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7日A24版报道的广州市民马小姐所藏家传宝物“金板画”的身世,近日终获破译。据国际知名契丹文字、女真文字专家乌拉熙春教授考证,金板画上镌刻的文字是契丹小字,金板画是投降金朝的契丹人乌里衍朮里者(即《金史》所载的萧仲恭)墓的随葬品。
乌拉熙春教授2008年11月末赴黑龙江省鉴定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城子村出土的女真大字石碑(解读报道载《新晚报》2009年2月16日A07版)的时候,由哈尔滨市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永年处得知《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此条消息。据乌拉熙春教授的研究结果:金板画右上方靠近边框之处竖行镌刻的两行阳文契丹小字,译成汉语是“诸卫小将军”。金板画上的契丹小字拼写法明显带有金代特征而与辽代不同;“诸卫小将军”之职见于《乌里衍朮里者墓志铭》。由此推定该金板画出自乌里衍朮里者墓葬。 乌里衍朮里者墓1942年发现于河北省兴隆县阎杖子乡梓木林子村,发现时已经被盗,墓内仅存一方用契丹小字镌刻的墓志。据墓志载:墓主的家系是契丹六院部蔑古乃氏,祖父在辽道宗时期曾任宰相;父亲是辽道宗的驸马,墓主是其长子,十三岁时授诸卫小将军。金灭辽时,与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一起被俘。降金后屡晋官职,于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封越国王,当年去世。 专家指出:这种雕刻在金属质地的薄板上的有文字或无文字的板画,在契丹人墓葬中多有发现,有的周边带有穿孔,用于钉在棺床小帐或棺椁上作为装饰。在墓葬内装饰金属饰牌的习惯,最早约追溯到西汉时代。以“棺饰铜牌”命名的这种葬俗文化,多见于巴蜀地区。金代女真人的墓葬中尚未发现过这种饰牌,马小姐所藏的这块金板画的问世,可以填补金代文物考古的空白。 契丹文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系统。契丹人建立辽朝(916~1125)后,于920年以汉字为摹本创制了大字,于924或925年在大字的基础上参照回鹘文的表音方式又创制了小字。两种文字都兼有表意字和表音字,小字的表音体系较大字完备。辽朝灭亡后,建立金朝(1115~1234)的女真人将契丹大小字与女真文并用,直至1191年才明令将其废止。 [相关报道] 祖传宝贝真稀奇北大教授亦不识(《羊城晚报》2009年2月12日) 广州市民马小姐有三件祖传宝贝--"金板"、"鎏金双凤银壶"和"鸳鸯首饰盒",但因为目前国内专攻古代金银器的古玩专家难觅,专家不敢明断朝代和价值,连北大历史系教授也无法判断古董上的文字何解。昨天,马小姐展示了她的祖传宝贝。 据介绍,"金板"呈长方形,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3毫米,重240克左右。板上图案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图,立体感较强,人、马造型皆栩栩如生。另一件"鎏金双凤银壶"为约挎包大小的U字形壶,高约30厘米,宽约17.5厘米,厚10厘米,730克,壶顶上有两个骑坐在城墙上的光身小人雕像,边角有个带盖的壶口,底纹为花,壶身两面各有一对展翅高飞、对称的金色浮雕凤凰。而"鸳鸯首饰盒"一雄一雌,约长13厘米,宽6.4厘米,高7.5厘米,鸟翼巧妙地作为首饰盒的盖子。 马小姐称,2008年11月,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认为"金板"、"鎏金双凤银壶"似乎是辽代所出,但也不敢明断。更遗憾的是,"金板"上的几个文字传给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但目前还无人能看懂。 |
原文2009年3月11日第6版 发表于《中国文物报》 浏览:369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