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红楼者,往往会被红楼中所展现的万千奇幻世界所迷惑,有时会深处迷
雾之中,百思而不得其解。个人的苦思苦想,领悟参透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有时 也需他人之点拨。在下综合整理加工往日夜看众友讨论解惑之结晶,作此“夜看 红迷常见问题集锦”,万望对各位品读红楼有所帮助,提供资料参考。而且,我 们将在今后继续补充更新,添加更多网友提出的热点疑问,使资料更完整。能力 所限,若有谬误荒诞之处,希望各位朋友指出!:) 1.《红楼梦》原著的作者是谁? 作者为曹雪芹。但一直有作者为他人的观点存在,可惜这些观点持有人一直 拿不出有力证据,所以一般不予理会。现在通行本一共一百二十回,最后的四十 回,也就是八十一回到一百二十回。属于一种续书,作为一般认为是高鹗,因为 种种历史原因,故付原著流传。 2.初涉红楼一般必读的参考文献读物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帮助解读红楼诗词曲赋深意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关于红楼的考证 周汝昌《红楼艺术》——有关红楼艺术的介绍 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了解红楼八十回后的情节 3.关于林黛玉所说的一句“放屁”粗话 黛玉说出如此粗口,乍一看可能另人大跌眼镜。要说这也有什么艺术之说当 然也牵强,一般认为这便是黛玉爽直、“真我”之处,换做宝钗是断然不会这么 说的。再者,这也说明宝黛二人两小无猜,亲密度可见一斑,若是平常不甚亲密 之人,又怎会如此说呢?还有可能是因为小说在清末的时候是比较下层的文学形 式,既然曹公要借这“比较下层”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可能就尽量往 通俗方面靠拢,所以红楼里就出现了许多俗言、土话,以及这些伦理是比较粗俗 的话。但毕竟曹公是极有思想境界的人,最终的红楼梦也没能“俗”,而这些东 西变成为红楼“靠俗”的遗留,形成红楼的独特艺术风格。 4.宝玉送黛玉两块旧帕有何深意? 这个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细品: 1)手帕在古代应是作为定情物的 2)旧帕留有宝玉的体温、温情、体贴…… 3)见此帕如见人…… 〈另:参见再生花一文〉 http://plava.bjzx.net/sini/bak/aspw/article.asp?id=309&classid=10 5.佛手为何物?为何探春不让板儿吃? 一种散发香气,行如佛之手掌的瓜果。佛手可以泡茶,做菜,但没加工过一 般是不吃的。所以探春的那个是摆设和散香用的,再者也不能生吃,所以就不让 板儿吃了。 6.晴雯的判册图画为何意: 晴雯判册图: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渲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若说这是晴雯身处的社会环境污秽不堪,有些牵强。因为判册中的画皆意喻 人物最终命运,而这图意喻晴雯身处的环境显然不通。所以还应该是结合晴雯最 终的结局。这幅图实为“遮月图”。晴雯既喻为“霁月”,而图中皆“乌云浊雾”, 这便好理解了:晴雯最终因“诽谤”而“玷污”,导致“寿夭”,但她始终是冰 清玉洁,只是“担了虚名”,因此就像“霁月”被乌云遮住,虽似被“污”,但 本质始终洁净无比! 7.为什么贾府的丫头如此惊恐被撵出府去? 因为贾府的丫头都是买断终身的,所以就算是被撵出去,还是贾府的丫头、 奴才,但却无法在贾府伺候,也就得不到利银,又无法自主寻找别的营生养活自 己,对于在府中相对的有吃有穿,被撵出去后的境遇可想而知。再者,被撵出去 的丫头通常都是因为什么“勾引主子”、“轻狂放纵”等污秽的罪名,这要是被 撵了出去个姑娘家家的以后还怎么做人?这在当时女性名节第一的社会来说,无 疑是致命的打击! 8.神瑛侍者、顽石与宝玉 因为红楼各个版本不同,所以有朋友阅读时会出现歧义。其实关于这个问题, 各个版本是这样的: 脂本:顽石-通灵玉(宝玉所衔);神瑛侍者-宝玉 程本:顽石-神瑛侍者-宝玉(程本胡乱改写,导致曹雪芹原意丧失) 9.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及《红楼梦》十二曲分别都是写谁的? 1)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 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 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 乡。 宝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 归。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 遥。 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 旁。 凤姐: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 哀。 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 谈。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 在宁。 2)《红楼梦》十二曲 [终身误]——宝钗 [枉凝眉]——宝玉、黛玉(也有说是宝钗、黛玉,但通常认为是合写宝黛, 至于其它的说法更不必理会) [恨无常]——元春 [分骨肉]——探春 [乐中悲]——湘云 [世难容]——妙玉 [喜冤家]——迎春 [虚花悟]——惜春 [聪明累]——凤姐 [留余庆]——巧姐 [晚韶华]——李纨 [好事终]——秦氏 10.贾琏为何称为“琏二爷”? 贾赦似乎只有贾琏一子,却为何被称为“琏二爷”呢?说法不一,但比较可 信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曹雪芹原构思中贾琏还有一位哥哥,但是后来越写越觉 得没用,所以删掉了,但琏二爷这个名号却疏忽了,一直留了下来。还有一种是 认为《红楼梦》中贾琏原就有一个哥哥,只是现存的八十回中并未出现。贾琏的 哥哥叫贾瑚。此点为周汝昌先生考证结果,详细考证过程请参阅周汝昌先生相关 著作。 11.《红楼梦》的手抄本有多少种? 一共有十三种。分别为甲戌本、庚辰本、已卯本、戚序本、南图本、蒙府本、 舒序本、杨藏本、梦觉本、郑藏本、列藏本、靖藏本和新近发现的北师大本。其 中,靖藏本已遗失。 12.曹雪芹原稿中史湘云的结局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因为八十回后的原稿丧失,致使许多人物的结局不能确定。 其中史湘云的结局无疑是争议最强的。 根据曹雪芹的判词和判诗。我们能感觉到史湘云最后夫死早寡的命运,这也 成为历来公认的结果。但一直有反对意见存在,清朝时有许多文人的笔记中,都 不约而同的记载了一种红楼梦的抄本,这种抄本一共一百一十回,和脂砚斋批语 中所说的回数相当吻合。书中虽细小情节各不相同,但有些情节却是一模一样, 都提到了宝钗早死、宝湘白头。然而这种抄本在乾隆后就再无人提及,有人认为 是曹雪芹的原稿,有人认为是一种续书,至今仍是悬案。这种版本也就是常提到 的“旧时真本”。 上世纪,周汝昌先生又再一次提出宝湘重会,遭来无数指责,而其中属对判 词蔑视最为有力,大家都看到判词中“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认为周汝昌 的观点不正确。可惜,至今持反对意见者对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的理解也不统一。本站探佚板块斑竹windg曾试图重新解释[乐中悲],获得成功, 解释了宝湘可以重会,文章发表在《红楼》杂志上2002年第4期。 