安慰并给了我一些教导。后来我退下来了,她也退下来了,在退下来了以后,她又鼓励我写作。而她自己以身作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写出那么多作品,我觉得真是非常了不起,我对她非常敬佩。另外还有一点,她并不仅仅是为了作品、为了写作、为了文学艺术,而是把文以载道,就是文学作品要为时而写,为现实而写。她的《思痛录》、《露沙的路》这些东西都是给人发人深醒、振聋发聩的,让大家回忆当时经过怎么样的苦难、经过怎么样的斗争。
  我觉得她作为一个编辑、一个作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知。对于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矛盾、一些错误,她做了深刻的反思。它叫做《思痛录》,痛定思痛。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学上的一个贡献,而且是对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把她作为我的楷模。
  今天韦君宜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大家都非常悲痛,但是我觉得第一,作为出版岗位上的人,我们要继承她在出版界的那种精神,另外就是要把她那种思痛的精神保持下去、永远发扬下去。
  
  张锲(中国作协副主席):
   君宜大姐,很多作家还有今天能够到的、不能到的都委托我或者委托其他朋友向你敬礼!君宜大姐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参加了革命。她为党一生忠诚战斗,特别是在她从事编辑工作当中,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我也是她培养的青年作家之一。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常常会想到她生前的音容笑貌,会想到她晚年最后留下的最后一本厚重的大书《思痛录》。君宜大姐代表代表中国作家的良心、中国共产党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良心,君宜大姐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彭佩云: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今天我们大家都来看你们了。我是五十年代当我还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工作,杨述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同志极端的热情。他热爱青年,作风简朴、学习勤奋,所以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和帮助。
  韦君宜同志是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优秀的女作家。我们今天到这来,能够看到他们安葬在居庸关下这样一个雄伟秀丽的地方,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两位能够在这安息,我们将永远地怀念你们!
  
  郁文:
  杨述同志、韦君宜同志,曾经我在解放初期和他们一起在团中央工作了三年,虽然我没有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但他们也是我的老领导。他们当时的为人、他们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就是他们两个每一次出去参加团中央的常委会,或者是去吃饭或者去哪里,两个人一路走在路上都在讨论工作,就是无时无刻他两个一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虽然我们各自东西,后来,文革后期我在报上看到杨述同志文在文革期间蒙冤受屈的经历,感觉到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以后韦君宜病重的时候我曾经去看她,我才知道虽然她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尽自己的余力在病榻上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著作,主要就是《思痛录》。她要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革命道路上和革命队伍内部的种种经历和她自己反思、自己的感受流传给后人。
  我觉得韦君宜同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她的心灵特别高尚、她的意志特别顽强、她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感特别强烈,所以能够支持她在垂暮之年、以重病之躯在病榻上完成了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思痛录》。我是看了《思痛录》,对他们两人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深受到了震撼。我觉得杨述同志和韦君宜同志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李开鼎(前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
  我在北京市高校党委和大学工作部期间,一直在杨述同志的领导下,他的革命精神,那种热烈、顽强、无私无畏、卓有成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李长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我当时非常年轻,当时韦君宜同志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她那时开门办社,把那些组来的小说拿到门头沟区工人评论组,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当时我就在门头沟区政府就搞这项工作。而我从当年的一个普通干部、煤矿工人,现在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了研究员,我觉得与他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不但杨述同志、韦君宜好,整个家人全都非常好,有什么问题全都到家里去谈。
  
