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陨星之光-王尽美生平·家事》
第二十章 解放战争打响,兄赴北弟下江南 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经过八年抗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了。然而,反共独裁的蒋介石从峨眉山上扑下来,抢夺这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他首先在东北燃起内战之火,实行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继之,他又把内战之火燃到大江南北。饱受战争蹂躏的人民再次陷入内战苦海。 为了保卫抗战果实,拯救苦难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猛烈反击,解放战争打响了! 针对蒋介石的内战部署,党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二万干部、十万大军赴东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以及陕北等革命根据地纷纷组织干部去东北。 1946年春夏之交,在诸城的王乃征听到党中央的指示,热血沸腾。得知东北需要于部,他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同爱人一起赴东北参战。 乃征和爱人臧孝先的申请很快得到组织批准,将他俩编入山东省赴东北的干部队伍。 战事吃紧,部队很快就出发,准备由海上乘船到辽东。然而,就在出发的这天早上,臧孝先因两岁的儿子发高烧走不了,疼子爱妻的乃征还是毅然决然地跟随队伍准时出发了。就这样,他告别了年迈的祖母,告别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开始北上。 北上干部队伍驱车离开诸城,穿过国民党的封锁区,来到兰家口码头,由这里乘两艘小汽艇过海。 在苍茫的大海上,这两只小汽艇犹如两片小小的树叶,被汹涌的波涛颠来荡去,一会儿被抛入波峰,一会儿被打入浪谷。这些干部大部分没有在海上生活过,有些还是生平第一次过海,他们被颠簸得呕吐不止,但没有一个人说孬话,相互关心着,鼓励着。 不断呕吐的乃征望着深蓝色的海水,惦记着没有赶来的妻子。孩子病得怎样呢?会不会有危险?儿子呀,你怎么这时候病呢?你妈妈拖着这么小的你怎样才能千里迢迢到达东北呢?这波涛滚滚的大海,你们怎么渡过来呢?乃征心里七上八下,然而此时此刻的他,无暇过多考虑自己的事,忙着照顾那些呕吐的同志。乃征他们在海上航行两天一夜,在辽宁省大孤山下登陆,然后乘汽车来到辽东军区所在地安东(丹东)。乃征被分配到军区作战科,负责干部队列工作。 乃征他们穿着黄粗布做的长过屁股的土里土气的军上衣,这是关内八路军统一的装束,因此,东北群众一见就知道老八路来了,对他们非常热情和尊重。老八路也会遇到新问题,分到作战科的乃征看到办公桌上的电话,觉得新奇,为什么一根线相连就能使双方通话呢?待到办公室没人时,他轻轻地用手去摸,并学着别人的样子拿起话机往外打,果然就听见对方的声音,他情不自禁地说:“灵啊,真灵啊!” 他深深地认识到革命战争需要科学,随着革命的发展,再像以前那样,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从此,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军事科学,阅读有关书籍,充实自己,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1946年下半年,内战全面爆发,东北成了主战场。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通过海运、空运把大批军队运到东北,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国民党军队远远超过了我们。为了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不利于人民的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指出目前最中心的要求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 根据党中央的军事方针,在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下,1946年11月,辽东军区撤出安东,北上到临江。乃征随军区前往。 1947年初,针对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先南后北”的策略,我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巩固北满,坚持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互相支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促使战局转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1947年第一季度,北满的人民军队“三下江南”,南满部队“四保临江”。 乃征参加了四保临江战斗,昼夜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然而战斗正酣时,他突然接到后方医院的电话,说他爱人难产,母子生命危险,让他速去。 臧孝先是1946年11月才跟着后续部队赶到安东的,这时内战大火已把山东至东北的道路封住了,到处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一路历尽艰难,可是,刚到安东尚未喘息,部队又往北撤。臧孝先带着孩子跟随部队转移,此时她已怀孕六七个月,沿途的奔波劳累,到临江不久又遇到战斗,妊娠不足日子的孩子在战火中早产了。 