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陨星之光-王尽美生平·家事》
第一章 英杰出自寒门 19世纪末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日军侵占了大连、旅顺、安东等地,又占领了威海卫军港;紧接着,1897年冬德国出兵占领了胶州湾。帝国主义列强正伸出血淋淋的魔爪,准备瓜分中国,中国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在这凄风苦雨下的胶州湾畔有一个北杏村,这是一个不太大的村庄,却因一个伟人的诞生而出了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北杏村位于山东省莒县、诸城、日照三县交界处,现归诸城县管辖。这是一个山清水秀、坐北朝南的村庄,它的前面是连绵起伏的沂山山脉,山上树木苍翠,当地人称之为南岭;村后是弯弯曲曲的潍河,由西向东流过;村子东面一百多里处就是波涛滚滚的胶州湾。 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乡村。全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十几户地主,其余都是贫苦的佃农。地主们为了防止土匪前来抢夺,强令佃农们在村子周围筑起高大的土围子,土围子内修了东西南北四条“井”字型的街道,称为棋盘街。村内有地主住的高大宅院,也有贫苦农民栖身的低矮小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里贫富相差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在村子东南角住着一个称为“冠山堂”的地主。他家对面的小胡同里有个最早装破烂儿的仓房和一个低矮潮湿的草棚子,屋内几乎一年四季见不着阳光,房于矮得进门要猫腰低头。 这个茅屋里住着一户叫王五的佃农。 王五的父亲叫王兴业,也是冠山堂的佃户,原有四个儿子,因贫病交加,先后都去世了,最后又生下老五,穷得连名字都起不出来,就按排行叫王五吧。然而王五尚未成人时,他的父亲又病故了。王老太太苦熬着岁月,把王五养大,为他成了亲。可是婚后第二年,在饥寒交迫中王五也撒手人震,抛下孤苦的母亲和已怀孕四个月的妻子。 1898年6月14日,在这个冬不遮风夏不挡雨的茅屋里,随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王五的妻子产下了遗腹子。他就是下个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 据传,尽美出生的那天晚上,一颗陨星从天空划过,而且在北杏村一带的上空停留片刻,璀璨的光辉把大地、茅屋照得亮亮堂堂。也有人讲,尽美一出生就睁开了眼睛,眼睛又黑又亮,而且耳朵大、额头饱满,老人们都说是“富贵相”。他的母亲和奶奶甚是喜爱。这些传闻真真假假难以考证,但是,王家两代寡妇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幼子身上是确信无疑的。 家境贫寒,尽美出生后不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文诌诌地起个名,母亲总是亲呢地唤他儿子,奶奶喊他孙子。以后作“陪读”生时,先生才给他起了个名,尽美这个名字还是在他参加革命以后改的呢。 尽美出生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1898年4月的戊戌变法,另一个是1898年10月的义和团运动。对于偏远的农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的变法改良运动,似乎没有多大影响;而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则很快掀起了波澜,第二年就发展到尽美家乡一带。在尽美外祖母家的村庄,发生了一起威震四方的反洋教斗争,两万多人的义和团奋起烧了洋教堂,赶走了作恶多端的洋鬼子。 这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尽美受教育的第一课,他的启蒙老师是母亲。 母亲很会哄孩子,忙碌的她没有时间抱着儿子,哄着儿子,而是一边劳作一边给儿子讲故事。尽美就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每当傍晚,母亲摇起纺车纺线,尽美就坐在旁边听故事。 尽美母亲记忆强,口才好,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她最愿意讲的就是义和团杀洋鬼子的故事,尤其是讲到自己娘家那次义和团烧洋教堂的事,逼真极了,身临其境一般。尽美听得入了迷,听得能把故事一段段背下来,义和团的英雄成了他心中的偶像:长大了也要像义和团英雄那样,杀富济贫,除暴安良。 