  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综合编辑室主任):
  我是晚辈,我觉得韦君宜妈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她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追求真理、就像夸父追日的那种精神。我特别感佩她在晚年写出来的《思痛录》,她体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反思的精神。我就想到她为了让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她不惜有的时候甚至鞭挞自己。我觉得她这种精神是像普罗米休斯、或者像丹柯那样,为了把火种、把真理揭示给大家,自己在所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这样说,假如我们建立一个蜡像馆,为我们的思想勇士来塑造蜡像的话,这个蜡像馆里应该有韦君宜妈妈,当然还会有谁呢?有像巴金,像张志敏,像顾城这样的英杰。所以我非常崇敬韦君宜妈妈,我觉得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的人格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侯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艺评论》前主编):
  我和君宜认识将近半个世纪了,从五十年代进城以后没有多久就认识了。后来在一起工作,我跟她感情很深的。后来由于她去(住院)我看到她,不能讲话了,走着不能走,扶着呢讲话讲不了...那时候我回去好几天睡不好...她确确实实像我们很多人、很多同志今天讲的,她是代表了我们作家的良心、民族的良心,而且有勇气,敢于讲我们革命中间的种种失误。我们有些人却对这些讳莫如深,不能讲,不让讲。我觉得她不仅把一生贡献给了革命,而且在晚年在那种情况底下,把自己经历中的,革命中的一些失误,能够用很沉痛的心情讲出来,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后代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财富,她不是让人对革命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们更加知道怎么样去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钟红(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杨述同志是个非常宽厚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了我,从思想上开导了我。韦君宜同志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们二位的精神我想会永远流传的。
  
  穆立立(某大学教授):
  君宜阿姨、杨叔叔,今天你们二人在这儿重又相聚,生前你们两人有过多少次欢乐和痛苦的相聚。今天在这次的相聚中,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大家在这里思念你们。我在回想你们的音容笑貌,我在想着君宜阿姨在我母亲彭惠最困难的时候给她的帮助和支持。君宜阿姨,对于我们这些人,对于今天围绕在你的身边想念你们的人,您是否想说点什么?也许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您大概还会重复那句话——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历史是宝贵的财富。您让我们懂得要去积累财富,要会正确地运用财富,让它像您那样,让它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
  是这样吗?韦姨、杨叔叔?
  
  杨团:
  爸爸妈妈,今天在您们的墓碑前,站起了整整四代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够继往开来。
  现在,我们每个人把我们手中的鲜花奉献在您们的墓前,向您们表示纪念。
  (奏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
  
  杨团:
  现在,请家属在墓碑四周撒玫瑰花瓣,还有年轻人以及其他同志愿意上来的也可以。
  (奏响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杨团:纪念活动到此结束。
  
  
  
  
  
  
  
  
  
  
  
  
  
  
  
  
  
  
  
  
  
  
  
  
  
  
  
  
  
  
  
  
  
  
  
  
 浏览:207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0/2 21:46:4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杨团给远逝的母亲的一封信(收藏于2008/2/12 20:45:41
宋彬玉韦君宜的人生之路(收藏于2008/2/5 10:33:38
张 玲 霞漫 谈 韦 君 宜(收藏于2008/2/3 13:09:35
团团纪念我的母亲——韦君宜(收藏于2005/9/17 21:13:59
韦君宜鸿泥集(收藏于2005/5/17 22:14:32
北京新闻台阎明复参加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时的谈话(收藏于2003/10/2 22:40:26
思念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收藏于2003/10/2 21:46:46
yangtuan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上)-9.30于凤凰山陵园(收藏于2003/10/1 22:48:20
张子中思痛后的醒悟(收藏于2002/10/8 23:28:27
帅好一个编辑对韦君宜的纪念(收藏于2002/9/19 20:46:4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宋彬玉韦君宜的人生之路(访问4934次)
张 玲 霞漫 谈 韦 君 宜(访问4527次)
3/26/02盛禹九一个大写的人—— 怀念韦君宜(访问3419次)
杨团我的父亲母亲与《思痛录》(访问3350次)
北京新闻台阎明复参加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时的谈话(访问2894次)
3/7/02延安陷落忆延安(注)(访问2825次)
思念韦君宜——一个终生怀抱理想的人(访问2450次)
4/2/02刊发丁磐石噩耗传来以后(访问2268次)
韦君宜鸿泥集(访问2187次)
思念杨述韦君宜墓碑落成纪念活动纪录(访问207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1/28 9:51:42
徐鼎銘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5/22 6:44:28
淮安日报徐鼎銘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5/21 21:37:09
顾毅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3/6 10:45: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1/12 14:34:5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