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11年,清军第4次入塞。卢象升接到军令后星夜入京,屯兵于昌平。卢象升虽是东林重要成员,但崇祯皇帝对他一向印象极佳,特别召见了卢,而卢也表明了拒绝和议的主张。
但东林党人的卢象升与“邪党”杨嗣昌,囿于成见却无法共事,督师和兵部尚书两人一见面,卢就指责杨:第一主张和议不忠,第二没有在家守丧不孝。总之,若将忠孝两失,还有何面目活在人世?两人遂不欢而散。 卢象升与杨并无个人恩怨,只是多年朋党之见的积累和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使卢无法与杨沟通。回到昌平后,卢还给杨写过一封道歉信,但杨却无法原谅卢的无礼。 杨觉察清军意在京南后,令卢与高起潜军团汇合,但卢认定高与杨一党,以京北敌军甚多,京城、陵寝均需防护为由,拒不从命。杨只好改由卢与高率各自军团分头进剿。结果,卢的宣大军团和高的关宁军团所遭遇的都是清军的独立分队,人数也并不多,大明这两支军队全部吃了败仗。 崇祯皇帝对卢的无所作为大为失望。特别卢坚决主战,而战场上己方不堪一击的事实,使崇祯对没有采纳杨的和议主张已心生悔意,加强了对卢的不满。这些,导致崇祯几次想要对卢进行撤换,苦于没有人选。其间,大学士刘宇亮口头请求“督师”,但随即反悔;后西北孙传庭部进入战区,崇祯很想用孙替下卢为“督师”,杨嗣昌劝说:临阵易帅,恐怕会影响用兵,云云。崇祯这才罢议,但仍撤去了卢的兵部尚书衔,改侍郎衔总督。 而战场上,卢名为督师,实际上能统辖的,也只有自己的宣大军团,而在战争中军团兵力也不断减少。此外,本来与高同负“夹剿”之任的卢,囿于成见,也从未与高完成一次“夹剿”的配合。11月,此前已任命接替卢担任宣大总督的陈新甲北上就职,在同一任命中由宣大总督升任兵部尚书、而此时却已被撤兵部尚书衔、改侍郎衔总督的原任宣大总督卢象升就有些不尴不尬,果然兵部命令卢将宣大军团分一部给新任宣大总督陈统率。12月,大同警报,兵部调大同总兵王朴率部回防。这样,卢手下只剩5000多人。 卢面对如此绝望的战况,不断减少的兵马,皇帝的日益不满和严旨切责,深感悲愤和无奈。12月11日,卢于贾庄誓师,决定一死报国,率军进至蒿水桥,与清军遭遇。卢孤军作战,附近清军闻声来援,将卢包围,卢亲自挥刀冲入阵中,杀敌10多人,身中2箭2刀,呼:“关羽断头,马援裹尸,在此时矣。”最后坠马遇害,年39。 卢象升死得慷慨悲壮,为士林所称道传颂。但他的牺牲对整个战局毫无影响。在清方的记载中,根本没有对贾庄之战的任何记载,在清军一方,这并非是一次重要的战役。 ------------------ 点评:杨家阿紫 大同总兵王朴,是自己逃跑的,兵部并没有军令调他往大同。 在杨嗣昌最后奉旨定“五大法案”的上书里,王朴是“提兵满万,巧避出关,坐视不救,降削管事”。 宣大兵团,是皇帝在初战时指定给卢象升的,分一部给后来到任的陈新甲,实属兵力不足的无奈选择。此后,兵部又命陈新甲分出一部给孙传庭。这不是交接混乱,也不是杨嗣昌要置陈新甲于死地,杨嗣昌和陈新甲私交非常好的。原因就是一个:兵力部不足。 |
浏览:58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