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学研究会甬籍三作家
李 军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以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据文学史料记载:文学研究会有会员170多人遍布全国,其中宁波籍七名,即:镇海王鲁彦、唐性天,奉化王任叔,余姚诸保厘、潘垂统,慈溪徐雉、宓汝卓。后来在文坛上崭露头角、颇著声望的有王鲁彦、王任叔、徐雉三位作家。现简介如下: 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 王鲁彦,他坚持文学为人生为社会的主张,从开始写作到逝世止的20多年中,一直奋进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共出版了30多种著作和翻译的集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 1901年11月30日,鲁彦出生于镇海(现为北仑区)大矸王隘一个店员家中。原名锡成,又名衡,鲁彦是他的笔名。锡成从小聪敏,6岁上私垫,14岁插入初级小学,仅半年就毕业,后就读灵山高小。鲁彦成为知名作家后,曾写了回忆母校的散文,说“二十多年来,我所经历的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远没有一所学校值得我那样的回忆!”可见灵山高小对他新思想的启蒙是很大的。 1917年春,锡成高小未毕业,就经亲友介绍到上海一家宁波人开的经营印刷纸张商店学生意。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在劳累一天之后,又到“环球补习夜校”读书。在五四运动的新思潮激励下,他于1920年瞒着家人离沪赴京,参加蔡元培等支持的北京工读互助团,一边做工,一边去北京大学旁听。不久,互助团由于经费无着而解散。他在窘境中继续到北大文学系旁听,听鲁迅先生讲《中国小说史略》,从中“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深受启迪。同时,他又跟俄国著名盲诗人爱罗先珂学世界语。这期间,他读了不少著名文学作品,萌发了著译念头。1922年初,他在《晨报副镌》发表了第一篇译作《俄罗斯民间故事》;当时他还热情写诗,刊载在《文学旬刊》上。1923年后,他开始写小说,散文,分别在《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上发表。1926年冬,上海北新书店与开明书店先后出版了他的处女集《柚子》和译作《犹太小说集》。在《柚子》中收有11个短篇,颇受文坛注意,鲁迅后来从集中选了《灯》和《柚子》两篇,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17—1927)。并在“序言”中指出:“看王鲁彦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又评说“《柚子》一篇虽为湘中的作者所不满,但在玩世的衣裳下,还闪露着地上的愤懑”。 从1920年到1926年,鲁彦以他辛勤坚韧的努力,完成了他从学徒到作家的艰难历程。 自1927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阶段是鲁彦一生著译的旺盛时期。他先后从世界语转译出版了俄国马明·西皮尔雅克的《给海兰的童话》、法国查理斯·拉姆贝尔的文学论著《花束》、法国嘉未琐的《失了影子的人》、波兰先罗什斯基的长篇小说《苦海》、南斯拉夫米耳卡·波加奇的日记体长篇小说《忏悔》、俄国郭果尔的中篇小说《肖象》及《世界短篇小说》(一、二集)。在翻译中,鲁彦对波兰作家显克微支有特别的喜爱,专门出版了《显克微支小说集》。 显克微支作品中展示的他那最早从乡村生活和大自然得来的印象,启迪了鲁彦去开掘乡土素材。鲁彦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乡的乳汁哺育过他,与农民子弟的纯真友谊,奠定了他对贫苦农民深切同情的基础,提供了他创作乡土文学的丰富素材。鲁彦无论写短篇,中篇或长篇小说,大都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有的环境描写就是他的家乡。鲁彦的散文更是洋溢着乡思、乡情、乡风、乡俗。他在《清明》一文中,叙写自己童年时代去嘉溪山上坟,“象是笼里逃出来的小鸟,叫着、跳着”, 他赤着脚,趟过清凉的溪水,跑向茂密的松树林,“只觉得自由快乐,真是一个最欢乐的季节”。在杨梅熟了的季节,他远在陕西写下《杨梅》一文,通过小小的杨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响往热爱的深沉感情。在《钓鱼》中更是细腻地表现了他的拳拳乡情。他说,在钓鱼中“更知道故乡的田园乐趣,一根草、一叶浮萍,一个小水泡,一撮细小的波浪,甚至水中的影子极微的颤动,我都看出了美丽,感到了无限的愉悦!” 1928年,鲁彦由人间书屋出版了第二个短篇小说集《黄金》。在该书出版前,《黄金》单篇在《小说月报》披露不久,茅盾写了《王鲁彦论》就鲁彦近年的创作热情地作了肯定,认为“《黄金》思想技术都好,在现代文坛上似乎尚不多见”。 30年代初期和中期,鲁彦先后出版了《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鼠雀集》、《屋顶下》、《河边》等五个短篇集,及《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两本散文集,以及一个中篇小说《乡下》。《河边》集中的《一只拖鞋》一文,尖锐地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该文被巴金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1927—1937)。 1937年5月,鲁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火》问世,小说以浙东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特别写出了他们的愤怒和反抗。文艺界认为这是鲁彦创作过程中的—个跃进。这个长篇曾于1944、1948年在重庆及上海两次重印,后一次更名为《愤怒的乡村》。关于鲁彦创作这部长篇的经过据鲁彦夫人覃英介绍;“1933年,鲁彦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浙江镇海县乡下,他在家乡住了一个时期,认识了农村中各色各样的人物:有男女农民、小学教师;也有地主兼商人的老板,乡长和乡长的狗腿子一流人。他感到封建统治的恶势力压迫的深重,他热烈地同情农民中的反抗精神,对当时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恨和爱,因此,他开始想要写一部以农民反抗统治阶级为主的长篇小说。他计划用三部有连续性的长篇来完成它:第一部题为‘野火’,是取‘野火烧不尽’来象征农民群众反抗的开始;第二部题为‘春草’,是以‘春风吹又生’来象征斗争的发展和人民力量的壮大;第三部题为‘疾风’,是用‘疾风知劲草’,来象征在斗争的风暴中坚贞不屈的人民英雄。”可惜,第一部完成后,由于战争的流离颠沛生活,第二部只写了几章就流产了。 抗战开始后,鲁彦应郭沫若之邀到了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工作,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创作不多,只在1938年、1942年出版了《伤兵旅馆》及《我们的喇叭》两个短篇集。1942年开始,他得到巴金等的支持,在桂林创办了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每期15万字)。鲁彦担任主编,严肃认真工作,对作者热情负责,团结了一批进步作家,使杂志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在大后方最有影响的文艺刊物之一。从1942年至1944年3月共出版了15期(一卷六期,二卷六期,三卷三期。) 由于长期贫病交迫,鲁彦于1944年8月20日在桂林逝世,时年仅43岁。桂林文协同人在《悼鲁彦先生》一文中称赞鲁彦“不仅是一位清醒的作家,而且还是一名不懈的战士!”。 著述浩繁的王任叔 王任叔(1901—1972),笔名巴人,奉化大堰人。是我国著名的老作家,又是老党员。他的生平事略,有些文史资料已有记载,这里着重从作家角度予以介绍..........。 |
| 原文 发表于http://www.nbzx.gov.cn/index.jsp 浏览:1901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