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84号馆文选__入蜀记 |
|
入蜀记注釋
[1] 「家譜灃作澧賴此證誤」《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均為「家譜澧賴此證誤」。 [2] 「八尺」,《知不足齋》本作「八測」。 [3] 《知不足齋》本文末有小字:「尹橋疑是尹山橋」。 [4] 「許市」,《知不足齋》本作「滸墅」。 [5] 《知不足齋》本文末有雙行小字:「按『朝日』《謝集》作『曉月』」。 [6] 「丹陽」,《知不足齋》本作「雲陽」。 [7] 「虜再入」,《知不足齋》本作「敵再入」。 [8] 「止」,《知不足齋》本作「正」。 [9] 《寶顏堂》本、《知不足齋》本此卷最末一條為「三十日」,無記事。《汲古閣叢書》收《渭南文集》中,卷四十三「入蜀記」三字下有雙下小字:「乾道五年十二月六日起,六年六月三十日止」。 [10] 「故冶」,《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作「故治」。 [11] 「二十」,《四庫全書》本、《詒經堂》本作「三十」。 [12] 「十」,文集本作「七」。《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並作「十」。趙翼《陔餘叢考》論及此事,稱「以十餘萬緡之歲入」,則「十」為是,因據以改。 [13] 「南唐」,《知不足齋》本、《詒經堂》本作「唐主」。 [14] 「練」,《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作「錬」。 [15] 「廬阜」,《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作「廬山」。 [16] 「紙衣」,《四庫全書》本作「裝衣」。《格致鏡原》卷六八引此日所記亦作「裝衣」。 [17] 「上元水府」,諸本均作「下元水府」。但「下元」實當為「上元」之誤,因南唐在長江沿途所建三元水府中,下元水府在鎮江,因以據改。 [18] 「三」,《知不足齋》本作「二」。 [19] 「摶」,《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詒經堂》本作「搏」。 [20] 「孤」,文集本作「姑」。《寶顏堂》本、《知不足齋》本、《詒經堂》本作「孤」。案:「姑」字涉上文傳說而誤,應為「孤」,因據以改。 [21] 「」,文集外諸本均寫作「适」。 [22] 「柱」,原作「注」,據白居易《草堂記》,應為「柱」。除《茂雪堂叢書》本為「柱」外,諸本均作「注」。因據以改。 [23] 「艾」,《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作「乂」。 [24] 「復」,《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作「後」。 [25] 「傳夷狄」,《詒經堂》本作「傳方外」。 [26] 「為」,《知不足齋》本作「謂」。 [27] 「司」,《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均作「同」。案:上記湯衡任職幹辦公事,趙蘊所任當是同幹辦公事,而「司」「同」二字上下相連,字形相近,遂生漏誤。疑此處當為「安撫司同幹辦公事」。 [28] 「春秋夏」,《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並作「春夏秋」。 [29] 「心」,《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作「山」。 [30] 「水」,文集本、《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均寫作「山」,《說郛》本、《續百川學海》本作「水」。案:峽谷中水隨山勢繚繞,「山漸曲」不通,應為「水漸曲」。而查《歐陽修全集》卷一○《下牢津》詩,此句則為「入峽江漸曲」,也以水為言。因以據改。 [31] 「雪」,文集本作「雲」,《寶顏堂》本、《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作「雪」。案:下文言「是日極寒,巖嶺有積雪」,則「雪」為是。因據以改。 [32] 「三朝三暮」,諸本均作「一朝一暮」,唯《知不足齋》本作「三朝三暮」。案:謠諺謂峽谷高聳而江流曲折,故船行多日,崖上黃牛猶可望見,故李白、歐陽修詩稱多日,而《水經注》所引也是「三朝三暮」,因據以改。 [33] 「未」,《說郛》本、《續百川學海》本作「夫」。 [34] 「十二月正月」,《說郛》本、《續百川學海》本作「冬春間」。 [35] 「燭炬」,唯文集本作「獨炬」,諸本均作「燭」,因據以改。 [36] 「飂飄」,《知不足齋》本作「」,《詒經堂》本為「飂{左風右樂}」。 |
浏览:4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