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谈谈金庸的那个<<袁崇焕评传>>
作者:慈洵 提交日期:2004-11-13 06:28:00 其实在煮酒谈金庸我觉得是一种悲哀,哪怕像袁崇焕评传这种文章我也觉得他更适合出现在仗剑天涯,因为他把袁崇焕写成了侠(当然袁本人是有资格做侠之大者的) 我从小是读金庸小说长大的,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偷看鹿鼎记,还被父亲发现暴打过一顿.是金庸的小说带我走进了历史,由对小说中那个时代的兴趣演变成我对历史的兴趣.武侠小说的历史大都发生在明清,自然让我对明清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每次在写简历的时候特长一栏,我都会写上历史这一项,虽然我本科学的工科,研究生读经济,与此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这个特长其实是虚假的,因为如果要问我南北朝的情况,我基本上是个无知者.由此可见金庸曾经对我有过多么大的影响.小时侯最崇拜的人就是他和鲁迅,一直就觉得他们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不过现在只尊敬鲁迅的精神和喜爱金庸的小说,但金庸本人的学识以及见解,和鲁迅差的实在太多,不是一个档次的.他最伟大的地位,只是在他的小说和他的报业生意,其他的,除了书看的多了点,的确没什么特别的了.等知道胡适这些人的时候,只能怪小时侯的思想太幼稚. 读史可以发现很多的东西,很多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东西.我喜爱金庸的小说,但越来越和他的历史观相悖,我发现他是一个极度的崇清主义者,对皇帝道德的好坏尤其看重,甚至拿来作为评价一个朝代的标准.当然,其实目前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历史研究者,许多人比金庸的才学高的多.但是无可否认,他的影响力要比那些专家们又大的多.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这个人还在无限的贬低明朝皇帝来褒扬清朝皇帝,这其实对一个写史的人来说是很无耻的行为.他在自己的小说里强加入自己的历史偏好以影响读者,产生的后果我们今天已经看到.这样的事情到了袁崇焕评传达到顶峰. 有人说金庸是个历史学家,可能是我孤陋寡闻,长这么大看过金庸写的纯历史的东西就只有这一篇袁崇焕评传,像个历史爱好者写的东西,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价值.还是随小说附赠的,也许单行本卖不出去或者最大的可能是写的篇幅不够出不了书.当然,不排除这个人写过很多的社论在自己的报纸上发表,遗憾的是,《明报》不是到处都买的到的,所以我们也看不到。不过学历史的,估计也不会靠社论过日子。其实谁都知道,这种普及类的历史文章如果不是金庸的大名在上面挂着,我想没几个人会买。和《万历十五年》这样的考据详细说理令人信服的史书经典比起来,《袁》不过是一本用通俗语言对那个时代粗略的记录的读物,除了对袁崇焕的感情抒发的很好外,所起的作用只是给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提供点信息罢了。那十四章的文字里面,除了对明朝皇帝的贬低比较过分一点,没有任何的新颖东西。就一篇这样的文字也会成就他历史学家的美名?究竟是谁疯了?这个社会美名真容易得。还附带搞的老人家飘飘欲仙真的以为自己是史学泰斗了,头脑发热想自己一个人写中国通史。其实他也可以写中国通史,不过我最大的建议是写成之后,删掉偏见性的东西,转给中学生做课外读物。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一点这样生动的历史。 其实就《袁崇焕评传》这篇文章来说,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看的。原因只有一个——好读。读史是很艰涩的事情,没有兴趣的人一般根本沉不下去。真正好的作品有时候作者的考据是非常的烦琐的,如《万历十五年》里对明代的财政制度和状况进行了很详尽的探讨,许多只关心英雄与美女或者皇帝的风流韵事的读者是决然不会碰这本书的。《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整篇文章的行文流畅,像在读小说,还夹杂着作者的评论,文字浅显,比喻生动,什么万历可以做商人,崇祯是社会不良少年,说的读者觉得很亲切,自然很能接受。那些很多读了《袁》就来煮酒大言不惭说什么所有的问题看完《袁崇焕评传》就不用争了的人,估计是没有心思去读那些艰涩的史书的,以为他看到的就是全部的真相了。万历十五年和南明史这么好的书,里面的有些观点都有人在争论,反而一本没价值的评传,能让所有的历史问题“都不用争了”?果然是小说迷心中的史学泰斗啊!