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保存至今的父亲唯一一封写于战争年代的家书。
抗战时期,许多地区交通中断,书信来往极为不便。大城市间尚且如此,不要说湖北红安这样一个小县了。因此,父亲离家的十年中,大多数时间是音讯渺茫,生死不明。这封信写于随刘邓大军南下时,已经快到武汉。从信中可以看到,最近的一次通信已经是三年以前。 父亲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虽说不上什么名门望族,也还算是书香门第,一门出过几个举人。祖父是晚清丁酉科举人,后来到日本求学,回国后作过法官和县知事,晚年曾在北京几所大学教授法律。父亲兄弟四个,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抗战爆发后,许多热血青年都积极投身抗战。父亲这时正在武昌中学任教,我的两个哥哥分别只有两岁和四岁,母亲腹中还怀有身孕,但他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股洪流中去。 关于父亲参加革命的经过,1997年11月26日的《红安报》刊登的《董老与黄安初级中学》一文提到: “中共黄安(注:即现在的红安)县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即派员与全县知名人士和知识分子联系,于是,教育界的一批爱国进步教师如王文锦、王文枢、陈祺生等都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1938年元月,在董必武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黄安县初级中学在县城土井街正式成立。这是建国前我县最早的一所中学。校长王文锦,教导主任王文枢,军体教师薛子正(中共党员,化名王老师,后返部队任旅长),以及一大批爱国进步教师都在中学任教。” “1938年,董必武从安徽舒城返汉,特地路过黄安,关心黄安初级中学师生的成长,并在中学师生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教导全校师生要刻苦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备健壮的体魄,投笔从戎,加入抗战行列,并痛心国难当头,生民涂炭。董必武演说至此,声泣俱下,师生聆听之后,深受教育,不久,教导主任王文枢、学生余维发、余维宝、吴国英等,经董老介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涯的洗礼,父亲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一个受过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者。这封信反映的是父亲当时的思想,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影响了他的一生,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他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信中对长子明垲谈到读书的方法,第一条就是“最好丢开英文,再不要学它,(理由暂时不说它,说来话长)”。父亲自己是英文专业出身,却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学英文,这其中必有缘由。既然不说,而且说来话长,必有其苦衷,但绝不会是因为英文无用(父亲在十八集团军总卫生部工作时,曾经担任过援华外国医生马勒的翻译)。我想,这和父亲参加革命后多次挨整有关,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本人的知识分子成份,加上会英文,都是他不被信任的原因。这是特殊年代特殊情况下所说的话,已不适用于今天。为了避免孙辈后代产生误会,不好好学英文,特此说明。 |
浏览:158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