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星星的家--你好,北极星的精灵__人间道,故园路,天不老——由检之墓
星星的家--你好,北极星的精灵
371号馆文选__馆藏资料

崇祯库藏释析

陈椿年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写过一篇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有一段话,是取之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
    郭老所持的立场是捧李自成而贬崇祯的,他在文中对崇祯是抨击甚多,按他老人家的看法---李自成是个大英雄—崇祯只是一个汲汲要誉的昏君。郭老对崇祯帝的批评是否公正,这里不予以讨论,但郭老所说和所引用的关于明末内库的描述是否属实的呢?鄙人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曾看过林洛兄所写的《明朝灭亡的真相》一文,在崇祯库藏的描述中,林洛兄并没有最终下个大致的结论,但其中的意思想必也人尽皆知,鄙人感觉意犹未尽,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就当是给林洛兄的文章作个补充吧。
    明末宫中是否存有大量金银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论,但大多数人都肯定明末宫中存有大量的金银。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末崇祯朝财政状况,确有必要深入讨论。
    其实明代建国伊始,只有内库,内库即国库也。
    内库共有十库。
    1、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属于户部管理)
    2、广积库,贮硫黄、硝石。(属于工部管理)
    3、甲字库,贮布匹、颜料。(属于户部管理)
    4、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属于兵部管理)
    5、丙字库,贮棉花、丝纩。(属于户部管理)
    6、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属于户部管理)
    7、戊字库,贮甲仗。(属于工部管理)
    8、赃罚库,贮没官物。(属于户部管理)
    9、广惠库,贮钱钞。(属于户部管理)
    10、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绢。(属于工部管理)
    另外还有天财库(亦名司钥库,贮各衙门管钥,亦贮钱钞)、。供用库(贮粳稻、熟米及上供物)。
    正统元年,即1435年,明代建国七十余年后。英宗允许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每年一百万两银为额度,就是所谓的“金花银”。这些钱全部放入内承运库,不再送往南京。
    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不过,内承运库还承担着部分国库的作用。内承运库的资金,一部分为京中武将提供了俸禄,大概十来万两,剩下的全部变成了皇帝的私人财产,由皇帝个人支配,户部没有任何管辖权,只是承担了记账的责任。
    (上述文字摘取于林洛所写的《明朝灭亡的真相》,是盗版来的)
    到了大明正统七年(1442年),设立了太仓库,相当于国库,集中存放户部存放从全国各地征收的银两。太仓库与内库(即内承运库)的区分是很清楚的,但由于皇室的挥霍无度,经常向太仓库支取银两,把太仓库都几乎掏空了。《明史-食货志》中指出:“弘治时,内库供应繁多,每收太仓银入内库,又置南京银库。正德时内承运库中官,数言内库财用不充,请支太仓银,户部执奏不能沮。嘉靖初,内库供应视弘治时,其后乃倍之。初太仓中仓积银八百余万两,续收者存之两庑,以便支发。而中库不动,遂以中库为老库,两庑为外库。及是时,老库所存仅百二十万两。二十二年特令金花子银应解内库者,并送太仓入边用,其后复入内库。三十七年令复入内库金百万两外,加预备钦取银,后又取没官银四十万两入内库。隆庆时,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内承运库中官至以空札下户部取之。廷臣谏皆不听。初,世宗时,太仓银所入凡四百五十余万两,而内库岁供金花银外,又增办银二十万两以为常。后又加内操马刍料银七万余两……”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室从太仓库中支取了大量的银子来维持宫廷的奢侈生活,并把一部分银子存在了内库。
    内库之外还有里库,里库设在宫中,“其在宫中,又有内车裕库,宝藏库,谓之里库。凡里库不关有司。”(1)内库处于宦官的控制之下,但户部官员还是能够了解情况的,而里库却是户部也不能过问的。里库是存有大量的金银的,至于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明朝的内库是指内承运等十二库,里库不属于内库,皇宫的所有宝藏更是与内库无关。但朝廷的官员却是把一切皇宫库藏都称之为内库,当他们看到太仓库空虚之后,就经常吵着要皇帝发内库以充军饷。由于明末的巨大军费都是通过加饷加赋来取得的,人们普遍认为内库的存银还有大量未曾用过的,所以,朝廷官员在发不出军饷之时,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内库上,也不是没有来由的。现在的问题是,到了崇祯十七年之时,内库(里库)究竟还有多少银两存在。