不过金庸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或者我们的史学家们应该学习一下这位小说家的行文方式,把自己的史书写的更生动一点,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读史的不是很多,难得有几个又被老金给诱惑过去了,或许再过个几十年,大家都去看袁崇焕评传,他真的成史学泰斗了!清朝的好皇帝们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不过虽然我喜欢读这个评传,但是对大部分老金的评语,都是皱着眉头看过去的,因为老金不知道是在刻意毒害读者还是自己被毒害的很深,他对明清皇帝的贬褒偏见简直无以复加,从前言开始就有一个很荒谬的立论“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一开始就这么定位了,文章能写的公正吗?作者是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上写东西吗?表达个人好恶是写史者最大的忌讳,这个什么评传一开始就犯了这个忌讳。 为什么我说这个立论荒谬,我们就他这句话研究一下,整个评传从头看到尾,我没有看到金庸给出的明清皇帝的评分标准是什么,怎么评的分,以什么作为评分参考。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就三个字“我以为”,就定下了这个结论。我也可以以为清朝的皇帝是负分明朝皇帝是正分啊,最多我的名气没你大而已,论史是讲理的,又不是论名气,否则就没那么多争论了。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评传的“评”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只是表达作者的个人喜好而已,没有丝毫的价值。 我们再来看对这些皇帝们具体的评价,金庸认为,明朝开国的皇帝虽然能力不错,但是阴毒残暴。而努尔哈赤的评语是“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当时我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有点恶心,强烈的觉得老金有去清朝当大臣的潜质。如果你看到这句话还相信金庸是在论史而不是在献媚,那真的是足够善良了。就军事才能而言,朱元璋以一人而得天下,将仅仅80年前还横扫欧亚的蒙古人赶出中原,努尔哈赤靠祖上的福阴勉强占了一小片东北,面对经过250年的腐化老金认为已经腐化到极点的明军,毕生没能跨进关内一步,最后惨被人炸死。实在看不出他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有什么更强的军事才能。至于他所创下的八旗制度的子弟,这些人在仅仅不到一百年后就沦为公子哥的代名词,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所向无敌”?是不是老金在做梦啊?到了两百年以后,面对洋人和太平天国,这个尽人皆知也不需要我多说了,只是觉得他的脸皮真的很厚,白白侮辱了所向无敌这个词!不过老金很注意明朝皇帝的残暴的,今天廷杖死了哪个大臣,后天撤换了十几个大学士,记得一清二楚,却对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辽东对辽东汉人的灭绝屠杀视而不见,对满清入关后的全国大屠杀视而不见,对康熙雍正乾隆对文人的大屠杀视而不见。论残暴,明朝皇帝差的远呢吧? 由此我们学会了怎样写带有偏见性的文章的方法,只要你不提及那个人所做的坏事,尽量发扬他优点的一面,其实秦桧也是可以写成爱国的。或者老是强调某人所做的坏事,对他的功绩基本不提,那么岳飞也是可以写成是金国派到南宋的内奸的。这其实很容易,我可以保证我写的东西都是“引自史料,没有半点虚假”(转载一位为袁崇焕评传辩护的人的话),只是史料上的取舍有点问题而已,这应该不会影响这本史书的真实性吧?不过金庸的评传更有趣,他在证明八旗兵所做的功绩的时候,写了这么一句话“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老金认为,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人,然后“满洲战士”(这个词真是亲切得恶心)打败了郑成功的孙子,可以推论“满洲战士”间接打败了郑成功,可以推论“满洲战士”间接打败了荷兰!多么完美的逻辑!就如同在亚洲杯上,中国战胜了伊朗,伊朗战胜了韩国,推论中国可以战胜韩国,怎么我们足协的头头们不请老金做宣传人实在可惜。更何况韩国还战胜过意大利,意大利还战胜过巴西,那不就是说我们伟大的中国足球能战胜世界冠军巴西而无敌于天下喽?这种逻辑加在文章里,一定会更加增加这种偏见性文章的说服性,的确是一种好的方法!佩服! 说到这里,我觉得金庸根本是在给他崇拜的满清皇帝们献媚了,比如领土这一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分,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明知道论国土面积清朝比不上元朝,老金费尽思量,于是单独挑出元朝来,拿他中间部分和清朝全境比,实在煞费苦心,总之就是一句话,谁也别想比清朝大,否则有可能有被老金支解的危险。