尽美聪慧过人,小小的年纪口才就像他妈妈那样好,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小伙伴们崇拜他,整天围着他转,他就领着小伙伴们以木棍当枪,学着义和团英雄们的样子“习武杀敌”。 老奶奶望着成了“孩子王”的孙子,高兴地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俺这个孙子有出息着呢!” 尽美出生后,中国社会更加黑暗,更为动荡。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英、美、俄、德、日、法、意、奥、西、比、荷11个国家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被列强们瓜分。1914年8月,日本又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山东强占了青岛和胶济铁路。 在国内,1911年虽然爆发了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朝政府,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系统军阀的直、皖、奉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相互厮杀,从此多灾多难的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 尽美就是在这混乱黑暗的年代度过自己童年和少年的。 他的家乡在胶州湾畔,离青岛较近,此时西洋鬼子未走,东洋鬼子又来。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山村,孤儿寡母的日子真难熬啊!为了维持这三口之家,尽美奶奶到地主家当佣人,每天顶着星辰去,踏着月色归。尽美的母亲整日整夜摇着那辆破旧的纺车,把纺出的线送到集市上,换回一点点糊口钱。劳累过度的母亲没有奶水哺育孩子,贫穷如洗的家庭更没有营养食品喂养孩子,尽美从小营养不良,长到四五岁还像个干瘪的小萝卜头。 奶奶望着瘦弱的孙子心痛啊!有时临出家门嘱咐尽美:“好孙子,饿了就去东家找奶奶,嘴巴甜点,叫他们老爷、太太,他们就能赏给你吃的。” 尽美用明亮的大眼睛望着奶奶,只是摇头,一语不应。他从心里讨厌那些挺着大肚子满脸冒油的财主和妖里妖气的财主婆,更不愿意叫他们老爷、太太,宁愿饿得肚子咕咕叫,也从未到东家去一次。在贫寒的生活中,他稚嫩的心田里长出了倔强的幼芽。 离北杏村十二里有个积沟镇,镇里设有集市,北杏村的人赶集都到这里。尽美四五岁后,母亲就带着他来赶集,把纺出的线卖掉,再买回棉花。 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偶而也夹杂着西洋鬼子或东洋鬼子。尽美看到这些洋鬼子,立即想到母亲讲的义和团英雄杀洋鬼子的故事,怒火从心头升起,情不自禁地捏紧了小拳头。此时,幼小的尽美并非懂得这就是可贵的富有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正伴着倔强的性格在他思想中孕育着,形成着。 在旧社会,过年,对于穷人就是过鬼门关啊!一进入腊月,尽美母亲就被地主“冠山堂”的管家叫去,为他们一家老小赶做过年的衣服,准备各种食物。除夕之夜,地主家张灯结彩,鱼肉飘香,尽美母亲才能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到家。望着四壁空空的冷屋,看着期盼自己回来的儿子,心里酸楚极了,她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和婆婆俩勉强凑合着做顿年饭。 懂事的尽美从不要这要那,默默地跟在母亲身后,用小手拍打掉母亲身上的灰尘。饭后他悄悄地问母亲:“妈妈,为啥咱家这么穷啊?” 母亲叹息一声。答道:“哎!咱穷人命不好。” 尽美没有吱声,听着地主家一阵响似一阵的鞭炮声,他又禁不住问:“地主家为什么那么富呢?” “地主们的命好。” “为什么他们命就好,我们的命就不好呢?我们和地主换命行?”尽美刨根问底。母亲回答不上来。这个年仅五六岁的孩子就坐在那里像个小大人似的沉思起来。 童年的尽美有一个与其他孩子显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爱思考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路越来越宽,越来越远。这条思考之路将幼小的他一步步带向光明的未来。 到了上学年龄的尽美看见地主富人家的孩子一个个上了学,心里像小猫抓似的难受。他多么想读书啊!但是,懂事的他知道,家里穷,请不起先生,他不哭不闹,只是眼巴巴地望着。 看着儿子求学心切的样子,母亲的心如油在煎熬。她知道儿子不同一般孩子,聪明过人,将来能有出息,要出息就得读书啊!无奈的她只好四处寻觅,看有没有别的机会。 