    负责管理节慎库的工部员外郎赵士锦在甲申之难一个月后逃回江南,并于同年五月写了一部《甲申纪事》,赵士锦是这样描绘的:“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而同时被俘的翰林院谕杨士聪亦说道:“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其寻常元宝则搭包囗囗。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2)这便是崇祯库藏的源由,赵士锦杨士聪在朝中任职,又亲身经历了甲申之变,他们的说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明清之际很多史书---像《明季北略》《渔樵纪闻》等---都是采用了这一说法。这仿佛很可信,但问题是赵杨二人当时虽在北京,却也未曾亲眼目睹,都是听回来的。而且,李闯驮着一大堆金银,招摇过市大肆宣扬,金银“无物包裹,黄白溢目”---这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这样的举动也未免太让人狐疑了吧?这其中有没有猫腻?著名的历史学家谈迁就对此抨击说:“先帝减膳撒悬,布衣疏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3)
    我们先来看看甲申之际崇祯的困境。这个可怜的皇帝在国难之际向民间募捐向百官征捐—甚至还把皇后也拖下水—皇后的娘家也是挺有钱的……若内库真有这么多钱,死要脸子的崇祯会这么做吗?在甲申之难中,守城的士卒每日仅得钱百文,伙食还得自理---大明朝已穷得发不出军粮了,崇祯穷搜中外库银,也不过只得区区二十万两,若内库真有这么多钱,崇祯早就大发特发军饷劳军了,他还留那么多钱做什么?这里有一段论述,非常沧桑:“吴暄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4)从这些描述中,横看竖看崇祯也不像个有钱的主,在甲申之际又何来三千七百万?
    当时的锦衣卫佥事王世德这样说道:“野史谓城破之时大内尚有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申字等十库存方物也……破城日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积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5)”这些说法与赵杨二人的说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当事人,为何反差会如此巨大?
    一句话:当局者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细细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看李自成在北京共掠了多少钱。答案很简单---七千万!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指明了这一点,想必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唯一要搞清楚的是这七千万到底是怎么来的。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后大索前明百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清初以研究流寇史而闻名的戴笠(不是民国那个戴笠)这样描述道:“初,诸贼攻城时约,内藏归闯贼,勋戚归诸帅,文官归牛宋,富户归小盗。”(6)这说明了闯军对北京的财富归属是早有鲜明划分的。而其后,“刘宗敏进所掠银两一千万,李岩李牟用刑宽所得少,以已物数。人皆称之,共得七千万。其中勋戚十之三,内待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7)---戴笠的说辞,与《国榷》《荡寇志》中的有关描述一致,应该可信。那么从中就可以推断出—按照这个比例---李自城的手下如刘李牛宋四人---一共括得了四千万左右的银两!再加上其余诸将的上献,五千余万两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要知道明末朝官贪污是非常厉害的,李自成大索前明百官的缘起是一桩小事:国子祭酒孙从度当时卧病于会馆,一位姓罗的大顺将领不小心闯入其房间。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官员竟然开口责骂,罗将军大怒,将其捆绑责打,并向其家人勒索钱财赎金,最后孙从度受刑不过,愿以窖藏黄金七千两献李自成。李自成闻之劾然道:“一翰林富乃至是耶!”而此时李自成也面临着军饷不足的难题---皇宫中的财富少得出乎他的意料。孙子度一事启发了李自成,他本就对这些轻易抛弃旧主的厚颜无耻的官员充满了鄙视,第一次上朝时就感叹:“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追赃刚好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即可筹备军饷,又可惩罚这些无义之辈,还让将士可以得些好处。随后,大顺军逮捕明勋戚、大臣、文武官八百余人,押至刘宗敏、李牟等处审讯迫赃助饷。限大学士者交赃银十万两,部院官及锦衣帅者七万两,科道官五万两、三万两,翰林万两,部属以下干两。但后来追赃网越来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抢劫和勒索,共计有1000多名士大夫遭勒索拷打致死。从这些前明官员身上搜括出五千万是绝对合情合理的---甚至可能还会有更多。这也说明了所谓的“三千七百万两”是讹传是某些人夸大渲扬,是不真实的。但是无风不起浪,还有最少一千余万两---从何而来?!唯一的答案就是皇宫,李自成从皇宫括出了一千到两千万的白银---面对空虚的皇宫---李自成绝不相信会没钱---他对宦官严刑拷打---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一批不为人知的深藏于大内的金银便浮出了水面。
