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在“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研究领域,金启孮先生历经几十年,从顾太清生平身世的辩析;诗词著作的寻回;诗词版本的考证;诗词的校笺;故居的保护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廓清了大量有关顾太清研究史实。为中国文学界和清代文学史研究增添了详实可信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顾太清;金启孮先生;全面研究;贡献。 Abstract:Mr.Jing Qicong had been engaged in the thorough study of Gu Tai-qing, “The first poetess of Qing dynasty” for decades, ranging from distinguishing the mystery of her birth, tracing the records of her poems, examining the poem versions, checking the poems and protecting her former residence. His researches have clarified a large amount of facts obscuring the studies of the poetess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Gu Taiqing; Jing Qicong; thoroughly study; contribution. “清代词学昌盛、名家辈出、女词人之中、当推顾太清为首。” (夏纬明.《清代女词人顾太清》) 顾太清是文学界公认的满族第一女词人。纳兰性德和顾太清分据清代词坛上男、女词人的首位,给中国文学界和文学史上增添满族词人的篇章,的确是满族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顾太清为清乾隆皇帝曾孙奕绘贝勒的夫人,奕绘也为满洲有名的宗室文学家,顾太清的诗词意境深邃,格调高雅,深得词学界所推崇。被公认为是清代第一女词人。 太清夫人的诗词代表作就是《天游阁集》,《东海渔歌》便是《天游阁集》中的词集。顾太清及其诗词作品之研究,百年来一直有学者与出版家为之搜辑付梓,正可见顾太清作品成就之大,影响之广。但遗憾的是,研究著作中仍存在不少谬误,多有揣测不实的地方,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传谣,可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位清代第一女词人生平、著述是非常必要的。 在当代顾太清研究学者中,投入精力最多、贡献最大的当数金启孮先生。金启孮先生历经几十年,从太清夫人姓氏、名号与身世的考证;《天游阁集》全帙的寻归;《天游阁集》版本考证;太清诗词的校笺;太清夫人故居(也即园寝)的保护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廓清了大量有关顾太清研究史实。 金启孮(1918—2004)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真文、满学与清史专家,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满族研究》创始人及主编。 先生姓爱新觉罗氏,先生始祖系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五世祖及祖母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奕绘和“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其父金光平(爱新觉罗.恒煦)为我国现代研究女真文字的巨擘。金启孮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在学术界自成一家。主要著作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文辞典》、《漠南集》、《沈水集》、《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满族的历史与生活》、《北京郊区的满族》、《北京城区的满族》、《府邸世家的满族》、《荣府史》、《顾太清与海淀》等。