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柯桥镇渔后村)。父锦堂,游幕山东,为历城县刑名师爷。庆澜生于任所(今济南历城区)。6岁丧父,14岁丧母,自幼孤贫力学。17岁,为治理黄河河工。后随友赴东北,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深受赏识,历任三营统领,凤凰、安东知县,东三省营务处会办及第二标标统等职。 1909(清宣统元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朱庆澜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辛亥武昌起义,朱庆澜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1912(民国元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1916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朱庆澜,下令其改任广西省长,朱遂不得不离开广东。后寓居上海。 1922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1925年辞职。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抗战以后,在陕西创立黄龙山垦区,收容难民达5万余人。生前关心桑梓,出资创办渔后村小学,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 1941年1月,朱庆澜将军积劳成疾,卒于西安。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率西安各界公葬于西安近郊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冯玉祥为之作碑文(碑文现收藏在陕西省西安碑林)。 资料来源:绍兴图书馆,后经庆澜雅志重新编辑 |
浏览:161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