    可是皇宫为什么还藏有这么多钱的呢?崇祯明明已是陷入困境了,难道城破在即这个皇帝也守着一大堆金银不舍得用?这并不合逻辑。虽说明末崇祯屡屡加赋,但其中没有一分钱是用在个人享受的,说起来崇祯也算是个节俭的皇帝。宫中怎么还会有这么多钱的呢?再参考一下林洛文中关于明末财政的论述,这一千到两千万两的巨款真有点来历不明。
    万历留下来的内帑其实并不多,天启之时,魏忠贤专权,内帑早已给他大量侵蚀。《崇祯遗录》说道:“熹宗在位七年,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这充分说明了在崇祯即位之时,内帑纵然是不空也没多少剩下的了。但是,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魏阉倒台之时,一部分的财产都被查抄进宫的—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另一部分等下再交待。这部分魏阉的赃款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度权倾天下的魏阉—他的家产绝不在少数。那么,甲申之际崇祯的库藏是否就是这些呢?很多学者都是因此而认为这便是崇祯库藏的来由---所谓的库藏的来源就是得自魏阉之手---这没错---却又错了。
    反驳这种说法,就不得不提起一段被人故意忽略和遗忘的历史:崇祯在即之初至己已之变的短暂的两年里曾对大明的财政进行了一番整顿,并对赋税进得了减免---这些事情---现在从没有人提起过那怕一言半语。崇祯主要削减的是辽饷,由天启六年的7714121两减至6831133两(8),减幅达百万之多。与此同时,国家的开支---特别是军费开支却远多于天启六年,为了迅速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崇祯动用了云贵川两广五省兵力,军费开支由四百余万升至五百余万(9)。先不算别的地方,单单是这一入一出,就拉出了至少两百万的差距!两年最低也有四百万!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崇祯用内帑金来作为调整国家财政的储备金---这些内帑金便是源自查抄的魏阉家产---这也充分说明了崇祯是有计划地利用手头掌握的内帑来整顿国家财政---崇祯并没有把金银藏起来---也不存在这个可能!到了“己已之变”后,满人的寇边给大明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单单是连绵大半年的战事所带来的庞大的军费就足以让大明破产。为此,崇祯唯有加征辽饷,这是大明最后一次加征辽饷,数目达到了破天荒的10269962两(10),增幅达三百多万!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辽饷在正式征收是在崇祯四年才开始的,那么在崇祯三年崇祯用什么来打仗?用什么来填补这个达到了三百万的巨大空缺?唯一的办法也就是用内帑金了!这样一计算,崇祯在即位三年就动用了超过七百万的内帑金,虽然不知道从魏阉手中究竟查抄了多少,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相信崇祯并没有把金银藏起来的必要。
    另外,明末崇祯宫庭的开支也是必须得关注的。崇祯年间宫庭的主要开支取之于内承运库,王世德的《崇祯遗录》是如此说道的:“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贲。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贲。轻贲银所以为勋戚武臣俸禄随发……”而崇祯之时宫庭的开支每年是一百万左右,随进随出,并没有剩余。根据有关记录,明末宫庭内待为十万人,宫女则为九千。这内待十万人包括了宦官-杂役-厂卫-锦衣卫(11)。这些人的工资都是由宫庭发出的;当然,还有大批的皇亲国戚的俸禄;最后,还得算上京军那十五万八千人—这是由皇帝亲掌的—并不隶属兵部—这些人也是由皇帝养的(12)。所有的这些人,靠那承运库的一百余万两供养?!?!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单单是宦官每月的开支便已接近五十万两了(13),更别说十万多的京军了。要养这么一大群人,崇祯必须还得有另外的办法---唯一的的资金来源也只有魏阉的赃银了。再考虑长达十七年的不停消耗,崇祯的内帑银绝对是消耗得差不多的了,在甲申之际,京营已是欠饷达八个月之久的了,崇祯的内帑若还有钱他断估不会不发,毕竟李闯都兵临城下的了。综上所述,完全有理由相信所谓的崇祯库藏绝对不是属于崇祯的。
    那么李自成得自皇宫的金银是怎么一回事?莫非在大明的皇宫里还有大明皇帝所不知道的或是说控制不到的藏金?这看起来很荒唐---却也是事实!
    我之前曾说过,崇祯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魏阉财产,另有一部分是去向不明的。让我们看一段有意思的记载,这是康熙说的:“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14)。如果康熙说的是真的,那么这养心殿的窖银是谁藏的?是明朝的皇帝?这不合罗辑!也没这个道理!堂堂的大明皇帝一国之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用得着把银子偷偷摸摸藏起来的吗?这其中肯定有个误差,不是万历年间而是天启末年间,藏银子的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巨奸魏忠贤!