金启孮先生的学术成就,为海内外女真学、满洲学和蒙古学界所公认和推崇,被国际学界称之为“中国女真满学研究之第一人”(日.神田信夫:“满学五十年”)。 金启孮先生以太清后人的学者身份来研究自己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辩识伪讹的功力。先生先后整理出版了奕绘《妙莲集与写春精舍词》(辽宁古籍出版社 1989年)、奕绘《明善堂文集校笺》(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年),著有<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满洲女词人顾太清>、<大南峪绘贝勒圆寝>、<写春精舍词解题>、<顾太清诗词校笺>、<忆〈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等有关先人的研究著作和文章;金启孮先生用了几乎毕生精力,将八国联军入京时遗失的家藏太清夫人手抄珍本《天游阁集》全帙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1986年4月2日得到日藏抄本《天游阁集》的静电复印本。当时因该书所属杏雨书屋与先生约定的条件,只允许个人印少量送人,不能公开出版。九十年代,金启孮先生八旬之龄专程远赴东瀛谈妥此事,并配以家藏画像、艺苑、墨迹等,影印出版了《天游阁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这是《天游阁集》迄今为止问世最完整的版本。 与金启孮先生编校之日藏抄本《天游阁集》影印本对照,1998年出版的张璋著《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所据《天游阁集》之影印复制件便有缺失,正文亦间有误植、形讹、音讹之处,这些版本中的遗漏和错误,或令诗词意思不明,或给读者造成误导;或令人莫名其妙。合集中所附年谱也有错误与不详之处。且《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多处引用金启孮先生已出版书籍内容和像片,却在参考书目中一字不列;却把他根本没有资格看到的金启孮先生家藏《荣府史》列在参考书目中欺世盗名。而以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为底本的校笺本,由于未能见到金启孮先生编校之日藏抄本《天游阁集》影印本,所以《合集本》之多处讹夺,皆仍其旧,也是对顾太清研究的误导。 金启孮先生所著《顾太清与海淀》(北京出版社,2000年)是关于太清夫人的首部生平传记和诗词研究著作,不但为许多讹传以正视听,也是清代文学研究的史实之作。被学者称之为 “一代女词人的信史”(赵伯陶: 清代第一女词人的信史——读金启孮《顾太清与海淀》);“近20年来关于顾太清生平研究的一部难得的力作”(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先生结合顾太清生平全面地解析太清的诗词,再以诗证史,为中国文学界和清代文学史研究增添了详实可信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集中了金启孮先生关于顾太清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述。 一、 关于顾太清的身世: 金启孮先生根据《记事珠》、《荣府史》与《爱新觉罗族谱》及其家人的考述,对照词人之生平与社会关系,对太清身世进行了翔实可信的考证。 1.生卒年: 太清于清嘉庆四年(已未、1799年2月9日)正月初五日太清生于北京西郊香山。光緖三年(1877年12月7日)丁丑十一月初三日卒于大佛寺北岔府邸,享年79岁。 2.姓氏、名号与出身: 顾太清(1799—1877),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号太清,一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太清因系乾隆年间受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文字狱牵连而被赐自尽的甘肃巡抚鄂昌之孙女,因鄂昌之案,家产抄没,家道中落。在当时已被屏除于八旗世家之外,被看作是罪人之后。父亲鄂实峰落得以游幕为生,三十以外才移家到北京西郊健锐营,娶香山富察氏为妻,生了一子二女。子鄂少峰,长女即太清,次女霞仙。 3.与荣府之关系: 少年即已贫居西山的太清,因荣府中荣亲王永琪的福晋是鄂弼之女,太清便常以荣府太福晋的内侄女身份到荣府中居住。西林氏虽然穷困,却自鄂昌以来家学相传,太清兄妹三人对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太清常到荣府居住除去姻亲关系外,还曾是奕绘姊妹们的家庭女教师。 