乃征接到电话心急如焚,但是他没有立即前往,更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待到战斗间隙时,他才骑上马顶着风雪翻山越岭来到六道沟医院。可是,当他赶到妻子身边时,新生的儿子已经夭折了,妻子在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下刚刚脱离危险。 臧孝先见丈夫风风火火地赶来,非常激动,拉着乃征的手说:“不要牵挂我,不要分散精力,孩子死了也好,免得又是一个累赘,影响日后的工作。”说完,噙在眼里的泪水籁籁而下。 妻子一番话说得乃征心里热乎乎的,也酸楚楚的。他急忙擦去妻子脸上的泪水,柔声劝道:“不要难过,将来革命成功了,咱们再要一个儿子。不,要个女儿,长得像你一样……” “瞧你,也不怕别人笑话。”孝先无力地嗔怪着,含泪的双眼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乃征在妻子身边仅陪伴了几个小时,又急急忙忙返回。 目睹这一切的房东老大娘生气了小声埋怨着:“真少见,老婆难产,当丈夫的也不在老婆身边伺候几天,说走就走。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老娘们生孩子的事情更大?这个女的也有毛病,孩子死了不但不难过,反而劝丈夫回去。哎!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呢?” 是的,这位纯朴善良、有着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老妈妈,怎么能理解乃征夫妇的胸怀呢?然而,作为父母的乃征、孝先又何尝不为失去儿子痛苦呢?只是他们还有比这重十倍、百倍的革命事业啊!乃征多想留在妻子身边啊!可是前线的战火已烧得他坐立不安。他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情与爱献给了解放战争,献给了革命事业。 在以后大反攻的日子里,臧孝先真的生了一个女儿,战争紧张,只好把孩子送给一位退伍的战士,求他抚养。待到全国解放时,女儿已经病死了,他们再也见不到可爱的女儿了,孝先哭红了双眼…… 王家三代为中国革命前仆后继。九泉之下的尽美得知后会怎样呢?他一定会张开双臂迎接这可爱的小孙女,拥抱着他,呵护着他,给予她父母无法给予的爱。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斗结束后,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军歼灭了国民党不少有生力量,由劣势转为优势。乃征所在的辽东军区及所属部队乘胜追击,于1947年秋进驻通化。 在通化,军区一面指挥部队进击敌人,动员群众开展土地改革,一面进行整风学习。在整风学习中,军区领导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把身边公勤人员精减下来,充实到主力部队中去。军区首长的模范行为给乃征以深刻教育,在这次整风学习中,他上了一堂生动的党风教育课。 1948年初,随着大反攻的开始,东北各军区都要充实力量,根据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乃征同程世才、周勇等人调到安东军区,程世才为司令员,周勇任副参谋长,乃征还是到队列科,他们又回到安东。此后不久,乃征又调到警卫营担任营长,完成了围困本溪的任务。 在大反攻的节节胜利中,辽沈战役打响了。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军区机关留驻沈阳。由于乃征工作出色,作战勇敢,被军区首长们看中,因此东北军区一成立,他就被调去,在作战处队列科任团级参谋。 乃征离家赴东北不足十个月,蒋介石燃起的内战大火就烧到他的家门。 1947年,蒋介石在关外大打的同时,又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猖狂进攻,刚刚赶走日本侵略者的莒县又进来了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军队。敌八十三师沿着台潍公路向南进犯,沿途烧杀抢掠,很快窜到招贤区,区内的恶霸地主伺机而起,向翻身后的农民反攻倒算,招贤区的上空又布满阴云。 区委书记王乃恩自大哥乃征赴东北后,挑起了保卫家乡的重任。他严密注视着变幻的风云,带领区委一班人训练好民兵、区中队,严阵以待。当内战的枪声打响在家门附近时,他和区委同志迅速组织群众转移,指挥民兵和区中队镇压那些蠢蠢欲动的地主恶霸,又配合主力部队阻击敌人。由于他和区委同志们的充分准备,这片阴云没有变成凄雨,招贤区的百姓没有受到多少损失。不久,这片乌云就被劲风吹散,招贤区仍是人民的天下。 与招贤区一河之隔的沂水县,还被国民党军队盘踞着,据点里的敌人和地主还乡团常常涉水偷袭招贤区,抢夺群众财物。为保卫群众生命财产,乃恩组织区中队和民兵昼夜守护在河堤上。 1948年春节,乃恩亲自率领民兵站岗。除夕之夜,他们顶着风雪巡逻在河岸上,听见村里一阵阵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饥饿、寒冷悄然逝去,心中无限宽慰。初一清晨,乡亲们就把他们从河岸上迎回来,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姜水,让他们驱寒;送上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让他们充饥。一位老大娘拉着乃恩的手流着泪说:“王书记,多亏你们了,保护着我们,在‘刮民党’的眼皮底下过个平安年!”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台潍公路是我军的一条运输线。乃恩所在的招贤区委同联防大队一起组织了支前大军,数以百计的民工顶着炮火硝烟,用小推车把粮食、弹药、物资送上前线,又在枪林弹雨中把一个个伤员抢救下来,抬回村里。台潍公路日夜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到处是支前的民工。