他可能还觉得不够显示他的大清朝的巨大,头脑发热又加上什么朝鲜,越南。谁能告诉我在清朝越南和朝鲜有成为过清朝的领土或属地吗?人家明明是独立的国家,只不过奉你清朝为宗主罢了。如果这都能算到领土里面去,那明朝永乐时期和唐朝贞观时期的中国领土不要太大!不过老金是不会这么认为的,加这些小国家为领土或属地只是清朝的权力,其他朝代不可以。从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金老先生是多么怀念生活在那个“大得多了”的时代啊! 一句话,金庸在这本所谓评传里,宁愿歪曲事实,也要证明他的满清主子是那么的伟大。他不喜欢的明朝皇帝们自然就成为牺牲品了,于是明朝后几位皇帝在他的笔下就被比喻成这副摸样“万历可以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天启是一个精巧的木匠。崇祯做甚么好呢?他残忍嗜杀,暴躁多疑,性格中有强烈的犯罪倾向,在现代社会中极可能成为一个犯罪的不良青年,但如加以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在屠宰场中做屠夫(我当然并不是说屠夫有犯罪倾向)”无可辩驳,他的话是引自史料的,不过你见过有这么人身攻击论史的吗? 其实他写这个袁崇焕传,在最后终于表达出他的意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袁崇焕只是用来被他强奸一下做个招牌,打着纪念英雄的旗号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招魂,并把这个大帽子扣在了前朝的身上。袁督师泉下有知,一定被气的吐血,原来自己不过是被某个满清崇拜者拿来证明满清伟大的工具而已!那些献给袁督师的语言的确慷慨激昂,催人泪下,那么你想说明什么呢?还不是那句话罢了!可是,谁都知道,专制谁比的过清朝!腐败谁比的过清朝!统治者残暴谁比的过清朝!黑暗,谁比得过清朝末期,那个每个中国人想起来就心酸的屈辱的时代?!这篇没有任何价值的所谓评传,也只不过是骗骗对历史无知的人罢了! 我说过不想在煮酒讨论金庸这个根本和这里不相干的人,但是就是有很多人喜欢在大家讨论明史的时候丢出一本袁崇焕评传叫大家“不用争了”,好象这是历史的标准答案一样!所以我写这个发表一点我的看法。 可能会有很多的人认为我有偏见,我只能说,和袁崇焕评传一样,我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所引的一切都是有料可查的。欢迎大家质疑我并强烈希望大家把这种质疑用在金庸的那篇小评传上,这样我也算欣慰了~ 作者:酷酷橘子 回复日期:2004-11-13 6:43:38 金大侠本姓查.祖上是清朝皇帝的御用文人. 作者:元亨利 回复日期:2004-11-13 7:35:16 同意楼主的文章。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皇朝,无论文化政治武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东西。至于满清入关,那是倒退,而非进步。 老金抬清压明,未必和他“祖上是清朝皇帝的御用文人”没有关系 作者:六一十 回复日期:2004-11-13 8:43:28 不可否认,《袁崇焕评传》和《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两篇影响很大的文章,使许多人认为明是一个荒唐致极的朝代,而清是一个伟大的王朝。 有时文学作品比历史著作要有更大,更广泛的影响力。比如《三国演义》。 作者:民族英雄许文强 回复日期:2004-11-13 9:08:19 楼主偏执还不是一般。 或许金先生的用语有些夸张,可你挑刺却也有鸡蛋里找骨头之嫌。 偶是汉人,绝对不会有什么“媚清”的想法。去读史书的时候,的确觉得明朝的百姓远比清朝的苦。 现在恐怕没什么人给文革翻案,毕竟时间离现在太近。不过过得n年就难说了,到时候就有人说那个年代好了:“那时候社会治安好,人出去了都不用锁房门,哪象现在动不动就杀人抢劫黑社会?那时候社会福利好,看病读书都是公家负责,哪象现在,好不容易找个工作还养不活自己。那时候人民道德水准高,到处都是活雷锋,哪象现在公交车上的小伙子旁边站着孕妇当没看见。。。” 说这些是想提醒那些喜欢翻案的朋友,究竟你的标准,是不是和偶上面说的那段有些相似? 作者:威震天下 回复日期:2004-11-13 9:15:57 当时文人圈子里普遍有一种杨清抑明的思潮,不象现在猪尾巴戏看得实在让人烦了,反过来有点对清厌烦了。这正应了老子“反者道之动”这句话。从学术的观点看,,《袁崇焕评传》和《一个王朝的背影》确实是垃圾,但我承认我当年也受其影响,甚至写过一篇很不得明早日灭亡的文章,可见,从对社会的影响而言,说书先生真是得罪不得。唐大将苏定方被评书说成是大奸贼是另外的一例。 作者:猛回头 回复日期:2004-11-13 9:19:09 清朝的制度是比较落后的,但要说皇帝的素质,地区是比明朝强。