奕绘,字子章,初号妙莲居士、幻园居士,晚年号太素道人。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之孙,荣郡王绵亿之子。奕绘自幼喜爱文学,受业于浙江许秋涛。十六岁袭封贝勒,嫡室贺舍里氏,字妙华,也能诗。不到二十岁时夫妻就曾合著《妙莲华集》。子章的姊妹也都能诗,青年时代的子章就经常在府邸的花园中与姊妹们共同起诗社吟诗为乐。太清在以姻亲兼家庭女教师身份来荣府居住以后,便也加入了子章兄妹的词坛、诗社。时间一久太清便对子章这位年少才华的贝勒,产生了爱慕之心。子章也对太清表现了无限倾慕之意。 太清与子章的关系又恰好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与贾宝玉。到清末为止香山一带旗营中有一种传说,认为《红楼梦》一书是以子章家为模特儿写成的。这种传说完全是傅会,毫无根据。只不过如孟森先生所说“此亦当时一荣国府也。”有点相像而已。 4.何以姓顾: 以当时子章之贵之富,即想娶太清作为侧室,只要两厢情愿,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样做不但家中不同意,即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不许可。原因就是太清是罪人之后,娶了这种人家的女儿,便有割爵、得罪的危险,也为亲友舆论所不容。道光四年(1824) 太清入府为奕绘侧夫人时,为避所谓“罪人后裔”之嫌,故冒贝勒府邸(荣王府)二等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故世称其“顾太清”者。常自署名太清春,晚年署名西林太清、西林春、太清老人椿。 二、顾太清的诗词著作的版本考证 近年来整理古籍许多地方都要出顾太清的著作,而对她著作的名称却是五花八门。有的叫《顾太清集》(包括《天游阁集》),有的叫《子春集》,有的叫《东海渔歌》。到底顾太清的著作有多少?书名应该叫什么? 金啟孮先生据所辑的刊本、抄本研究,认为顾太清的著作有下列六种本子: 1.南陵徐乃昌刊本天游阁诗集(简称徐本):这个本子只有诗上下两卷,据云宣统元年假临桂况氏所藏原稿校刻。 2.风雨楼排印本《天游阁集》(移风雨楼车)共诗四卷,缺第二卷。编者分为五卷,后加诗补诗六首,附录补词四阕。审其内容似较徐本晚出。 3.西冷印社活字本《东海渔歌》四卷缺第二卷,有况蕙风先生序及评语。 4.龙榆生先生主编《词学季刊》曾补刊《东海渔歌》第二卷。 5.王佳寿森先生竹西馆排印《东海渔歌》四卷(即三、四项的合刊),前有王佳寿森先生序及题词。 6.日本内藤湖南藏《天游阁集》抄本,(简称内藤本),包括诗七卷《东海渔歌》六卷。 以上六种本子只有内藤本是著者晚年所订的定本,不幸于庚子之乱流落日本。一至五项均系残本(且为早年写定之本)。应该明确的是顾太清集应名为《天游阁集》,天游阁是她的居室名。《东海渔歌》是附在《天游阁集》中的词。二者是一部书,而不是两部书。民国初年修《清史稿》时也因为不了解这个问题,在《艺文志》中,把《天游阁集》和《东海渔歌》分开,成了两部书了。 以上六种本子,严格说实在只有三种本子,即:徐刊本、风雨楼本、内藤本。 徐刊本《天游阁集》只有诗上下两卷,相当风雨楼本和内藤本的(诗一),这个本子虽然残缺已甚,但应是最早的写本。原因是:一、它有许多诗已为风雨楼本和内藤本删去。二、还有许多诗的部分字句在后二本中已删改。 风雨楼排印本有诗五卷,第一、二、三卷与内藤本同,四、五两卷是将内藤本卷五项分为二,凑成的第四卷原缺。后附词四阕。 内藤藏抄本,有诗七卷、东海渔歌六卷,当是著者晚年写定之本,最为完整。然而与风雨楼本比较亦有个别删去之处。 三、 《天游阁集》全帙的寻回: 《天游阁集》没有刊印过,全帙都是太清夫人亲手抄写,珍藏于家中。然而,这本珍贵的手抄诗集却经历了流失海外数十年,又回归祖国的传奇经历。 清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义和团运动时,团众入大佛寺北岔贝子府邸抄检。其后联军入京贝子府邸又大遭洗劫,损失不可胜计。《天游阁集》全帙抄本,就在这时遗失了。 啟孮先生得知《天游阁集》抄本全帙流落日本的下落,是上世纪30年代,偶然在日本《支那学》杂志第一卷第十二号中,看到了署名豹轩(铃木虎雄)写的《顾太清<天游阁集>抄本》一文。文中说: “余曾自炳卿内藤前辈借读其所藏抄本《天游阁集》。方知此抄本与通行刻本不同。刻本缺落甚多,抄本实为完璧。此《天游阁集》抄本,实为罕见之书,堪称之为足本,现将其真面目介绍给同好之士。……”接下来便把抄本与上述中国现存之刻本(即前述之“1”至“4”四种本子),作了逐一比较。 铃木虎雄是日本有名的词人,号豹轩,他的词曾登在三十年代《词学季刊》中的<近人词录>里。