大概真的苍天有眼吧,一个偶然的机遇来了。1905年,尽美七岁时,地主王介人为八岁的儿子祥儿请来一位私塾先生,要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陪读。尽美母亲闻知立即托人把儿子送去。 私塾先生见尽美生得眉清目秀,耳大额阔,虽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衫,但洗得干干净净,尤其他那眉宇间透出一股超凡脱俗的灵气,与一般孩了不同。先生甚是喜爱,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 尽美知道这次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刻苦,课背如流,而且初写毛笔字就很见功力,他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祥儿。 一天,王介人家来了一位有些学问的贵客。王介人让儿子出来拜见。祥儿见客后,客人询问他的读书情况,并要看看他的作业本。祥儿知道自己写的字难看,拿出来定叫客人笑话,于是悄悄地把尽美的本子拿来。客人见这清秀工整的毛笔字赞不绝口,并说将来祥儿定成大器,坐在一旁的王介人手拈胡须乐不可支。 客人离去,私塾先生不得不把实情告诉王介人。王介人又羞又怒,妒火中烧的他心起歹意,此后先生讲课时,王介人不是让尽美提水浇花就是打发他去干杂事,故意不让尽美听课。 聪明的尽美很快看透了王介人的恶意,这难不倒他!晚上回家,他把蓖麻籽穿成串点燃作灯,或者借着月光读书,把白天耽误的功课补回来,他的成绩始终好于祥儿。 王介人不但没有难住尽美,自己的儿子却整日贪玩,书背不下来,字又写得如蟑螂爬。他把满肚子的气出在尽美身上,责骂他没有陪读好小少爷。 满腹委屈的尽美回家向母亲和奶奶诉苦。两位老人含泪劝说,让他忍耐。为了读书,尽美只好把委屈咽下,不声不响,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 不到一年,祥儿暴病身亡,尽美失学回家。 第二年,地主“谋耕堂”家为小少爷春儿请了塾师,尽美学习刻苦已闻名全村,于是“谋耕堂”就把他找去,为儿子伴读,希望儿子在尽美陪读下成才。然而只有半年,春儿也因急病死去。 愚昧唯心的地主硬说尽美克死了他的儿子。这莫名其妙的辱骂深深刺痛了尽美的心,他含泪回家,向母亲发誓,再也不到地主家伴读。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失学在家的尽美还不到十岁,就割草拾粪,帮助妈妈、奶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帮助她们分劳分忧。从春到秋,苦熬冬夏,这三年他饱尝了人间冷暖。 春天青黄不接时,不少穷人家断了粮。尽美就和一些穷孩子挎上篮子到南岭挖野菜,拿回家充饥。然而就是这大青山也被地主霸占,派出狗腿于堵截挖野菜的孩子。狗腿子仗着主人的权势,不是抢走孩子们手里的篮子就是打骂孩子们一顿。 望着扬长而去的狗腿子,尽美安慰着伙伴们,替他们擦去脸上的泪水,捡起散了一地的野菜,然后愤愤地说:“南岭,真是难岭也,连穷人挖野菜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再也不叫它南岭了,叫它乔有山吧,有朝一日,这大青山乔迁给我们!” 由“换命”到给南岭改名,小尽美的觉悟不断提高,推翻剥削阶级的反抗意识在他心中朦胧产生。 1910年春天,北杏村办起了村塾,从东云门村请来张玉生先生。村塾收费很少,失学三年的尽美才得以入学,虽然学的是《四书》、《五经》,但是尽美学得踏实,深受张玉生先生器重。教了一辈子书的张先生暮年还常常对人们讲起尽美,他说:“我这一生教了许多学生,最得意的就是瑞俊了,他学的课程,都是当天背熟并能默写下来,从来不差一个字。” 翌年,北杏村成立了初级小学,尽美转去读四年级。由于他品学兼优,家境贫寒,深受老师们的喜欢和同情,免去他全部学费。他是学校唯一的免费生。此时的尽美个子长高了,办事稳重,也有组织能力,学校让他当大学长,协助老师做一些辅导性工作。 尽美的同学、同乡,原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又罘在他晚年的回忆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记述:“在一个晴朗的春天,我们枳沟小学和北杏村小学的学生到西安村为王老师的家人吊丧,北杏村小学的队伍就是由王尽美同志率去的。他身材高大,头戴瓜皮帽,脚穿自家做的布鞋,身着月白色大褂,胸前戴一朵蓝纸花。他长脸大耳,眉目清秀,神采奕奕,有果敢,有智慧。他用响亮的口令调动指挥着同学的队伍,他们的队伍井井有条。……北杏村的同学都喊他大学长,我们也跟着喊他大学长。” 从这段文章中可以看到,十三岁的尽美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才能,还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美少年。 