    吴伟业的《绥寇纪略》有一段话是出自一个宫中的老宦官的描述的:“后乃知大内之所藏沈沈者,自逆阉大去,其籍守者,见上明察,恐阙而为罪,相戒弗闻!”这指出了魏忠贤在宫中密藏了大量的白银,由于掌管的内待怕受株连,刻意对崇祯隐瞒。再对照康熙之言,这养心殿银子的来源便出来了。而戴笠亦说道:“先帝诛魏忠贤时内待即怀恶意,掌祖宗库存者,虽国用至窘,皆不以告,至是尽为贼有!”。(15)这也指出了宫中有大批藏银,魏忠贤的残党出于各种原因而把许多藏银隐匿了下来。这与《国榷》所说的:“而大内藏金四十余窖,内监皆畏先帝不以闻”互相印证。这与上文所说的李自成括之于宫中的藏银来源也交待清楚了,至于确切的数量---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魏忠贤既然一部分财产被崇祯抄没,那么能藏入宫中的藏银也应该相抵,再说,天启年的大明终究比不上刘瑾之时,纵然魏阉权倾天下,他所搜括来的财富也未必比得上刘瑾。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魏阉会把大量的金银藏于皇宫而不藏于私宅或是别的地方呢?这并不难解释。魏忠贤在天启死后曾有谋逆之心,而在天启七年的八月至十月,还牢牢控制着皇宫,他有充足的时间和动机在皇宫内藏银,试问一下,天下间还有那处地方安全得过皇宫?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魏忠贤在宫中藏起了大量的金银,知情的宦官却畏惧株连而对崇祯帝隐瞒,在甲申之际却被李自成严讯拷打审问出来。所谓的宫中库藏便是如此由来。
    我之前曾说过一句当局者迷的话,其实解释起来就很简单,因为像赵士锦杨士聪或者是与其争辩的王世德、史忄享等人都深陷其中,他们并没有想过皇宫的藏银并不属于皇帝----虽然这并不合罗辑---却是事实。
    明末崇祯的库藏并不属于崇祯,这个可怜的皇帝,他至死也不知道原来他的皇宫里竟然还藏着这么多的财富,还加什么辽饷,把皇宫的地皮刮它三尺就有大把的金银了。这个可怜的皇帝(我完全有理由再说一次他可怜),背着这个吝啬小气的罪名背了整整三百六十年,也给人骂了整整三百六十年。
    (1)《明史-食货志》
    (2)《甲申核真略》三四页。
    (3)《国榷》卷一零一。
    (4)《哀余杂记-东厂》
    (5)《崇祯遗录》
    (6)(7)(15)《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八
    (8)(9)(10)《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
    (11)《熙朝新语》卷四
    (12)《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134页
    (13)《国榷》卷一零零
    (14)《康熙实录》卷二五五
 浏览:131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4/8 2:15:3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慈洵回复《眉眼看书·兴衰成败说崇祯》(收藏于2006/4/8 3:03:55
慈洵谈谈金庸的那个<<袁崇焕评传>>(收藏于2006/4/8 3:01:04
陈椿年崇祯神话(收藏于2006/4/8 2:18:13
陈椿年也谈《甲申三百年祭》(收藏于2006/4/8 2:16:46
陈椿年崇祯库藏释析(收藏于2006/4/8 2:15:33
动物与人与动物崇祯祭----我思宗皇帝永垂不朽!(收藏于2006/4/8 1:00:38
温柔暴徒崇祯皇帝很可能没错杀袁崇焕(收藏于2006/4/8 0:50:04
网络资料慈庆宫,崇祯皇帝的凄凉童年(收藏于2006/4/7 14:28:21
清.孔尚任《桃花扇》(二)(收藏于2006/3/21 15:01:46
清.孔尚任《桃花扇》(一)(收藏于2006/3/21 14:36:5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dandelion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访问5518次)
朱诚如天启皇帝(访问5360次)
佚名“崇祯”年号(访问4773次)
FELLON 整理粤剧《帝女花》评论(访问4688次)
FELLON 整理最后的明朝忠臣(访问3418次)
阿朱康熙骂儿子,雍正的即位,受宠的乾隆(访问3373次)
慈洵谈谈金庸的那个<<袁崇焕评传>>(访问3321次)
阿朱关于崇祯的《罪己诏》3个问题(访问3150次)
清.孔尚任《桃花扇》(二)(访问3130次)
佚名明皇室字輩譜(访问287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4/16 18:20:51
杰弗森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5/25 17:35:0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7/8 15:09:0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2/21 19:59:4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6/7 0:13:5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