他说曾借阅内藤湖南所藏《天游阁集》,那么全帙《天游阁集》当时必在内藤处了。所以寻找家藏《天游阁集》成为啟孮先生当年克服重重困难,决定赴日留学的极大动力。 啟孮先生到日本后,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学习,这期间由博良勋先生介绍参加东大支那哲文系仓石武四郎先生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日译工作。啟孮先生乘机将寻访内藤所藏《天游阁集》一事,拜托了仓石先生。仓石慨然允诺,因为当时他兼京大、东大两校支那哲文系主任,而且常在京都。数旬之后,仓石回信:“曾问内藤家人,据说内藤先生去世后,《天游阁集》已不在内藤家。前几年贵国有一位广西人(当指况蕙风先生)曾来信询问,也是这样回答的。” 好事多磨,此《天游阁集》抄本于内藤湖南去世后即失去踪影,先生决定去京都寻觅,但当时因战争关系,外国人旅行必须经日本警察署特高科批准,迟迟不能实现。这件事就这样搁置了起来。又因抗战与其他种种原因,先生回国以后便与东瀛师友不通音讯达三十多年。 上世纪70年代后,中日复交,先生几经辗转后得知内藤湖南先生藏书都在关西大学。这个消息使先生如获至宝,立刻联系大西昭勇校长,说明要找《天游阁集》的愿望。大西校长很快回信,介绍关西大学图书馆长名取荣史告诉先生,内藤藏书现在武田科学振兴财团的杏雨书屋。先生这才知道《天游阁集》确如四十年前仓石先生所说已不在内藤家了。 内藤藏书已转藏于武田科学振兴财团的杏雨书屋,这次消息确实之后,先生求助于东大师友神田信夫先生。神田先生慨然允诺,又托了武田财团羽田明先生。羽田明先生转知杏雨书屋。1985年12月31日,神田先生函告:“《天游阁集》入手有望。”1986年4月2日,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羽田明先生)寄来《天游阁集》全帙抄本的复印本。这一天,先生在日记上写道。 “接《天游阁集》静电复制本、喜极。回忆况蕙风先生三十年代即曾函内藤家。四十年代余在东大亲托仓石武四郎、均无结果;转眼五十年矣!讵料八十年代因神田、羽田二位先生之助,先人文集竟得返回家中。快何如之!乐何如之!四月二日可为《天游阁集》之纪念日矣。神田、羽田二位先生之嘉惠,当永志不忘。” 《天游阁集》全帙抄本的复印本终回祖国,这也是金啟孮先生为中国文学研究,对满族文化研究做出的一大贡献。 四、所谓“丁香花案”。 此说见于冒广生的《记太清遗事诗六首》、李伯元的《南亭四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学者对这一说法提出辨难,经孟森先生、况惠风先生、苏雪林女士以及赵伯陶先生等都有专文考证驳斥,已无人置信。但《小三(山)吾亭诗集》中《读太素道人〈明善堂集〉感顾太清遗事,辄书六绝句》仍在起着很不好的作用。 冒广生 (1 873- 1959) ,在20世纪初曾写《读太素道人〈明善堂集〉感顾太清遗事,辄书六绝句》中有“人是倾城姓倾国 ,丁香花发一低回”之句。而诗人龚自珍 (1 792 - 1 841 )的《已亥杂诗》第 2 0 9首恰有“一骑传笺朱邸晚 ,临风递与缟衣人”的吟句 ,后面还注云 :“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而老荣王府即在太平湖畔。就有好事者将两事相联,以龚、顾二人有溱洧之嫌,飞短流长,大加渲染。甚至有人认为龚自珍暴死丹阳于道光二十一年 (1 841 ),是为奕绘家人追杀所致,人言可畏。这就是所谓“丁香花公案”。后曾朴又将此传谣演为“黑本疑案”,写入《孽海花》中,添枝加叶,大加渲染。 2 0世纪 30年代 ,史学家孟森撰《丁香花》一文 ,以考证之笔明此事之虚枉,民国才女苏雪林又为太清辩诬于后,冒广生本人也对先前出语不慎深自追悔。公案之真相本已了然,然而近年一些论者以太清身世有扑朔迷离之处,仍有持旧说不放者,实为无聊之极。 五、关于太清移出府外之事 太清夫人与奕绘贝勒夫妇之间虽感情甚好,爱好相同,却始终得不到奕绘生母荣恪郡王福晋的喜欢。妙华夫人亡后,嫡子载钧即随祖母王佳太福晋居住。王府中府官、包衣、仆人众多,特别是内宅仆人各依各的主子 ,形成派系,甚至离间主人。载钦、载钊同年出生,而载钦夭亡。于是就造作谣言谓太清夫人既摄嫡室,将不利于世子载钧,并有夺嫡之意。太清夫人初入府时,家中亲戚皆曾劝阻;欲冒姓顾氏,顾姓包衣亦曾婉辞,事先既已有此舆论。关键是道光十八年七月七日奕绘贝勒逝世之日,又恰为太清夫人长子载钊生辰之期,此事在今天看之,不过偶然巧合,当时则认为不得了之大事。于是邸中舆论大哗,太福晋尤其忿怒,遂令太清夫人于十月二十八日率“所生”移居邸外。这里主要是“所生”二字,实指载钊,太清夫人尚在其次。这是移居邸外之真正原因和事实。后载钊公诞辰,改为七月初九日,因不能与奕绘贝勒忌辰同一日期也。