拿晚期皇帝来说,同治、光绪就比明朝的天启、崇祯强的多,就算溥仪也比弘光强。 不算朱元璋,明朝最有作为的永历帝,鲁迅说他比张献忠还残忍。 说到领土,明朝在东北的领土要比清朝大不少,可蒙古、新疆都在治外,总领土肯定小于清朝。 我并不觉得哪朝皇帝好一些有多重要,只是想澄清客观事实。 顺便问一下,崇祯的太子好像是慈字辈的吧?不知慈洵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什么典故。 作者:元亨利 回复日期:2004-11-13 9:20:39 去读史书的时候,的确觉得明朝的百姓远比清朝的苦。 --------------------------------------------------- 不知道你读的是哪部史书啊? 又不知道供你做比较的是那两个时期的百姓? 如果你说明朝崇祯年间的百姓生活比清朝雍正年间的苦,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不过如果要是拿明朝极盛时期的百姓生活比清朝衰落时期的百姓生活,恐怕结论就是相反的吧? 自己想想看,清朝除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都要负担的那些开支外,还要养活一群只知遛鸟逗狗的八旗子弟,这些财政支出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 作者:元亨利 回复日期:2004-11-13 9:27:16 不算朱元璋,明朝最有作为的永历帝,鲁迅说他比张献忠还残忍。 ------------------------------------------------------- 永历?明朝有这个皇帝吗?永乐吧 说他比张献忠残忍这个我不敢苟同,鲁迅本身也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你要知道鲁迅当时所认为的张献忠的罪状其实就是清兵干的。 永乐虽然对大臣残忍一些,但比起清兵在四川搞的大屠杀,这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作者:威震天下 回复日期:2004-11-13 9:28:33 明朝崇祯年间的百姓生活比清朝雍正年间的苦 ———————————————————————————— 明朝崇祯年间江南也算得上繁华,看看《桃花扇》也可见一斑,只是当时南方之经济还是不能补北方之军事。明朝最大的失误是骨头太硬,没有及时迁都。本来以藩卫全国的军事重镇作首都已是不适当的,等形势日非时还不改弦更辙实为不智。 作者:xiyouke 回复日期:2004-11-13 9:37:05 垃圾文章。我虽然也反感金庸,但楼主这样的文章,看了倒人胃口。 除了偏激之外,没有什么说服力。什么满清主子之类的说法,到今天还有这样的叫法,只能说明你比较无知。今天的汉人是一个大杂烩。建议楼主查查自己家谱,先证明自己是纯种汉人再说。 看看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证明明朝就比清朝统治强。 告诉你,作学问的八股文,一般开头会简述以往学者的研究,然后是存在的问题,然后会说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会在这篇文章中argue如何如何,然后才是具体论据论证的展开讨论。从这一点讲,金庸的做法并不错。 亏你还读了研究生。做学问还没入门吧。学点实证主义精神好不好。 作者:元亨利 回复日期:2004-11-13 9:39:13 :xiyouke 看了半天,你的回复也不像做学问入了门的。 作者:宁古塔守卫者 回复日期:2004-11-13 9:55:26 自己想想看,清朝除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都要负担的那些开支外,还要养活一群只知遛鸟逗狗的八旗子弟,这些财政支出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 你也自己想想看,明朝养活了那么多藩王和宗室(别的朝代也有,但没象明那么多),还不让他们参加科举和从事工商业.这比开销有多大.可惜这些藩王们最后被李闯和张献象猪一样杀死. 作者:元亨利 回复日期:2004-11-13 9:59:56 :宁古塔守卫者 你也自己想想看,明朝养活了那么多藩王和宗室(别的朝代也有,但没象明那么多),还不让他们参加科举和从事工商业.这比开销有多大.可惜这些藩王们最后被李闯和张献象猪一样杀死. -------------------------------------------------------- 分封制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制度,又不是明朝一家独有,如何可以作为明朝的罪过。 清朝难道没有分封制?三藩算什么?这些可以说都是一个封建王朝所必然要负担的财政支出。清朝和明朝,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但要说八旗子弟,这可是独清朝一家。 