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007-08-01 作者:省情网来源:山东省情网 1921年春,经过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积极联络筹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山东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山东的产业工人队伍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发展而产生和壮大的。1872年德国人在烟台开办蛋粉厂,后又建纩丝局,山东开始出现近代工业。1875年清政府“办洋务”,在济南建立山东机器局,工人达1500多人。1880年以后,又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在枣庄开办中兴煤矿,在淄川开办铅矿、煤矿,在平度、招远开办金矿。甲午战争之前,山东已有近代工矿企业13个,从中产生了最早一批产业工人。甲午战争之后,德国侵占青岛并取得山东路矿特权,使近代工业有较快增加。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德国在沿线开办厂矿,工人人数增多,仅潍县坊子煤矿和淄川洪山煤矿就有矿工六七千人。在青岛和济南开办的铁路机车工厂职工都在千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进占山东,日资企业迅速发展到193家。在外资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也有所发展。据1916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实业公司、工厂总数为785个,主要是纺织、面粉、榨油、火柴等轻工业和矿山、铁路、机械、军工化工、电力等重工业。产业工人由战前的4万发展到战后的10万。这些工矿企业和产业工人大都集中在胶济和津浦铁路沿线的济南和青岛等城市。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把山东济南的工人运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山东问题,山东人民更有切肤之痛,因此,“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呼声尤为强烈。工人阶级也投入到了这一斗争中,并从中受到了锻炼。早在5月4日之前,许多工人就开始奔走呼号,集会演说,活跃在爱国斗争的舞台之上。4月20日,在济南拒绝和约签字的国民请愿大会上,建筑工人代表侯丹峰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说。5月2日,济南3000多名工人在北岗子举行收回青岛讲演大会。运输工人赵强东发表演讲,他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就是这里的主人翁。我们的领土如果有一尺一寸的损失这都是我们的奇耻。”工人李凤林、王德胜也相继发表了演说。此外,工人们还在药王庙、趵突泉、南关等地多次举行讲演会,其规模亦达数千人。五四运动爆发后,山东济南等地的工人又以极大的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斗争。济南电灯公司的工人,自动给在闹市讲演的学生送茶送水,协助学生抵制日货。津浦铁路大厂的工人们,集体阻拦镇压学生的军警,保护学生的安全。5月22日,济南的工人和市民数万人,云集南门外大校场,共商救国大计。6月5日以后,上海和各大城市相继举行罢工和罢市斗争,济南也举行了罢工和罢市。在斗争中,工人们还组织了“劳动五人团”、“救国十人团”。山东济南工人的这些斗争,同全国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一样,显示了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说明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这就为济南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也为济南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山东济南的传播,为济南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在此以前,地处京、津、宁、沪之间的山东济南地区,已有山东官书局和教育图书社推销的《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在流传。1919年夏,济南地区著名的进步人士、老同盟会员王乐平等创办了齐鲁通讯社,并在社内成立了贩书部。贩书部在1920年扩充为齐鲁书社,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出版界建立联系,广为推销全国各地出版的新书、新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新文化运动,受到进步知识青年的欢迎。例如,该社推销的《俄国革命史》、《资本论入门》、《社会科学大纲》、《唯物辩证法研究》等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莽原》等进步刊物,都是在知识青年中广为流传的读物。齐鲁书社推销的这些进步读物,推动了济南地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北京《晨报》在1920年12月至次年1月间,连续报道了王乐平办的齐鲁通讯社在济南推销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版物的成就,还报道了励新学会的活动情况。这个学会的骨干人物王尽美、邓恩铭等,就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逐步成长起来并初步具有了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学生。他们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进而注意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0年夏秋之际,王尽美、邓恩铭在山东齐鲁书社的读书活动中,结识了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青年学生,秘密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共产主义学会),专门收集研究共产主义的书籍和理论。学会的主要成员有:济南一师学生王尽美、王志坚,济南一中学生邓恩铭、李祚周、王克捷、赵震寰,济南工专学生王象午等。这个学会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形成,在组织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是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支持和帮助。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它在各地建党活动中,起着中心指导作用。据李达回忆,上海小组成立后,“首次决议,推陈独秀担任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济南地区,是由陈独秀函约“王乐平在济南组织”,但王乐平只介绍了王尽美、邓恩铭等人,而自己未参加。王尽美、邓恩铭在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取得联系后,开始在济南筹建共产主义小组。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帮助。早在五四运动期间,济南与北京的交往就很密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济南又成为南北共产主义者往来必经之地。陈独秀也曾约请李大钊帮助山东建党。因此,济南的共产主义者与北京的共产主义者有许多联系。李大钊领导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1920年春成立之后,王尽美曾赴北京大学参观学习,并参加过该会的活动。同年夏秋之际,王尽美等在济南青年学生中间就建立了与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似的组织“康米尼斯特学会”。在以后的建党过程中,王尽美与李大钊、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时有接触,北京的共产主义者也到济南来,从而促进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形成和发展。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杨明斋(原籍山东省平度县)等来中国了解情况,并和革命组织建立联系。他们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商建党事宜。在此期间,他们也在济南停留,和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会见。在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尽美、邓恩铭等在1921年春创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小组成员除王尽美、邓恩铭外,还有王翔千、王复元、王用章、王象午、贾乃甫等人。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积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通过励新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先进青年。励新学会与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形成和活动大致是同时进行的。励新学会本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一个重要的活动阵地。励新学会酝酿于1920年秋,10月31日公布简章、宣言,11月21日在济南商埠公园大厅召开成立大会。“康米尼斯特学会”的成员王尽美、王志坚、李祚周、王象午、邓恩铭、王克捷和赵震寰都是励新学会的发起人。励新的会员最初是11人,后发展到20多人。学会出版的《励新》半月刊,现已发现一、二、三、五各期。从《励新》半月刊的言论上看,它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研究学理”的范畴。它的宣言公开声明:对于从前的一切制度、学说……都从根本上怀疑,并且要“讨论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去和黑暗环境奋斗”。励新学会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21年6月,许多会员后来加入了共产党和青年团。励新学会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接触工人,帮助建立工会组织。王尽美等人在斗争和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他们的工作对象也随之发展到工厂工人。在南京从事工人运动的王荷波,到济南大槐树机车工厂帮助工人组织俱乐部的时候,王尽美也常到这里来,1921年5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了工人俱乐部之后不久,这里也建立了工人俱乐部。 3、出版《济南劳动周刊》。出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工人运动的需要,1921年春末,王翔千、王尽美、王复元等出面商得山东省议会张派议员组织“诚社”的同意,于同年的“五一”节,在《大东日报》(由诚社出资办的报纸)上出了一个《劳动周刊》。这个刊物,与同时期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等,性质相同,都是当地党组织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刊物。如果说励新学会主要是体现了济南小组通过自己的成员在知识分子中开展工作的话,而《济南劳动周刊》社则体现了济南党组织在工人当中的工作,体现了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 4、选派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6月,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8至9人,全国党员人数达50多人,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时,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李达发函给济南小组,要求选派代表参加党的“一大”。济南小组选举王尽美、邓恩铭为代表,于7月南下上海参加会议。他们两位是到达上海较早的代表,并且参加了“一大”的全过程。他们两位又是会议参加者中年龄较轻、学历最浅、出身最贫苦的代表:一位是出身于佃农的23岁的师范生,一位是出身于水族贫苦家庭的20岁的中学生。他们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虚心好学,表现活跃。王尽美、邓恩铭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一起共商建党大计,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的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
原文2007-08-01 发表于山东省情网 浏览:137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