据此,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对于史湘云的结局最为有影响力的有两种说 法。第一、嫁给卫若兰,后若兰早死,守寡;第二、嫁给卫若兰,后若兰早死, 又嫁给贾宝玉,白首。当然此时的宝玉早已与以前的宝玉不一样,这里面牵扯到 佚稿中甄宝玉的相关情节。 13.忠靖侯史鼎是什么人?史鼎和史鼐关系是什么?与史湘云的关系? 第十三回出现的是忠靖侯史“鼎”(ding),第四十九回出现的是保龄侯史 “鼐”(nai)(见庚辰本),史“鼎”和史“鼐”本是两个人。 史“鼐”是史湘云的叔叔(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只有跟着叔父史 鼐,第四十九回史鼐到外省上任,老太太留下了湘云),封“保龄侯”。第四回 护官符“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有注“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 可见曹雪芹心中史湘云的叔叔从来就是“保龄侯”而不是什么“忠靖侯”。 蒙府戚序本的抄写者可能看过第十三回、脑子里有“史鼎”与史湘云有关的 印象(第十三回忠靖侯史鼎夫人来时有批语说是“伏史湘云”),所以在第四十 九回就把保龄侯史“鼐”改成了保龄侯史“鼎”。“鼐”和“鼎”看起来很象, 抄错也有可能。 14.紫鹃和鹦哥 黛玉进府时,贾母曾将丫头鹦哥给了黛玉使唤,可后回中再未见其人,这是 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鹦哥应该就是后来的紫鹃。甲戌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 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有脂评提及:……雪雁道:“紫鹃([脂评朱旁]鹦哥改名 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15.秦可卿之死 第五回判诗的画中,预示着秦可卿死于上吊,但是小说中又说秦氏死于病症。 至于孰对孰错,经常有朋友问及。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秦可卿的死在原稿中 是上吊自杀,因为她和贾珍[也就是他老公公]通奸,事情败露。所以上吊自杀, 而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曹雪芹采纳了畸笏的意见删除了这个情节。现存甲戌本保 留了这样一条回后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 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 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至于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并不知道。所以说秦可卿之死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都还是符合曹雪芹的意思的。推荐看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以及刘心武的 《红楼三钗之谜》做更多地了解。 16.“红学”是什么?“红学”是怎么来的? “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 放的《八旗画录》,说:“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 “红学”一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民国初年,松江县有个叫朱子美的文人, 不攻《四书》《五经》,喜读小说。自言“平生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 《红楼梦》最为笃嗜”。一天有个朋友来看朱子美,进门见他正埋头读书,便笑 着问:“先生现治何经?”他答道:“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朋友不解, 他说:“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原来“经”的繁体字写作“經”, “經”去掉一横三曲正是个“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不久“红学”一词 就约成定俗,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光绪年间,北京士大夫阶层就以研究《红楼梦》为“红学”。民国初年, “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如蔡元培、王梦阮等学者开始对《红楼梦》进行 系统的研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 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 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17.李宫裁是谁? 李宫裁就是李纨,珠大嫂子也是她。贾珠[贾政夫妇大儿子,早死]之妻、贾 兰之母。 18.林黛玉的眼睛 第三回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历来被人称颂,但最关键的两句却各脂本均不相同, 甲戌本又被涂抹。而现在通行的“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则让人大倒胃口,因为后半句粗俗至极,而且完全不符合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周汝昌早年曾细检甲戌原本,认为不是“含情目”而是“含露目”,红学界 不屑。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汝昌到苏联察看列藏本,列藏本作“两湾似蹙非蹙罥 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字迹清晰,语言优美,当是曹雪芹原稿。但红学 界某些人犯有严重的“文人相轻”的毛病,至今仍不承认,可列藏本所云确应该 为目前发现的最好的描写。 19.宝玉将宝钗比杨贵妃,宝钗因何大怒?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 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 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 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 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 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宝钗为何因宝玉那小小的 玩笑而大怒? 宝姐姐向来以正统自居,很是在意自己的好形象。据正统史书记载,杨氏惑 乱朝纲,误导朝政。封建社会所谓的“妖妇祸国”,是不好的象征。所以薛宝钗 发怒也是情理之中。 另:雪芹曾多次将宝钗喻杨妃,比如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
原文2003/08/19 发表于http://hz.qq.com.cn/cgi-bin/bbs/hlm/ 浏览:15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