此事可见: 《爱新觉罗宗谱》甲册高宗位下,荣亲王系,多罗贝勒奕绘项下: “追封镇国公载钊: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初七日午时生。庶母顾氏,顾文星之女……。”而《天游阁集》<诗五>中却有: 初九日清风阁望钊儿钊儿生于乙酉七月初九 “老眼凭高看不清,忽闻林际马嘶声,今朝骑马登山者,十七年前此日生。” 以上这一首诗,明系太清夫人自解之诗,有意欲之留传。此事只有家中人知之,这就是太清移居邸外的原因。外人不察竟造作讹言,竟编造所谓龚定庵之故事,喧闹词坛数十年,冒广生之流实不得辞其咎也。 尤其金启孮先生在研究中不唯亲,先生为太清、载钊公之后人,但是先生尊重客观事实,在辩析所传“嫡庶之争”时,也为嫡出载钧辩其受之不白之词。实可敬之。 六、顾太清和奕绘夫妇的故居别墅, 顾太清和奕绘夫妇的故居别墅,也即二人身后的园寝。座落在北京房山区坨里乡的大南峪,那里系太行山之余脉蜿蜒而至,群山环绕,层林叠翠;北端有明万历年间修缮的天台寺遗址,西面有大悲阁;大南峪之东有影壁山横亘,峪之出口在影壁山之南;地势天然自成一区。道光十四年(1834年),奕绘派府员求访茔地,喜爱天台寺山林幽邃,遂命二等护卫阿禅泰用府中采育地两千亩(多于天台寺地三倍有余)与寺僧相商换得之。又亲自写了《易地券诗》交天台寺僧存于上院法源寺。以为憑证。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奕绘命二等护卫阿禅泰、鄂克陀为正付监督兴工建造园寝,前后历时五年方始建成。杨树关、第一桥、山堂(后改飨殿)、霏云馆、清风阁、红叶庵、大槐宫、东坡小石城、牛羊砦、菜圃,构成了著名的大南峪十景。是如今唯一尚存完整的清代宗室别墅,极具历史文物价值。 金启孮先生首先提出在大南峪建立顾太清史迹陈列馆的建议。金启孮先生对太清的生平、著述了如指掌,对少年时所居大南峪别墅、圆寝等旧貌记忆犹新,所著太清夫人传记《顾太清与海淀》一书,更填补了顾太清生平及其创作系统研究之空白。为陈列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启孮先生的建议得到了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共同签名,向政府有关部门郑重提出尽快建立顾太清史迹陈列馆的建议书。建议书中说“在金启孮先生与亲传家人指导下修建陈列馆,建筑方面可做到完全保持原貌整旧如旧,并且能为陈列馆的布局、文物陈列等提供翔实可靠的内容与资料。所幸者,至今大南峪别墅房舍尚存,只要加以修葺,作为史迹陈列馆来纪念这位清代第一女词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奕绘、顾太清创作并流传于世的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必将受到中外学界永久的景仰和怀念。陈列馆的建成,不但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对开发北京市旅游事业大有裨益。”啟功先生在病重期间并为顾太清史迹陈列馆题写了馆名。2006年初,多位北京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申请将大南峪奕绘夫妇的别墅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抢救性保护性修缮;建立奕绘、顾太清史迹纪念馆。 相信“清代第一女词人”太清夫人和大南峪奕绘、顾太清故居将万古流芳! 金启孮先生为中国文学界和清代文学史研究做出的学术贡献也让我们永志不忘! 主要参考资料: 金启孮《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载《满族文学研究》 1982年第1期) 金启孮校笺 奕绘《妙莲集与写春精舍词》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89年) 金启孮校笺 奕绘《明善堂文集校笺》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年) 金启孮《顾太清与海淀》(北京出版社 2000年) 金启孮校笺 顾太清《天游阁集》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1年) 赵伯陶:《清代第一女词人的信史——读金启孮<顾太清与海淀>》2002年 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一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
| 浏览:2555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