陈毅同志曾经赞扬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后,被打败的国民党军队退到长江一带。作垂死挣扎的蒋介石加紧部署江防,调集陆海空三军75万人,分布在1800多公里的江防上,妄图凭借长江大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 为了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党中央发布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令。号令下达后,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人民解放军整装待发,各根据地也抽调人员准备南下。 1949年4月,莒县县委组织了南下干部队。此时,已担任县委秘书的乃恩积极报名参加。县委考虑到他哥哥已去东北,他和爱人一走,家中就剩下年迈的祖母和幼小的孩子,劝他留下。但是,一直冲锋在前的乃恩哪里肯受照顾?他的奶奶也积极支持孙子南下。县委领导被这祖孙两人的革命精神感动了,批准了乃恩的申请,并告诉他,不要牵挂奶奶,县委和群众会照顾好她老人家。 乃恩被编到南下干部中队。中队共有90多人,成立了党支部,刘胜洲任支部书记,乃恩等人为支部委员。经过几天学习,他们奉命出发了。一路急行,穿过江苏的新安镇、徐州、淮阴,又过了镇江、杭州,来到了金华。 他们沿途经过的都是刚解放的地区,到处是南下的部队、支前的民工及被押送的国民党军队俘虏,道路常常堵塞。 白天,国民党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目标,不时扔下一串串炸弹。一次,乃恩他们中队乘小船过河,国民党飞机发现后尾追不放,投下的炸弹掀起冲天的浪花,小船在巨浪中左右摇摆,险些被打翻。那真是一次与敌机捉迷藏的历险啊!夜晚吃住都有困难,人多没有地方睡,他们就睡门板。没有门板,干脆铺些稻草睡在地上,可是,躺下后稻草中就钻出一条条蛇,这些很少见过蛇的北方人浑身马上起鸡皮疙瘩,哪还能睡得下? 在这困难的行军中,有的人病倒了,有的人思想不稳定。乃恩同其他支部委员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目前的大好形势,讲南下的重大意义,每到一地,支部委员们又跑前跑后,安排食宿,照顾病号。在党支部的凝聚下,有思想波动的人逐渐稳定下来,病号也坚持到底,全中队90多人没有一个掉队的。 乃恩他们到达金华后,根据金华地委的指示,迅速奔赴义乌县开展工作。 义乌是一个有30多万人口的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中部是丘陵,浙赣铁路横穿境内。这里虽已解放,但是基层政权还在地主恶霸手里,国民党残兵和当地土匪勾结在一起躲藏在深山中,经常窜出杀害军民,先后有100多名党员、积极分子被他们杀害。城内房倒屋塌,物资极度缺乏。党的阳光虽然开始照射这个山城,但阳光附近还有阴云。 南下中队接收的是这个危机四伏的破烂摊子。根据金华地委的决定,他们首先建立了县级政权组织。1949年5月21日,义乌县委宣告成立,队长刘胜洲任县委书记,董党任县长,介信秋任民运部长,洪仕任宣传部长,乃恩任组织部长。其他干部分别派到各区,组建区委、区政府。南下干部和地方同志组成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迅速开展工作。 机构建立后,需要干部,县委责成乃恩举办干部培训班。乃恩根据县委决定,招收了一批有一定思想基础的青年学生,进行培训,然后派到基层。由于乃恩严把招收关,注重培训质量,这批青年学生到基层后发挥了很大作用,有的成为骨干。 县委成立后,当务之急就是配合部队剿匪。为此,成立了剿匪指挥部,县委人员作了分工,乃恩同解放军一个连负责义东区。 义东区一带山高林密,林中蚊虫又多又大,叮人很厉害。此时又是多雨季节,林中阴暗潮湿,道路泥泞。乃恩他们道路不熟,语言不通,进到深山里困难重重,有时迷失方向,转半天也转不出去。夜晚天黑路滑,追击土匪有时是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浑身上下滚满泥水。 他们没有蚊帐,夜晚露宿在地铺和门板上,蚊子叮得他们满身血包。乃恩不幸得了疟疾,高烧使他一会儿满面通红,口渴难忍,一会儿又冷得发抖,浑身发颤。他双腿无力,每迈一步都非常吃力。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跟随部队在这深山老林里与土匪周旋。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和休息,他患上的疟疾三年后才治愈。 经过艰苦斗争,乃恩他们完成了剿匪任务。至1951年初,义乌县14股武装土匪全部被歼,共计1400多人。 剿匪斗争胜利后,县委根据党中央指示,立即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干部参加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乃恩忍着疟疾的病痛,带领工作队的同志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在江南群众对地主恶霸的控诉声中,他又想到山东的家乡,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年迈的祖母,心潮翻滚。他把对家乡亲人的爱融于江南工作中。 1951年上半年,义乌县土改结束,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翻身农民喜气洋洋。县委趁热打铁,把农民组织起来,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伴着新中国的朝阳,新兴的义乌县和新中国一起发展着。 |
原文1998年 发表于济南出版社出版 浏览:142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