1913年,尽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枳沟镇高级小学。尽管离家很远,他还是来回走读,每天早出晚归。无论是冬季里的刺骨寒风还是夏日中的倾盆大雨,都阻挡不了他,他从未迟到过一次。中午,他就着冷水吃着从家带去的凉地瓜或糠馍馍,冬天最冷时地瓜冻硬了,他就放在怀里暖软了再吃。虽然他姑姑家就在镇上可是他从来不去,生怕给生活并不富裕的姑姑添麻烦。自强自立,事事总为别人着想,这又是尽美一个显著的优点。 艰苦的走读生活,更激发了尽美的求学精神。他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是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早在30年代,国民党政府编纂的旧县志上就记载了这位小学生,称他刻苦好学,智慧超人,“自幼砥砺学行,四书没读完,就能作议论。” 知识的钥匙打开了尽美纯洁的心扉,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思想则给了他政治上的启蒙。 尽美在积沟镇高小读书时,结识了年轻有为的王新甫先生。辛亥革命时,王新甫在济南政法大学读书,很快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进步思想。毕业后,他由省城来到枳沟镇小学,也把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传播给孩子们。课堂上,他讲武昌起义,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他还向学生们推荐《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 尽美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王老师讲解.认真领会思考。课后,他就按王老师的指点找书看,有时候他要步行五六十里地到相州去借书,这些远比《四书》、《五经》进步得多的书籍深深地吸引着他,启迪着他,他如一个扑在面包上的饥饿的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枳沟镇既是诸城、莒县、日照三县交界处的大镇,也是潍县、高密通往临沂、徐州的必经之地。辛亥革命后,一些过往的知识分子经过这里,往往都要到积沟镇小学停留几天。他们在学校相互交流,议论国家大事。他们的交谈使尽美耳目一新,使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 进步的书刊,先进的思想,似春风化雨滋润着尽美的心田,悟性极强的他认识有了飞跃,由要为穷人“换命”的想法上升为救国救民。 因生活所迫,尽美小学毕业后再度失学,回家务农。尚未成人的他主动挑起家庭的担子,田里家里的活都抢着去干,在劳动中掌握了一手好农活。 北杏村有个农民戏班子,尽美爱好文艺,常去那里玩。他聪明好学,一看就会,而且触类旁通,很快学会了吹笛子、唢呐,拉二胡,敲梆子。戏班子吸收了他,台上他演得惟妙惟肖,台下伴奏样样乐器都拿得起放得下。这为他以后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创造了条件。 李又罘老人在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正月十四,我到北杏村去看戏,看见尽美在台上吹小笛,腰间系着扎腰带,戴着毡帽头,像个农民的样子。他有时也打锣、敲梆子、吹喷呐……当我看他在戏台上的情形时,心里真对他佩服极了。他就是这样多才多艺!当我踏着夕阳回家时,又看见他在路旁的树林里,背着粪筐捡粪了。” 回乡后的尽美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他纯朴善良,吃苦耐劳,而且能说会写,见多识广,说出的话句句在理又诙谐受听。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他。同龄人把他当成主心骨,有事都找他商量。有威望的长者们常常用疼爱的目光望着他,感叹道:“王家这个后生将来能担大任,英雄出少年,咱北杏村或许出个圣人呢!” 两次失学,六年农业劳动,在坎坎坷坷的岁月中尽美度过了少年时代。饱尝辛酸的童年,使他从小培养了朴素的阶级感情;艰苦的农业劳动,使他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进步老师和书刊的启蒙,使他思想中孕育着民主主义萌芽;知识又使他增长了才干。这些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原文1998 发表于济南出版社 浏览:114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