作者:liuifei 回复日期:2004-11-13 10:46:23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清朝有多好,把我的脑袋剃一半,再留个猪尾巴,想着就他妈恶心,还把俺们工科的宝典《天工开物》给禁绝了,好在那本书影响太大,明灭之前就流传海外,鞑子还不至于全世界烧书,这才让后人保有这本伟大的书,还有就是满人为了保持对汉人的骑兵冲锋优势,也为了不让汉人保留火器的制造技术,整个清朝,中国的火枪火炮基本没有什么进步,连带着科学技术也是停滞不前,大家能在1840年之前的清朝找到什么有点水品的发明与技术么? 作者:腐肠臭肉的盛宴 回复日期:2004-11-13 11:05:26 作者:民族英雄许文强 回复日期:2004-11-13 9:08:19 或许金先生的用语有些夸张,可你挑刺却也有鸡蛋里找骨头之嫌。 ------------------------------------------- 金庸祖先查伊璜比吴之荣早首告明史分得庄家产一半 作者:革命书局 清初,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庄廷珑聚众编辑明史,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清廷究治,顺治十八年(1661年)案发,康熙二年(1663年)查办“江浙名士列名书中者皆死,刻工与鬻书者亦同时被刑”(自清初全祖望《鲒琦亭集》二二《江浙两大狱记》,此书关系颇大,下文还要提到)。而同列参校的查伊璜却未伤毫发! 《明史》案发之时,正值满清入关不久,执政者对满汉分界所持极严,对扰乱民心的清党之议恨之尤甚。是以清初文狱之盛,千古仅见。由六十五年后的雍正四年,查家另一桩文狱即可推而见之:时任礼部侍郎出为江西两省主考官的查嗣庭仅因“维止”两字被诬影射“雍正去头”全家捕办,自己与儿子拷死狱中,死后还被戮尸,家属流放,江浙两省士子不准参与举人、进士考试六年。这查嗣庭是查慎行的堂兄,查家正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科举鼎盛之时,宗亲身居清贵尚不能保之于旦夕;而查伊璜以一介前明孝廉,身犯大狱而不死,仅系之以汉人行伍,似不足有力如此。所以《鲒琦亭集》二二《江浙两大狱记》在上述引文之后就有“惟海宁查继佑、仁和陆钎,当狱之初起即首告,为庭珑慕其名,列之参校;故得免于罪。” 可惜这段文字却过于简略,而且只是孤证,直至近日编《张岱年谱》,在网上淘到一本张岱先生所著《快园道古》残卷,心中疑窦方始霍然冰释。提起张岱(陶庵)先生,世间多知其为明代小品文大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脍炙人口,流传之广几乎“无选不入”。甚至黄裳先生在《来燕榭读书记》中有“暑中无事,遽日读(《陶庵梦忆》)数首,唯恐其尽也。描摹物情,曲尽其致。笔端有鬼,能攫人物之精灵,牵一发则全身动矣,向未见有如此手段者”之慨。而张岱先生一生之大成就,实在于史学,其倾毕生精力所著史学鸿篇《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谷应泰修《明史纪事本末》亦多所倚重。且陶庵与查伊璜同时同地人,所记当不致误, 其卷四《言语部》记:湖州庄廷珑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珑遂将继佑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1660)十月,吴之荣为庄廷珑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共衙门俱以查言为是,到部对理,竟得昭雪。遂与之荣同列赏格,分庄珑籍产一半———事实往往不如故事动听。 又考察北京图书馆所藏查伊璜诗集《粤游杂咏》中《寄酬杨子犹龙》诗颈联下有一条自注云:“余时诖误,犹龙适以书投当事云,读书种子,定宜呵护。”由此即可推出,难时言于当事的是杨犹龙,倘真有大力将军事,亦可从诗文唱和中窥得踪迹,而今俱不见,更可反证其事之莫须有。 金庸以《鹿鼎记》中黄宗羲的解释曰:“此必是大力将军所为”并以《聊斋志异》中《大力将军》为证。但细校《聊斋志异》与《鹿鼎记》所述有几大出入,又较之于他书,则可发现这部《鹿鼎记》何以改弦更张,一改往日笔法,以文字狱入手,以史为主而武侠辅之,以至当日即有人提出“捉刀代笔”说,现略述《聊斋》与《鹿鼎记》所以如下: 两书所记事前不大致相同,明末孝廉查伊璜野游过寺,见一丐以寺钟覆己所乞食,奇之,与之饮言,并赠丐衣与五十金,趣之从伍。后十余年,有吴将军六一者以犹子通谒邀伊璜,至其家则朝服率举家拜,视之则昔之丐也。到这里,两书所记并无不同,下面按聊斋的记载是:吴将军分家产一半报伊璜昔日恩,宾主欢饮盘桓数日始别。 可《鹿鼎记》中的记述就与之大异其趣了:先是两人单独饮宴之时,查伊璜被酒探之:山河虽好,已沦夷狄之手,观之徒增伤心。进而仗义直言:将军手管广东全省兵符,正是起义反正的良机。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纵然大事不成,也教清廷破胆,轰轰烈烈的干它一场,才不负你天生神勇,大好头颅。 