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我想想说说崇祯的《罪己诏》,因为崇祯皇帝“好面子”“虚伪”的招牌产品大概还就要算他小人家的《罪己诏》。
一、先说“好面子”。 说“好面子”,是因为崇祯每一次的“罪己”里头,都要把大臣们拐弯抹角的数落上一顿,而后还要大大的处理上一批,来“补偿受伤的自尊心”。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 第一,皇帝下诏公开“罪己”,自尊心肯定受伤,特别是崇祯。因为长期以来,崇祯君臣——特别是皇帝与东林言官,一直是站在非常白热化的猜忌和敌对立场的。要说他们“谁也不想让谁好过”大概有点过分,但说“看看热闹”“幸灾乐祸”我却觉得未尝不可。所以崇祯在这种背景下公开“罪己”,他自尊心受伤的尤其厉害,这不等于当着看热闹的仇家们自己扇自己嘴巴???对崇祯那种性格和地位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奇耻大辱。 第二,崇祯不是故意要下《罪己诏》。这种诏书的下发,是因为江山社稷肯定已经出现严重的漏洞和危机。国家既然出大事儿了,皇帝于《罪己诏》附近处理一批人,处理的对不对先不说,但是我觉得,皇帝这时候处理人,主要还是针对发生的恶劣情况来逮捕他心目中的主要责任人,其动机并非是为了《罪己诏》。这种逮治与《罪己诏》完全是时间上的撞车!!!至于由于皇帝刚扇完自己的嘴巴心情不好,定罪定的太重,那是另一回事,也是人之常情。我不同意传统史学家的观点,据此就说崇祯《罪己诏》附近惩办大臣,就是因为自尊心强烈到变态!!!! 二、再说“虚伪”。 说崇祯每一次的《罪己诏》,认错态度都非常诚恳。就瞧崇祯八年《罪己诏》中的一段: 使民罹锋镝,蹈水火,血流成壑,骸积成山者,皆朕之过也。 使民输刍挽粟,居送行赍,加赋急无艺之征,预支有称贷之苦,又皆朕之过也。 使民室如悬罄,田卒汙莱,望烟火而无门,号冷风而绝命者,又皆朕之过也。 使民日月告凶,旱潦洊至,师旅频仍,疫疠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丛室家之怨者,又皆朕之过也。 认识问题深刻到一定程度了吧?认错态度也够良好的了吧?可是回头还是要“加派”!这不是虚伪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 如果谁能给崇祯一个可行的财源,崇祯肯定马上就改。他自己不是也大搞下岗裁源,结果还裁出一个要了他命的李自成吗???认错归认错,崇祯的性格又使他不肯在其实已经绝望的情况下撂挑子不干,所以明知“加派”是错,他还是要继续干!!! 反而,正因为他真正能体会到“加派”给他的“民”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他治起国来就更着急,更把朝臣的不实用,恨到临死还咬牙切齿的地步。再把这种恨意,与崇祯对农民军一味主抚到糊涂的态度相比照,我个人认为,崇祯《罪己诏》里的关于民生痛苦的话,其写作态度决不是“虚伪”的!!! 三、崇祯《罪己诏》是否出自皇帝之手? 这个问题,我倾向于是,或者基本是。因为崇祯的八股文水平并不低。 崇祯由于万历的缘故自幼失学,但小时候的崇祯读书非常用功。他自己读“四书五经”“二十一史”这一类明宫藏书,有不认识的字或典故,就去问宫中几个有文化的太监,或自己查书——象《洪武正韵》《海篇直音》《韵小补》。崇祯还特别允许小太监和他一起读书,如果小太监朗读经典时声音忸怩,他反而很生气,严厉地斥责说:“读书是好事情,有什么好害羞的?如果是唱曲子,反而不害羞了吗?”长期的自学,使崇祯后来的性格不是一般的刚强和有主见。(《酌中志》) 崇祯为什么要苦练八股工夫,我想不出。但是崇祯亲笔起草的上谕和诏书,都有很强的八股气,有起承转合,有很强的说理性,特别是文字的铿锵韵律。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朗朗可读的。历朝进士,都说自己是天子门生,其实皇帝殿试,通常都是由翰林文官们出的卷子。因为参加殿试的,都是从进京会师的举人中选拔出来的“八股精英”,你让皇帝亲自出卷子,皇帝也怕丢人!!!但是崇祯却是常常自己写卷子,不仅是殿试,还常常亲自举办对文官的考试。并且不到考场决不开卷,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皇帝这次出的是什么题!!!而崇祯出的卷子,常常是动辄几百字,一般是针对当前国事,总结几个主要的问题并附上皇帝自己的看法,以向“文化精英”们征询解决之道!!! 崇祯不怕丢人吗?怕!!!比如他知道自己不会写诗词,他就决不去写——特别是公开的写。他给杨嗣昌写过诗,正是证明他与杨嗣昌的感情非同一般。我认为,崇祯之所以敢亲自出卷子考试贡士和文官,说明了:1。崇祯的八股文水平不低;2。崇祯的书法也不比“精英”们差。那么,他又为什么不自己写《罪己诏》呢??正好,他又很想在《罪己诏》里数落他的文官!!!! |
浏览:318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