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故事背景,仍然是多灾多难的崇祯9年。
一、 崇祯9年初,江苏一武举陈启新跑到京城向皇帝进言,没人理睬,就在正阳门外跪了3天。崇祯得知,派人将陈的奏疏取进宫内一阅。 陈的奏疏:天下有三大病。士子作文高谈仁义,作官后品行败坏,是“科目之病”;作官只有进士一途,举人、贡生不能升至高官,读书人一中进士就肆行无忌,是“资格之病”;科道言官,只从进士中选用,进士们把持言路,欺下虐民,是“行考选之病”,云云。 陈的这篇奏疏,说的正是皇帝最关心的用人问题,并且崇祯确实不满意由进士包揽一切要职的局面。崇祯立即破格授陈为吏部给事中。给事中只有从七品,但正属陈奏疏中所说“科道言官”之列,只有进士方能问鼎,而陈启新一武举,获此官职,群臣大愤。 另一方面,崇祯的举动刺激了大批小人物。在陈之后,各地闲杂人等纷纷入京进言,其中有一比陈启新还低一档次的武生员李琎。李的进言:缙绅富豪之家,大者家产千百万,中者也有百十万,朝廷应令他们以私产捐助国家,云云。概言,剥夺富豪官僚的财产。 大学士钱士升出场,要把李送法司严加治罪。上书:郡邑有富户,也是贫民的衣食之源。因为兵战不息而归罪富户,是秦皇汉武的横征暴敛,都没有用过的手段,云云。崇祯也不敢真的实践这一搜刮富户的政策,但以广开言路的名义坚决放过了李琎。 二、 崇祯9年,在传统上概由进士包揽的利益,遭到“小人”们不断图谋和染指的威胁下,言官们空前团结起来,发动了一轮反对崇祯任用陈启新的高潮。 大学士钱士升借李琎进言对任用陈一事上书说:“自陈启新言事直升给事,近来借进言为名希图侥幸的大有人在,……大乱自此始矣!”崇祯对阁臣也参与此事非常恼火,批道:即使想沽名钓誉,此前《四箴》一本已足,何必这样喋喋不休?钱见皇帝动怒,乞休,得批。 御史詹尔选出场,上书说:钱士升不过因偶然一事代天下抒愤竟被罢去,每日与皇上言事的,都是些苛细刻薄,不识大体之徒,云云。崇祯见奏疏中讽刺自己的意思已很明显,即刻召见詹,质问:“朕如此终日焦劳,天下人还在怀疑朕吗?”詹不为所动,皇帝命锦衣卫将詹逮捕,大臣们却集体跪求宽免,詹改由本部门议罪。后几经反复,詹最终革职削籍,全身而退。 工部左侍郎刘宗周出场,上《痛愤世艰疏》,此文对崇祯几年求治却毫无成果做了一番总结分析,还是颇有见地,有不少切中要害之处,对崇祯统治的某些弱点揭露的十分准确和彻底,值得一读。崇祯初见刘的奏疏,登时暴怒,令内阁拟严旨惩办。内阁连拟4次,崇祯总不满意;而每一次内阁票拟送上,他总要把这份奏疏再读一遍,然后手执奏章在宫内不停走动。4次之后,崇祯亲自批旨说:大臣论事应当体察国家形势,不应学小臣那样只管归过于朝廷,为自己争敢言直谏的高名。同时还表彰了刘的清正耿直。刘的去职在崇祯14年的另一事件上。另述。 此后,仍然有一批言官弹劾陈启新,都被崇祯撤职或是降级。 在天灾重重的崇祯9年,上半年农民军大败官军。到了下半年,高迎祥被俘,本来是一个好消息。但随后,清军第三次入塞,崇祯连一次庆贺都来不及举行。朝臣们却为着一个小人物陈启新得到了一个从七品的官职,与皇帝斗得不可开交。怎不是亡国之象! 三、 朝臣们没有用直接的抗议赶走陈启新,就采取了“欲擒故纵”之策,不再正面进攻,而是在背后整理陈之“黑材料”。 陈先任吏部,后转刑部,先后任职6年,朝士们始终无人与之交往。陈本一小人物,见识有限,作官后,第一本人不免招摇过市,第二家人在乡里也不知检点,第三陈再无任何有创见的建议。 待收网之机成熟,御史们对陈发动了新的一轮弹劾,抛出几年来掌握的材料,说陈:请托受贿,还乡骄横,不忠不孝,大奸大诈。崇祯同意对陈进行审查,消籍,交地方官员追赃拟罪。 陈其实并无钱。朝官外官,与他绝不往来,陈作为言官,并没有贪污的机会。朝命下达时,陈正在家乡,听到消息溜之大吉,到明亡也没有出现。皇帝要审官员,而官员居然潜逃成功,也是封建王朝的一大奇闻。 当时管理苏北地方事务的史可法解释说:其实陈很穷。如果说没有赃物,弹劾的御史就要被治罪;如果真正追赃,陈哪里拿得出几千两银子呢! 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离奇失踪的。 |
原文2001.12.29 发表于网同九思堂 浏览:95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