从书中可见,《鹿鼎记》的孝廉公一副义胆忠肝,满腔的民族热情,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读之令人肃然起敬。侥天之幸慧眼识人,那吴六奇也不愧英雄本色,又极具经济才能,用满清贪官贿赂钦差的银两,报答充满民族气节的前明孝廉,为其致豪宅、美妾、戏曲,果然是一世之雄,思之令人神往。相较而言《聊斋》里的吴将军每天计算自己的家私,做账簿不已,然后举其半赠孝廉,一来像个笨伯,二来未免显得过于矫情。幸亏金庸先生告诉我们内情,不然只看到前明孝廉查伊璜,入清之后忽然暴富,愚顽如吾辈,恐怕难免会做它想。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3358&strItem=no05 历史随笔]金庸先生的猫腻 作者:菜九段 提交日期:2003-9-26 11:27:00 光宗耀祖原是人之常情,为掩盖祖上丑史,不知是否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已领教过太多的假历史。以前我们只知道,历史是政治的婢女。在中国素有为政治目的篡改历史的传统,近其又常有娱乐片主角为适合自己的口味更改历史,如今又发现了一条为掩盖祖上劣迹不惜伪造历史的证据。难怪我们的历史显得混乱不堪,金庸先生又教我们学了个乖。 作者:腐肠臭肉的盛宴 回复日期:2004-11-13 11:06:52 金庸要证明满清苟活者是聪明的胜利者,有自尊的不过是无知匹夫 作者:石秋 《鹿鼎记》去年又读过一遍,略还有些印象,那么就说一说吧。此部小说,开篇即是明末清初那桩曾非常有名的“明史”文字案。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有黄梨州和顾亭林,都以着传统的反清文人形象表现着一种气概和品性。似乎,这是《鹿鼎记》的引子了……或许,一个恍惚,这是否是《鹿鼎记》的作品思想的一个表现呢?嗯,小说一个可以思考的开端。了解明清史的人都该对这段历史中的满清政权的统治实质有个大致清醒的印象。那么这样的开头,一种似乎很正统的印象要出来了。而,这是这部小说的要表现的实质倾向么? 开篇充满了民族感情,和时代的悲叹。被拉出来的一代名士黄,顾二人,都是这篇的布景。而,这俩布景到底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唯一的。紧接着出场的天地会,和天地会的老总陈近南,都属于此类性质的布景。悲慨而壮烈,凄凉而无奈。似乎明清之际整个社会的气息都是这样的被扭曲和压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反清反清,反得轰轰烈烈,败得凄凄惨惨。 韦小宝的出现,很平凡,也很现实。似乎那就是明清世俗社会的真实。没有自认为是坏人的世俗人,只有自认为还算个好人的世俗人。于是韦小宝就算个代表。在反清的大背景下,韦小宝的出现就是作者在表明一种个人的观点和态度。韦小宝在作者的笔下所代表的是当时世俗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态度。也是世俗社会至今被理直气壮以为合理的生活态度。韦小宝不是黄,顾,也不是陈近南,他只是个没文化的平凡的小地痞。但,他代表了这个社会最下层和最广大的世俗人。他的出现,也代表了那个时代需要的是韦小宝这样的人,而不是黄,顾,或陈近南这样的社会安定的“破坏”份子。 作者把韦小宝安排了妓院的出身,然后再用最世俗的面目武装他起来。他的调皮和顽劣,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东东,而都是这个世俗社会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表征。或许,那丝丝缝缝间,韦小宝们还充满了正义感和民族情怀,但正象作者描写康熙相关的论述和评价中所表现的一样,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服从统治的人民,和善于统治的统治者。被统治的人民应该更努力的去完善被统治的地位,和帮助统治者进行更富有成效的统治。同时,不容怀疑的安定是打到一切“破坏”份子的理由。更要重点突出的,那些有才能,有气概,和有野心的“破坏”份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怀着十二万分之怜惜的心情坚决的镇压和剿杀。所谓为大局而牺牲小我,似乎就由此而来。但这样的来由并不是万能的,每当自各生死利益得失关头,最重要的考虑依然是自己。即使有下了三十万分之决心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时候,也是私底里为情感所左右,过后还得再提醒提醒绝不再犯此同样错误的。 不能不说韦小宝的出现是种必然。就如同我们都无法否认社会现实存在的状态。即使是在那个亡国的时代,即使是在那个曾鲜血流满嘉定城的江南,即使是在那个被迫留下长长辫子跪拜满大人铁蹄下的已经跪得麻木了的年代……说什么大英雄陈近南,说什么刀俎鱼肉的愤慨,都抵不过满清“安定和平”的江山。韦小宝的发迹正来源抵抗运动,而抵抗运动实质的没有根的草,飘阿飘不到实处,也成不了韦小宝正义感或民族凛然的依凭,只好找着更美好的借口,这个伟大的康熙帝王和曾经的玩友情意。总之,是重情重意韦小宝,英明伟大康熙朝。 整部《鹿鼎记》,从整体上来看,反清的种种人士都算得上可怜复无知的试图违抗“时代潮流”社会异端。他们不是时代主流,他们不为主流的社会所认同和理解。他们是群被人权利和欲望利用的无知少年,无知中年,无知老年。他们的存在只能给历史的车轮碾过,成为牺牲的必然。且,这样的牺牲还更凸现了韦小宝们的正义和大局观。在牺牲这些人的时候,必然因为这些人本质上有的血性以及气概而成为表现韦小宝们怜惜同情甚至怀念的借口,而同时,似乎韦小宝们都下了很大的决心,很大的大义灭亲,实在的更比这些英雄更“英雄”得可以。 小说的情节是在作者特意设定的背景下开展的。康熙亲政前后,中国的社会已经在满清的统治下渐渐稳定下来。人们头顶的大辫子也渐渐习惯了每天梳理,或上光。官府和民间重新确立起了各自的地位,和之间的隶属关系,人们的社会观念再一次的清晰和稳定下来。再不是了满清初初进关的时候,那时候的反清是名正言顺的是爱国的是反击侵略的,而这时候的反清,那就是造反。大约联系起来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年小日本侵华成功完全占领中国,并一直能保持这样的政权下去,那么在一段时间后,再有人起来抗日,那就是造反。这一点可以在满洲国的实例中得到印证。小说的背景下,韦小宝登场开唱,他的作用在作者的小说情节和文笔倾向上已经表露无遗。那就是韦小宝才是代表时代的,才是真正代表现实社会的,他不需要有文化,他不需要有秉正持傲的品性,他不需要有呆板迂腐的抵抗精神,他只需要有他所具有的一切世俗本性,和做事要给自己一点点良心满足和自尊满足的倾向,或说风格。在小说中,反清是虚伪,韦小宝的那点世俗是真实,韦小宝的那点自我的良心满足和自尊满足是真实,韦小宝的那点为社会安定的作用是真实,韦小宝的那点重情重意是真实。但是,反清不是真实,复明更连一点都谈不上真实,反清和复明都是一些为私心利益左右的贪婪的人们干的好事,反清和复明还是一些例如陈近南那样无知且匹夫样的木鱼脑袋的笨英雄的可怜的紧箍咒,没有真正有益的反清,或者复明。对社会而言,维清当是义务,清乃大清,就是正统的天命所在。 如果说鲁迅的阿Q正传是部批判世俗现实性的作品,那么《鹿鼎记》就是一部宣扬世俗现实性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可以对照着来思考。长篇得很的《鹿鼎记》在整体构思和铺叙上的确技巧高超,非一般露骨低俗的作品可比。从开篇的长论,到其后情节的展开,金庸刻意在营造的是什么样的氛围?要在这样的氛围中烘托突出什么样的一种影响力?其作品的主题旋律是什么? 韦小宝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也是这部小说唯一的主角。整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前面我已经交待过了,而小说的主角韦小宝,我想读过金庸武侠的人才会看以上我这些破文字,所以我也不必交待韦小宝的来龙去脉了。在这里,要论一论的是,作品本身从小说背景的选择,设计,到小说人物的组构和表现。 小说选择了一个亡国乱世后相对安定为北满铁蹄统治下中国的时代背景。从小说整体的思想倾向来看,这样的背景即可以淡化了反抗者的国家属性,和其反抗行为的合法性。同时还能将反抗和求安定的矛盾得到适当的表现。这所谓的适当的表现指的是有利于满清政权的适当,在这样的适当环境下,读者对满清的异族情怀必然的会有所淡化。同时,作者很精巧的在小说情节的构架上,将读者对满清的异族情怀先来个引蛇出洞,然后击之七寸,以必杀为目标。开篇的文笔似乎是把同情和立场放在反清抵抗运动上,但是,这样的立场并非整部小说的真实立场。这样的立场很快就成为作者在作品中一步步批判的对象。这样开篇烘托出的这种立场事实上在小说中的地位仅仅是作者制造情节矛盾的一个工具,制造出来的矛盾要说明的,或说要试图让读者认同并接受的是求安定作满清顺民的立场,这个立场才是小说整体的立场,也是该作品真实的立场。为了这一思想能得到为读者的认同,作者在小说中一点一点的在努力淡化现代读者潜意识里还残存的对满清的异族情怀。从而使小说要表现的世俗性得到更高一层面上的意识的认同。淡化的目的是要使臣服满清政权下的文化阶层,平民阶层以及社会所有阶层都得到个足够理直气壮的顺清依据。而顺清这一立场在小说中仅仅只是作者要宣扬其认同社会世俗性的观念的一个表现方式。作品并非为顺清而顺清,而是,以顺清的合理性作为其认同社会世俗性的一个依据。或者更进一步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要表明人处在世俗社会下必然要屈服于社会世俗性。我反对这样观点。 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把人物结构设计得很精巧。反清的组织和反清的头目们,一个个登场了。在整部小说中,出场最多的是反清人士,除主角和几个次主角外,着墨最多的也是这些反清组织和反清人士。这样人有曾冲冠一怒的吴三桂,有前明遗臣沐王府众人,还有盘踞台岛的郑成功势力。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例如崇祯时代的公主,李闯残余。在反清角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满清贵族代表鳌拜。这样,小说中就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斗争,一个是反清的,一个是顺清保清的的,一个是满清内部权争的。其中,顺清保清的是作品的正面,其他两部分都是反面。在这里先说说满清内部权争的和顺清保清的这两方面势力的冲突。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把所有满清在统治中原时的“罪孽”都推到了代表满清顽固势力的鳌拜头上。作者似乎要这样一种观点让读者认同,那个时代,杀戮汉民族反抗人士的主要是鳌拜这些人,对中原进行血腥统治的都是这些要和“开明圣君”作对的满清贵族顽固势力。于是,必须铲除他们,康熙和满清对汉民族的统治才能合理化,才能对得起满清的臣民。事实上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牺牲鳌拜这样的一些人,满清政权才能得到被统治的汉民族大众的认同。有了这一点认同,其他的所有奴性都合理化起来,都不可逆抗起来。这是作品中要表现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是否成立那就看作者的文笔功力了。鳌拜被牺牲了,接下来对付汉奸身份的吴三桂也就势在必行了。吴三桂是整个世俗社会正统里普遍认同的汉奸,坏人。有许多人都把亡国的直接责任砸到了吴三桂的头上,于是康熙和吴三桂的斗争就成了顺应民意的斗争,成了“正义”的斗争。当然这个正义的斗争还是有借口的。那就是,人民需要安定,不要战争,而吴三桂试图发动战争,而不愿意安定。这是场为和平而打的战争。嗯,理由蛮充分。于是,吴三桂也被牺牲掉了。那么接下来该谁了?该那些曾被世俗社会引以为正义和正统的反清英雄们了。选的一个好时代,郑成功成了历史,他的后人愚昧无能。而这些反清的英雄们,都成了狗熊了。除了那个傻里傻气,愚木脑袋的陈近南。综合整部《鹿鼎记》来看,反清的英雄普遍的名实不符。普遍的一出场就注定了失败。还普遍的无知加愚昧,可怜加笨蛋。而韦小宝就是这些笨蛋们的救星。呵呵。当韦小宝一次次“拯救”了这些反清英雄们的时候,就是要让读者认同韦小宝英雄的合理性,和那些反清伪“英雄”的现实性。 一部《鹿鼎记》,我们看到了什么?满清的新贵打击和取缔了打下满清江山的旧势力。这个例子在历史上并非特例。取缔了三番剿杀了吴三桂是满清中原逐鹿的收关之笔。至于对待反清“英雄”们,作者似乎怀着无比的惋惜和感慨,让康熙下手,让韦小宝作最后的解救。终于还是暮挽歌。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鹿鼎记》的胜利,是社会世俗性的胜利。是阿Q的自我胜利在现实中的胜利。但,在《阿Q正传》里,阿Q是失败者。在《鹿鼎记》里,韦小宝是胜利者。在《阿Q正传》里,阿Q是愚昧和愚蠢的,在《鹿鼎记》里,韦小宝虽然和阿Q一样没文化,但却是聪明和狡猾的。似乎,愚蠢是阿Q失败的原因,而聪明和狡猾是韦小宝胜利的原因。是么? 作者:维摩诘阿 回复日期:2004-11-13 11:23:58 金大侠想必是对汉人的期望值过高 所以觉得明朝差过清朝 就像一个肢体健全的人和一个残疾人做到同样一件事,我们通常会把赞扬的目光投向残疾人。汉人几千年文明,而满人才几百年的历史,入关后也把诺大的一人国家治理得有模有样,难怪金大侠为之惊叹,但实际上哪个更好些,有史为证,只不过要从哪个角度看,要从国际影响裂土封疆来说,清朝确实没有明朝那么羸弱,从百姓得益的角度呢,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民族得益的角度,不管哪个民族当权,其他民族肯定遭殃。 我认为,金大侠称赞满清王朝恰恰是流露出对这人女真族后裔的鄙夷 认为这样的民族不应该有这样的辉煌。 作者:上中下棍 回复日期:2004-11-13 11:30:57 前提比较就不对。明面对的是落后于自己的文明,能坚持住当然是自己文明的功劳,至于失败,那是明部同级别文明间对抗的结果,明纯粹是亡于内斗引起外敌入侵。在看看清面对的是什么,是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起步就不一样,比较起来当然不同。 作者:上中下棍 回复日期:2004-11-13 11:33:08 那是明内部同级别文明间对抗的结果。因为兵源和将领都是一个文明内的。看看满人拿三国演义当兵书,就应该清楚他们的水平了。 作者:托马斯_曼 回复日期:2004-11-13 11:39:35 我看不出金庸有什么向“满清主子”献媚的必要。 作者:英雄剑 回复日期:2004-11-13 11:44:15 一句话,金庸在这本所谓评传里,宁愿歪曲事实,也要证明他的满清主子是那么的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